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

搜索文档
7月宏观数据分析:7月数据放缓,要求“扩内需、反内卷”持续推进
西南期货· 2025-08-18 06:2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7月宏观数据整体回落,复苏动能仍待增强,除进出口强于预期外,制造业PMI环比回落,物价指数处于低位,消费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仍处在下行趋势中 [3] - 国内经济呈现出向下有底、向上不足的态势,名义GDP的压力高于实际GDP,需宏观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增强市场信心,“促内需、反内卷”是重要长期持续的政策抓手 [3] - 当前金融市场处在“弱现实、强预期”状态,市场情绪持续好转,2025年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有望延续向上修复趋势,但过程充满波折,需保持耐心 [3]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制造业PMI环比回落 - 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3%,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景气水平回落,大型企业PMI为50.3%,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49.5%,比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6.4%,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 [4] - 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4] - 7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1%,比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6%,比上月下降2.2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0%,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7] 7月CPI同比持平,PPI同比下跌3.6% - 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持平,城市持平,农村下降0.3%;食品价格下降1.6%,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下降0.4%,服务价格上涨0.5% [8] - 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4%,城市上涨0.4%,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下降0.2%,非食品价格上涨0.5%;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6% [9] - 7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分别收窄0.2个和0.4个百分点,同比分别下降3.6%和4.5% [11] 7月进出口均有所回升 - 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7.2%,进口同比增长4.1%,提高4.5个百分点,当月贸易顺差982.4亿美元,减少165.3亿美元 [14] - 7月中国对美出口381.70亿美元,同比增速收窄至 -16.1%;对欧盟出口额为492.20亿美元,出口增速为7.6%;对东盟国家出口额为581.8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对日本出口金额为134.35亿美元,当月同比增速为6.6% [16] 信贷需求偏弱,M1、M2增速进一步回升 - 2025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3.9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5.12万亿元,7月末存量为431.26万亿元,同比增长9% [18][19] - 7月居民短期贷款减少3827亿元,同比减少2793亿,中长期贷款减少1100亿元,同比减少1200亿;企业短期贷款减少5500亿元,同比不变,中长期贷款减少2600亿元,同比减少3900亿 [19][21] -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29.94万亿元,同比增长8.8%,狭义货币(M1)余额1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5.6%,M1 - M2剪刀差进一步收窄至3.2% [23] 工业生产平稳,消费增速回落 -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7%,环比增长0.38%,1 - 7月同比增长6.3% [26]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34931亿元,增长4.3%,1 - 7月总额284238亿元,增长4.8% [26] - 7月社零增速3.7%低于预期和前值,餐饮消费增速受政策影响,石油及制品类同比 -8.3%形成拖累 [27] 房地产销售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处在触底阶段 - 1 - 7月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5156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销售额49566亿元,下降6.5%,7月销售额、销售面积增速继续回落 [32] - 7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76486万平方米,比6月末减少462万平方米,狭义的商品房待售库存略微下降 [33] - 1 - 7月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63873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2%,新开工面积35206万平方米,下降19.4%,竣工面积25034万平方米,下降16.5% [34] 总结与展望 - 7月宏观经济数据表现偏弱,国内经济复苏动能仍待加强,制造业PMI环比回落,物价指数上行乏力,房地产市场仍处于筑底阶段,内生消费需求偏弱 [38] - 宏观经济体感较差和资产价格修复面临市场整体需求不足和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需宏观政策加大支持力度和供给端出清,“扩内需、反内卷”是重要政策抓手 [40] - 尽管7月经济数据不佳,但市场已有预期,金融市场处在“弱现实、强预期”状态,2025年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有望延续向上修复趋势 [40]
丰田汽车金融以普惠金融方案激活夏日车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8 04:41
汽车金融行业现状 - 中国新车金融渗透率已接近70%,显示金融工具对汽车消费的深度赋能[1] - 金融服务成为影响购车决策的核心要素[1] - 汽车金融是提振消费市场的关键驱动力[1] 丰田汽车金融促销策略 - 推出"清凉金融方案",覆盖雷克萨斯、一汽丰田、广汽丰田三大品牌[1] - 提供低首付、低利率、低日供等定制化金融方案[1] - 限时推出"0息"金融方案,搭配灵活首付政策[2] - 一汽丰田"0息"方案覆盖卡罗拉锐放、亚洲龙、普拉多等车型,支持0首付起及12-36期还款[2] - 广汽丰田针对雷凌、凌尚推出"首付4成起+2年0息"专属优惠[2] 金融产品具体条款 - 丰田及雷克萨斯全品牌车型支持0首付起[3] - 年化利率低至3.82%起,还款期限24-60期[3] - 丰田车型最高可贷100万元[3] - 卡罗拉车型日供低至72元起,利率3.82%,支持60期还款[3] 增值服务与行业影响 - 提供专属保险服务,覆盖一汽丰田RAV4荣放、皇冠陆放等明星车型[4] - 服务范围包括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及雷克萨斯全系[4] - 金融工具是撬动汽车消费潜能的关键杠杆[4] - 汽车金融机构通过创新金融方案促进车市繁荣[4]
