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具身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或将诞生
财联社· 2025-09-28 11:13
近日,合肥优艾智合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计划通过18C章程在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 由中金公司担任独家保荐人。如若优艾智合此次顺利实现港股上市,其或将成为"移动操作机器人第一股"。 | 编纂]項下的[编纂]數目 | :: | [編纂]股H股(視乎[编纂]行使與否而定) | | --- | --- | --- | | [编纂]數目 | : | [编纂]股H股(可予[编纂]) | | [编纂]數目 | : | [編纂]股H股(可予[編纂]及視乎[編纂]行使與否而 | | | | 定) | | [編纂] | .. | 每股H股[編纂]港元,另加1.0%經紀佣金、 | | | | 0.0027%證監會交易徵費、0.00015%會財局交 | | | | 易 徵費及0.00565%香港聯交所交易費(須於申 | | | | 請時以港元繳足且多繳股款可予退還) | | 面值 | : | 每股股份人民幣0.10元 | | [编纂] : [·] | | | 据悉,该公司此次上市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建设多功能中心、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并寻求产业链相关的战略投资 与并购 ...
万里扬机器人总经理郭恩有:首条产线预计明年2月量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1:09
行业前景与市场预测 - 马斯克预计特斯拉未来约80%价值将来自Optimus机器人 [1] - 智元机器人预计2024年具身智能机器人商用拐点将至 2024年出货量达数千台 2025年增至数万台 未来目标年产能数十万台 [1] -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预计1.24万台 市场规模63.39亿元 2030年销量近34万台 市场规模超640亿元 [6] - 全球机器人关节模组市场规模2025-2030年将保持高速增长 年复合增长率接近行业领先水平 [7] 技术路线与产品开发现状 - 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分为服务型/娱乐型与工具型两大类 娱乐型多采用旋转关节和行星关节 工具型采用直线关节+旋转关节方案 [2] - 国内厂商主流方案为下身用行星减速器(高强度) 上身用谐波减速器(高精度) [3] - 特斯拉被传将下肢髋关节谐波减速器改为摆线减速器方案 [3] - 摆线减速器综合行星高冲击力与谐波高精度优势 但存在重量大/加工成本高/工序复杂等劣势 [5] - 单个人形机器人关节模组用量为20-30个 当前出厂价已降至百元级别 [6] 万里扬业务进展与产能规划 - 万里扬机器人公司正为2个客户开发10个产品 包括谐波减速器/谐波关节模组/行星关节模组 计划11月初送样 [1] - 首条产线预计2025年2月量产 工厂年产能达45万件模组 [1] - 当前在研项目含10个产品 其中7个用于人形机器人 9月底出样机 10月中旬完成装配 11月进行整机验证 [6] - 采用平台化开发策略 通过5-6款平台化电机搭配不同减速器满足客户需求 预计2025年2月完成全部平台开发 [6] 核心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 - 具备谐波减速器/谐波关节模组/行星关节模组/摆线减速器四类产品同步开发能力 核心零部件加工工艺和设备可共用 [5] - 团队硕博比例超60% 具备正向开发能力 可与主机厂共同定义产品 [7][8] - 采用电机铁芯黏粘技术 温升控制低于30K(行业平均水平45K) 可使客户续航提升40% [8] - 复用汽车行业标准进行产品测试验证 标准高于客户要求 [8] 行业挑战与竞争格局 - 直线执行器架构采用行星滚柱丝杠面临供应链不成熟/外采成本高/自研难度大/运动控制算法复杂等挑战 [2] - A股已有超10家上市公司切入关节模组领域 [7] - 产业核心卡点在于能量扭矩密度(小体积出大力)和低温升控制(减少耗电支持持续工作) [7]
海天瑞声李科:业绩增长得益于AI产业爆发,已开始布局具身智能
凤凰网财经· 2025-09-28 11:09
公司业绩表现 - 海天瑞声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13.65% [1] - 业绩增长主要归因于DeepSeek等大模型催生的全球性数据需求 [1] 业务增长驱动因素 - 思维链和多模态数据领域深厚储备推动国内外市场双线增长 [1] - 具身智能领域已开展前瞻性布局以应对独特数据挑战 [1] 具身智能技术挑战 - 数据难题远超自动驾驶 涉及多传感器同步融合与动作分解标准缺乏共识 [1] - 数据质量标准难以界定 家庭环境非结构化导致有效数据积累不足 [1] 战略布局举措 - 筹建多元异构多本体的具身智能数据训练场 通过多机器人场景交互采集数据 [1] - 积极在国内外接触机器人公司寻求商业闭环 [1] 行业发展预期 - 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预计仍需5-10年时间 [2]
信达军工E周刊第198期:灵巧手迭代破局,机器人革新未来战场
