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搜索文档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在汉举行
长江日报· 2025-09-25 00:29
长江流域有关省、直辖市社科院主要负责同志,新华社湖北分社主要负责同志,长江高 端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代表,专家学者代表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编辑:胡之澜 "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汇聚了来自长江沿线省份的专家学者,围绕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等主题深入交流。 9月24日,"长江高端智库对话2025·深入推动区域协同融通"分论坛在东湖宾馆举行。市 委副书记、市长盛阅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盛阅春在致辞中表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 全局的重大战略。武汉作为武汉都市圈的首位城市、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 城市,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 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长江中游城市 群联动发展,努力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我 们将做好"强核"文章,锚定"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加快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965"现代化 产业体系,推动城市 ...
2025长江文明论坛聚焦“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
人民日报· 2025-09-19 22:08
本报重庆9月19日电 (记者姜峰、王欣悦)9月17日至19日,以"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2025长江 文明论坛在重庆举办。 本届论坛由中共重庆市委、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在主论坛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 高校的国内业界专家学者,以及英国、法国、巴西、埃及、巴基斯坦等国研究尼罗河流域、古代两河流 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世界大河文明的专家学者,围绕长江文明保护传承、长江经济带高质 量发展、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等主题进行演讲交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0日 07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2025龙骨坡遗址学术研讨会、2025世界大河歌会、长江流域非遗交流展示、"从敦 煌到大足"专题陈列展、"新韵重庆"无人机表演、长江文化探访交流等文化研讨交流活动。 ...
长江黄金水道最后一个主要“梗阻”正稳步打通
新华社· 2025-09-16 09:27
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是推动长江黄金水道"畅通江海"的重点工程,于2024年9月26日全 面开工,目前陆上施工已全面完成,水下施工进展顺利。结合航道疏浚,预计年底初步实现武汉至宜昌 航道枯水期最低维护水深4.5米,打通长江"黄金水道"最后一个主要"梗阻",枯水期5000吨级船舶可由 武汉直达重庆。工程完工后,将极大释放长江中游航运潜力,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市政府举行专题学习:加快提升武汉都市圈发展能级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9-14 00:38
会议指出,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指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 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饱含着对湖北武汉的重视关怀和重大期许,为我们做好相关工作指 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刻领会做好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 求,以高度自觉统筹做好"强核、壮圈、带群"三篇文章,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长江经 济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会议强调,要做强都市圈内核功能,锚定武汉"五个中心"功能定位,聚力建设具有全国 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构建"965"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新时代系列"汉交所",加快迈向 国际化大都市,更好发挥武汉在武汉都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的引领作用。要提升都市圈 发展能级,完善"1+8"城市会商协调机制,围绕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 链、民生同保,谋深谋实"四个重大",抓好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制定实施,加快提 升都市圈引领力带动力影响力。要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积极发挥武汉综合优势和 服务功能,落实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推进交通、科技、产业、生态、文旅、开放、民生等重 点领域协同发展,聚力推动城市群建设走深走实。 会议要求,要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科学谋 ...
