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梯度转移

搜索文档
站在成渝“双圈”,重新认知产业西进
新浪财经· 2025-09-24 06:13
文章核心观点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过主动布局新质生产力、构建产业生态和深化区域协同 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网联和高端制造的转型升级 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1][2][3][4][5][6][7][8][9][10][11][12] 交通与物流发展 - 成渝双城高铁日均开行102对 单日超13万人次跨省流动 [1][11] - 中老铁路国际班列3天可从成都直达老挝万象 [1] - 中欧班列助力动力电池和储能产品进入跨国车企和国际头部开发商市场 [7] 经济与产业规模 -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6.3万亿元跃升至8.7万亿元 [1] - 320个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6个月完成投资2529.1亿元 [1] - 汽车产量占全国1/10以上 年产全国1/7汽车和超1/5动力电池 [1][3] - 电子信息产值占全国1/10以上 年产全球2/3 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和超1亿台智能手机 [1][3] 产业承接与升级 - 成渝两地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3] - 四川领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采用全流程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体系 平均每分钟一台新能源车下线 [2] - 赛力斯超级工厂实现焊接喷涂100%自动化 每30秒一台问界M9下线 [3] - 中创新航成都公司建设"零碳电池"基地 二期项目总投资120亿元 规划年产能30GWh [7] 技术创新与突破 - 重庆华峰突破近200项技术难题 己二腈年产能达20万吨 打破国外垄断 [6] - 阿加犀智能科技研发融合架构端侧AI技术 单芯片驱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 [9] - 联合实施科技攻关项目111项 [11] 政府支持与营商环境 - 成都市构建"双核六区多点"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空间布局 [2] - 当地政府10天内为四川领克招聘1164人 支持产线扩张 [2] - 川渝高竹新区实行"政策就高不就低、成本就低不就高"跨省协同机制 [11] 产业链生态建设 - 重庆华峰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 如重庆同辉天有气体利用其二氧化碳废气生产干冰和食品添加剂 [6] - 中创新航带动东部供应链伙伴向成渝聚集 形成以成渝为圆心的产业链聚集圈 [7] - 川渝高竹新区200多户企业形成协作密切、供销畅通的产业集群 [11] 人才与资本流动 - 2024年川渝两地人口净流入30万人 规模堪比东部沿海经济大省 [9] - 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结算2024年达317万人次 [11] - 依托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计算所等院所集聚专业人才 [9]
一江连两广,携手奔康庄——粤桂协作撬动区域融合发展新动能
新华网· 2025-09-08 02:05
粤桂协作产业延伸 - 深百智能制造产业园招引4家东部企业入驻 预计2024年实现总产值15亿元 助力打造千亿铝产业集群[2] - 建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50个 打造特色产业品类49个 33个协作县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格局[3] - 共建产业园区125个 打造8个特色产业集群 形成600亿元产值产业集聚效应[4] 飞地经济模式创新 - 采取"五同"模式(同规划/同政策/同招商/同服务/同受益)进行招商引资 有效助力产业聚集[4] - 新增投产企业787家 到位投资额达246亿元 通过产权嵌入和利益共享实现区域共生[4][5] - 粤桂协作将大湾区资本/技术/市场与广西劳动力/资源优势高效耦合 促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4][5] 就业协作与劳务品牌 - 建设126个零工市场/59个就业基地 培育"桂人到岗""小梁送工"等区域特色劳务品牌[9] - 靖西协作共建产业园进驻企业21家 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 每年为42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分红[7] - 2024年稳定带动42万农村劳动力在粤就业 零工市场助力超2万人达成就业意向[8][9] 职业技能培训提升 - 推动"政校企"合作职教就业新模式 开展"订单式"人才招收和定岗就业[8] - 忻城县打造"忻城壮锦织娘"特色劳务品牌 学员学成后可居家灵活就业或开设网店[8] - 都安粤桂协作产业园带动就业超1万人次 其中超50%为易地搬迁安置区脱贫劳动力[7] 医疗教育人才支援 - 广东省每年向广西选派党政挂职干部100多人次 专业技术人才1300多人次[12] - 深圳22家医院与百色20家医院结对帮扶 相互选派1600多名医疗人才交流学习[11] - 田林县累计聘请219名资深退休医生/教师/农技专家 为教育医疗事业提供智力支持[10][11] 消费帮扶与品牌建设 - 2024年广东采购销售广西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超360亿元 累计认定供深农产品基地210多个[15] - 百色芒果精深加工能力提升 全产业链综合产值约210亿元 产销对接会签约金额达3.1亿元[14] - 打造宁明—靖西兴边富民带等乡村振兴特色带 协作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6] 农文旅融合发展 - 德保县开发矮马王国景区 推动德保矮马产业帮扶项目 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15] - 大新县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574.26万人次 同比增长23.38% 实现旅游收入56.79亿元[16] - 宁明县珠连村引入"小红人"文旅元素 建成数字农文旅平台 获评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15]
