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幸存者偏差
icon
搜索文档
投资中最被高估的三种能力
虎嗅· 2025-09-28 13:12
一、种瓜得豆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学习领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人,进入股市后亏 损累累;而很多白手起家几年炒到上亿身家的散户(不是传说,我经常遇到),如果只是日常交流,你 却很少发现他们的智力情绪与思维方法有过人之处呢? 答案是在我从一个散户转成为一个专业的基金经理之后,才慢慢领悟的: 很多备受世人认可的思维方式,其优势仅仅限于日常工作中,到了投资或创业这种"七亏二平一赢"的活 动中,就会暴露出它们的弱点。 一般人最熟悉的"大公司上班",如果严格地按照下面六点,你最终大概率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管理者: 1. 洞察现象: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异常,洞察了一个被忽视的机会。 2. 设计方法:设计了一个新的工作方法。 3. 测试改进。 4. 扩大尝试。 6. 终获成功。 但现实中,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可能经历的是: 1. 洞察现象: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规律的市场现象。 4. 不断加仓:他把所有的仓位都用于这种方法,账户快速升值。但在一次投资中,他严重被套,但因为 以前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最终都赚回来,他不断加大仓位,从半仓到全仓到加杠杆。 5. 终获破产。 大公司的工作都是一个事先设计好的闭环 ...
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就是挫折教育 不用给孩子“另找苦吃”
中国青年报· 2025-09-14 22:43
核心观点 - 专家认为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孩子适应问题 孩子学习中的困难本身就是挫折教育 无需额外制造困难 [2][9][10] - 课程设计科学 教学形态多样能有效缓解疲劳 提升专注力 家长应信任教师专业性并配合学校 [4][5][11] 教学适应问题 - 一年级学生肌肉力量完全能支撑40分钟课堂 真正需关注的是持续注意力问题而非生理限制 [4] - 课堂通常包含3-4种教学形态切换(讲授/讨论/PK/实操) 能有效缓解神经疲劳并提升专注力 [5] - 若幼儿园时期已存在坐不住问题 需向教师了解情况并考虑专业机构筛查 否则属过度焦虑 [6] 学前教育误区 - 未参加幼小衔接班的学生通过正常学习过程(约两个月)即可达到与提前学习学生相当水平 [8] - 提前学习可能造成课堂专注习惯缺失 反成学习隐患 自信应源于克服困难的过程而非提前掌握 [7][8] - 学习新知识的从不会到会过程本身就是建立自信的关键 家长需通过陪伴巩固练习帮助孩子获得把控感 [7][8] 教育理念 - 挫折教育无需刻意制造 学习/生活/运动中自然存在的挑战已足够锻炼孩子应对能力 [9][10] - 教师基于全班数十名学生的比较能做出专业判断 家长应重视反馈而非自行猜测 [6][11]
融资要有规划,别总想一口吃个胖子
搜狐财经· 2025-09-11 13:21
