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核聚变
icon
搜索文档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新浪财经· 2025-09-12 08:51
中国核电行业发展现状 - 中国核电运营、在建及核准机组总容量达1.2亿千瓦,位居全球第一,其中运行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核准待建机组23台(容量2,728万千瓦)[7] - 核电机组安全运行超600堆年,未发生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WANO综合指数平均值达97.52,高于美法等国,满分机组占比43.18%(38台)[8] 技术进展与创新 - 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正升级优化,重点降低工程造价并转向100%非能动安全系统[10] -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由6家单位开发12种技术路线,玲龙一号(2026年商运)、高温气冷堆(2023年商运)、钍基熔盐堆(2024年满功率)取得阶段性成果[16] - 三代核电国产化率超90%,装备制造能力达10台/套年,核心技术与装备不受国外制约[18] 核能经济与商业价值 - 单座核电站(两台机组)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60年运营期收入约6,000亿元,退役处理需40亿元,全生命周期现金流巨大[21] - 核能多元化应用包括供暖(2024-2025年度面积1,402万平方米)、工业供汽(田湾项目供气317万吨)、海水淡化(红沿河产能22,200吨/天)及同位素生产(2024年关联产值8,900亿元)[22][23][24][25] 环保贡献与碳排放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占比4.72%),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低于水电、风电及光伏[12] 产业链与人才支撑 - 铀矿产能布局加强(国铀一号开工、万吨级铀纯化产能形成),拥有超22万人的专业人才队伍,规模优于美法俄等国[18][19]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聚变技术无根本障碍,人工智能将缩短研发时间,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成立,三家民营企业已深度投入研发[27][28]
精达股份涨2.02%,成交额2.65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出112.77万元
新浪证券· 2025-09-12 03:23
股价表现与交易数据 - 9月12日盘中股价上涨2.02%至8.57元/股 成交额2.65亿元 换手率1.47% 总市值184.18亿元 [1] - 主力资金净流出112.77万元 特大单买入1715.63万元占比6.47% 卖出2044.84万元占比7.71% [1] - 年初至今股价累计上涨18.37% 近5日/20日/60日分别上涨0.59%/5.54%/19.36% [1] 主营业务构成 - 漆包线业务占比72.24% 汽车电子线占比14.36% 特种导体占比4.85% [1] - 其他业务包括裸铜线3.13% 铜杆及铝杆2.13% 其他补充业务3.30% [1] - 公司属于电力设备-电网设备-线缆部件及其他行业 涉及移动支付/金融科技/核聚变等概念板块 [1]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18.56亿元 同比增长14.28% [2] - 归母净利润3.06亿元 同比增长6.03% [2] - A股上市后累计派现19.07亿元 近三年累计派现7.12亿元 [3] 股东结构变化 - 股东户数10.96万户 较上期减少2.86% 人均流通股19613股增加2.95% [2] - 兴全趋势投资混合新进第八大流通股东 持股2000.00万股 [3] - 香港中央结算增持243.56万股至1987.24万股 景顺长城品质长青退出十大股东 [3]
对话国家电投原董事长王炳华:困扰三代核电站的重大问题是电价 | 财之道
新浪科技· 2025-09-12 00:43
行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 中国核电行业实现从二代技术到三代技术的历史性跨越 从跟跑发展到与世界核电强国并跑并争取领跑[2] - 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发展进入"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新阶段 2021年至今新开工26台核电机组 另有23台机组核准待建[3] - 截至今年8月 运行核电机组58台容量6101万千瓦 在建机组31台容量3725万千瓦 核准待建23台容量2728万千瓦 总规模达1.2亿千瓦位居世界第一[3] 运营安全与性能表现 - 大陆核电机组安全运行600多堆年 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3] - 2024年WANO综合指数显示 54台机组中38台获得满分100分 占全球满分机组43.18% 机组平均值97.52 高于美国法国等有核国家[4] 技术创新与升级 - 华龙一号实现批量化建设 正在进行技术升级优化 重点围绕降低工程造价和控制工期 