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机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蚂力推出 “AI数字员工团队”:提升中小企业70%客服人效
搜狐财经· 2025-09-11 14:45
产品升级 - 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蚂力于2025年9月11日正式推出首批专家级AI数字员工团队 覆盖客服、营销、巡检、销售培训及研发五大核心业务领域[1] - AI数字客服团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约70%的人效 降低35%的运营成本 并大幅提高业务转化率[3] - 在电商客户实践中 该模式已为企业带来约10%的GMV增长[3] 功能特性 - AI数字员工具备清晰角色定位与目标 能够作为责任主体融入现有组织[3] - AI营销团队能精准捕捉并转化商机 为营收增长负责[3] - AI销售教练能培训员工以提升销售技巧 AI督导员能以20倍人效完成巡检[3] - AI开发运营团队可实现自动建站等需求[3] 应用案例 - 乐刻运动已启用AI数字客服团队和AI督导员 解决率超85%[3] - AI督导员能严格按照SOP标准自动巡店 大幅提升门店巡检效率[3] 行业挑战 - 服务业AI应用面临显著的技术-商业鸿沟 落地难点集中在性能、成本和协同三大方面[4] - AI模型存在幻觉与逻辑错误 难以满足高精度业务场景要求[4] - 企业需投入大量基础设施与培训资源 数据获取难和规模效应未显推高使用门槛[5] - AI工具缺乏上下文记忆与持续学习能力 难以融入复杂业务流程[5] 解决方案 - 数字蚂力推出人机融合全托管模式 客户购买的是确定性业务结果而非复杂AI功能[5] - 该模式由AI处理标准化工作实现效率最大化 复杂问题由数字蚂力专家网络无缝补位[5] - 致力于让企业从浅层工具提效迈向深层生产力变革[5]
蚂蚁集团数字蚂力首批专家级“AI数字员工团队”亮相外滩大会
环球网· 2025-09-11 10:29
产品升级 - 蚂蚁集团旗下数字蚂力推出首批专家级AI数字员工团队 覆盖客服 营销 巡检 销售培训及研发五大核心业务领域 [1] - AI数字客服团队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约70%的人效 降低35%的运营成本 并带来约10%的GMV增长 [1] - AI督导员能以20倍人效完成巡检 AI数字客服团队业务问题解决率超85% [6][7] 技术特点 - 采用人机融合全托管模式 客户购买的是包含技术 专家经验和运营在内的确定性业务结果 [3] - AI数字员工具备清晰角色定位与目标 能够作为责任主体融入现有组织 [6] - AI数字客服团队由多个专家智能体组成 覆盖从服务设计到效果评测的全链路能力 可自主执行咨询 导购 下单等业务流程 [6] 行业挑战 - 服务业AI应用面临显著技术-商业鸿沟 落地难点集中在性能 成本与协同机制不足三大方面 [3] - AI模型存在幻觉与逻辑错误 难以满足高精度业务场景要求 [3] - 企业需投入大量基础设施与培训资源 数据获取难和规模效应未显推高使用门槛 [3] - AI工具缺乏上下文记忆与持续学习能力 难以融入复杂业务流程 [3] 战略定位 - 人机深度融合能够共创全新业务与增长模式 实现1+1>2的效果 [4] - 让企业从浅层的工具提效迈向深层的生产力变革 [4] - AI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工具 更是驱动增长的核心引擎 [7]
数字蚂力周芸:客服是电商下一个增长入口
36氪· 2025-08-19 10:46
电商行业增长逻辑变革 - 流量红利见顶导致传统"流量×转化率"模型失效 商家转向存量用户精细化运营 [3] - 客服成为新增长变量 但面临服务质量、响应速度与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难题 [3] - 电商经营逻辑正经历从"经营流量"到"经营信任"的结构性转变 [7] 数字蚂力AI云客服解决方案 - 采用人机融合模式 结合AI技术与分布式人力 实现弹性伸缩的云客服能力 [5][10] - 构建近53万认证人才池 其中超28万为电商人才 覆盖485个城市和3600多个区县 [10] - 618大促期间承接超2600万次人工服务请求 单日峰值达55万次 平均服务满意度94% [4] - 为企业带来约10%的GMV增长 通过售前AI对练、售中话术优化、售后场景营销实现转化提升 [10] 技术实施与效果验证 - AI Agent可提高20%客服满意度 但纯AI方案存在服务断层和隐性品质问题 [6] - 森马案例显示:AI辅助使客服单日处理问题量从200个提升至300个 人效提升50% [15] - 金融机构案例:高价值客户贷款管户LUM增量35% 中腰部客户任务转化率提升180% [22] - 推出"双11服务保障计划" 承诺"无转化不收费" "接不起免费用"等结果导向条款 [12] 商业模式创新与社会价值 - 从工具提供商转型为"增长合伙人" 与企业客户深度绑定增长目标 [11][12] - 降低就业门槛 激活偏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就业机会 体现技术普惠性 [18][19] - 服务模式可复制至金融等行业 通过用户画像分层和商机预判提升转化效率 [22] - 将客服职能从成本中心转化为增长入口 实现管理结构轻量化与组织协同优化 [18][22]
