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搜索文档
8月22日证券之星午间消息汇总:海外突发!美联储释放鹰派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8-22 03:52
宏观要闻 - 中国外贸前7个月累计进出口增长3.5% 保持稳中有进态势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规模5000亿元 重点投向新兴产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 包括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绿色低碳、农业农村、交通物流和城市基础设施 [1]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于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发表主旨演讲 交易员对9月降息25个基点的押注从99.9%降至79% [1][2] 行业新闻 - 国家药监局对国家集采中选产品实行100%全覆盖检查 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 [3] - 市场监管总局批准依托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筹建国家氢能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以提升氢能汽车产业核心竞争力 [3] - 龙佰集团上调钛白粉价格 国内客户每吨500元人民币 国际客户每吨70美元 超20家生产企业跟涨并出现暂停接单现象 [3][4] 板块掘金 - AI服务器推动高频高速树脂需求 2026年市场空间达22.8亿元 2024-2026年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5% [5] - 英伟达GB300 NVL72服务器提升算力 液冷散热需求增长 关注氟化液材料和液态金属相关企业 [6] - 白酒板块基本面筑底企稳 头部酒企以长期健康发展为主 行业进入良性修复阶段 [6]
苏州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苏州日报· 2025-08-22 00:29
经济政策与规划 - 扎实做好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坚持开门问策集思广益 增强规划科学性战略性可操作性 [1] - 加快打造综合交通枢纽 深入开展城市更新 提高城市宜居宜业水平 [1]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主动加强与上海对接合作 [1] 经济稳定措施 - 采取超常规举措稳企业稳就业稳市场稳预期 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3] - 加快惠企纾困政策落地兑现 坚定不移推进两产两进两强政策 [3] - 大力开拓新市场发展新模式培育新主体 不断增强市场信心 [3] 投资与消费刺激 - 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加快谋划一批重大项目 [3] - 大力发展服务消费特色消费 办好开学季中秋国庆等促消费活动 [3] - 全面走访外资企业 鼓励外企利润再投资 [3] 产业发展重点 - 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与城市更新人才招引结合 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3] - 重点攻坚征订教辅和购买校服领域问题 严厉打击人力资源黑中介等乱象 [2] - 强化监督办案 排查廉政风险点 推动党员干部转作风强担当 [2] 就业与民生保障 - 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 [3] - 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更加关心关爱困难群众 [3] - 把防伤亡放在首位 做好风险监测隐患排查应急救援等工作 [1]
规范PPP存量项目指导意见发布,重视企业报表改善与稳增长持续加码
长江证券· 2025-08-21 08:42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丨维持 [8] 核心观点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存量项目建设和运营的指导意见》,存量PPP项目迎来规范性指导意见 [2][6] - 保障项目顺利推进,政府债明确可用于支付存量项目,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地方政府可统筹运用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等资金用于PPP存量项目建设成本中的政府支出 [11] - 若PPP项目实施得到保障,建筑企业资产质量有望压实,PB普遍破净的建筑央企资产质量或进一步夯实,迎来PB修复 [11] - 中期重视稳增长持续加码,财政发力与重大项目是两个抓手,7月基建投资增速2022年以来首次当月下滑,稳增长迫切性增强 [11] - 财政层面:后续或可以期待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额度或为5000亿元,截至8月15日,2025年以来特殊再融资债共发行18830.27亿元,同比多发行17743亿元,发行进度为94% [11] - 重大项目层面:加力扩大有效投资,发挥重大工程引领带动作用,截至7月末今年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两重"或提速 [11] 行业与公司分析 PPP项目规范与影响 - 保障在建项目顺利建设、推动已运营项目平稳运行、强化政策支持、加强组织保障 [11] - 信贷资金持续性稳定性或得以保障,不会出现抽贷等行为 [11] - 一般债、专项债明确可用于支付PPP存量项目,进一步增加了政府支付能力 [11] 建筑企业资产质量 - 建筑企业PB普遍破净,市场认为建筑央企资产质量不扎实,尤其是涉及PPP的长期应收款、长期股权投资、无形资产等科目 [11] - 若PPP项目实施得到保障,有望进一步夯实建筑企业资产质量,进而迎来PB修复 [11] 稳增长与财政发力 - 7月基建投资增速2022年以来首次当月下滑,稳增长迫切性增强 [1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额度或为500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发行18830.27亿元,同比多发行17743亿元,发行进度为94% [11] - 重大项目层面:8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完毕,"两重"或提速,后续可期待西部大开发、战略腹地建设等 [11] 重点公司与投资机会 - 重点关注破净央国企及园林生态企业,标的为中国交建(PPP较多直接受益)、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 [11] - 中国化学(新疆煤化工)、中国中冶(报表质量修复,矿产资源重估)、四川路桥(四川战略腹地),以及园林生态企业 [11]