应届本科生一线城市就业月薪7885元 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有何变化
第一财经· 2025-08-27 09:47
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变化 - 2024届应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比例降至15% 新一线城市就业比例降至25% 近两届基本持平 [1] - 二线城市就业比例从2020届19%升至2024届21% 三线及以下城市从37%升至39% [1] - 产业梯度转移和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二三线城市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城市化推进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完善 [1] - 大城市生活成本高促使毕业生选择低线城市就业 尤其倾向返乡就业减轻生活压力 [1] - 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增加 但一线及新一线城市新增需求未同步增长 就业竞争加剧推动毕业生向低线城市流动 [1] 城市人才吸引力特征 - 一线城市凭借经济体量 产业生态 就业选择和薪酬回报保持强劲人才吸引力 [2] - 北京上海外省籍毕业生占比达82%和75% 为全国最高吸引力城市 [2] - 2024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月收入7885元 显著高于全国本科平均6199元 [2] - 新一线城市2024届月收入6543元 较2020届5609元增长17% 增速高于一线城市 [2] - 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 吸引当地毕业生留存和外部人才流入 [2] 重点城市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 - 合肥2024年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35万人 2024年一季度新招引近6万人 [3] - 合肥通过集聚提升原有产业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光伏 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吸引年轻人 [3] - 西安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112.43万辆增长14.3% 充电桩产量62.83万个增长26.3% 太阳能电池8180.11万千瓦增长61.4% [3] - 西安3D打印设备产量545台增长41.9% 集成电路圆片885.40万片增长36.7% [3] - 武汉2024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超1.65万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14.42亿元占GDP比重30.4% [3]
信用债正面消息多,本轮债市调整以来平安公司债ETF(511030)回撤控制排名第一
搜狐财经· 2025-08-26 03:00
政策利好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PPP存量项目的最新指导意见 允许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等资金用于PPP存量项目支出 [1] - 该政策对PPP项目的主要贷款银行构成重大利好 长期看PPP项目银行贷款或能得到全面兑付 [1] - 政策将大幅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并提升当地银行运营效益 [1] 产业转移 - 通过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 东部地区部分产业正逐步向中部省市及西部川渝地区转移 [1] - 区域间产业协作和利益共享机制逐步形成 这是重大国家战略 [1] - 产业转移对各省市政府产业提升 税收增长及债务率下降有较多帮助 [1] 债券ETF表现 - 平安公司债ETF(511030)在本轮债市调整中回撤控制排名第一 近一周场内成交贴水最少 [1] - 该ETF规模达223.53亿元 近一周贴水率为-0.06% 近一周涨跌-0.119% [1] - 本轮调整最大回撤为-0.1925% Calmar比为3.6503 质押率63.00% [1] 同类产品比较 - 海富通上证城投债ETF(511220)规模245.11亿元 近一周贴水率-0.19% 涨跌-0.407% [1] - 易方达上证基准做市公司债ETF(511110)规模223.78亿元 近一周贴水率-0.36% 涨跌-0.413% [1] - 华夏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251550)规模153.24亿元 近一周贴水率-0.28% 涨跌-0.285% [1]
信用债周策略20250824:当前怎么看待信用债ETF
民生证券· 2025-08-24 12:15
