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燃油车
icon
搜索文档
奇瑞汽车首挂上市 早盘高开11.22% 奇瑞为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
智通财经· 2025-09-25 01:30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自2003年以来,奇瑞汽车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乘用车出口 量第一。此外,该公司在多个主要乘用车市场的销量中名列前茅。例如,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九个 月,分别在欧洲、南美和中东及北非地区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一,以及在北美及亚洲 (中国除外)销量位列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第二。 奇瑞汽车(09973)首挂上市,公告显示,每股定价30.75港元,共发行2.97亿股股份,每手100股,所得款 项净额约88.79亿港元。截至发稿,涨11.22%,报34.2港元,成交额6.78亿港元。 公开资料显示,自1997年成立以来,奇瑞始终坚持引领行业创新和深耕国际市场,为全球用户提供高品 质的乘用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4年的全球乘用车销量计算,奇瑞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 牌乘用车公司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奇瑞汽车是2024年全球排名前二十的乘用车 公司中,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国内销量、海外销量四项指标同比增幅均超25%的企业。 ...
杨大勇,当年只有一次出牌机会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06 23:09
人事调整与组织架构 - 杨大勇于2025年8月下旬接替叶沛分管长安汽车旗下引力系列和启源品牌 [3] - 叶沛升任长安汽车常务执行副总裁 相当于代理总裁 [3] - 长安汽车总裁职位自2025年4月起空缺 由董事长朱华荣统管 但朱华荣兼任中国长安董事长后需分担精力 [3] - 王孝飞接任长安福特执行副总裁 王辉接替王孝飞分管阿维塔科技 [4] - 邓承浩接替王俊担任深蓝汽车董事长 姜海荣接替邓承浩担任深蓝汽车首席执行官 [5] - 长安马自达分管领导仍为张德勇 彭陶继续分管长安凯程 [5] - 长安汽车旗下5个自主品牌包括引力 启源 凯程 阿维塔和深蓝 其中引力和启源属于长安体系内乘用车业务品牌 阿维塔和深蓝独立运作 [5] 新能源业务发展历程 - 长安汽车于2018年5月拆分新能源业务 成立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杨大勇负责该业务 [8] - 2018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4.5% 销量125.6万辆 [8] - 长安汽车同期扶持两支新能源队伍 长安新能源(后演化出深蓝)和长安蔚来(后演化出阿维塔) [8] - 长安新能源启动资金28亿元 其中一半用于偿还供应商欠款 发工资和基础研发 另一半用于开发深蓝SL03 [9] - 2020年10月电池供应紧张 长安汽车开始全力支持深蓝 [11] - 深蓝汽车于2023年成为独立品牌 [11] 品牌定位与产品策略 - 引力品牌于2024年初整合燃油车序列(UNI系列 CS系列 逸动系列和欧尚) 包含燃油车和混动车型 沿用V形logo [13] - 启源品牌于2023年8月27日亮相 定位新能源 使用101标识 [13] - 启源A07与深蓝SL03为同平台车型 外造型不同 尺寸更大更稳重 [15] - 启源车型采用成组开发模式 零部件通用率达80% [15] - 启源A06在长安福特代工生产 杨大勇在长安福特任职期间引入该项目 [15] 燃油车与混动技术展望 - 杨大勇预判燃油车(含混动)未来市占率将保持在35%左右 [16] - 燃油车油耗在5.5升/百公里以内时 使用成本可与电车相当 [16] - 大众汽车基于小鹏电子电气架构开发的CEA将扩展至燃油车平台 [16] - 混动HEV需突破技术壁垒 采用能量型电池替代功率型电池以降低成本 [17] - 丰田HEV车型比纯燃油车成本高2万元 但售价仅高8000元 [17] - 钠电池技术突破可能是HEV低成本化的核心路径 [17] 销量目标与战略规划 - 中国长安2030年目标为整车产销500万辆 新能源占比超60% 海外销量占比超30% [19] - 长安汽车2025年目标为全年销量300万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19] - 杨大勇负责的启源品牌2026年国内目标50万辆 引力品牌不低于70万辆 [22] - 启源四款车型(A06 Q06 A05 Q05)中两款目标年销超40万辆 另两款目标年销10万-15万辆 [20] - 2026年杨大勇主管业务目标国内销量120万辆 加海外市场总目标200万辆 [22] - 2025年8月启源完成销量8万辆 9月进入销售旺季 [22] - 2025年四季度至2026年上半年启源将推出4.5款新品 引力推出3款新品 [22]
奇瑞汽车招股书解读:净利润增长90.9%,毛利率下滑1.1%暗藏风险
新浪财经· 2025-08-29 03:24