数字蚂力周芸:客服是电商下一个增长入口
36氪· 2025-08-19 10:36
电商行业增长逻辑重构 - 流量红利见顶导致"流量×转化率"模型失效,商家转向存量用户精细化运营,客服成为新的增长变量 [3] - 电商行业面临服务质量、响应速度、成本控制的"不可能三角",大促期间人力闲置与外包服务质量问题突出 [3] - 后台流量不确定性加剧,大促期间咨询量可能出现百倍差值,客服资源需求难以准确预估 [8] AI云客服模式创新 - 数字蚂力推出"AI+分布式人力"的弹性客服方案,618期间承接89家品牌2600万次服务请求,峰值55万次/天,满意度达94% [4][5] - 方案结合AI智能中枢与"人才云池",实现需求与供给智能匹配,破解效率与质量平衡难题 [16] - 人机融合模式使客服从成本中心转为增长入口,合作企业平均GMV提升10% [12][17] 技术与人效协同 - AI Agent可提升20%客服满意度,但纯AI方案易导致隐性服务品质下降,复杂咨询实际解决时长增加 [9][10] - 数字蚂力通过AI培训云客服、售中话术优化、售后场景营销等全链路托管服务,提升人效30%(从200问题/天增至300问题/天) [17][21] - 森马案例显示AI辅助节约5秒/动作,客服处理量提升50%,同时保持服务温度 [21][22] 商业与社会价值 - 数字蚂力"双11服务保障计划"推出"无转化不收费"等承诺,10家头部品牌首批加入 [18] - 云客服资源池覆盖485城,53万认证人才中28万为电商专业人才,日均在线1.2万人,促进偏远地区就业 [17][27] - 残运会冠军等特殊群体通过云客服实现职业转型,体现就业包容性与普惠性 [27][30] 跨行业复制潜力 - 头部金融机构采用AI云客服后,高价值客户LUM增量35%,中腰部客户转化率提升180% [34] - 客服触点价值适用于千行百业,尤其在"客户导向"转型中可预判商机并精准推荐方案 [33][34] - 未来服务趋势从"千人千面"向"一人一面"演进,实现生态性革新 [34][36]
美国将有两家公司研发脑机接口 OpenAI VS 马斯克 谁能赢?
搜狐财经· 2025-08-13 04:32
核心观点 - 硅谷科技巨头在脑机接口领域展开竞争 OpenAICEO山姆·奥特曼支持的Merge Labs与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的Neuralink形成直接竞争 这场技术角逐可能重塑人类与机器的交互方式 [1] 技术路径差异 - Merge Labs侧重高带宽脑机接口 强调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深度融合 延续人机共生理念 [3] - Neuralink偏向医疗应用 如帮助瘫痪患者通过意念操控设备 技术路径更贴近现实落地 [3] - Neuralink已通过动物实验和首例人体植入取得先发优势 Merge Labs尚处融资阶段需追赶技术代差 [3] 资本运作模式 - OpenAI以8.5亿美元估值推动Merge Labs融资 Neuralink以90亿美元估值募资6.5亿美元 获红杉资本等机构加持 [4] - 奥特曼采取轻资产策略 仅以联合创始人身份参与不介入日常运营 马斯克则亲力亲为 [4] - 奥特曼通过World项目、核能等多元投资分散风险 马斯克集中资源押注Neuralink 可能导致技术迭代速度分化 [4] 发展理念冲突 - 竞争本质是人工智能伦理与商业化路径之争 马斯克主张技术需受严格监管 奥特曼更倾向开放探索 [5] - Merge Labs若优先实现意识上传等激进功能可能引发伦理争议 Neuralink若长期局限于医疗场景或失去技术颠覆性 [5] 竞争前景分析 - 短期内Neuralink凭借临床进展占上风 Merge Labs若依托OpenAI的AI算法优势在非植入式或高带宽接口上突破可能后来居上 [6] - 长期胜负取决于平衡创新与伦理的能力 马斯克的保守风格适合应对监管 奥特曼的激进探索可能打开更广阔的消费级市场 [6] - 脑机接口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临界点 人类与机器互联时代加速到来 [7]
未来战场:AI赋能无人作战新范式
天风证券· 2025-08-07 14:15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 维持 [1] 核心观点 - 未来战争将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竞争要素 全面AI赋能的人机融合部队将成为关键 [2] - JADO(联合全域作战)强调多军种深度联合作战 JADC2作为其核心实践要素 2024财年美国研发预算达14亿美元 [2][13] - 无人化作战分为侦察、袭扰、定点打击、饱和攻击和支援增效五类 现代战争已进入无人机与地面机器人主导的时代 [2][29] - 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高速增长 预计2032年规模超500亿美元 2024-2032年CAGR为13.15% [2][45] 技术发展趋势 AI与无人系统融合 - AI赋能无人机自主作战能力显著提升 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命中率从30%-50%提升至80% [39][44] - 