创业融资认知误区 - 部分创业者过度关注股权融资 并常以马云 马化腾 刘强东等成功案例为参照[3] - 这种认知存在幸存者偏差 仅看到极少数成功案例而忽略大量失败企业[4] - 创业实际存在高度残酷性 大多数企业未能存活至被公众关注阶段[5] 奶茶行业融资基准数据 - 古茗在2020年12月A轮融资时拥有约430家门店 投后估值达51亿元[7] - 霸王茶姬同期A轮融资时门店数约240家 投后估值20亿元[7] - 奈雪的茶在2020年12月C轮融资时门店数约500家 估值达20亿美元[7] - 乐乐茶2018年6月A轮融资时仅约30家门店 获17亿元估值[7] 企业发展阶段策略 - 初期阶段应聚焦生存与模式验证 而非盲目寻求股权融资[6][7] - 案例显示拥有3家门店 单店月营收20万元 毛利12万元的企业尚未达到融资门槛[6] - 第一阶段目标应设定为扩张至10家店并完善供应链体系[7] - 第二阶段可通过RBF(收入分成融资)等替代方式实现扩张[7] - 第三阶段在达到数百家门店规模后 股权融资将更具可行性[7] 企业财务优化路径 - 需将多家门店财务合并至单一主体 确保开票 流水 纳税合规化[9] - 经过6个月规范运营后可形成银行认可的"隐形资产"[9] - 完善上下游数据链包括原料采购 配送成本 会员消费及复购率指标[9] - 规范的财务账本可帮助获得数百万元银行信贷支持[9] - 稳定的现金流是企业应对市场变化和实现扩张的根本保障[9]
餐饮“回收人”,默默“送”走无数小店
虎嗅· 2025-08-20 23:36
外卖补贴大战对餐饮行业的影响 - 电商平台上半年投入超800亿补贴引发行业价格战 [3] - 平台强制要求商家承担60%-70%补贴成本 在"满18减18"活动中商家需承担13-15元 [23][24] - 超20家餐饮协会联合倡议停止"内卷式竞争" [19] 中小餐饮商户经营困境 - 杭州奶茶店日销1600单但单日利润仅400元 [4] - 湖南连锁快餐单店日均订单从200单增至800单 但利润率从15%跌至6% [5] - 河南螺蛳粉店爆单后每单毛利仅0.49元 最终资金链断裂停业 [6] - 遵义米粉店每单亏损6元 月亏2万被迫关店 [6] - 上海面馆因未参与补贴导致3个月内订单减少40%最终关店 [28] 行业倒闭潮现状 - 上半年餐饮老店出清和倒闭数量达13% [8] - 奶茶、火锅、烤肉品类设备回收率高居前三 [8] - 加盟店和网红明星店倒闭情况尤为严重 [8] - 典型案例:奶茶店投资者投入65万 经营三个月后因无法盈利被迫转让设备 [9][10][11][12] 连锁品牌的差异化表现 - 部分连锁品牌通过规模化运营实现逆势增长 菜菜快餐店外卖订单暴涨300%且整体毛利增长22% [36][37] - 库迪咖啡等品牌借助平台扶持实现单日订单翻四倍 [39] - 连锁商户通过中央厨房统一配送降低食材成本18% [37] - 用20家门店规模分摊平台抽成 [37] 消费行为结构性变化 - 75%消费者因外卖更便宜而放弃堂食 [49] - 86%消费者发现外卖比堂食便宜时会改点外卖 [49] - 仅15%消费者在外卖价格回升后仍愿购买原商品 [49] - 出现顾客在店内点外卖的现象 [32] 餐饮企业应对策略 - 安徽糖水店专注堂食与会员体系 利润率回升至12% [44] - 江苏日料店放弃堂食专做外卖 通过轻食模式降低成本 [45] - 部分企业引入AI备货系统 使食材损耗率从12%降至5% 库存周转效率提升37% [46] - 转租小档口专做外卖以降低租金与人力成本 [46] 平台政策调整 - 美团、饿了么、京东于8月1日联合声明承诺"规范促销、抵制恶性竞争" [49] - 叫停"0元购"等极端补贴活动 [49]
本金少,就想搏一把?我劝你静一静
雪球· 2025-08-07 13:01
核心观点 - 投资不是比谁起点高,而是比谁走得稳,越是本金有限,就越要把每一步走对 [9] - 投资理财是一个"增益"行为,不是"翻盘"路径,应该是主业之外用来积累资本、提升安全感的辅助系统 [16] - 本金少不是失败的起点,真正的失败是用本金少当借口做了本不该做的事情 [32] 小资金账户的亏损陷阱 - 10万元以下的小资金账户往往贡献了市场中多数的交易次数,却承担了最多的亏损 [10] - 小资金投资者更容易冲动交易,频繁操作、重仓押注、追涨杀跌,甚至使用杠杆 [12] - 错误操作不能带来投资能力成长,只是在重复被市场教育的过程 [13] 幸存者偏差与错位竞争 - 市场中的暴富故事是凤毛麟角的幸运儿,更多失败者处于沉默状态 [15] - 市场是信息、策略、节奏的硬碰硬,面对的是专业机构、程序交易等有系统的对手 [16] - 投资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长期游戏,需要每一次都不出大错,逐步积累本金和认知 [16] 本金少的四种错误起点 1. 把本金当成"试错资金",频繁买卖、冲动操作,短线为主 [18] 2. 一边幻想翻盘,一边忽视主业,投资成了逃避主业焦虑的工具 [19] 3. 太早上桌却没准备好,偏好波动大的概念股而非基本面稳定的宽基指数 [20] 4. 没有策略被情绪牵着走,涨了加仓跌了割肉,交易行为高度情绪化 [21][22] 正确的投资路径 1. 把重心放回主业和现金流上,提升赚钱能力是投资的源头活水 [24] 2. 先用小钱建立节奏,定投核心宽基或红利类ETF,感受市场波动和情绪反应 [27][28] 3. 本金增长到10万元或以上时,考虑构建基础的资产组合结构,关注股债配比和大类资产配置 [29] 4. 不追高估、不过度交易、不重仓押注,"不犯错"的能力比任何技巧都值钱 [31]
