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国家统计局:社会保障体系全球规模最大,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北京商报· 2025-09-28 02:20
医疗保障惠及全民。2024年末,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亿人,参保覆盖面自2018年起持续稳定 在95%左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达到670元,比2020年增长21.8%。2024年,基本 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2.2亿人次。个人卫生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 比例从2020年的27.7%下降到2023年的27.3%,个人看病就医负担不断减轻。 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增强。 2024年末,我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分别为625.0万人、3361.5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 平均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798.1元和593.9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17.8%、19.5%,保障效能持续提升。 北京商报讯(记者 和岳)9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十四五"以来社会民生统计报告》。其中: 养老 保险不断提质扩面。2024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由 2020年的2900元左右提高到2023年的3162元。2024年末,全国参加企业年金职工人数为3242万人,企业 年金积累基金规模达36422亿元,分别比2020年末增长19.3%和61 ...
利率下行周期寻“养老答案” 二三支柱协同发展迎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6 13:48
存款和保险利率下调 - 国有六大行存款利率第七次下调 活期利率下调5bp接近零利率 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以下 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降至1.30% [1][2]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三连降至1.99% 较上季度下降14bp 触发动态调整机制 [1][3] - 头部险企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50bp至2.0% 分红型产品下调25bp至1.75% 万能型产品最低保证利率下调50bp至1.0% [1][3] 养老保险体系发展 - 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速构建 二三支柱协同发展成为化解"未富先老"风险的突破口 [1][4] -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282万人 参保率超90% 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242万人 [7][8] -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达7279万人 第三支柱作为重要补充可有效缓解一二支柱支付压力 [4][8] 养老保险机构表现 - 10家专业养老险机构稳健发展 泰康养老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4.22亿元环比增长21.7% 总资产突破1400亿元 [6] - 企业年金含权策略长期收益更高 2012-2024年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94.64% 规模占比达86.84% [7] - 泰康养老受托规模年均增速38.81% 远超行业平均22.21% 2025年二季度末管理规模超6000亿元 [8] 二三支柱融合发展 - 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互通有无相互促进 发展第二支柱可促进第三支柱发展 [8] - 泰康养老探索二三支柱融合经营模式 个人养老金客户超22万人 服务企业超5500家 保费规模超30亿元 [9] - 分红型产品"保证利率+浮动收益"特性可锁定长期收益 有效化解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 [9]
银发时代新解法:人保寿险“长钱保” 助力灵活就业者乐享品质养老
新华网· 2025-07-23 03:49
行业背景 - 中国灵活就业群体规模超过2亿人,正成为支撑经济毛细血管的重要力量 [1] - 2024年中国居民预期寿命达79岁,银发经济开启新机遇 [2] - "十四五"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政策导向清晰 [2] 产品创新 - 长钱保·养老金采用"直通退休年龄"长缴费模式,投保年龄覆盖18-74周岁,不限职业 [1] - 产品借鉴社保可持续缴费思路,支持按月缴费至55岁或60岁,提升养老金替代率 [2] - 提供趸交、3年、5年、10年或交至退休年龄五种缴费方式,最低门槛仅10元/月 [2] - 产品备案名为"人保寿险聚稳盈养老年金保险(分红型)",属于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实践 [2][5] 产品设计 - 包含基础养老年金和保单红利双重机制,支持分享保险公司经营利润 [3] - 设置20年"养老年金保证给付期"写入合同,确保财富安全与定向传承 [3] - 年金给付可持续至105岁,用"时间杠杆"对冲"老年收入断层"风险 [3] - 通过红利分配机制对冲通胀风险,实现养老资金"抗衰减"增长 [3] 公司优势 - 人保寿险为国有控股险企,成立20年累计服务客户超3.57亿人 [1] - 依托全国301个地市服务网点及国有资本兜底,构建双重保障体系 [3] - 产品体现"人民保险 服务人民"宗旨,将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个体方案 [4] 市场意义 - 为灵活就业群体提供收入平滑衔接工具,填补养老保障空白 [1] - 通过碎片化储蓄引导新市民建立科学储蓄观念,推动消费认知转型 [4] - 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普惠金融范本,完善国家养老保障体系 [4]
李云泽:希望更多外资机构积极参与专属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金试点
快讯· 2025-06-18 02:44