计划将安全系统从能动加非能动调整为100%非能动系统[5] - 三代核电综合国产化率超过90% 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已不受国外制约 形成每年10台/套百万千瓦级压水堆主设备制造能力[10] 碳排放与环境效益 - 2024年核能发电4447亿千瓦时 占比4.72% 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34亿吨[6] - 核电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因子仅6.5gCO₂/kWh 低于水电风电和光伏 是碳足迹因子最低的能源之一[6] 经济价值与成本挑战 - 两台机组核电站建设周期投入350-400亿元 60年运行期可产生6000亿元收入 退役处理需25年投入40亿元 百年周期现金流巨大[11] - 三代核电站面临电价问题 需要重点处理工程造价降低的紧迫问题[7]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发展 - 6家单位按不同技术路线开发小堆 已形成12种小型堆技术 包括陆基水堆海洋水堆高温气冷堆快堆和熔盐堆[8] - 玲龙一号ACP100处于工程示范建设阶段预计2026年建成 清华大学200MWe高温气冷堆2023年底商运 中科院2MWt钍基熔盐实验堆2024年实现满功率[8] - 小堆应用方向包括供暖工业供汽海水淡化 数据中心供电和车载微型动力堆研发项目已开展前期论证[9] 多元化应用场景 - 核能供暖面积达1402万平方米 "暖核一号"完成6个供暖季 总供热面积1300万平方米 最近供暖季节约原煤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88万吨[12] - 田湾核能供汽项目2024年6月投产 供气317万吨 减少标准煤26.42万吨 节省碳排放46.23万吨[12] - 红沿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设计产能22200吨/天 海阳核电站附近区域已使用海水淡化水[13] 核技术应用产业 - 2024年核技术应用产业关联产值约8900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15.6%[14] - 同位素供应实现重大突破 秦山核电利用重水堆规模化量产钴60 打造核技术应用产业示范基地[14] 核聚变发展前景 - 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有序实施 聚变堆研发持续推进[15] - 核聚变技术没有障碍 人工智能将极大缩短开发时间 已有三家民营企业深入开展研发工作[15]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2025年7月在上海挂牌成立[15]
预见AI:人类进入新“经验时代” 唯有人造太阳能喂饱AI
南方都市报· 2025-09-11 15:58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发展正从"数据时代"进入"经验时代" 训练大模型的数据几乎耗尽 智能体通过观察、行动和奖励信号与世界交互 [3] - 强化学习带领进入新经验时代 但需持续学习和元学习技术释放全部潜力 [3] - 人工智能替代不可避免 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4] 开源与资源开放 - 开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源演进为资源开放 [5] -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需环节 [6] - 之江实验室将8B参数模型部署至太空星座 提出"计算卫星"新概念 [6] 机器人产业发展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高质量数据采集和模型算法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7] - 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存在技术难点 [7] - AI落地应用仍处于爆发性增长前夜 [7] 企业AI转型 - AI转型最大瓶颈在组织文化 必须由CEO主导且业务驱动 [8] - 需聚焦利润而非应用场景 打破组织壁垒和惯性 [8] - "本地对本地"模式成为全球现象 企业需建立分散化全球布局 [8] 中国企业全球化 - 中企海外收入占比仅8% 远低于韩国的65% [9] - 全球品牌百强中仅12家中国企业 美国有61家 [9] - 全球化3.0阶段需输出IP和专长 建设国际化团队 [10] 能源需求与核聚变 - AI用电量占全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11]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燃料相当于8吨石油 [2][11] - 全球核聚变公司累计获投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亿美元 [12] - 89%企业看好2030年代末实现并网发电 [12] 技术突破路径 - 可控核聚变存在激光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两大技术方向 [12] - 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 [12] - AI技术助力解决核聚变物理过程理解难题 [12]