自主创业是赚大钱的唯一方式吗
搜狐财经· 2025-07-23 06:08
创业神话与现实 - 创业成功案例仅占极少数 数据显示新创企业三年存活率不足50% [1] - 创业需押注全部资源 包括时间、资金和家庭稳定 属于高风险行为 [1] - 马云、马斯克等传奇案例存在"幸存者偏差" 不具普遍参考性 [1] 职场深耕路径 - 顶级投行分析师年薪可达百万起步 资深律师医生收入随资历翻倍 [2] - 大企业高管通过股票期权和分红实现稳定财富增长 [2] - 专业领域顶尖人才如AI程序员或销售精英可通过技术迭代和人脉变现持续增值 [2] 被动收入模式 - 巴菲特通过股票投资成为世界富豪 证明非创业路径可行性 [2] - 普通人可通过房产出租、指数基金定投等被动收入方式积累财富 [2] - 复利效应下每月几千元投资数十年后可形成可观资产规模 [2] 斜杠经济生态 - 程序员接私单、教师开网课等"能力复用"模式创造多元收入 [4] - 设计师通过主业+潮牌设计副业实现收入超越传统职场路径 [4] - 自媒体人结合内容创作与带货形成复合盈利模式 [4] 新兴赛道机遇 - 虚拟主播通过粉丝打赏实现月入十万级收益 [5] - NFT艺术家销售数字作品获百万级收入 [5] - 游戏主播和网红探店等新兴职业打破传统收入结构 [5][6] 财富路径匹配 - 成功关键取决于个人性格、能力与路径的契合度 [7] - 商业嗅觉敏锐者适合创业 风险厌恶者更适合职场或投资 [7] - 数字经济、区块链等新兴领域要求快速学习能力与趋势敏感度 [6][7] 财富本质认知 - 财富自由实现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 不存在唯一标准模式 [7][8] - 持续自我提升是价值变现的核心 市场终将为独特价值买单 [8] - 传统制造业、房地产的财富效应正被数字经济重构 [5][6]
创投圈开始流行写小说
36氪· 2025-07-17 03:31
行业情绪与社交平台现象 - 社交媒体上涌现大量"创投伤痛文学",包括虚构投资故事、黑色幽默笔记和行业变迁记录,引发从业者共鸣 [2][3][4] - 此类内容成为流量密码,反映行业调整期工作压力与幸存者偏差现象 [5][7] - 活跃发声者多为面临挑战的中小GP,头部机构因业务繁忙减少公开分享 [8] 行业分化与基本面改善 - 一级市场经历至暗时刻后出现企稳回暖信号,悲观情绪与基本面改善形成反差 [9] - 2025年上半年中企境内外上市109家,同比上升32.9%,监管政策释放退出红利 [10] - 国资LP决策效率提升,返投比例优化,6月机构LP出资活跃度回升 [11] 市场结构变化与募资动态 - "耐心资本"趋势显现,多地引导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20年,容错机制允许100%项目亏损 [12] - 部分机构逆势募资成功,如中科创星首关26亿,产业LP占比提升(朝希资本新基金产业LP占60%) [12][14] - 市场化GP职能转变,部分机构从传统VC/PE转向履行招商职责 [9] 区域机会与战略调整 - 三四线及中西部地区存在价值洼地,因外部GP不愿下沉、本土GP能力不足形成结构性机遇 [16][17] - 从业者可通过流量转化开发副业或获取资源 [18][19] - 港股IPO加速与并购窗口期开启,政策与技术革命创造战略机遇期 [20][21] 行业适应与长期展望 - 行业薪酬仍具横向优势,从业者需调整高增长期形成的预期惯性 [15] - VC行业本质是无限循环博弈,保持牌桌耐心有望获得贝塔收益 [23] - 创新持续发生,机构需快速适应变革而非宣称"行业已死" [22][23][24]
为什么数字化总是别人家的好,而你却做不好?