美国DARPA推动"天空博格"等项目 开发具备自主作战能力的无人机系统 [58] - 边缘AI芯片加速无人装备智能化 NVIDIA、高通等厂商主导市场 国产厂商如瑞芯微加速切入 [3][127] 无人作战系统演进 - 无人机作战模式变革:从侦察工具发展为前线战斗力量 FPV无人机成本仅数百美元实现大规模部署 [39][44] - 地面机器人(UGV)在排爆、侦察等领域应用广泛 美军相关研发经费2024年达12亿美元 较2019年增长67% [62] - 中美引领军用机器狗竞争 美国Boston Dynamic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分别推出四足机器人 [78] 市场格局与厂商动态 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 - 2023年北美市场占比36.1% 预计2030年规模达107.1亿美元 [45] - 产品类型以遥控无人机为主(84.18%) 半自主/全自主无人机占比15.2% 未来份额有望扩大 [45] 领先企业布局 - Palantir:AIP平台应用于俄乌冲突 边缘AI技术实现无人机实时决策 股价2024年最大涨幅441.2% [85][91] - Anduril Industries:Lattice OS系统获美军10亿美元订单 估值或达280亿美元 [97][98] - Scale AI:与美国防部合作开发AI代理 估值或从138亿美元升至250亿美元 [107] - Shield AI:Hivemind系统实现GPS拒止环境自主操作 累计融资超10亿美元 [115] 产业链投资机会 军用边缘计算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26.6亿美元 预计2034年达116.6亿美元 CAGR15.91% [127] 重点领域标的 - 军工AI芯片:科思科技、复旦微电等 [133] - 军工AI大数据:拓尔思、零点有数等 [133] - 军工信息化:中科星图、格林深瞳等 [133]
热门赛道丨电子皮肤打通人机融合的感知接口
创业邦· 2025-07-09 00:04
行业定义 - 电子皮肤是一种模拟人类皮肤感知功能的柔性电子系统,能够感知压力、温度、湿度、应变、化学物质等外界刺激,由柔性传感器、导电材料与微电子电路构成 [3] - 电子皮肤具有柔软、可拉伸、可贴附的特性,目标是在机器人、生物医疗和可穿戴设备中实现"皮肤般的触觉" [3] - 柔性传感器构建的电子皮肤通过集成微型传感器阵列,能够精确捕捉细微的压力、温度以及触觉变化 [5] 技术路线 - 柔性传感器分为压阻式、压电式、电容式、光电式、磁敏式、光纤式和超声式等,其中电阻式、电容式、压电式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类型 [7] - 电阻式传感器结构简单、适合大面积布设,电容式传感器灵敏度高、响应快,压电型传感器可自供能、信噪比高 [7] - 主要材料路线包括柔性高分子材料(PDMS、PU、PI)、导电填料(碳纳米管、银纳米线、石墨烯)和纳米复合材料 [8] 产业链 - 上游环节聚焦柔性材料与功能材料的研发,包括高分子基底材料、导电材料以及功能复合材料 [10] - 中游是核心制造环节,涉及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制备与集成,多模态传感阵列是技术趋势 [11]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可穿戴健康监测、人形机器人、智能义肢、虚拟现实交互系统、柔性显示等 [11] 融资情况 - 2020-2022年电子皮肤赛道融资事件数量维持在13至14起的高位,2023年骤降至4起,2024年和2025年分别回升至10起和12起 [12] - 能斯达2025年6月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国发创投、高新产投、北京国谦投资 [16][18] - 墨现科技2025年6月完成B+轮数千万人民币融资,投资方为秦安股份 [21][22] 相关企业 - 能斯达已建立纳米级敏感材料体系,掌握柔性压阻、压电、温湿度和电容四类关键传感技术,产品覆盖七个系列 [15] - 墨现科技专注于触觉类传感器,核心技术基于逾渗式压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能够检测最低3.5克的轻微触碰和最高500kPa的力学负载 [19][20] - 帕西尼构建了涵盖"传感器—灵巧手—人形机器人"的多维触觉产品体系,开发出"6D霍尔阵列式多维触觉传感技术" [24][25] 热点讯息 - 厦大团队2025年6月研发出仿生电鳗触觉界面Bio-EE,实现从接近到接触的全流程连续感知 [29] - 美国《科学进展》杂志2025年2月报告新型电子皮肤在受损后10秒内可恢复80%以上的功能 [30] - 清华大学张一慧团队2024年5月开发出模拟人类皮肤的3D电子皮肤,实现对压力、摩擦力等力学信号的同步解码与感知 [32]
中国坐拥“工业维生素”,钼矿储量震惊世界!芯片军工全靠它
搜狐财经· 2025-07-07 02:46