北京:1—7月全市实现社零总额7674.3亿元,同比下降4.2%
经济观察网· 2025-08-18 03:33
市场总消费表现 - 1—7月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0.7% [1] - 服务性消费表现活跃,同比增长4.6%,主要受交通、信息、文化娱乐等领域带动 [1] - 社零总额同比下降4.2%,实现7674.3亿元 [1] 社零总额细分表现 - 时尚娱乐类商品零售额增长显著:金银珠宝类增长32.7%、化妆品类增长8.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6.1% [1]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受"以旧换新"政策带动增长6.9% [1] - 基本生活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粮油食品类增长12.1%、日用品类增长3.1% [1] - 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24.4%,主要因企业经营模式变化及跨区域经营主体增加 [1] - 汽车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9%,燃油车市场需求不足导致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步下降 [1] 消费市场趋势与政策展望 - 社零总额统计角度为卖方,不能全面反映消费需求整体情况 [2] - 北京消费市场保持增长,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未改变 [2] - 扩内需、稳增长政策落地有望提振供需两端信心 [2] - 需加强促消费政策协同联动,激发新型消费活力 [2]
政策发力逐步显效 我国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央视网· 2025-08-18 00:28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 今年以来一系列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发力显效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 消费新动能持续壮大 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 [1] 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显著 - 截至8月14日 2025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9万亿元 惠及超3.2亿人次 [1] - 汽车以旧换新超730万辆 家电以旧换新超1.1亿台 手机等数码产品购新超789万件 [1] - 焕新热潮下 高能效等级家电销售持续高速增长 品质大件广受欢迎 [1] 服务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 暑期旅游出行增多 "为一场赛事赴一座城"成为新生活方式 [1] - 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 "博物馆奇妙夜"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1] - 前7个月文旅休闲等相关消费实现较快增长 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1] 线上消费活力增强 - 前7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2% 创年内新高 [1]
7月经济数据不乏亮点,宏观政策将适时加力
第一财经· 2025-08-17 13:39
宏观经济政策动向 -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增量政策可能包括追加预算、降准降息、取消房地产限制措施、纾困外贸企业等 [2][8] - 第三批690亿元"国补"已下达,育儿补贴、消费贷款贴息等政策陆续推出,预计全年GDP增长5.0% [2] - 财政政策将加快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货币政策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领域 [10][11] 工业生产与结构优化 -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但增速较6月放缓1.1个百分点 [3] - 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集成电路制造增长26.9%,电子专用材料制造增长21.7% [3] - 绿色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增长17.1%,锂离子电池增长29.4%,风力发电机组增长19.3% [3]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水利、电力投资快速增长 [7] 消费与投资表现 - 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增速放缓1.1个百分点 [3] - 1-7月服务零售额增长5.2%,商品和服务零售合并增长约5% [4] -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扣除房地产后增长5.3% [4] -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2%,制造业投资增长6.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0% [4] 重点领域投资亮点 - 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3.9%,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6%,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32.8% [5][6] - 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设备更新1880亿元资金已下达,带动总投资超1万亿元 [7] -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加快设立,推动民企参与重大项目 [11] 政策支持方向 - "两新"政策持续加力: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家电类零售增长30.4%,通讯器材类增长22.9% [7] - 工信部将制定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等技术应用 [12] - 国家发改委将推动"两重"建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11]
政策发力显效 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央视网· 2025-08-16 12:32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相关商品销售额超1.9万亿元 惠及超3.2亿人次 [1] - 汽车以旧换新超730万辆 家电以旧换新超1.1亿台 数码产品购新超789万件 [1] - 高能效等级家电销售持续高速增长 品质大件广受欢迎 [1] 服务消费需求释放 - 暑期旅游出行增多 文旅休闲相关消费实现较快增长 [3] - 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 交通出行服务类 文体休闲服务类零售额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3] - 文博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带来全新文化体验 [3] 线上消费表现 - 前7个月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9.2% 创年内新高 [5]
沪指盘中突破3700点,收盘冲高回落
搜狐财经· 2025-08-14 12:35