重塑创新增长 AI角色几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4:20
商业模式重塑 - AI技术重塑商业模式 青年科技创业者快速涌现 全球近两万名青年科技人才报名参加科创活动 百余名演讲嘉宾为90后甚至00后[1][2] - AI原生时代带来全新知识与能力传播范式 为年轻人创造机遇 年轻人无需从基础代码入手即可调用高级模型进行创作[2][3] - AI coding让非工程师也能创造产品 知识和智力传播形式革新降低应用门槛[3] - 创投机构聚焦AIGC 具身智能 智能硬件 芯片及设备四大赛道 遴选优秀创业项目 预计明年AI应用将出现爆发式增长[4] 基础设施重塑 - AI驱动数据中心产业链大规模扩张 美国主要科技公司2025年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超3000亿美元[5] - 推理模型塑造"推理规模定律" 上下文与记忆层面计算需求持续推升扩展规模 单个项目GPU使用量超100万个 耗电量相当于中型城市供电需求[5] - AI用电量目前占全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产生巨大能源缺口[6] - 核聚变被视为解决能源需求的终极方案 将引发能源革命与工业革命[6] - 代码开源转向资源开放成为关键竞争变量 模型权重开放本质是数据与计算资源的开放[7] 人类角色定位重塑 - 人工智能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 通过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生成新数据源 潜力远超传统人类知识转移模式[7][8] - 人类智力水平将很快被超越 权力和资源将流向最聪明的智能体 人类角色转变为设计催化剂和先驱者[8] - 需建立可验证的全球治理机制 避免为商业优势不顾安全边界部署技术 防止最弱势群体承担技术风险[9]
外滩大会今日开幕,图灵奖得主称人工智能进入“经验时代”
扬子晚报网· 2025-09-11 12:27
人工智能发展趋势 - 人工智能正进入以持续学习为核心的"经验时代" 需要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生成新数据源[2] - 人类数据红利逼近极限 现有方法不能生成新知识且不适合持续学习[2] - 人工智能是宇宙演化的必然下一步 将来自去中心化协作[2] 产业规模化发展 - 大模型"规模定律"仍然有效 智能体与经济结构转型将深刻重塑社会[3] - 人类进入"智能体群"时代 数量庞大的智能体彼此交互执行任务构成"智能体经济"[3] - 模型和GPU算力成为未来组织核心资产 企业需要扩大算力使模型更强大数据更丰富[3] 能源需求与解决方案 - 人工智能用电量目前占地球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 产生巨大能源缺口[4] - 核聚变是满足AI能源需求的解决之道 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4] - 核聚变领域处于商业化落地黎明前夕 AI技术助力解决技术难点[4] 技术变革影响 - Agent将重塑企业流程 "超级个体+agent"带来巨大结构性变革[3] - 核聚变实现将带来能源革命并引发工业革命 是迈向更高阶文明的关键一步[4] - 资本积极布局核聚变赛道 视为终极能源解决方案[4]
人间一年AI一天,替代不可避免,萨顿、王兴兴等回答AI四大终极问题
36氪· 2025-09-11 12:21
AI发展现状与挑战 - 当前AI仍处于初级"种系智能"阶段 依赖海量参数与预训练数据 资源消耗高且缺乏个体记忆与自我意识[4] - 具身智能发展面临数据采集质量差 多模态数据融合不理想 以及模型与机器人控制模态对齐等挑战[6] - AI真正落地干活仍处于大规模爆发性增长的前夜 被描述为"一片荒漠"[4][6] AI技术演进方向 - 人工智能正从"人类数据时代"迈向"经验时代" 需要智能体与世界直接交互生成新数据源[17] - 释放AI全部潜力需要持续学习(continual learning)和元学习(meta-learning)两项关键技术[17] - 规模定律(Scaling Law)仍是大模型性能提升的第一性原则 参数规模越高 训练数据量越大 计算资源越庞大 性能就越好[20] 开源与计算基础设施 - 开源模型与闭源模型的选择已成为AI竞争的关键变量[10] - 开放数据和计算资源是推动AI发展的必经之路 之江实验室已将8B AI模型送入太空[10] - 计算卫星星座实现太空数据处理和卫星互联互通 为人类走出地球提供支撑[10] 能源需求与解决方案 - AI耗电量目前占地球总用电量的1.5% 预计将增长至20%以上[13] - 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达71亿美元 同比增长9亿美元[13] - 89%的核聚变企业看好在21世纪30年代末之前实现并网发电[13] 政策与产业支持 - 中国计划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 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70%[21] - 到2030年智能体应用普及率超90% 智能经济成为重要增长极[21] - 上海推出包括6亿元算力券 3亿元模型券 1亿元语料券等资金支持措施[21] 应用领域发展 - 具身智能产业正在发展 机器人已可完成炒菜 救人 放置雷管等基本动作[4] - 智能体成为AI最主流应用 "智能体经济"即将繁荣[20] - "超级个体+Agent"将带给组织巨大的结构性变革[20]