信达证券· 2025-09-28 11:00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看好 [2] 核心观点 - 2025年或是双周期共振、产业大拐点、军工投资大年,景气反转、价值重估和事件催化是核心驱动因素 [5] - 军工板块业绩自2025Q2起呈现逐季改善态势,上游电子元器件企业如火炬电子、宏达电子、鸿远电子业绩明显改善 [5] - 新战争形态刺激新质新域需求,军贸和高端民用市场有望打开行业新成长空间 [5] - 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标志中国海军航母技术达到世界前列,有望重塑西太平洋格局 [4][24] - 机器人落地加速,具身智能有望革新未来战场,特斯拉和宇树科技是产业重要推动者 [3][12][14] 机器人行业跟踪 - 人形机器人是典型情绪+产业驱动板块,特斯拉Optimus迭代对行业指数影响较大 [10] - 特斯拉处于向AI+机器人公司转型关键拐点,11月股东大会决议可能成为产业加速器 [12] - 特斯拉2025年出货指引为几千至万台机器人,并设未来10年销售100万台AI机器人目标 [13] - 宇树科技预计2025年10月至12月提交上市申请,有望加速国内机器人产业链进展 [14] - 灵巧手是机器人迭代重点,特斯拉22自由度方案提升操作精细度,驱动系统向小型化、轻量化发展 [13][20] - 机器人有望在后装保障和协同作战场景应用,机器狗擅长复杂地形探索和危险环境作业 [4][23] 福建舰电磁弹射成功 - 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舰载机成功实现阻拦着舰和弹射起飞,标志福建舰具备电磁弹射和回收能力 [4][21] - 电磁弹射、隐身战机、固定翼预警机上舰标志中国海军航母技术达到世界前列 [4][24] - 福建舰正式服役后将与辽宁舰、山东舰形成三航母时代,提升远海掌控能力 [24] 军工行情回顾 - 本周(9.22-9.26)国防军工指数下跌0.26%,跑输大盘0.47个百分点,排名第11/29 [3][31] - 年初至今(1.1-9.26)国防军工指数上涨16.65%,跑赢大盘2.44个百分点,排名第13/29 [34] - 细分板块本周涨幅前列:地面兵装北化股份涨27.2%、兴图新科涨14.1%,国防信息化紫光国微涨12.02% [37][40] - 细分板块年初至今涨幅前列:地面兵装长城军工涨260.88%、北方长龙涨253.49%,国防信息化新光光电涨178.72% [41][43] - 国防军工行业融资余额751.27亿元,占两市融资余额3.1% [42] - 板块估值PE-TTM为73.3倍 [46] 投资主线与受益标的 - 新一代作战体系:中航沈飞、华秦科技、内蒙一机、国力股份 [5][56] - 无人装备:航天电子、光电股份、力鼎光电、中无人机 [5][56] - 卫星互联网&商业航天:陕西华达、苏试试验、铂力特、上海瀚讯、国博电子 [5][56] - 导弹&弹药:长盈通、菲利华、国科军工 [5][56] - 景气反转&低估值:火炬电子、宏达电子、振华科技、中航重机 [5][56]
谷歌发布Gemini系列家族模型,风光储发展迎边际变化
华西证券· 2025-09-28 10:58
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推荐 [6] 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量产落地时点 国产替代需求强烈 市场空间广阔 [1][10] - 光伏产业在反内卷倡议和产能能耗标准收紧下 供给格局优化 价格反弹 行业迎来新一轮向上周期 [2][24] - 新能源发展空间巨大 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 2025-2035年仍有近20亿千瓦装机容量待实现 [3][26] - AIDC产业链全面受益 液冷赛道具备通胀和渗透率提升逻辑 国内厂商迎来快速发展期 [4][54] 人形机器人 - 谷歌发布Gemini Robotics 1.5系列家族模型 构成机器人执行和决策系统 [10] - 特斯拉预计到2025年底有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投入使用 到2029或2030年每年达100万台 [11] - 重点关注灵巧手环节 微型丝杠和腱绳复合传动成为主要边际变化 [11] - 轻量化方面关注PEEK材料和MIM工艺应用 PEEK骨架较金属减重40% [11][12] - 受益标的包括美湖股份 科达利 伟创电气等多家企业 [13] 新能源汽车 - 2025年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1万辆和139.5万辆 同比增长27.4%和26.8% [68] - 六氟磷酸锂价格从5万元/吨抬升至5.8万元/吨 涨幅超15% [19] - 重点关注固态电池 大圆柱电池 复合集流体等新技术方向 [14] - 设备需求向上 先导智能订单总量同比强势反弹 海目星新签订单稳健增长 [17] - 海外电动化具备高成长潜力 欧洲等市场提供销售增量 [21] 新能源 光伏 - 截至2025年8月底 全国风电 太阳能发电总装机突破16.9亿千瓦 达到"十三五"末3倍以上 [26] - 2035年风光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 [25] - 硅料 硅片价格已经大幅反弹 电池片 组件环节具备涨价空间 [24] - 颗粒硅生产现金成本仅28.17元/kg 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27] - 钨丝金刚线占比约80% 成为市场主流产品 [35] - 储能电芯价格触底反弹 280Ah和314Ah规格电芯均价回升至0.295元/Wh [33] 风电 - 2025年1-8月风电机组招标容量总计92.09GW 同比增长18% [38] - 陆上风电不含塔筒中标均价从最低点明显回升 价格提升5-10% [45] - 2024年风机出口量提升至5.2GW 同比增长42% [49] - 预计欧洲2025-2034年海风新增装机达到126GW 年均12.6GW [52] 电力设备&AIDC - OpenAI和NVIDIA合作部署至少10吉瓦NVIDIA系统 NVIDIA计划投资高达1000亿美元 [54] - 液冷需求明确 GB300 AI服务器将全部采用全液冷技术 [59] - 特高压建设具备刚性需求 配网智能化投资空间广阔 [55] - 欧洲电网投资迈入高景气周期 电力设备需求旺盛 [55] - 电气系统投资占新建数据中心总投资的40%-45% [56] 行业数据跟踪 锂电池材料 -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上涨至7.35万元/吨 [60] - 四氧化三钴价格上涨至25.50万元/吨 涨幅10.87% [60] - 六氟磷酸锂价格上涨至5.90万元/吨 [66] 光伏产品 - 多晶硅致密料均价51.0元/千克 环比持平 [82] - TOPCon电池片价格上涨 182-183.75mm规格均价0.320元/瓦 环比上涨3.2% [84] - TOPCon组件集中式项目均价0.680元/瓦 环比上涨2.2% [85]