36氪· 2025-07-09 02:22
数字化认知偏差 - 企业领导普遍存在"别人家数字化更成功"的认知偏差,主要源于媒体和行业峰会选择性报道成功案例而忽略失败案例[1] - 数字化成功案例常被光环效应放大,软件公司与企业联合包装案例作为营销手段,实际能力与宣传存在差距[2] - 传统企业领导常将自身初期数字化尝试与行业巨头成熟系统进行不对称比较,产生心理落差[3] - 领导层对数字化认知停留在技术表象,忽视数据标准化、流程优化等基础工作[3] 数字化案例的真相 - 成功案例往往只展示1%的成功而隐藏99%的失败,如某制造业宣称节省人力50%但隐瞒10亿前期投入和10年回本周期[4] - 数字化成果数据可能存在统计游戏,如某电商宣称智能推荐提升转化率200%但对比基准和统计时段存在人为操控[6] - 部分示范工程实为面子工程,如某智慧城市项目花费1000万仅购买PPT,系统仅在领导视察时启用[7] 数字化建设建议 - 考察数字化项目应关注实际投入、ROI、业务覆盖范围等实质性问题[8] - 数字化建设应从真实业务痛点出发,采用MVP模式小步快跑验证[8] - 数字化成功关键在于一线员工实际使用,而非建设领导喜欢的"花瓶系统"[8]
如果赚钱的人认知高,为啥被骗的普遍还挺有钱?
虎嗅· 2025-06-25 02:46
社会分层与赚钱模式 - 社会分为三层结构:最底层仅出售时间(如快递分拣)[2] 中间层出售时间+手艺(如程序员、医生)[3] 最上层承担风险+手艺+时间(如企业家)[4][5] - 层级间存在套圈关系,越往上风险收益比越高,基层失误仅影响收入,高层失误可能导致破产[6] - 现实中多数人处于中间层,依赖手艺和时间变现[7] 认知与赚钱的关系 - 提升认知对赚钱的直接影响有限,核心在于手艺精进[8] 只有当认知能反哺手艺(如优化方法论)时才产生价值[9] - 财富本质是对"销售能力"的奖励而非认知水平,例如高中毕业房产销售年成交3亿、大专柜姐月入10万+[14][15] - 认知类知识易沦为"消费型知识"(如时政分析),实际作用类似娱乐,除非本身从事相关行业[9] 成功要素排序 - 运气是首要因素,多数成功案例存在偶然性(如2010年入行计算机的毕业生)[24][22] - 手艺是关键支撑,持续深耕单一领域比广泛涉猎更易成功(刺猬型专家优于狐狸型通才)[24][25] - 认知的作用在于建立常识感(识别周期、规避风险)和选择赛道,但无法替代技能[19][20][31] 行业机会与风险特征 - 高风险领域存在超额收益机会(如当前出海业务),但需承担冒险成本[15][16] - 行业上升期红利显著(如移动互联网早期),但需匹配相应技能,否则仍会被淘汰[22][23] - 重复实践可提升成功概率(3%概率事件重复100次成功率可达95%),适用于手艺打磨和机会捕捉[30] 典型人群特征分析 - 高净值人群易陷入路径依赖,因过往成功经验过度冒险(如金融诈骗受害者)[26][27] - 低认知高收入群体常见于垂直领域(如小城海鲜商贩),依赖单一技能变现[12] - 认知-收入错配群体增多,因过度消费知识产品却缺乏实践转化[12][17]
巴菲特的“不懂不投”错了吗?
雪球· 2025-06-21 05:38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讨论 - 文章核心观点是对"不懂不投"投资理念的批判性思考,提出普通人容易陷入"自以为懂"的认知误区[4][12] - 有观点认为巴菲特"不懂不投"的局限性在于:1)阻碍投资起步[4] 2)忽略已有优势领域的专注价值[4] 3)可能成为回避新领域的借口[4] 普通投资者的认知偏差 - 多数创业者对开店等实业投资存在认知偏差,调研后仍因市场变化/突发事件导致失败[6][7][9][10] - A股投资者同样存在高估认知深度的现象,最终因风险意识不足造成亏损[12] - 成功者言论存在幸存者偏差,炒币致富案例被过度传播而失败案例被忽视[15][17] 分散配置的应对策略 - 提出通过永久组合/全天候组合实现跨资产(股债商品等)/跨市场(中美港股等)配置[19] - 承认对细分资产研究不足,但掌握资产轮动/非相关性等核心配置逻辑[23] - 雪球推出三分法配置工具,通过资产/市场/时间三维分散降低风险[26] 市场参与者的自我认知 - 引用瑞典调查显示90%司机自认驾驶技术超平均水平,类比投资者容易高估能力[25] - 建议普通投资者警惕成为"傻子市场"中的弱势方,优先选择平均收益策略[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