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时储能
icon
搜索文档
研判2025!中国长时储能(LDES)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行业现状分析:双碳目标驱动中国长时储能行业爆发式增长,助力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与零碳转型[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06 01:33
行业概述 - 长时储能(LDES)是实现跨天、跨月乃至跨季节充放电循环的储能系统,技术方向包括机械能、电化学能和热能三大类 [1] - 机械能技术将能量储存为势能或动能,电化学能利用不同化学物质储存能量,热能技术将能量储存在水、熔盐等材料中 [1] - 主要技术细分包括压缩空气、液态空气、液态CO2、抽水蓄能(机械能)、金属-空气、液流电池(电化学能)、潜热、显热(热能)等 [3]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期(20世纪中后期至90年代):1960年代启动抽水蓄能研究,建成首座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 [4] - 发展初期(21世纪初至2015年):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技术进入研究视野,2009年建成首个规模化储能电站 [4] - 商业期(2015-2020年):政策明确支持储能技术,中储国能攻克300MW级系统关键技术,全钒液流电池进入产业化初期 [5] - 规模发展期(2020年至今):技术多元化发展,2025年政策强调长时储能技术创新 [5] 行业现状 - 2024年中国长时储能市场规模约852亿元,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和熔盐储能是三大主流技术 [10] - 2024年液流电池新增交付装机同比增长约10倍,压缩空气储能新增并网/调试/投运装机规模同比增长约70倍 [10] - 全钒液流电池系统价格降至2元/Wh以下,压缩空气储能迈入300MW单机新时代 [10] - 2024年全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4237万千瓦(同比+87.48%),累计装机7376万千瓦(同比+134.98%) [12] - 4小时及以上新型储能电站装机占比达15.4%,较2023年底提高约3个百分点 [12] 重点企业 - 宁德时代: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全球第一(市占率36.5%),推出"天恒储能系统"循环寿命达15000次 [14][15] - 比亚迪:通过"刀片电池+储能系统"方案在海外户储市场领先 [14] - 阳光电源:PCS出货量全球第一,"液冷储能系统"效率突破90% [14] - 陕鼓动力:研发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压缩系统多缸整体效率达90% [15][17] - 国家能源集团:落地全国首个百兆瓦级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 [15]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融合与多元化:加速"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混合技术研发,氢储能等新型技术逐步商业化 [19] - 市场规模扩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21] - 政策驱动与市场机制完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电力市场改革提供更多收益渠道 [22] 产业链 - 上游:核心原材料供应如五氧化二钒、硫酸、电极等(液流电池),正负极材料等(锂离子电池) [7] - 中游:技术研发与系统集成 [7] - 下游:发电侧(新能源电站)、电网侧(电网公司)、用户侧(工商业储能) [7] 政策环境 - 2024年《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抽水蓄能电站投运规模达8000万千瓦以上 [9] - 2025年《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强调强化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 [9] - 2025年《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超级电容器、液流电池等技术攻关,发展压缩空气等长时储能技术 [9]
蓝皮书 | 启动《2025势银长时储能产业发展蓝皮书》调研撰写
势银能链· 2025-06-03 04:13
研究背景与目的 - 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3.46万亿kWh,占全部发电量的35%,但新型储能项目平均储能时长仅为2.3小时,4小时及以上装机占比仅15.4% [2] - 长时储能可跨天、跨月甚至跨季节存储电能,平抑新能源发电波动,成为能源转型关键环节 [2] 国家政策推动 - 2021年国家发改委要求新增可再生能源项目配建4小时以上调峰能力,激发长时储能需求 [3] - 2023年长时储能技术被纳入"十四五新型电力系统技术及装备"发展范畴 [3] - 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国家能源局再次强调长时储能技术攻关 [3] 技术路线发展 - 抽水蓄能受地理限制,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新型技术快速发展 [4] - 截至2024年底全国液流电池装机达1.8GWh,远期规划超15GWh [4] - 山东肥城建成国际首套30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项目 [4] 行业挑战 - 氢储能等关键技术待突破,成本居高不下 [5] - 项目建设经验不足,系统集成与工程规范不完善 [5] - 电力市场交易规则与收益模式不清晰,产业链配套不成熟 [5] 蓝皮书框架 - 第一篇: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与长时储能技术定义 [7] - 第二篇:产业规模、技术发展时间轴及分类 [7] - 第三篇: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主流技术现状 [10] - 第四篇:产业规划、新能源配储、补贴及电价政策 [8][10] - 第五篇: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产业链及典型案例 [9][10] 发布计划 - 2025年5月启动调研,6月撰写审稿,7月在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发布 [10]
