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延迟退休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养老危机报告:超半数人退休准备不足,你的养老金够花吗?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1 04:12
中国居民退休准备现状 - 2024年退休准备指数为5.53 连续两年处于低准备区间[2] 养老资金困境 - 城镇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仅36.7% 城乡居民月均养老金226元[4] - 低收入群体退休准备指数显著下降 高收入群体逆势上升[4] 高准备人群特征 - 高准备人群特征为36-45岁/本科学历/国企员工/年收入超17万元[6] - 高金融素养群体退休储蓄金额平均多47% 购买商业养老保险比例达低素养群体2.3倍[6] 个人养老金实施情况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设数突破6000万 但年均缴存仅5145元(远低于1.2万元上限)[7] - 年收入低于10万群体中72%处于无效参保状态(无法享受税收优惠)[7] 延迟退休行为研究 - 男性平均预期退休年龄62.5岁 女性56岁[10] - 展示养老金总额时提前退休意愿暴增20% 缩短选择窗口使按时退休比例提升15%[10] - 有女儿的父母比有儿子更倾向延迟退休1.8岁 金融素养每提升1分预期退休年龄推迟0.7年[11] 养老体系优化路径 - 山西经验显示养老金调整结合经济转型可使退休指数提升1.18[15] - 私营企业年金覆盖率不足国企1/3 需加强税收优惠政策[15] - 掌握复利计算等金融知识可提升退休准备指数32%[15] - 当前老年抚养比达22.5%(5个年轻人抚养1个老人)需构建三支柱防御体系[15]
热点思考 | 社保改革,新的“破局点”?(申万宏观·赵伟团队)
申万宏源宏观· 2025-08-26 10:05
我国社保体系发展现状 - 建成世界最大社保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6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3亿人 失业保险2.4亿人 工伤保险3亿人 生育保险2.5亿人[4][14] - 形成多层次养老保障格局 包含基本养老保险 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个人养老金三支柱体系[3][12] - 缴费机制采用用人单位与职工共担模式 职工养老保险单位费率16% 个人费率8% 医疗保险单位费率8.5% 个人费率2%[16] 社保体系面临压力 - 养老保险基金自2013年起征缴收入持续低于支出 2023年财政补贴达1.75万亿元 占一般财政支出6.4%[5][28] - 城乡养老待遇差距显著 2023年城镇职工人均年领取4.5万元 城乡居民仅2671元[5][28] - 医保基金2016年起支出持续大于征缴收入 2023年财政补贴6735亿元 其中居民医保占比98.19%[6][40] 可持续性缓解措施 - 延迟退休可延长缴费年限 研究显示退休年龄推迟4.8年可使养老保险缴费率从20%降至16%[7][52] - 全球前七大养老金市场配置中股票占45% 债券占33% 我国养老金固收类资产占比89.5% 权益类配置存在提升空间[8][61][67] - 美国养老金账户中IRAs与DC计划占比近六成 401(k)计划形成股市长期需求 专业机构管理提升资金稳定性[8][73]
“十五五”规划系列之二:社保改革,新的“破局点”?
申万宏源证券· 2025-08-26 09:44
社保体系现状与规模 - 截至2023年底建成世界最大社保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6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3亿人[2] - 社保基金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核心,2023年二者收入占比分别为68%和30%,合计超97%[27] - 职工社保缴纳机制中用人单位总费率约28%,个人费率约10%[2] 社保体系面临压力 -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自2013年起征缴收入低于支出,2023年财政补贴达1.6万亿元,占一般财政支出6.3%[3] - 社科院测算2028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结余或首现负数[3] - 城乡养老待遇差距显著,2023年城镇职工人均年领取4.5万元,城乡居民仅2671元[3] - 医保基金2016年起支出大于征缴收入,2023年财政补贴6735亿元,占财政支出2.5%[4] 可持续性缓解措施 - 延迟退休是关键举措,中国当前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5岁,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5] - 研究显示退休年龄推迟4.8年可使养老保险缴费率从20%降至16%[5] - 全球前七大养老金市场配置中股票占45%、债券占33%,中国养老金固收类占比89.5%,权益类占比较低[5] - 2024年中国养老金固定收益类资产2.2万亿元,港股类收益率达15.9%但占比偏低[5]
社保征缴,为何越来越强硬了?
虎嗅APP· 2025-08-08 13:40
社保强制缴纳政策 - 社保强制性并非新规,早在10多年前《劳动法》《社会保险法》就已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缴纳社保[8][9][10] - 强制性覆盖范围包括公务员、企业职工、个体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不存在"自愿"之说[11][12][13] - 2019年社保征收改制后监管强化,税务部门统一征收使执行力度显著提升[15][16] 社保体系现状与挑战 - 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人,其中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5.35亿人(含3.87亿在职职工和1.47亿离退休人员)[24][29] - 老年抚养比连续18年上升至22.5%,相当于不足5个年轻人供养1位老人[32][33] - 1962-1973年婴儿潮人口进入退休期,每年新增退休人员超2500万人[34][35] 养老金收支机制 - 采用现收现付制,当前年轻人缴费直接用于支付老年人养老金[27][28] - 2024年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入7.5万亿元,支出6.8万亿元,当期结余0.7万亿元,历史结余7.1万亿元[40] - 全国养老金调剂制度下,2023年广东单省上缴1158亿元,占全国调剂总量近50%[48][50] 政策应对措施 - 延迟退休政策启动:15年内男性退休年龄延至63岁,女性延至55/58岁[42][43] - 国有资本划转社保累计达1.68万亿元,财政补贴成为老龄化地区常态支撑[52][53][54] - 美团等平台企业开始为百万级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补贴,扩大覆盖面[17][18]
男性延至68岁,女性延至63岁!
