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设计
icon
搜索文档
21对话|雷军造车“颜值第一”,广汽造车也是吗?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0:37
行业竞争策略 - 汽车行业高管普遍强调产品设计作为核心差异化因素 雷军与何小鹏均公开表示"颜值第一"是产品定位关键 [2] - 供应商技术(如空气悬架 四驱 智驾系统)存在同质化风险 企业今日采用的技术明日可能被竞争对手快速复制 [2] - 设计能力被视为建立品牌长期区隔性的核心要素 超越技术配置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 企业战略定位 - 广汽昊铂设计团队认可设计优先战略 造型设计负责人明确支持颜值导向的产品开发理念 [2] - 汽车企业将造型设计提升至战略层级 广汽内部讨论设计优先的产品定位方式 [2]
别再造丑车了行不行
创业邦· 2025-09-20 11:09
以下文章来源于汽车公社 ,作者崔力文 汽车公社 . 速度 深度 态度 来源丨汽车公社 (ID: iAUTO2010 ) 作者 丨 崔力文 编辑丨 何增荣 来源丨 midjourney 8月,新能源零售渗透率一举达到55%。 试问,证明了什么?我给出的答案为,"油电之争"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拉锯战后,胜利的天平逐渐开始倾斜。至于背后最根本的原因,相比传统燃油车, 新能源车在供给侧的大爆发,无疑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换言之,琳琅满目的丰富选择,让越来越多的潜在消费者主动倒戈。加之产品力本身的不断跃升,以及终端定价、使用成本、智能化体验等关键维度的"优 势在我",共同促成了目前的整体格局。 反正,还是那个道理,一旦打赢了"渡江战役",距离"解放全国"只剩时间问题。新能源车成为主流,没有任何的悬念。 而几天前,在与某位友人的交谈中,聊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你说,现在让大家心甘情愿掏钱的第一要素是什么?动力电池的安全性?综合续航的长与 短?辅助驾驶到底能不能全国都能开?" 经过讨论,我们得出了统一的结论:"颜值。" 更直白来讲,无论所谓的三电,还是智能化表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快速迭代,供应链的渐渐成熟,头部选手的水平可以说旗 ...
博主爆料: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Fabian Schmölz已加入小米汽车,担任小米汽车欧洲外观设计负责人
格隆汇· 2025-09-04 03:41
公司人才战略 - 前兰博基尼首席外饰设计师Fabian Schmölz加入小米汽车 [1] - Fabian Schmölz担任小米汽车欧洲外观设计负责人 [1] 行业人才流动 - 高端汽车品牌设计人才流向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 [1]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谈市场需求:当下汽车颜值是第一位
中国经营报· 2025-08-08 15:21
汽车消费趋势变化 - 汽车消费市场呈现年轻化、个性化趋势,新生代消费者购车需求差异巨大[1] - 当前购车主力人群为20-39岁中青年,对外观要求高,偏好运动化、年轻化设计,对智能化接受度高[4] - 消费者评估标准从"品牌溢价"转向"独特价值",更注重价优物美和智能驾驶技术[1] 设计战略升级 - 公司提出"颜值第一"新战略,将设计优先级提升至科技与成本之前[1][5] - 在上海新增两栋楼专门用于造型团队,给予资源倾斜[6] - 全新P7采用减法设计理念,通过高光曲面表现张力,融合感性与理性元素[4] - 行业普遍存在设计研发投入不足现象,公司年自动驾驶训练费用达20亿元但设计投入未匹配[4] 技术研发重点 - 安全与品质被视为基础要素,同时布局硬软融合、跨域融合研发[3][7] - 超高算力成为解决高速场景(如200公里/小时)智能驾驶安全的关键[7] - 产品开发考虑全球化布局,需应对不同国家法律法规差异[8] 行业竞争格局 - 新势力车企正推动行业从"硬件质量为主"转向"软件+硬件+全球质量"综合体系[8] - 国家三部委联合加强新能源汽车安全管理,要求企业落实全链条风险防范[8] 产品定位演变 - 公司产品定位从"科技第一"转变为"颜值第一",但科技投入仍显著高于设计[1][7] - 设计被重新定义为技术范畴,需找到核心差异点满足用户情绪价值[4]
王化回应“雷军谈造车最难的是做轮毂”:断章取义;特斯拉女车主回应判决:名誉权不是产品质量纠纷案件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7-12 11:02
小米汽车轮毂设计争议 - 雷军在对话中提到轮毂设计难度极高 称看了5000副轮毂并针对每个轮毂做了500个设计方案 强调创新与美观平衡的挑战[1] - 小米公关澄清视频内容被断章取义 完整访谈中雷军是以轮毂为例说明汽车整体设计难度 而非仅聚焦轮毂[1] 特斯拉名誉权诉讼进展 - 上海车展维权车主二审败诉需向特斯拉道歉并赔偿17万元 但车主强调该判决不涉及产品质量认定[1] - 特斯拉刹车失灵争议仍在审理中 北京大兴法院尚未对相关数据案件作出裁决[1] 沃尔沃中国本土化战略 - 沃尔沃CEO反对欧盟对中国车企加征关税 主张通过技术升级应对竞争 认为中国新能源车企将加速进入欧洲市场[1] - 公司强调需针对中国市场需求开发差异化产品 特别是软件功能 不能直接复制欧洲车型设计[1] 零跑汽车股权变动 - 单一最大股东集团减持460万股H股 减持后仍持有24.64%总股本 创始人朱江明通过杭州明昭保留620万股H股[1][2] - 创始人团体2023年作出的10年自愿禁售承诺不受此次减持影响 涉及朱江明夫妇及傅利泉夫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