招商宏观:重点关注基建相关财政支出增速的回补效应
搜狐财经· 2025-08-21 00:50
基建财政支出 - 1-7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基建领域支出累计同比增速为-5% [1] - 8-12月基建领域支出增速中枢有望反弹至7%以上 [1] - 为完成全年支出预算 后续基建领域支出进度须有明显加速 [1] 地方化债与专项债 - 截至8月20日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年内发行规模达1.94万亿 [1] - 原定用于存量项目的0.8万亿特殊新增专项债额度实际安排规模超0.94万亿 [1] - 化债工作大概率接近尾声 后续新增专项债将以推进实际项目为主 [1] 特别国债与政策性金融 - 截至8月20日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接近80% 去年同期不足60% [1] - 超长期特别国债项目的下达和资金筹集进度均快于去年 [1] - 6-8月政金债发行规模上升或在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做准备 [1]
下半年“财政退坡”值得担心吗?——7月财政数据点评
一瑜中的· 2025-08-20 14:33
下半年财政退坡分析 - 财政退坡指财政预算前倾年份下半年支出增速显著回落现象 如2022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2.4% 下半年降至-4.6% [3][12] - 市场担忧2025年下半年广义财政支出或降至-0.4%~2.1% 创2022年以来新低 上下半年增速落差或达6.8%~9.3% [4][13] - 调整后财政支出增速(直接拉动经济)测算显示下半年为4.1%~6.7% 与上半年4.5%基本持平 匹配下半年4.7%~4.8%经济增速目标 [5][15][19] - 调整方法包含剔除非直接拉动经济项目:非项目建设专项债(全年8000亿额度 上半年发行超4600亿)和注资银行特别国债(5000亿)以及占卖地收入60%的征拆补助等转移支付 [5][16] - 增加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准财政)3000亿 参考2022年经验 用于补充项目资本金 [6][16] 7月财政数据表现 - 公共财政收入同比2.6% 为年内最高单月增幅 1-7月累计增速0.1%首次转正 预算收入进度61.8%快于过去三年平均 [8][20][28] - 税收收入连续4个月正增长(7月5%) 企业所得税拉动2个百分点 增值税拉动1.5个百分点 个人所得税同比13.9%创年内新高 [8][20][21]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增33% 计算机通信设备增10.1% 电气机械器材增8% [8][22][23] - 公共财政支出同比3% 民生类支出(社保就业/卫生健康/教育)合计拉动3.5个百分点 基建类支出(城乡社区/交通运输/农林水)拖累收窄至0.7个百分点 [8][33][34] - 政府性基金支出保持42.4%高增 带动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2.1% 1-7月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增长31.7% [8][42]
7月财政数据点评:下半年“财政退坡”值得担心吗?
华创证券· 2025-08-20 08:06
财政退坡分析 - 7月广义财政收入同比增速3.6%,较6月的2.8%有所提升[1] - 7月广义财政支出同比增速12.1%,较6月的17.6%有所下降[1] - 2022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同比12.4%,下半年仅为-4.6%,显示财政退坡现象[8] - 2025年上半年广义财政支出增速8.9%,下半年可能降至-0.4%~2.1%,上下半年增速落差或达6.8%~9.3%[9] 财政支持力度 - 调整后的财政支出增速(直接拉动经济)下半年预计4.1%~6.7%,与上半年4.5%相当[10]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首批规模3000亿元,作为准财政补充[11] - 非项目建设专项债每年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上半年已发行超4600亿元[10] 7月财政数据 - 7月公共财政收入同比2.6%,为年内最高单月增幅[16] - 装备制造业税收表现突出: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增长33%,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10%,电气机械器材增长8%[18] - 政府性基金支出保持高增速42.4%,带动广义财政支出增长[45] 行业税收表现 - 1-7月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税收增长33%,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10.1%,电气机械器材增长8%[18] -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税收增长12.7%,文化体育娱乐业增长4.1%[18]
华泰宏观:预计3季度末至4季度初或将通过增发特别国债、上调赤字等方式多管齐下稳定增长预期
搜狐财经· 2025-08-19 23:37
国内财政政策态势 - 上半年财政前置发力后或需适时加力 下半年关注广义财政政策持续性及外需波动综合影响 [1] - 财政发力持续性面临不确定性 今年政府债发行前置而去年明显后置 去年前7个月累计净发行4万亿元 8-12月合计净发行7.3万亿元 [1] - 今年8-12月政府债净发行或将同比少增2.3万亿元 [1] 政策工具与增长预期 - 预计3季度末至4季度初可能通过增发特别国债 上调赤字等方式多管齐下稳定增长预期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投资有效提振作用值得关注 若3季度加快落地甚至扩容将对支撑准财政扩张力度起关键作用 [1]
华泰证券:财政政策持续有效发力是稳内需、稳信心的关键
证券时报网· 2025-08-16 01:36
