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意识上传
icon
搜索文档
清华教授高小榕:脑机接口竞速,中美在不同路径上“并跑”
36氪· 2025-09-05 11:19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Neuralink已在少量患者中完成开颅植入 重点尝试恢复因瘫痪或神经疾病丧失的运动和语言功能 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展言语皮层实验以解码意图语言[1] - Synchron通过微创血管内植入方式让瘫痪患者用脑信号控制外部设备 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安全性和部分日常功能恢复[1] - 植入设备目前可稳定使用一至两年 但要突破三年以上仍有挑战 马斯克宣称设备可稳定工作一年 但实际上三个月电极就会部分脱落[9][18] 技术应用方向 - 运动补偿和康复领域控制假肢和手的运动已取得不错进展 包括中国洪波教授研究、北脑一号和上海团队的研究[9] - 言语功能恢复方面正帮助说不出话的人恢复语言 这属于舌头运动增强[9] - 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存在可能 通过电刺激精确控制大脑奖赏中枢的幻觉程度可实现治疗目的[8] - 记忆增强应用可帮助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识别熟人 或提醒健康人忘记的名字 属于记忆外挂和认知外挂[8] - 养老领域特别看好 老年人可直接提出需求由机器人协助完成操作 还包括运动康复、认知康复和情感支持[15] 技术路径与挑战 - 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路径并行探索 目前谈不上孰优孰劣 未来若节点足够多可能实现无时无刻连接[11] - 非侵入式可随时摘掉停止读取脑信号 而侵入式一旦植入使用者无法确认是否持续运行且更容易面临被攻击风险[12] - 最大挑战同时存在于硬件和软件层面 材料科学使电极越来越小和柔软 记录通道数从几百提升到上千未来可能达上万 但数据解析需依赖人工智能[10] - AI进步速度远快于材料科学 模型能力可能百日内翻倍 而材料改进通常每年只有百分之一增量 未来突破更大程度取决于AI[10] 人机协同与伦理边界 - 脑机接口核心是以修复与辅助为核心的技术探索 而非直通超人化的捷径 意识上传和通过脑芯片直接读取大脑信息等设想目前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2][3][7] - 技术包含必要的能力超越 旨在确保人类与机器能够共存 而非制造超人 意识上传或数字永生现阶段完全不可能实现[4] - 伦理上难以接受超人化设想 若真能获得超常能力将带来巨大不公平 马斯克最初愿景倾向超人化但现已转向临床应用[3] 中美研究差异与时间框架 - 中美两国在脑机接口研究上总体呈并跑状态 中国在无创和半侵入式研究更领先 美国在侵入式研究方面更强[16] - 技术成熟时间最初认为需60年 后改为30年 现在看可能缩短至15到20年内有望出现更成熟成果[17]
清华教授高小榕:大脑的未来,或许没有那么科幻
36氪· 2025-08-30 16:33
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 - 脑机接口技术正从科幻走向现实,Neuralink已在少量患者中完成开颅植入,重点尝试恢复因瘫痪或神经疾病丧失的运动和语言功能,并计划在2025年第四季度开展言语皮层实验以解码"意图语言" [1] - Synchron通过微创血管内植入方式让瘫痪患者用脑信号控制外部设备,已在临床试验中验证安全性和部分日常功能恢复 [1] - 植入设备目前可稳定使用一至两年,但要突破三年以上仍有挑战,电极放在脑硬膜外寿命更长,而放在头皮上信号质量较弱 [9] 技术应用方向 - 主要应用方向包括运动补偿和康复(如控制假肢)、言语功能恢复(帮助失语患者)、认知增强及情感支持 [9] - 在医疗领域,脑机接口可治疗精神分裂症或自闭症,通过电刺激大脑"奖赏中枢"精确控制幻觉程度达到治疗目的 [8] - 未来应用场景将拓展至养老领域(老年人需求协助)、运动康复、认知康复、情感支持以及文化娱乐,情感和娱乐领域主要采用非侵入或可穿戴方案 [15] 技术路径与瓶颈 - 技术路径包括侵入式、半侵入式和非侵入式三种,目前谈不上孰优孰劣,未来若脑机接口"节点"足够多可能实现无时无刻连接 [11] - 当前最大挑战同时存在于硬件和软件层面,材料科学使电极越来越小柔软(记录通道数从几百提升到上千,未来可能达上万),但数据解析需要依赖人工智能 [10] - AI进步速度远快于材料科学,模型能力可能百日内翻倍,而材料改进通常每年仅有百分之一增量,未来突破更大程度取决于AI [10] 人机协同与伦理边界 - 脑机接口核心定位是以修复与辅助为主的技术探索,而非"超人化"捷径,意识上传或数字永生现阶段完全不可能实现 [2][4][7] - 技术可实现有限"外挂"能力如记忆增强(提示阿尔茨海默患者熟人信息)、计算外挂、认知外挂和行为控制外挂,提升效率但不制造超人 [8] - 脑机接口可作为人机沟通介质,直接传递意图给机器(如"想吃苹果"的完整指令),与传统逐步控制方式存在本质差异 [13] 中美研究进展与时间表 - 中美两国在脑机接口领域处于"并跑"状态,中国在无创和半侵入式研究更领先,美国在侵入式研究方面更强 [16] - 技术成熟时间预计缩短至15到20年内,但当前植入设备寿命仍以年为单位,最长案例仅维持几年,马斯克宣称设备可稳定工作一年但实际上三个月电极就会部分脱落 [17][18]
帮主郑重:马斯克脑机接口放大招!7人受试者将意念控机器人
搜狐财经· 2025-06-29 01:39
脑机接口技术进展 - Neuralink已有7名真人受试者使用其设备 每周平均使用50小时 最高达100小时 相当于每天14小时与大脑"对话" [1] - 受试者Alex将连接特斯拉Optimus机械手 实现意念控制机器人 展示脑机接口在智能家居和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潜力 [3] - Neuralink计划2026年实现"盲视"功能 让盲人通过大脑直接"看"图像 甚至识别紫外线和红外线 可能催生全新感知技术 [4] 技术挑战与突破 - 去年首位受试者出现电极线脱落导致数据丢失问题 新受试者能稳定使用较长时间 显示部分可靠性问题可能已解决 [3] - 清华大学专家指出Neuralink的优势在于"全植入"和"高通量" 但长期安全性仍需验证 设备需确保十年二十年不出问题 [3] - 行业仍处早期阶段 上游设备未标准化 芯片和算法是核心壁垒 渐冻症治疗等应用可能还需5-10年才能大规模商业化 [3] 行业投资动态 - Neuralink近期融资6.5亿美元 吸引红杉、方舟等顶级投资机构参与 [3] - 国内相关企业如脑再生科技股价暴涨283% 反映市场对脑机接口领域的高度关注 [3] 未来发展方向 - 马斯克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机融合和意识上传 超越医疗应用范畴 [5] - 技术迭代需重点关注电极数量和信号处理能力的提升 [5] - 政策监管动向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节奏 需密切关注临床试验数据和项目进展 [5]
那些被身体囚禁的灵魂,终于等来了“越狱”密钥
36氪· 2025-05-30 12:19
脑机接口行业融资与技术突破 - Neuralink获得6亿美元融资 刷新全球脑机接口融资纪录 [1] - 脑机接口设备Link获FDA"突破性医疗设备"认证 加速医疗设备研发流程 [1] - 国内脑机接口融资达去年同期2.67倍 阶梯医疗完成3.5亿元B轮融资 [10] 技术进展与临床突破 - 2025年侵入式脑机接口迎来突破 国内外多家人体临床试验成功实施 [4] - Neuralink完成第三例受试者植入 患者实现脑控玩《文明6》 [3] - 国内企业实现多项临床突破:渐冻症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截肢患者意念操控下棋 [4] 柔性电极技术突破 - 柔性电极成为行业突破口 材质接近脑组织柔软度 减少免疫反应 [7] - 阶梯医疗电极柔性达Neuralink百倍 植入体直径26mm为全球最小 [9] - 微灵医疗采用高密度柔性网状薄膜电极 智冉医疗开发高通量柔性电极 [8] 临床应用与商业化 - 脑机接口医疗应用潜在规模达150亿-850亿美元 [10] - 国家医保局首次设立脑机接口专项定价 湖北发布手术收费标准 [19] - 企业聚焦三大应用场景:运动控制 感觉修复 神经调控 [14]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处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关键期 预计3-5年实现运动/语言解码大规模应用 [17] - 产业链不完善 企业需自主开发芯片 算法 手术机器人等全环节 [9] - 技术天花板取决于脑科学研究深度 需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