核心观点 - 2025年债市波动显著加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低点1.60%上行至1.90%,随后在1.60%-1.80%区间震荡,信用债ETF净值表现分化,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净值修复至100元以上但近期下行,科创债ETF净值持续承压[1][2] - 信用债ETF资金流向呈现结构性分化,科创债ETF上市以来资金净流入918亿元,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同期净流出77亿元,存在资金分流现象[3] - 三轮债市调整期间(2025/02/06-03/17、07/23-07/30、08/08-08/20)信用债ETF赎回压力整体可控,单日净赎回规模多数在净值总规模5%以下[4] - PPP新机制允许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用于存量项目支出,有望改善地方政府债务状况和银行运营效益,产业梯度转移战略助力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和债务率下降[5][33][46] 债市环境与信用债ETF表现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1.60%低点上行30BP至3月中旬1.90%,4月中旬后震荡于1.60%-1.80%区间[1] - 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净值于2月中下旬跌破100元,持续一个月后4月初止跌转正,8月22日修复至100元以上但近期下行[2] - 10只科创债ETF因权益市场表现亮眼和债市调整,上市以来三分之一时间收盘价低于100元,8月22日净值仍承压[2] - 公司债、短融和城投债ETF净值表现相对稳定,波动幅度较小[2] 资金流向与赎回压力 - 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年初至7月23日资金稳定净流入,7月23日起连续3天大额净流出超50亿元,单日最大净流出25亿元(7月24日)[3] - 科创债ETF上市首日净流入474亿元,两日累计超660亿元,后续流入放缓,7月17日至8月22日净流入918亿元[3] - 公司债和城投债ETF截至8月22日分别净流入113亿元和108亿元,短融ETF因流动性强年内净流入246亿元[23] - 三轮债市调整期间单只ETF日度净赎回规模多数低于净值总规模5%,赎回压力可控[4] 政策与区域经济影响 - PPP新机制允许地方政府运用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支付存量项目支出,强化预算管理和债务约束,防止逃废债和项目停摆[33] - 全国PPP存量项目投资额约16.6万亿元,债务规模约12万亿元,政策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拖欠款问题和银行风险[35][36] - 产业梯度转移活动(如广西签约296个项目金额2173亿元)推动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形成区域协同机制[43][46] - 贵州、云南、四川等PPP投资大省债务压力有望缓解,通过产业发展和税收增长降低债务率[40] 城投债投资策略 - 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等)省级及地市级平台稳健,可拉长久期至5年,融资能力和估值修复能力较强[48] - 化债政策利好区域(重庆、天津、广西等)省本级及省会平台久期建议3-5年,专项债置换改善现金流[49][50] - 产业基础强劲的地级市(湖南湘江新区、湖北沿江带、河南郑州都市圈等)聚焦2-3年久期,防范利率波动风险[51][52][53] - 成都、重庆、陕西关中地区等受益于国家战略和产业集群,平台债券估值有望持续修复[54][56]
陈耀:上半年中西部固定资产投资加速,长期趋势特征已显现 | 财经大咖解码经济半年报
搜狐财经· 2025-07-15 15:22
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3% [1] - 第一产业增加值31172亿元,同比增长3.7% [1] - 第二产业增加值239050亿元,同比增长5.3% [1] - 第三产业增加值390314亿元,同比增长5.5% [1]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248654亿元,同比增长2.8% [3] - 东部地区投资同比下降0.8% [3] - 中部地区投资增长3.2% [3] - 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8% [3] - 东北地区投资下降1.9% [3] 中西部与东部投资差异 - 中西部投资增速高于东部,短期受政策倾斜和项目集中落地影响 [4] - 长期趋势包括产业梯度转移、人口与市场变化 [4] - 中西部成本优势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5] - 东部投资收缩源于结构转型,转向研发和高端制造 [5] 工业与服务业投资 - 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速10.2%,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9.5% [6]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1% [6] -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9.6% [6] 新旧动能转换 -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能源车、工业机器人等增速快 [6] - 高端服务业需求强劲,体现数字化和服务业开放红利 [6] - 传统行业仍占较大比重,需警惕"青黄不接"风险 [6] 政策建议 - 供给端需加大基础研发支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 [6] - 需求端应扩大新兴产业市场应用,通过新基建拉动需求 [6] - 中西部需承接高附加值环节,东部强化"未来产业"试点 [7]
合力推动东西部产业协作升级
经济日报· 2025-07-09 21:48