钼金属的稀缺性与中国资源优势 - 钼在地壳中的稀缺程度是锂的65倍,属于极度稀缺金属 [1] - 中国拥有全球38.7%的钼矿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栾川和陕西金堆城等世界级矿区 [1] - 陕西金堆城矿区拥有全亚洲最大的钼矿露天坑,矿石钼含量达0.08% [7] 钼的工业应用价值 - 在合金钢中添加0.15%的钼可使强度提升30% [3] - 钼钛合金用于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可承受1300℃高温环境 [3] - 医疗领域应用包括钼靶摄影机,能高精度检测早期乳腺癌 [3] - 二硫化钼薄膜制成的柔性芯片功耗仅为硅芯片的20%,具有可折叠特性 [5] - 人体内含钼元素,70公斤体重含9克钼,具有抑制肿瘤作用 [5] 全球钼市场供需动态 - 2023年钼价突破3200元/吨度,较六年前上涨近三倍 [5] - 智利钼矿产量下降19%,中国产量逆势增长9.5% [5] - 内蒙古大苏计钼矿生产55%品位的精矿,主要供应钢厂 [5] - 中国计划实施钼出口管制,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价格上涨40% [5] 中国在钼产业链的技术突破 - 中国工程师已实现二硫化钼薄膜的纳米级厚度控制 [7] - 钼资源正转化为科技突围关键,应用于柔性显示屏等领域 [7] - 从矿石浮选提炼到高端制造应用形成完整产业链 [7]
帮主郑重:马斯克脑机接口放大招!7人受试者将意念控机器人
搜狐财经· 2025-06-29 01:39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Neuralink已有7名真人受试者使用其设备 每周平均使用50小时 最高达100小时 相当于每天14小时与大脑"对话" [1] - 受试者Alex将连接特斯拉Optimus机械手 实现意念控制机器人 展示脑机接口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3] - Neuralink计划2026年实现"盲视"功能 让盲人通过大脑直接"看"图像 甚至识别紫外线和红外线 可能催生全新感知技术 [4] 技术挑战与突破 - 去年首位受试者出现电极线脱落导致数据丢失问题 新受试者能稳定使用较长时间 显示部分可靠性问题可能已解决 [3] - 清华大学专家指出Neuralink的优势在于"全植入"和"高通量" 但长期安全性仍需验证 设备需确保十年二十年不出问题 [3]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 上游设备未标准化 芯片和算法是核心壁垒 渐冻症治疗等应用可能还需5-10年才能大规模商业化 [3] 行业投资动态 - Neuralink近期融资6.5亿美元 吸引红杉、方舟等顶级投资机构参与 [3] - 国内相关企业如脑再生科技股价暴涨283% 反映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高度关注 [3] 未来发展方向 - 马斯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融合和意识上传 超越医疗应用范畴 [5] - 技术迭代需重点关注电极数量和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 [5] - 政策监管动向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需密切关注临床试验数据和项目进展 [5]
脑机接口“上海方案”呼之欲出 瞄准至今无人攻克的难题 “2.0版”将于今年底或明年初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15 01:58
中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开展侵入式脑机接口临床试验的国家,多项技术指标超越Neuralink,电极粗细仅为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柔性是其百倍,植入体直径26毫米、厚度不到6毫米,为全球最小尺寸 [1][2] - 技术首创长期植入后无免疫瘢痕,被《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和《科学》评价为"未超越此技术"且"有潜力构建复杂脑机接口" [2] - 手术采用微创技术,仅需在颅骨打薄凹槽并穿刺5毫米孔,相比Neuralink依赖手术机器人更友好 [3] 技术研发与团队背景 - 脑智卓越中心联合华山医院及上海企业完成临床试验,搭建全球仅3家具备的大规模人脑单细胞记录平台(另两家为美国麻省总院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1][6] - "90后"首席科学家赵郑拓主导研发,其超柔性电极技术加速研发进程,团队青年研究员李雪直接获独立实验室支持 [4][5][6] - 上海市提供微纳电子加工平台支持,实现纳米级器件精确制备 [6] 未来发展规划 - 计划2024年底或2025年初发布2.0版系统,通道数提升至256条(当前4倍),体积缩小1/3,目标恢复失语患者语言功能 [7] - 后续将攻关机械臂抓握、机器狗控制等Neuralink未突破的难题,2024年新增3-4例临床试验 [7] - 上海提出2030年前打造全球脑机接口创新高地,技术或拓展至健康人群消费级应用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