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海

搜索文档
“宠客式”赶海、地笼赶海兴起 是“收货满满”还是“竭泽而渔”?
央广网· 2025-09-16 04:57
社交媒体推动的赶海活动商业化趋势 - 赶海活动从传统生计方式转变为社交媒体驱动的娱乐活动 吸引大量市民游客参与 [1] - 商家通过投放海鲜和设计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收获"需求 如深圳较场尾海滩民宿4天内购买投放2吨海鲜 [3] - 赶海视频内容在社交平台获得高互动量 推动线下体验需求增长 [1] 商业化赶海操作的生态风险 - 商家投放非本地养殖海鲜可能导致外来物种入侵 如热带石斑鱼被投放至温带海域 [3] - 人工投放的海鲜死亡率高 死海鲜存在食用健康风险 [6] - 地笼网等违禁渔具被用于旅游体验 违反《渔业法》且破坏生态平衡 [8] - 局部海域物种数量剧变破坏种群结构 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 [4] 当前商业化运营模式特征 - 商家提供"保底式"赶海体验 确保游客必定获得收获 [10] - 采用预制投放模式 海鲜被提前放置固定位置 [6] - 家庭单位标准化收获配置 通常包含石斑鱼 八爪鱼 虾蟹和海胆等品种 [4] - 地笼亲子营等项目突破潮汐限制 提供全天候体验 [8] 监管与规范缺失问题 - 商业赶海活动未纳入渔业管理部门常规监管范围 [8] - 缺乏科学评估机制 无法控制投放物种数量与规格 [4] - 无许可证制度约束 活动规模未经环境容量评估 [15] - 游客频繁闯入生态保护区 如红树林修复区域 [15] 行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 建立许可证管理制度 要求商家进行前期环境评估 [15] - 设定每日参与人数和工具数量限制 控制活动强度 [15] - 推动赶海活动与环境教育结合 强化环保公益属性 [15] - 恢复传统赶海理念 注重生态平衡而非收获量 [12] 实际观测到的生态影响 - 海洋生物体型变小且分布区域向深海后退 [10] - 保护动物如圆尾蝎鲎(国家二级)被困地笼死亡 [10] - 水鸟等生物被渔网缠绕导致溺亡 [10] - 海滩垃圾污染问题加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