97年学霸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9个月融资近5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56
融资情况 - 公司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由钟鼎资本领投 老股东IDG资本持续加投 [1] - 成立9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 总金额近5亿元 [2] - 天使轮融资近2亿元 投后估值约6亿元 [2] - "天使+"轮融资达亿元级 投后估值近12亿元 [2] 资金用途与技术发展 - 融资资金将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攻关 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及意识仿生模型迭代 [1] - 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 团队规模扩展至90人 [3] - 团队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顶尖机构 [3] - 近期吸引世界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人才加盟 加强高精度运动控制 多模态感知融合等关键技术 [3] 公司背景与团队 - 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 专注于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 [2] - 创始人郭人杰出生于1997年 曾任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 三年带队实现从0到60亿元营收 [3] - 公司致力于打造全球首款消费级场景具身智能产品 [3] 产品布局与市场进展 - 产品线覆盖室内外两大矩阵:Z-Bot聚焦家庭场景 W-Bot覆盖户外与公共空间 [4] - 履带式机器人W-bot已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世界机器人大会及苏超赛场 [4] - 初代原型机于2024年5月亮相京东618夏日歌会 6月在京东拍卖以29799元成交 [4]
00后的第一个AI硬件,藏着京东的野心
虎嗅APP· 2025-09-28 10:56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通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3] - 中国AI玩具市场预计2030年突破百亿规模 年增长率超过70%[21] - 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 需求端因情感陪伴需求爆发而巨变[8] 行业商业化挑战 - 商业变现路径混沌 行业龙头宇树 智元估值上百亿但仍处创业阶段[7] - 移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2024年营收24.09亿元 仍专注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财务回报[7] - 通用基础大模型对初创公司关上门 需5000个Hopper GPU和10MW电力 成本十亿起步[14] 京东战略布局 - 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成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12][14] - 以"硬件+软件+生态"端到端解决方案定位 涵盖智算基础设施 大模型和多模态能力[18] - 2025年618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 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比暴增17倍[41] 技术解决方案 - JoyInside提供标准化模块化大脑 针对零售 物流 教育 医疗等场景优化[18] - 融合70%通用数据和30%供应链原生数据 基于日均超千万次智能对话场景沉淀[39] - JoyAI大模型在Rbench评测获76.3分 推理能力国内第一[39] 应用案例成效 - Fuzozo芙崽在京东618首发预售3000只售罄 用户日均对话1-2小时[25] - 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接入后DAU对话轮次增长120%[31] - 超30家机器人和AI玩具品牌接入JoyInside 用户对话次数平均提升超120%[32] 生态合作优势 - 众擎机器人4月上架京东 10月落地首家机器人服务线下店[15] - 千寻智能AI自主决策系统接入京东供应链 首批试点用于仓储分拣[42] - 联合600余家厂商共话爆品方法论 提供技术 渠道 场景全方位支持[22][42] 用户体验创新 - 针对全年龄段提供陪伴智能体 包括情绪识别 早教启蒙 健康监护等功能[27] - 通过类人科学聊天策略优化拟人对话体验 用户可自定义角色人设性格声线[39] - 实现长期记忆和情境感知能力 让玩具从"物"变成"伴侣"[32]
97年学霸入局具身智能机器人,9个月融资近5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10:49