外需与关税政策 - 美国关税政策扰动下降 外需不确定性边际下降但需观察全球"抢出口"热潮退却后贸易活动减速的影响 [1] - 8月上旬美国"对等关税"逐步落地 可能明显推升美国加权平均进口关税水平 外需走势面临不确定性 [1] 财政政策与内需 - 财政政策持续有效发力是稳内需、稳信心的关键 [1] - 1—6月广义财政支出(含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同比增长8.9% 较去年同期-2.8%显著提升 对上半年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1] - 国内财政在前置发力后或需适时加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投资的有效提振效果值得关注 [1]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前瞻:稳外贸促投资 PSL或重启扩张
证券时报· 2025-08-13 05:51
政策背景与目标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于4月25日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 金融部门在5月集中发布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 包括降准降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债券市场"科技板"等措施 [1]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预计在二季度落地 旨在解决部分领域的结构性矛盾 创新支持稳定外贸和扩大有效投资 [1][2] - 财政货币政策将提供配套支持 可能通过扩张抵押补充贷款(PSL)和中央财政贴息来实施新工具 [1] 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与历史表现 - 政策性金融在市场作用不充分的领域发挥"准财政"职能 2022年3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投放约74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带动银行累计授信超3.5万亿元 金融杠杆效应和投资拉动效应显著 [2] - 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已发挥类似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 但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性仍需要设立新型工具 [2] - 新型工具可能由3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主导 定向支持外贸、科创和消费等领域 [3] 新型工具的支持方向与创新 - 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新型工具将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4] - 资金用途可能创新 包括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出口转内销"等 [4] - 针对美国关税政策压力 可能推出类似出口买方信贷的工具 扩大进口商融资渠道并提供延期付款便利 [4] - 新型工具将解决项目建设资本金不足问题 可能通过股权投资方式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或为专项债券项目资本金搭桥 [4] 配套政策与资金支持 - 央行可能重启并扩张PSL 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 5月7日央行调降PSL利率是重要政策信号 [6] - 中央财政有望提供贴息支持 类似2015年专项建设基金中中央财政按债券利率90%给予贴息 缓解发债成本和项目资金成本 [6] - 财政政策前置发力使下半年政策空间有限 更需要货币政策协同发力 如通过PSL为基建提供资金 [6] - 新型工具不一定依赖PSL和财政贴息 可与减税降费等政策配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7] 投资拉动与消费支持 - 公共投资等快变量将先行形成实物工作量 但私人部门需求回升基础仍需稳固 [3] - 拉动有效投资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手段 新型工具投资领域可能包括消费基础设施、"两新"(新基建、新型城镇化)和"两重"(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 [5]
避险资产仍有表现机会 风险资产需重视结构——专访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
新华财经· 2025-08-12 07:03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中国GDP达660536亿元 同比增长5.3%超预期 [1][2]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 成为GDP增长主动力 [2] - 供给端工业生产和需求端消费超预期回升 出口展现较强韧性 [2] 政策建议方向 - 建议加大财政"投资于人"力度 增加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投入 [2] - 提倡通过财政贴息与货币政策协同 推动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2] - 建议聚焦物价地产民企等经济堵点 提前储备增量政策工具 [2] 资本市场表现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 反映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信心 [3] - 下半年大类资产表现核心因子将由外部转向内部 [1][3] - 经济呈现"总量稳 结构优"格局 避险资产仍存表现机会 [3] 行业投资机会 - 科技成长板块关注创新药 AI 军工等高景气度领域 [1][3] - 新消费板块受情绪价值需求驱动 具备投资潜力 [1][3] - 高股息红利板块具备配置价值 [1][3] 固定收益与贵金属 - 债市短期维持震荡 四季度或现央行降息带来的机会窗口 [3] - 黄金中长期战略配置价值高 受美元信用削弱及央行购金需求驱动 [3] - 短期波动调整或成为黄金配置良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