算力太费电或将催生“未来能源”——这正是上海布局的五大未来产业之一 探索解决“AI尽头”的电力难题——“解码上海AI产业链”④
解放日报· 2025-06-03 01:40
AI与能源的融合 - AI是耗电大户,ChatGPT每日耗电量相当于一户美国家庭40多年的用电量,凸显能源在AI训练中的关键地位 [1] - 在"双碳"目标下,上海探索"算能融合"模式,通过AI"节流"提高能源利用率,电力"开源"保障AI算力需求 [1] 以算促能 - AI技术可优化能源配置,如英国电网引入谷歌DeepMind风能预测系统后调度效率提升20%,运营成本降低 [2] - 上海浦东供电公司运用"AI大脑"处理变电站故障模拟,方案编制时间缩短至30秒内,准确率达100% [2] - AI优化电网稳定性,同时降低自身能耗,形成电力需求与AI产业的正向循环 [2] 算电协同实践 - AI产业对电能质量要求极高,毫秒级电压波动可能导致设备损失数十万至百万元 [3] - 上海达卯智能的能源大模型通过"算电协同"将无序算力波动转化为有序调度,商汤临港智算中心能源利用效率指标从1.74降至1.3以下 [3] 以能补算 - 未来AI算力需求仅靠"节流"无法满足,上海布局"未来能源"产业,推动长时储能和核聚变技术研发 [4] - 长时储能技术可稳定供给新能源电力,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成为AI产业能源保障新基建 [4] 核聚变能源前景 - 核聚变发电具有燃料无限、零碳排放和安全性优势,一杯海水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 [5] - 上海"能量奇点"公司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创21.7特斯拉纪录,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公司,加速核聚变商业化 [5][6]
【酒店/议程更新】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7月2-3日)
势银能链· 2025-05-26 03:51
会议组织与背景 - 2025势银(银川)长时储能产业大会将于7月2日-3日在银川立达深杭国际酒店举行,聚焦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储能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路径 [4][11] - 指导单位为银川市兴庆区政府和苏银产业园,主办单位为势银(TrendBank),联合主办包括上海电气储能科技等企业 [4] - 会议背景源于可再生能源渗透率提升至60%-70%(2030年),全球长时储能累计装机量预计达150-400GW(对应5-10TWh容量) [4] 长时储能技术分析 - 抽水蓄能当前商业化程度最高,但受限于选址资源饱和(优质站点减少)、建设周期长(5-8年)和资本密集(单项目投资超10亿元) [7] - 氢储能具备跨区域储运优势,但电氢电转换效率仅35%,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成熟度不足,单位造价高达3-5元/Wh [7][8] - 全钒液流电池商业化最快,全生命周期成本低(0.3-0.5元/kWh),但能量密度不足30Wh/kg,初投成本超3000元/kWh [8][9] - 压缩空气储能单站装机10-300MW,效率65%-75%,但依赖地下洞穴改造导致建设周期长达2-3年 [9][10] 技术突破方向 - 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迭代出绝热/液态/超临界等新路线,系统效率提升至70%+,摆脱化石燃料依赖 [10] - 全钒液流电池通过项目验证倒逼技术降本(2023年电解液成本下降15%),铁铬/锌基液流电池取得实验室突破 [8][9] - 氢储能聚焦固态储氢材料研发,目标将储运成本从6-8元/kg降至3元/kg以下 [7][16] 产业配套与政策 - 苏银产业园规划53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液流电池组装(产能规划1GWh/年)及光伏组件产业链 [12][14] - 园区提供"E站式服务",审批时效缩短50%(营业执照1个工作日内核发) [14] - 会议议程包含政策推介(银川市氢能补贴最高500万元/项目)及技术标准研讨 [16] 商业化进程 - 液流电池专场将探讨全钒电池痛点(钒资源价格波动超30%)及铁基电池度电成本降至0.2元的路径 [17] - 氢储能专场分析商业化难点(加氢站建设成本1500-2000万元/座),探讨液氢储能可行性 [17] - 压缩空气储能聚焦大功率电机(单机功率突破100MW)及等温压缩技术应用 [16][17]
蚂蚁集团领投,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中海储能」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 | 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5-26 00:01