中国养老体系发展 - 中国三支柱养老体系发展不平衡 第三支柱起步较晚但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间 [1] - 近年来推动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有序扩大养老理财和养老储蓄试点 [1] - 专属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金试点已取得初步成效 [1] - 鼓励外资机构积极参与试点 发挥产品设计、保险精算和投资管理专业优势 [1] - 外资机构可共享中国养老市场发展红利 [1]
采取“政策+市场”运行模式,聊城市积极贯彻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
齐鲁晚报网· 2025-06-12 04:53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情况 - 2024年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聊城市作为先行地区已完成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搭建 形成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 职业年金 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为补充的多层次体系 [1] - 截至第一季度 聊城市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37.43万户 资金规模达5049.32万元 [1] - 3月20日成立全省首家个人养老金事业发展联盟 由14家具备资质的商业银行组成 包括招商银行聊城分行等机构 [1][2] 政策推广与服务优化 - 人社部门采取"联盟"模式推动银企协作 在政策宣讲 服务流程优化 政策研究等方面建立行业合作机制 [2] - 开展600人规模的政策宣讲会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代表 通过12333咨询日设立专家座席和宣传点提升公众知晓度 [2] - 采用"进门服务+个性化指导"方式深入解读政策 重点覆盖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群体 [2][3]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采用"政策+市场"双轮驱动模式 重点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群的覆盖面 特别是灵活就业人员 [3] - 计划优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通过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 电子社保卡等线上入口及商业银行渠道提升账户开立 资金缴存 税收优惠等环节的便捷性 [3] - 目标是通过强化部门协作和精准宣传 持续提升个人养老金账户规模和普惠性 [3]
全省已有1043.01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河南日报· 2025-06-05 23:23
个人养老金制度实施进展 - 截至5月底河南省已有1043 01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 [1] - 个人养老金制度由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化运营 实行个人账户制 缴费完全由个人承担 [1] - 参与者可自主选择购买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 [1] 税收优惠政策 - 年缴费上限为1 2万元 缴费者可享受1 2万元的税前扣除额度 [1] - 账户投资收益不征税 领取时按3%税率征税 [1] - 举例说明:应纳税所得额20万元者缴存1 2万元后 按20%税率可节省个税2400元 [2] 市场推广与参与者反馈 - 河南省启动"六进"宣传活动(进机关、企业、医院、学校、社区、乡村) [2] - 参与者反馈显示 该制度有助于培养养老储蓄习惯并减轻个税压力 [2] - 活动现场重点解读了开户流程及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知识 [1]
周红:扩大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是下一阶段发展方向
搜狐财经· 2025-05-28 10:43
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现状 - 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范围最大的养老保险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基本实现全覆盖,待遇水平持续增长 [3] -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制度公平统一性增强 [3] - 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正稳妥推进,充分考虑各方诉求 [3] - 颁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病残津贴暂行办法》,并于2024年1月1日开始实施 [3] 养老保险体系改革方向 - 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是未来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重点方向 [2][5] - 需深化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 [4] - 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增加制度再分配功能,完善全国统筹制度 [5] - 探索建立企业年金(第二支柱)与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的融通机制 [5] 个人养老金发展措施 - 需完善个人养老金政策设计,探索多样化金融产品供给 [5] - 适度放宽个人养老金资金领取条件,兼顾保障功能与制度弹性 [5] - 推动第二支柱(企业年金)与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协同发展,夯实养老财富储备 [5] 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与投资 - 健全社保基金安全监管体系,构建"四防协同"风险防控机制 [6] - 加强对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的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6] - 稳步推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扩大投资规模,研究完善投资政策 [6] 管理服务优化 - 加快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系统 [7] - 建设五级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提升社保治理效能 [7] - 优化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简化程序,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