中国基金报· 2025-07-30 16:03
住房公积金贷款年龄上限调整 - 山东省计划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到期年龄上限延长至男性68岁、女性63岁,或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 [1] - 河南郑州拟调整政策,贷款到期时间男性可延长到68岁、女性可延长到63岁,或延长到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 [2] - 广东江门从2025年4月1日起实施新规,借款申请人年龄加贷款年限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女性最长可贷至63岁,男性最长可贷至68岁 [3] 各地具体政策调整 - 青岛自2025年3月27日起执行新规,贷款到期日男性不超过68岁、女性不超过63岁,或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最长贷款期限30年 [4] - 昆明自2025年3月24日起执行新规,贷款到期日男性不超过68岁、女性不超过63岁,或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最长贷款期限30年 [5] - 西安规定借款人申请贷款时年龄不超过法定退休年龄(女58岁、男63岁),贷款期限不超过30年且不超过退休后5年 [6] - 哈尔滨从2025年1月1日起将最高偿还年龄由男65岁、女60岁延长至男68岁、女63岁,贷款期限不超过30年且不超过退休后5年 [7] 一线城市政策调整 - 北京自2025年1月1日起将公积金贷款借款人年龄上限从65岁调整为68岁,贷款期限可计算到退休年龄后5年,最长期限30年 [8] - 重庆自2025年1月1日起将贷款到期时间男性延长到68岁、女性延长到63岁,或延长到法定退休年龄后5年,最长贷款期限30年 [9] 政策调整特征 - 普遍将年龄上限延长至男性68岁、女性63岁 [9] - 形成"法定退休年龄+5年"的双重约束机制 [9] - 与国家延迟退休政策同步实施 [9] 住房公积金缴存计算 - 月缴存额=公积金缴存基数×公积金缴存比例×2 [10] - 缴存基数分为三种情况:新参加工作职工为第二个月工资,新调入职工为调入当月工资,非当年新入职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11][12] - 月平均工资=年度工资总额/当年实际工作月份数,包含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等税前收入 [14][15] 缴存比例规定 - 单位及个人缴存比例下限各为5%,上限各为12% [16] - 同一单位原则上只能选定一个单位缴存比例,个人缴存比例应等于或高于单位比例 [16] - 缴存比例取1%的整数倍 [16] 基数相关规定 - 公积金缴存基数与社保基数计算方式相同,但上下限存在差异 [17] - 公积金缴存基数上限一般为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 [15]
日媒:延迟退休是美国债务的止痛药吗?
环球时报· 2025-05-28 23:07
美国债务危机与退休年龄改革 - 美国债务危机的核心根源在于社会福利资金不足 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未纳入未来10年财政预算 导致无法支付全额退休福利 [1][2] - 穆迪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从Aaa级除名 成为两年内第三家下调美国评级的主要机构 凸显债务问题严峻性 [1] 当前退休制度现状 - 美国"正常退休年龄"已从65岁缓慢上升至67岁 但实际退休年龄仍偏低 超过1/3男性和近40%女性在62岁提前退休 [2] - 提前退休现象部分源于年龄歧视和体力劳动限制 60岁后失业者再就业困难 [2] - 延迟退休至70岁有经济激励措施 平均退休年龄正缓慢上升 [2] 改革建议与影响 - 建议10年内将提前退休年龄逐步提高至65岁 与预期寿命挂钩可减少14%-50%社会保障资金缺口 [3] - 需配套实施对年收入25万美元以上群体征收2.5%工资税 以平衡社会公平性 [3] - 现行制度下低收入群体更倾向提前退休 而富人寿命更长 单一提高退休年龄会加剧不平等 [3] 债务问题的深层关联 - 债务问题本质与社会福利体系直接相关 需系统性改革而非短期预算调整 [4] - 评级下调反映长期结构性矛盾 需通过税款增加和退休年龄推迟双重措施解决 [1][4]
是谁在和35岁以上的人抢饭碗?
商业洞察· 2025-03-12 09:33
核心观点 - 延迟退休政策与35岁就业歧视现象并存,反映出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5][6] - 养老金现收现付制度面临压力,2023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9%,2022年总和生育率降至1.09 [8] - 35岁就业歧视起源于公务员招考限制,现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实际影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基础岗位 [13][14][15] - 行业扩张期掩盖了年龄歧视问题,当前经济放缓导致管理岗位收缩,加剧35岁以上群体就业压力 [19][20] - 解决路径需从公务员招考改革入手,10个省份已放宽部分岗位年龄限制 [22][23] 延迟退休背景 - 养老金制度采用现收现付模式,依赖缴费者与领取者比例平衡 [7] - 人口结构恶化导致制度可持续性受挑战,需通过延迟退休缓解压力 [8][9] - 老年人与年轻人就业竞争有限,更多是经济互补关系 [10] 35岁歧视成因 - 源于1994年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限制,形成社会示范效应 [13] - 大城市企业倾向选择年轻劳动力,形成选择性偏见 [14] - 媒体聚焦放大现象,逐步固化为社会共识 [15] - 经济下行导致中高层人才降维竞争基础岗位 [17] 行业演变影响 - 1978-2016年名义GDP增长200多倍,行业扩张创造大量管理岗位 [19] - 新技术行业爆发支撑职业晋升通道,人口红利填补基层岗位 [19] - 当前人口结构变化导致金字塔底部供给不足,挤压35岁以上群体 [20] 解决方案 - 公务员招考放宽年龄限制,河南等10省份已试点改革 [22] - 引入有社会经验的公务员可提升政策制定质量 [23] - 国企应发挥示范作用引导民营企业 [23] - 城市需调整人口结构策略适应老龄化趋势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