湖北:以支点建设为牵引 推动湖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中国发展网· 2025-08-28 07:58
经济增长与总量指标 - 湖北经济总量从4万亿跨越至6万亿 增量超2万亿 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1 [2] - 湖北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主要经济指标大省领先且中部领跑 [2] - 武汉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 稳居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 襄阳和宜昌经济总量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60% [3] 区域协调发展 - 湖北实施"强核 壮圈 兴群"战略 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3] - 武汉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开工 2条"新城快线"公交化运营 打通32条断头路和瓶颈路 形成核心区1小时通勤圈 [3] - 花湖机场与天河机场形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 光谷科创大走廊带动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建成通车 汉宜和襄荆高铁将于年底全线贯通 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3] 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至8个 总数全国第4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千亿县实现零突破且有望达4个 [4]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6.7% 较"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4]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2.08 较"十三五"末下降0.17 [4] - 十大农业产业链(含茶叶和现代种业)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区域公用品牌如江汉大米和潜江龙虾家喻户晓 [4] 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武汉都市圈实现武鄂黄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营 武大 武阳 硚孝(二期)和汉孝应高速正式通车 [6] - 长江航道整治工程武汉至安庆段完工 2024年以来中三角集装箱航线累计开行1490航次 [6] - 武汉—鄂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建设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协作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预期 [1]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元 占全国41.5%且稳居首位 [2] - "32232"科技合作工程持续推进 黄石 黄冈等离岸科创园(中心)投入运营 [6] - 武汉都市圈产业招商地图和制造业产业链地图编制完成 推动"研发在省会 制造在周边"协同模式 [6][7] 省际合作与对外开放 - 鄂湘赣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5] - 武汉 长株潭 南昌都市圈产业协作深化 长江中游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创建 [5][6] - 依托中欧班列和花湖机场等国际货运通道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 [6] -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机制扩容至4个省会城市和12个观察员城市 [6] 民生服务与公共服务 - 1062项民生服务事项实现"一圈通办" 公积金互认互贷率先突破 [6] - 86%的县市建成三级医院 教联体覆盖80%以上义务教育中小学 [4] - "四好农村路" 寄递物流 充电桩和5G网络实现全覆盖 [4] - 成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双一流"高校 养老和急救等联盟 推动跨区域公共服务共享 [6]
设计时速350公里,沿江高铁武宜段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
经济观察报· 2025-08-26 11:12
项目概况 - 沿江高铁武宜段于8月26日8时46分进入试运行阶段 首趟试验列车55402次从宜昌北站驶出[1] - 项目正线全长313公里 设计时速350公里 包含新建桥梁88座和隧道25座 桥隧占比达85%[1] - 全线设8座车站 其中汉口站为既有站 其余7站(汉川北、天门、京山南、钟祥南、荆门西、当阳西、宜昌北)为新建车站[1] 建设进展 - 项目于2021年9月开工建设 2025年1月完成正线铺轨 5月启动联调联试[1] - 联调联试期间对轨道、桥梁、牵引供电和通信、信号、客服系统进行全面测试 技术性能均达到标准要求[1] 运营影响 - 通车后武汉至宜昌铁路旅行时间将从2小时压缩至1小时左右[1] - 推动沿线多个城市迈入高铁时代 服务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促进湖北建成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1]
湖北港口群直通日韩网络不断完善
中国新闻网· 2025-08-25 17:37
行业影响 - 长江中上游内河港口首次实现国际航行船舶通航和停靠 开创历史性突破[1] - 航线开通使荆州及周边地区货物物流时间压缩7天 综合物流成本降低40%[1] - 湖北港口群直通日韩网络不断完善 黄石港至釜山直航常态化 武汉阳逻港开通日韩直航航线[2] 港口能力 - 盐卡港区年综合通过能力达1000万吨 年集装箱吞吐能力40万标箱[1] - 港口具备万吨级江海货轮停靠能力 集成水公铁多式联运及江海直达功能[1] - 港口作为长江中上游铁水联运枢纽 支撑货物"东出西进""南下北上"运输需求[1] 贸易促进 - 航线吸引鄂湘周边城市货物中转 提升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开放水平[2] - 家电汽车等大宗货物经此运往日韩成本大幅降低 助力企业出口与中日韩贸易[2] - 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开通 四川货物经阳逻港可直抵日韩[2]