主营业务与商业模式 - 公司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多样化乘用车产品组合,涵盖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旗下拥有奇瑞、捷途、星途、iCAR及智界等多个品牌,覆盖大众、中高端及豪华细分市场 [1] - 公司还向第三方汽车制造商销售发动机、变速箱和汽车组件及零部件,以及与售后服务相关的零部件 [1] 销售网络与市场布局 - 公司主要通过中国和海外市场的经销商网络销售乘用车,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国内有3,663个经销商网点,海外有2,958个网点 [2] - 在海外市场采取多品牌战略,通过建立广泛的经销商网络、与当地知名汽车OEM成立合营企业等方式进入市场 [2] - 通过传统营销活动、经销商网络与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在线推广增加品牌知名度 [2] 财务表现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18亿元增长至2698.9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到682.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549.10亿元增长24.2% [3] - 2022年至2024年,净利润从58.06亿元增长至143.3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57.1% [4]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47.26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24.76亿元增长90.9% [4] 盈利能力分析 - 毛利率从2022年的13.8%增长至2023年的16.0%,但2024年降至13.5%,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2.4% [5] - 净利率在2022年至2023年保持相对稳定,分别为6.3%和6.4%,2024年降至5.3%,2025年第一季度回升至6.9% [6] 收入构成 - 乘用车销售是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2-2024年占比分别为89.1%、92.7%和91.5% [7] - 燃油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75.9%下降至2024年的69.6%,新能源汽车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3.2%增长至2024年的21.9%,2025年第一季度进一步提升至27.3% [7] - 汽车组件及零部件业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9.4%、5.5%、5.9%及8.4% [8] 公司治理与股权结构 -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创始人兼董事长拥有超过40年的汽车行业经验,核心管理团队在汽车行业平均拥有20年的丰富经验 [16] - 公司共有22名股东,股权结构分散,包括若干国有企业 [17] 客户与供应商集中度 - 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相对稳定,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17.3%、14.6%、15.4%及19.0% [14] - 自前五大供应商的原材料采购金额占同期原材料采购总额的比例相对稳定,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15.8%、16.9%、14.4%及17.1% [15] 财务风险与挑战 - 2022-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流动负债净额分别为47.60亿元、173.88亿元、34.01亿元及27.88亿元 [10] - 全球汽车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竞争对手的挑战 [11] - 国际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可能影响公司的海外市场拓展和成本结构 [11]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2024年,公司是中国第二大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和全球第十一大乘用车公司 [12] - 在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中,是唯一一家新能源汽车销量、燃油车销量、中国市场销量及海外市场销量较2023年均增长超过25.0%的公司 [12]
【财经分析】中资车企以丰富产品线应对澳大利亚市场变局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31 05:24
纯电动汽车销量表现 - 2024年上半年澳大利亚纯电动汽车销量同比下滑6.5%至47,145辆 在新车总销量中占比从去年同期8%降至7.6% [3] - 6月纯电动汽车销量创历史月度新高 占比达10.3% 高于5月9.2%和去年6月8.3% 主要受中国品牌财年末降价促销推动 [9] - 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 不考虑购买纯电动车的比例从2023年33%升至2024年50% 主要担忧续航里程 拖曳能力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及价格竞争力 [3] 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增长 -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激增210%至25,584辆 