中科大孙玄:文明跃迁需要AI“大脑”与核聚变“心脏”
国际金融报· 2025-09-11 11:24
行业观点 - 核聚变是开启下一代文明的关键科技 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终极能源解决方案[1] - 人工智能崛起正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 AI目前用电量占地球总耗电量的1.5% 预计未来将提升至20%以上[3]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的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4] 技术进展 - 主流技术分为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大方向 均存在造价昂贵和工期长的挑战[5] - 新兴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大幅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 并提升迭代效率[5] - 中国核聚变领域从早期单一托卡马克聚变发展到多种形式 研究院所和企业已取得众多突破[6] 资本布局 - 2020年起资本对核聚变投入显著增长 英伟达、谷歌、OpenAI等国际科技巨头均已入局[4] - 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达71亿美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9亿美元[5] - 89%的企业看好核聚变在21世纪30年代末之前实现并网发电[5] 技术协同 - AI技术可帮助解决核聚变物理过程的理解挑战 通过自我学习基于物理规则探索全新聚变堆设计[5] - 人工智能代表碳基向硅基智力演化 核聚变代表地球能源向宇宙能源转变 两者协同可加速新时代来临[6] - 核聚变领域正处于商业化落地的黎明前夕[5]
2025外滩大会:从数据驱动走向“经验时代” AI竞争进入新阶段
环球网资讯· 2025-09-11 08:39
AI发展范式转变 - 人工智能正从数据驱动向体验驱动范式转变 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提出"经验时代"概念 标志着AI进入新阶段[2] - 规模定律仍主导AI发展轨迹 大模型"规模定律"持续有效 推理模型塑造"推理规模定律"新曲线[4] - 2025年美国主要科技公司AI相关资本开支预计超3000亿美元 AI数据中心产业链经历大规模建设热潮[4] 智能体经济与开放生态 - 人类进入"智能体群"时代 数量庞大的智能体间交互执行任务 构成全新"智能体经济"[4] - 开放资源成为AI竞争关键变量 从代码开放扩展到数据与计算资源开放 开源成为行业前进不可或缺环节[4][7] - 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强调 人工智能时代开源已不仅是代码开放 更是数据和计算资源的开放[7] 能源需求与技术瓶颈 - AI当前用电量占全球1.5% 根据人脑能耗类比 最终可能达到全球总电量20%以上 将产生巨大能源缺口[5] - 技术落地存在巨大鸿沟 具身智能面临高质量数据短缺和模型算法挑战 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模态对齐仍是难点[6] - 核聚变被视作终极解决方案 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 可通过AI自主探索聚变堆设计[8] 伦理治理与组织变革 - 人工智能触及社会中枢神经系统 数字官僚体系扩张将决定权移交算法 需建立全球协作和自我修正机制[6][10] - AI时代企业需要新型管理模式 人员规模扩大会降低协作效率 需探索更高效的组织管理方式[6] - 历史学家赫拉利强调 任何重塑社会的系统不应"先上线再治理" 需保证快速而安全地运转[8] 前沿应用与未来展望 - 太空计算开启AI新前沿 之江实验室首次将12颗卫星同时发射 实现太空部署8B AI模型 卫星间完整互通互联[8] - 强化学习带领进入经验时代 但需持续学习和元学习技术释放全部潜力 "经验"指观察、行动和奖励三种信号传递[8] - 创新创业门槛大幅降低 AI工具可实现新创意 小组织爆发力越来越强 荒漠中终会长出参天大树[8]
中科大孙玄:AI或将“吃掉”全球五分之一电力
华尔街见闻· 2025-09-11 06:13
行业趋势 - AI崛起指数级推高全球能源消耗 仅AI领域用电量占地球1.5% 预计将提升至20%以上[2] - 核聚变被定位为下一代文明关键科技 可满足未来AI技术发展的能源需求[2] - 资本自2020年起显著增加核聚变投入 英伟达、谷歌、OpenAI等头部科技企业均已布局该赛道[3] 技术优势 - 核聚变能量密度极高 1克核聚变燃料释放能量相当于8吨石油[2] - 主流技术分为激光惯性约束与磁约束两大方向 均存在造价昂贵与工期长的挑战[4] - 新兴磁惯性约束混合路径可降低造价和建造时间并提升迭代效率[4] 商业化进展 - 全球核聚变商业公司累计获得总投资额达71亿美元 同比增加9亿美元[4] - 89%受访企业看好2030年代末实现并网发电[4] - 中国核聚变领域从单一托卡马克向多形式发展 研究院所与企业已取得众多突破[5] 技术突破方向 - AI技术可通过自我学习基于物理规则探索聚变堆设计 类似AlphaZero围棋算法[4] - AI与核聚变结合被视为加速新时代到来的关键 分别代表碳基向硅基智力和地球能源向宇宙能源的转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