公司融资与项目进展 - 公司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由蚂蚁集团领投,君恒投资、北京昌平中小企业成长投资基金跟投,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及产能扩大 [3] - 公司中标惠阳区50MW/300MWh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总投资近十亿元 [3] - 公司已形成以北京总部为核心的全国化产业布局,年产能达1GWh,规划在多地建设产业基地 [3] 技术研发与突破 - 公司专注于铁铬液流电池技术研发,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难题,产品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录 [3] - 公司自主开发碳布电极和带流道的双极板,抑制析氢副反应,提高反应效率 [7][8] - 公司研发团队拥有电化学、控制、电器等领域顶尖人才,2022年开始开发液流电池专属大模型 [10] 产品优势与市场定位 - 铁铬液流电池在安全性、环保性、循环寿命、能量转换效率上展现出潜力 [7] - 液流电池初装成本略高于锂电池,但主设备寿命达20-30年,运营维护成本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更有优势 [12] - 公司瞄准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场景,判断中国市场将孕育出海量需求 [13] 成本控制与产业布局 - 公司实现原材料百分之百国产替代,电解液度电成本已下降至2020年的一半 [15] - 优化系统模块结构,取消集装箱设计,引入余热回收系统,使业主收益提高5%到10% [15] - 公司加快广东惠州、河南兰考、内蒙古准格尔旗等产业基地建设,预计年内完成一期建设,实现整体2GWh以上产能 [20] 行业政策与市场展望 -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叫停"强制配储政策",推动储能行业从"强制配储"到"按需配置"转变 [17] - 公司预计2025年签约金额可达数十亿级,2026年预计翻倍 [18] - 液流电池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和可扩展性强,适合AI数据中心长期稳定电力需求 [18]
蚂蚁集团领投,北京专精特新企业「中海储能」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 | 36氪首发
36氪· 2025-05-23 07:42
融资与技术突破 - 公司完成超亿元Pre-A++轮融资 由蚂蚁集团领投 资金将用于技术研发及产能扩大 [1] - 自主研发铁铬液流电池技术 解决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难题 产品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录 [1] - 通过新材料、新工艺及结构耦合应用 解决液流电池析氢和反应活性等技术瓶颈 开发出碳布电极和带流道双极板 [3][4] - 研发团队拥有电化学、控制、电器等领域顶尖人才 2022年开始开发液流电池垂类大模型 [6] 产品优势与市场定位 - 铁铬液流电池具有20-30年使用寿命 全生命周期度电成本优势明显 随着储能时长增加成本优势呈指数级放大 [7] - 瞄准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场景 判断中国市场将孕育出海量需求 [8] - 电解液度电成本已下降至2020年一半 通过取消集装箱结构和引入余热回收系统 使业主收益提高5%-10% [9] - 中标惠阳区50MW/300MWh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 总投资近十亿元 [1] 行业趋势与产能规划 - 2025年政策调整推动储能行业从"强制配储"向"按需配置"转变 将开启良性发展元年 [10][11] - 预计2025年签约金额达数十亿级 2026年预计翻倍 AI数据中心需求推动长时储能技术发展 [12] - 已形成1GWh年产能 规划建设"1+4+N"产业布局 预计年内完成一期建设实现2GWh以上产能 [14] - 建立全数字化智能工厂 实现产品全流程可测可控 要求单一材料至少保证3-5家合格供方 [14]
先进制造业,奋斗者们有绝活儿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0 22:39
中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达14600多家 具有专业化 精细化 特色化和创新能力强的特征 在产业链中发挥强链 固链 稳链作用 [2] - 上海纬景储能科技专注锌铁液流电池技术 通过创新电极设计和电解液配方控制锌晶体生长 实现长时储能 已投建高度自动化智能产线 [2] - 浙江嘉兴佳利电子在微波陶瓷材料和元器件领域通过300多次试错 实现车载通信器件关键性能指标达标 并通过标准化手册降低50%以上试错成本 [3] 先进制造技术突破 - 北京微纳星空科技研制国内首颗民企0 5m分辨率遥感卫星和X波段商业SAR卫星 卫星总装涉及几十道工序和数百测试项 需严谨处理细节 [4] - 冈田智能(江苏)股份攻克链式刀库技术 通过183次试验实现效率大幅提升和成本显著下降 其产品可提升数控机床加工精度与效率 [5] 生物医药创新进展 - 中山康方生物医药自研双抗新药临床数据获国际认可 两款治疗胃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的创新药已纳入医保 新一代双抗药物可同时作用于两个靶点实现协同效应 [6][7] 行业人才特质 - 制造业一线奋斗者普遍具备敢于试错 潜心钻研和跨界学习能力 需快速适应技术迭代 如储能行业需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掘创新点 [3][7] - 卫星制造领域要求工程师兼具设计能力和现场问题解决能力 需严格执行工艺标准 如螺钉分三次交叉对称拧紧等细节操作 [4]