其中比亚迪插电混动皮卡Shark 6销量达10,424辆 SUV车型Sealion 6销量4,375辆 [4] - 非插电混动汽车销量增长14.9%至93,746辆 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12.9%升至15% 丰田宣布将乘用车主力车型过渡为混动 [5] - 新能源汽车合计占比达10.7% 纯电动仍为主力但插电混动开始崛起 [4] 政策与市场环境分析 - 新车燃油效率标准(NVES)于7月1日生效 要求汽车制造商符合排放标准但技术中立 涵盖纯电动 插电混动及高效燃油车 [6] - 燃油车替代面临三重障碍:燃油价格较低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 电网能力限制快速充电站部署 消费者接受新事物速度较慢 [6] - 全球传统车企如奔驰 宝马 奥迪已放缓全面停售燃油车计划 印证燃油车市场不会快速消失 [7] 中资车企战略布局 - 比亚迪上半年在澳新能源汽车交付23,355辆 超越特斯拉14,156辆 累计交付量于7月12日突破60,000辆 [8][9] - 中资车企采取双线策略:上汽 长城 奇瑞等技术积累较多的企业同步推出插电混动 非插电混动及纯电动车型 [10] - 长城汽车宣布2024年推出四款插电混动皮卡 强调不局限于单一技术 将提供全系列车辆满足多样化需求 [10] - 比亚迪推行"纯电动+插电混动"策略 认为插电混动适合澳长途通勤和户外旅行场景 能有效缓解里程焦虑 [11] 市场竞争格局 - 澳大利亚市场具备零关税 低准入门槛 法规完善等优势 成为中资车企出海首选 成功经验可复制到其他海外市场 [9] - 中资车企竞争加剧 出现价格战 挖角战等内卷现象 虽然整体销量提升但个别企业业绩可能下滑 利润保持能力待观察 [12]
星途“降级”并入事业部 奇瑞全力冲击港股IPO
财经网· 2025-07-12 11:42
公司架构调整 - 奇瑞成立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分别聚焦高端品牌、经典产品、新能源品牌和小车产品 [1] - 智界、iCAR、捷途品牌保持独立运营 [3] - 李学用统管四大事业部并兼任国内业务事业群总经理 [1] - 星途品牌由独立运营并入国内事业部,黄招根出任星途事业部常务副总经理 [4] 星途品牌表现 - 星途2023年销量12.55万辆,同比增长超130%,2024年销量14万辆,同比增长12.3% [5][6] - 星纪元ES/ET累计销量2.7万辆,2024年1-6月星纪元ES销量最高2879辆/月,ET最高1907辆/月 [6][9] - 星途首款车型2019年销量未达1.5万辆,2022年销量5.1万辆,未达6万辆目标 [5] - 2023年推出瑶光、新揽月、新追风、新凌云及星纪元系列车型 [5] 财务数据 - 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1821.54亿元,超2023全年,同比增长67.7% [14] - 新能源收入291.04亿元,同比增长231%,插混收入增963% [14] - 燃油车收入1362.03亿元,是新能源的4.7倍,占比74.8% [16] - 乘用车收入占比90.8%,汽车组件及零部件占比6% [12] 市场地位 - 2024年前三季度全球第11大乘用车公司,中国第2大自主品牌 [15] - 瑞虎8全球和中国燃油车市场销量分别排名第1和第3 [17] IPO进展 - 2024年2月递交港股招股书,计划2025年完成上市 [10] -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芜湖投资控股21.17%、立讯16.83%、瑞创11.51%等 [17]
花旗:升东风集团股份(00489)目标价至6.2港元 评级“买入”
智通财经网· 2025-05-26 02:42
财务预测调整 - 花旗微调东风集团股份2025至2026年营收预测,分别下调3%和2% [1] - 2025至2026年净利润率预测调整为-1.8%、-2.0%(原为-2.3%、-2.1%),净亏损预测调整为20.06亿元人民币、22.79亿元人民币(原为25.84亿元、24.55亿元) [1] - 基于2025年每股帐面净值17.93元人民币及0.32倍目标市净率,目标价从6港元上调至6.2港元 [1] 合资公司表现 - 瑞银将2025至2026年合资公司预测下调5.4%、2.3%至6.73亿元人民币、6.76亿元人民币 [2] - 合资企业利润压力上升,2025、2026年合资投资收益预测下调5.4%、2.3%至6.73亿、6.76亿元人民币 [2] 销量与目标 - 公司首四个月累计乘用车、商用车、整车销量分别达全年目标23%、37%、24% [2] - 岚图品牌2025年销量目标为20万辆,管理层预计2025年底实现盈亏平衡(假设价格战不升级) [2] - 岚图4月交付量3.6万辆,同比增长77%,首四月完成全年目标18% [2] - 2025年乘用车、商用车出口目标为30.8万辆、11.2万辆,瑞银认为目标进取 [2] 毛利率与竞争环境 - 2024财年毛利率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至12.8%(优于预期) [2] - 2025至2026年毛利率预测上调1.5、1个百分点至12.5%、12.5% [2] - 新能源汽车及燃油车价格竞争加剧,导致持续的价格压力 [2]
美参议院通过终止加州禁售燃油车法案 将递交特朗普签署
快讯· 2025-05-22 15:35
政策变动 - 美国参议院以51票对44票否决加州2035年禁售燃油车计划 [1] - 法案将递交总统特朗普签署 推翻拜登时期环保局豁免令 [1] - 原豁免令允许加州制定比联邦更严格的排放标准以促进零排放汽车销售 [1] 行业影响 - 政策变动直接影响加州电动汽车推广政策 可能减缓零排放汽车销售增速 [1] - 特朗普曾公开批评电动汽车 称其"不起作用"并损害汽车工人利益 [1] - 众议院本月已通过相同措施 显示联邦与州政府在汽车排放标准上存在分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