东西部产业协作战略意义 - 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有助于解决就业、稳定经济并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活力 [1] - 东部地区技术经验领先与西部地区资源要素富集形成互补优势 [1] - 协作目标包括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链,具备长远战略意义 [1] 产业协作模式与案例 - 采用共建园区、劳务对接、要素共享等模式推进协作 [2] - 北京市与内蒙古共建绿色清洁能源基地,江苏省引导光伏产业向青海转移 [2] - 上海市与云南省共建昆明临港科技城,浙江省与四川省推动资源与市场融合 [2] 协作面临的挑战 - 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产业协作落地成本较高 [2] - 西部地区开放"软件"建设滞后,融入国内外市场能力不足 [2] - 跨行政区合作存在规划对接、要素共享、利益分成等协同障碍 [2] 宏观层面协作机制 - 完善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战略统筹机制 [3] - 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推动产业合作收益共享与成本共担 [3] - 加强财政、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区域政策协调 [3] 中观层面协作路径 - 依托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及中欧班列打造产业协作走廊 [3] - 发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构建国际竞合机制 [3] 微观层面协作措施 - 破解人才流动的职称、职级、收入等机制梗阻 [4] - 强化金融机构合作形成全链条资金支持体系 [4] - 建设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推动流通领域降本增效 [4] - 鼓励东西部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促进"四链"融合 [4] - 通过"万企进万村"行动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乡村产业建设 [4]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发布: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 建议加强跨区域协调机制建设
上海证券报· 2025-06-03 18:30
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报告核心观点 - 中国人民大学发布《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版图报告》,定量评估110个城市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金保障、国土空间、人才友好、生态安全六大维度的表现 [2] - 2017-2022年六大维度指数稳步提升,人才友好指数整体表现突出,城市政策各具特色 [2][4] - 长江经济带覆盖全国21%国土面积和40%人口与经济总量,区域协同发展潜力巨大 [3] 产业发展维度 - 产业发展指数年均增长4.1%,上海、重庆处于引领地位 [3] - 下游城市聚焦新兴产业发展,中游城市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上游城市探索资源禀赋驱动型升级 [3] - 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与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3] 科技创新维度 - 科技创新指数年均增长5.5%,连续5年上升,区域差距扩大呈现"下游>上游>中游"格局 [3] - 下游科创高地引领区域发展,需加强区域协同创新与金融支持 [3][5] 资金保障维度 - 资金保障指数年均增长3.7%,下游城市领先优势明显,上海头部效应强化 [3][4] - 建议建设多元化区域金融中心,培育特色金融业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 人才友好维度 - 人才友好指数数值最高且区域差异最小,成都位列榜首 [4] - 建议绘制人才供需地图,增强用人单位自主权,构建本土人才培育路径 [5] 国土空间与生态安全维度 - 国土空间指数年均增长0.1%,需构建动态调控治理体系推动产业梯度转移 [3][5] - 生态安全指数区域差异显著,上/下游均值高于中游,建议加强联防共治与风险防控 [4][6] 区域协同发展建议 - 挖掘中上游腹地潜力,促进经济向沿江内陆拓展 [6] - 推动产业梯度转移与纵深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6] - 启用长江经济带城市数据库,建立跨区域协调机制 [5][6]
“人地钱技”自由流动!广东乡村图景更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31 12:56
广东"百千万工程"实施成效 核心观点 - 广东通过"百千万工程"系统性推动县域经济升级,重塑城乡发展格局,2025年进入"三年初见成效"关键阶段[1][4] - 工程以产业重组、要素流动为核心,形成"产业强、生态美、治理优"新范式,57个县市经济增速超全省均值[2][5] 产业转型升级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 肇庆四会依托小鹏汽车建成109家配套企业集群,2024年经济总量达818亿元,人均GDP超12万元[4] - 智能汽车零部件基地实现与小鹏工厂"零距离"供应,带动肇庆成为全省少数新能源整车生产基地[4] 特色产业集群培育 - 全省122个县区实施"一县一策",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4] - 目标打造10个千亿级、2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集群,推动17区县跻身全国百强[5] 区域经济重构 产业梯度转移 - 粤东粤西粤北12个产业转移园承接珠三角项目超300个,投资额1100亿元,清远广清产业园带动规上工业增速全省第一[7] - "反向飞地"模式突破要素流动壁垒,粤东西北在珠三角设立110个飞地,汕头濠江区"濠创园"吸引12家企业入驻[7] 生态价值转化 - 森林海度假区改造7个废弃矿坑为144公顷生态景区,年游客160万人次,经济收益3亿元,带动就业6500个岗位[7][8] - 城乡新增绿化面积2100公顷,建成生态小公园及4156公里美丽河道,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97%[5] 品牌农业升级 - 打造"东方爱情果"荔枝文化IP,文博会签约1.5万吨采购量(含5000吨出口),"粤字号"品牌达123个[8] - 河源"紫金蝉茶"品牌价值35亿元,英德红茶、西牛麻竹笋形成百亿产业链[8] 居民收入增长 - 2025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21元,增速6.1%,快于城镇居民1.8个百分点[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