记者丨陈归辞 编辑丨卜羽勤 9月28日,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苏州乐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乐享科技")正 式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轮融资。 本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老股东IDG资本持续加投。资金将主要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攻关、 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及意识仿生模型迭代等,目标加速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 落地。 乐享科技创始人兼CEO郭人杰。图源:乐享科技微信公众号 成立9个月完成三笔总额近5亿元融资 乐享科技成立于2024年12月,位于吴中经开区,是一家专注于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企业, 拥有传感器等硬件研发、算法及生成式AI等核心技术。 自2024年12月成立以来,乐享科技已在9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 今年2月6日,乐享科技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该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Monolith、经纬创 投、真格基金、红杉种子基金、绿洲资本跟投,融资总金额近2亿元,投后估值约为6亿元。 三个月后,乐享科技于5月26日宣布完成亿元级"天使+"轮融资,由锦秋基金领投,老股东经纬 创投、绿洲资本、Monolith超额加投,光源资本跟投,光源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投后估值 近12亿元。 完成本轮融资后,乐享 ...
华为车BU CEO靳玉志: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28 10:36
每经记者|孙磊 每经编辑|裴健如 9月28日,在第七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以下简称华为车BU)CEO靳玉志表示,汽车产业正进行"三波浪潮"变革,并加速 迈向具身智能。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靳玉志的划分来看,目前汽车行业尚处智能化阶段。今年上市的新车,多数搭载了智能辅助驾驶功能。业内人士认为,从技术、市场、车企的战略布局来 看,2025年很可能是以高速和城区NCA(Navigation Cruise Assist,导航巡航辅助系统)为代表的智能辅助驾驶的起点。 "汽车行业的第一波浪潮是从2015年到2022年,处于电动化阶段,这个阶段电力代替燃油,出行成本大幅降低;第二阶段是2022年到2027年的智能化阶段, 算法替代司机,安全和体验大幅提升;第三阶段则是从2027年开始的自动化阶段,算法替代司机,重新定义安全和体验标准,极大提升出行效率和社会效 率。"靳玉志解释称。 "随着高速和城区NCA的加速普及,L3(级自动驾驶)将在2027年规模放量。"靳玉志认为,"中国汽车电动化的渗透率达到50%用了10年,而辅助驾驶的渗 透率提升到50%只用了5年。这说明智能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发展, ...
科学评估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解读
科技日报· 2025-09-28 09:47
核心观点 - 第十三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举行"涪江科技汇——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活动 聚焦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医疗、材料科学等全球颠覆性技术前沿领域 [1] - 首次发布《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报告(2025)》 系统构建"颠覆性技术产业化指数"(DTII) 旨在评估中国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的动态进程 [1] 评估框架 - 独创"五力"评估框架 包含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未来成长力、市场变革力五个一级指标 [2] - "五力"模型要求实现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并保持动态平衡 才能有效跨越从技术突破到市场主导的鸿沟 [3] - 基于"五力"模型从物质、能量、信息、生命与空间5个维度 遴选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具身智能等8个重大领域 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五年(2020-2024)的颠覆性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评估 [3] 关键发现 - 揭示"研发市场"在早期产业化中的决定性作用 产业化初期阶段的颠覆性技术如高温超导材料、可控核聚变、脑机接口的"产业发展力"指标普遍偏低 [4] - "研发市场"是围绕研发活动与过程形成的市场形态 交易对象主要包括知识、技术、研发能力、智力资本以及未来产品或服务的雏形 [4] - 北京、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拥有不可替代的"创新策源地" 构建起技术创新力、产业发展力、生态支撑力三力协同、自我加速的飞轮效应 [4] - 以国家意志驱动的"生态引领"正成为中国颠覆性技术与未来产业发展的非对称竞争优势 [4] 未来规划 - DTII将持续优化 融合实时数据与AI分析 强化动态监测与预测能力 [5] - 拓展领域覆盖并加强国际对比 明晰中国在全球颠覆性技术竞争中的位势 [5] - 推动指数从评估工具升级为战略导航平台 发挥"风向标"和"催化剂"作用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