拟3300万元收购安徽博斯特 道恩股份回应:想在细分赛道深耕一下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24 09:43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以3300万元收购安徽博斯特新材料有限公司100%股权 交易于4月23日通过董事会审议并签署股权转让协议[1] - 收购完成后安徽博斯特将成为全资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范围[1] 战略动机 - 收购旨在优化产品布局并延伸在线缆新材料细分领域的产业链[1][2] - 公司看好线缆新材料在电动汽车和海底电缆等领域的巨大市场用量潜力[1][3] - 此次收购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 旨在提升综合竞争力[2] 标的公司财务表现 - 安徽博斯特2023年营收1.72亿元 净利润329.99万元 2024年1-11月营收1.57亿元 净利润336.69万元[1] - 标的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 净资产账面价值2841.98万元[3] - 2023年及2024年1-11月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9426.56万元和-8593.32万元 主因承兑票据未计入现金流[4] 估值方法选择 - 资产基础法评估值为3300万元 较账面价值增值458.38万元 增值率16.13%[3] - 收益法评估值为4802.18万元 较账面价值增值1960.2万元 增值率69%[3] - 公司基于谨慎原则选择资产基础法作为最终估值结论[3] 资金安排与影响 - 交易使用自有资金 不会对正常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产生重大影响[4] - 收购有助于公司在热塑性弹性体 改性塑料等主营业务基础上拓展新材料应用[2] 研发方向关联 - 公司研发涉及电池中框-高填充PP项目 聚焦可再生能源储能材料[2] - 标的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光伏相关业务 但收购主要基于线缆材料领域拓展需求[2]
太平洋电子日报:2025中国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交流大会召开在即
新浪财经· 2025-04-18 12:24
市场行情速览 - 上证指数上涨0.13%,深证综指上涨0.08%,创业板综上涨0.09%,科创50上涨0.23%,沪深300下跌0.02% [1] - SW电子板块中,模拟芯片设计涨幅最大(+3.37%),半导体设备跌幅最大(-0.82%) [1] - 个股涨幅TOP3:芯朋微(+12.96%)、思瑞浦(+11.66%)、宏昌电子(+10.04%) [1] - 个股跌幅TOP3:电连技术(-6.42%)、欧菲光(-3.91%)、联芸科技(-3.51%) [1] 公司年报摘要 中微公司 - 2024年营业收入90.65亿元,同比增长44.73%,较2023年增加28.02亿元 [1] 骏成科技 - 2024年营业收入82,507.63万元,同比上升44.74% [2] - 营业成本63,881.96万元,同比上升46.66% [2] - 销售费用2,494.32万元,上升33.41%,管理费用2,767.85万元,上升55.13%,研发费用3,890.03万元,同比上升29.61% [2] 长盈精密 - 2024年营业总收入169.34亿元,同比增长23.40%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2亿元,同比增长800.24% [2] 创益通 - 2024年营业收入689,351,861.40元,同比增长27.31%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680,561.00元,同比增长74.04% [2] 泰凌微 - 2024年营业收入84,403.30万元,同比增长32.69% [3] - 营业利润9,323.91万元,同比增长89.07%,利润总额9,229.12万元,同比增长83.82% [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741.03万元,同比增长95.71%,扣非净利润9,083.34万元,同比增长296.55% [3] 达利凯普 - 2024年营业收入323,341,273.61元,同比下降6.47%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3,770,960.90元,同比下降8.86% [3] 方邦股份 - 2024年营业收入34,457.08万元,较上年基本持平 [3] - 电磁屏蔽膜销售收入19,218.58万元,同比上升8.04%,铜箔产品销售收入7,973.56万元,同比减少42.49% [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9,164.27万元,同比下降33.45% [3] 产业资讯速递 - 2025中国固态电池技术与应用交流大会将于4月21-23日在安徽合肥举办 [4] - 2025势银长时储能产业大会(LDESIC)将于4月23-24日在杭州举行 [5]
2022-2024海辰储能业务分析
起点锂电· 2025-04-14 09:47
海辰储能于2025年3月25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成立于2019年的海辰储能专注于提供以储能电池和系统为核心 的全场景储能解决方案,是全球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GWh级别以上中,唯一专注储能领域的企业,以锂离子储能电池出货量计算,海辰储 能于2024年全球储能市场排名第三。2024年,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出货量为35.1GWh,2022年至2024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7%。 自成立伊始,海辰储能就开始践行全球化战略,现已在中国、美国、欧洲等全球核心市场进行了布局,并积极开拓中东、非洲、大洋洲、南美 等新兴市场,目前是少数具备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等全链条本地化能力的全球化储能企业,也是首家在美国落 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储能企业。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海外收入占比分别为0.0%、1.0%以及28.6%,2024年的海外收入超37亿 元。 截至目前,海辰储能的海外客户涵盖Jupiter Power、Lightsource BP、Samsung C&T等储能集成商与业主客户,国内市场则包括大唐集 团、中国电气装备、龙源电力等大型电力集团和储能集成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