蛋白桑

搜索文档
协同发展谱新篇|建好“菜园子” 丰盈“菜篮子” 衡水桃城区高品质果蔬产业蓬勃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12 08:18
产业规模与设施建设 - 新建改造提升果蔬设施3203亩 其中新建288亩 改造提升2915亩 [1] - 蔬菜年育苗能力达3500万株 建成7个高品质果蔬规模示范片区和1个露地蔬菜种植基地 [1][2] - 累计实现果蔬节水灌溉面积5855亩 2025年预计全区果蔬产量23.342万吨 [1] - 东明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建设项目推动交易市场提档升级 预计2025年农产品交易量达30万吨 [3] 产能与项目建设 - 新雅轩食品年产10万吨预制菜生产加工基地项目包含生产车间 库房及辅助设施建设 [2] - 广聚农业科技发展蛋白桑种植800亩 现代立体AI农业产业园新建棚室15亩并安装鱼菜共生系统 [2] - 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新建果蔬设施36座 带动7个村平均增收3万元 [4] - 高品质蔬菜高效节水项目投入171.5万元 实施蔬菜水肥一体化面积1000亩 覆盖6家经营主体 [3] 科技研发与合作 - 与中国农大 河北农大等机构合作研究无花果基因测序 人工光植物工厂等8个科技项目 [4] - 推广"普罗旺斯""粉兰达"西红柿等名优新品种 亩均增收近2000元 [5] - 开展果园生草法技术推广 辐射7500亩果园 改善生态环境并提升果品品质 [5] - 依托国际设施园艺产业园开展智慧化种植示范 带动新品种果蔬种植面积200余亩 [5] 品牌建设与质量管控 - 有效期内"两品一标"农产品达21个 果蔬农产品注册商标10个 [1][2] - 建成三级网格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菜篮子"抽检合格率保持100% [1] - 50家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实现"合格证+二维码"电子追溯 保障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2]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 制定产业场景行动方案和奖补办法 对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奖补 [3] - 基层农技推广项目对示范主体提供每个不低于2万元 每年不低于40万元的物化补贴 [3] - 蔬菜产业贷款贴息资金累计23万余元 惠及5家经营主体 [3]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投入100万元 新建果蔬设施7座 带动50余人就业 [3] 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 累计举办4期果蔬培训班 培训高素质农民584人 与多家科研机构建立合作 [5] - 推行"基地直供+冷链配送+展会营销"模式 推动优质果蔬产品进京入津 [2] - 科技示范主体累计吸纳基地周边村民参与用工1000余人 [4] - 果蔬产品成功进入北京 天津和石家庄等大中城市市场 [1]
新疆且末治沙:实现“绿进沙退” 迈向“人沙和谐”
中国新闻网· 2025-06-24 07:43
治沙成效 - 新疆且末县通过建设长达23公里的防风固沙"锁边林",成功将流动沙丘步步逼退,形成由胡杨、红柳、梭梭、沙拐枣组成的生态防线[1] - 治沙工程使区域内沙尘暴、扬沙、浮尘天数大幅下降,年平均降雨量明显增加,小气候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5] - 且末县从"沙进人退"转变为"绿进沙退",并逐步迈向"人沙和谐"阶段,获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等称号[5] 治沙历程 - 且末县1998年建立全疆首个县级防风治沙站,初期采用人工挑水、草方格等传统方法,后期引入机械化管道和节水滴灌设施提升效率[3] - 27年间全县累计上百万人次参与植树造林,治沙从专业团队拓展为全民生态工程[4] - 首批栽种的胡杨树苗从拇指粗细成长为参天大树,防风林带南北延伸23公里,东西宽度达1-7公里[5][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生态产业养生态工程"思路,通过用水指标、林木产权、国家补助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5] - 在林间种植肉苁蓉、文冠果、蛋白桑等沙生经济作物,形成完整产销链,年产值持续增长[5] - 依托且末国家沙漠公园发展沙漠观光旅游,探索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新路径[5]
新华全媒+丨给塔克拉玛干沙漠织完“绿围脖”,新疆又在做什么
新华网· 2025-06-17 09:31
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屏障建设 - 全长3046公里的环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锁边合龙 标志着全球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形成[1] - 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防沙治沙工作 并提供包括防沙治沙用地"应保尽保"和矿化度2克/升以上地下水开采不计入指标等"沙九条"政策支持[1] - 企业享受土地租赁金减免50%和税收优惠后 前5年治沙成本降低30% 后续肉苁蓉收益完全覆盖投入[1] 企业参与治沙项目进展 - 唐农万物(且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计划种植沙棘、蛋白桑等4200亩 打造荒漠化治理基地[1] - 且末县富源农林公司通过政策支持实现治沙成本降低和后续收益覆盖[1] - 新疆阗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乔灌结合、乔药结合、灌药结合、林药间作"新模式试种37种中药材[3] 科技创新提升治沙效率 - 智慧治沙平台通过2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土壤湿度、风速、植被覆盖率等数据 实现精准调度滴灌系统使节水率提升40%[1] - 策勒县引进智能种植机器人每天可精准栽种15亩罗布麻 成活率比人工提升27%[2] - 阿克苏地区研发的全自动草方格机械将传统治沙工序效率提升5倍 成本降低40%[2] 沙产业经济发展 - 于田县肉苁蓉产量达到4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85% 40多家相关合作社和企业带动就业1万余人[2] - 苦咸水利用技术突破使矿化度3000毫克/升地下水净化为灌溉用水 每吨处理成本仅2.1元[2] - "芦苇沙障+黏土固沙"组合拳使流沙固定成本降低60% "深浅沟交替灌溉"法将酸枣幼苗成活率从65%提升至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