“十四五”湖北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 提前一年完成经济增长总量指标
长江商报· 2025-08-20 23:51
经济增长表现 - 湖北省经济总量跃上6万亿新台阶 年均增长7.1% 其中3年增速居中部第一 [1][2] - 全省经济总量占中部地区比重从19.5%提升至20.9% 实现发展能级 速度 质效 后劲整体提升 [2] -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8项指标超过预期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等9项指标进展顺利 [1] 区域发展格局 - 武汉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6万亿 占全省比重超过60% [2][3] - 襄阳 宜昌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两个千亿台阶 双双突破6千亿 居中部非省会城市前两位 [3] - 荆州 孝感 黄冈经济总量突破3千亿 十堰 荆门 黄石加速冲刺3千亿 [4] 产业集群建设 - 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跨入万亿级 [3] - "汉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 宜荆荆磷化工产业集群加快成长 [3] - 茶叶 现代种业等十大农业产业链综合产值突破万亿 [6] 基础设施进展 - 沿江高铁湖北段 三峡水运新通道 引江补汉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 [1] - 郑渝高铁湖北段 荆荆高铁 保神高速建成通车 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 [4] - 沿江高铁汉宜段 襄荆高铁年底全线贯通 将形成武汉 襄阳 宜昌1小时高铁圈 [4] 县域经济发展 - 湖北百强县数量增加到8个 总数全国第四 占中部地区近一半 [5] - 千亿县实现零的突破 有望达到4个 [5] - 县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7% 比"十三五"末提高3.44个百分点 [5] 区域协同合作 - 鄂湘赣三省推进汉湘桂运河 呼南高铁宜常段等重大工程协同 [7] - 九大类社保事项实现三省通办 旅游一卡通覆盖300多家景区 [7] - 深化鄂港合作 京堰协作 与京津冀 长三角 粤港澳等区域合作更加紧密 [7] 绿色发展成效 - 长江干流和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2] - 提前完成478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任务 江豚数量达到1249头 [2] - 湖北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102亿 占全国41.5% 稳居首位 [2]
【看见美丽中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央视网· 2025-08-13 15:48
长江生态修复成效 - 长江水质显著改善,干流水质评价从2016年的优提升至2024年干支流全优,Ⅰ—Ⅲ类水质断面占比从82.3%升至98.6%,劣V类断面基本消除 [10] - 水生环境明显恢复,沿岸植物群落结构优化,耐污植物减少、喜清水植物增加,小鱼小虾数量增多 [9] - 物种多样性稳步回升,2021-2024年监测到土著鱼类344种,较2017-2020年增加36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长鳍吻鮈、红唇薄鳅回归 [13] 沿江产业转型升级 - 宜昌取缔沿江1公里内40余家化工企业,化工产值曾占当地工业产值三分之一,通过企业搬迁至产业园、取缔非法码头及采砂场,腾退岸线超42公里 [4][6] - 长江沿线数十座城市同步推进生态修复,江滩从垃圾堆场、密集码头转变为生态绿廊和滨江公园 [6] - 绿色航运加速发展,纯电动船、氢能源船等智能船舶逐步替代传统燃油船,减少航道污染 [19] 生物保护与种群恢复 - 长江江豚种群数量达1249头,较5年前增长200多头,频繁出现在沿岸水域 [11][13] - 实施十年禁渔政策后,江豚栖息环境改善,与人类活动形成良性互动 [11] 渔民安置与转产保障 - 长江沿岸十多万渔民转产上岸,其中宜昌白水港村360位渔民全部转产,300多年捕鱼历史终结 [16] - 政府落实退捕补贴并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厨师、电焊工),6个月内完成协议签署、资金发放及安置工作 [18] - 部分渔民转型为护渔员,参与长江生态保护工作 [18]
强化责任落实 凝聚强大合力 安徽省政协开展长江生态保护专题协商
中国环境报· 2025-08-05 03:29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 安徽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聚焦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环境治理,共收到71篇发言材料和调研报告 [1] - 会议强调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压倒性位置,提出"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 [1] - 建议完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机制,推进安徽段岸线湿地保护 [1] 产业绿色转型 - 会议提出加快沿江城市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1] - 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生态治理机制 - 建议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长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机制 [1] - 坚持联动共治、标本兼治,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协同治理 [1] 文化遗产保护 - 会议提出加大长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