市场表现 - 沪指盘中突破3700点至3704.77点 创2021年12月以来新高 但尾盘收跌0.46%至3666.44点 [1][3] - 深证成指跌0.87%至11451.43点 创业板指跌1.08%至2469.66点 北证50跌1.99%至1432.80点 科创50逆势涨0.75%至1085.74点 [3] - 下跌个股4648家占比超八成 上涨个股仅735家 [3] 板块动态 - 早盘保险 电机 电子身份证板块活跃 半导体板块寒武纪等冲高 推动指数上行 [3] - 午后军工装备 汽车零部件 通信设备板块大幅走弱 导致市场跳水 [3] - 资金关注AI应用 游戏 创新药 军工装备 机器人 券商 新能源 半导体等景气赛道中低位个股 [5] 资金面情况 - A股成交额达2.31万亿元 为历史上第28个突破两万亿交易日 [4] - 两融余额预计突破2万亿元 成为近十年第2个成交额与两融双破两万亿交易日 [4] - 南向资金净流入10.34亿元 其中沪港通净流入16.45亿元 深港通净流出6.11亿元 [4] 市场驱动因素 - 稳增长 扩内需 促消费政策落地提振市场信心 流动性宽松支撑做多情绪 [5] - 北向资金持续净流入 公募私募加仓意愿提升 经济数据边际改善形成共振 [5] - 两融余额攀升与成交额放大交叉印证市场活跃 场外资金进场迹象明显 [4][5]
贴息政策惠民生促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8-13 22:52
合力拉动消费增长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廖岷说。近日,财政部联合相关部门发 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支持促消费、 扩内需。 "如果按照1%的贴息比例,意味着1元的贴息资金,可能带动100元的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是消费 领域服务业的供给。"廖岷说。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直接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按照方案, 贴息对象为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以 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大体为 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策实施期限1年,具体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 31日。 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来了。8月13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 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有关情况。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表示,两项贴息政策通过进一步强化财政和金融协 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 时,通过提振消 ...
财政金融协同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信贷成本——贴息政策惠民生促消费
经济日报· 2025-08-13 22:05
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协同撬动信贷资金投向消费领域,降低信贷成本,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1] -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是中央财政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约为当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策实施期限1年(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2]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单户享受贴息的贷款规模最高100万元,贴息最高1万元[2] 政策具体细则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 - 贴息对象为相关贷款经办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单笔5万元以下日常消费及单笔5万元及以上的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消费[2] - 借款人只需在申请贷款时授权贷款经办机构识别交易信息,经办机构根据实际消费情况计算贴息金额并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4] - 政策仅支持真实的消费行为,非消费领域或违规套利行为无法取得贴息资金[4]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 - 借款主体无需单独申请贴息,按正常信贷流程办理贷款后,经办银行收到财政贴息资金后返还已支付利息或直接扣除未来利息[5] - 贷款资金必须用于改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能力的经营活动,不得用于投资理财和套利活动[5] 政策实施与监管 - 政策实行全流程管理,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严格审核资金拨付,金融监管总局指导贷款经办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并强化信贷管理[7] - 人民银行将配合财政等部门落实政策,指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深化消费场景融合,优化审批流程和利率定价[8] - 商务部将加强政策宣介,督促地方审核贷款合规性,确保政策红利惠及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8] 政策杠杆效应 - 1%的贴息比例预计可带动1元贴息资金撬动100元贷款资金用于居民消费或服务业供给[3] - 政策从需求端(个人消费)和供给端(服务业经营)双向发力,统筹增强消费能力和扩大有效供给[3]
扩内需政策加码 财政金融政策合力激活消费潜能
证券时报· 2025-08-13 17:46
政策内容与目标 - 中央财政首次在消费领域实施"双贴息"政策,包括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旨在降低信贷成本并提振消费[1] - 政策从消费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发力,精准支持消费贷款部分而非整笔贷款,惠及有消费意愿的借款人[1] - 政策与金融工具协同,撬动更多信贷资金流向消费领域,激发消费潜力并提升市场活力[1] 政策协同与创新 - 两项贴息政策与人民银行设立的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形成"1+1>2"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并促进信贷投放[2] - 政策与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等形成"组合拳",增强居民消费实惠[2] - 财政贴息资金需精准高效落实,资金监管是确保政策执行的关键[2] 监管与执行机制 - 金融监管总局将督促贷款经办机构建立内部核查机制,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并将贴息政策执行纳入日常监管[3] - 经办银行需动态跟踪贷款流向,重点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民生相关行业,特别是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3] - 银行需通过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实现信贷资金"直达基层、快速便捷、利率适宜"[3] 金融机构可持续性 - 消费贷款利率由银行市场化自主确定,财政贴息直接补贴给居民,兼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4] - 人民银行将引导金融机构优化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并差异化定价,确保长期可持续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