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

搜索文档
黑龙江:职业教育与产业“共生共长” 为区域产业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新华社· 2025-09-17 06:03
产教融合模式 -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与酷家乐合作培养逾千名家具智能制造技术人才 项目入选教育部2024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1] - 黑龙江省组建1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和37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13022人 培训8051人 落实就业5877人 [1] - 推动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 建设80个省级职教产业学院 19个省级高水平学校和68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 [2] 人才培养方向 - 重点支撑先进装备制造 农机装备 生物医药 冰雪文旅等重点产业领域 [2] - 人工智能新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实践 校企联合开发课程教材并共同编制行业标准 [2] - 哈尔滨工业大学未来工学院围绕智能制造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 牡丹江大学培养边境经济与对俄合作应用型人才 [2] 教学实践创新 - 学生通过云设计软件平台实时生成3D空间软装效果图 掌握全案设计能力 [1] - 职业教育强调在产业链实践 实行"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学生走进企业一线"模式 [2] - 构建央地互动多方联动的产教融合生态 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2]
深耕注安赋能未来!河南中安建培教育的企业成长之路
金投网· 2025-09-17 00:03
当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深耕",一批专注细分领域、以实力铸口碑的机构正加速崛起。在河 南郑州,河南中安建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注册安全工程师培训为核心赛道,凭借对教学品质的极致追 求、对学员需求的深度洞察,在三年间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硬核"发展之路,成为区域职业教育领域的 亮眼标杆。 只啃"硬骨头":聚焦注安赛道的精准定位 "白天要上班,晚上没精力,教材太厚记不住""知识点太散,不知道重点在哪""刷了很多题,还是考不 过"——这是许多在职注安考生的共同困扰。针对这些痛点,河南中安建培通过"统一上课、统一刷 题"的互联网授课模式,实现"分层教学+巩固辅导"的备考体系。 在课程设计上,公司打破"一锅煮"的授课方式,将课程分为"入门导学班""精讲精练班""冲刺押题班"三 个阶段:基础薄弱的学员从导学班起步,先搭建知识框架;有一定基础的学员可直接进入精讲班,聚焦 高频考点;考前3个月则通过冲刺班进行针对性提分,配合独家研发的"考点速记手册""真题解析宝典"等 教辅资料,帮学员"把书读薄、把考点抓牢"。 教知识更要"育人才":链接企业需求的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学习"与"就业"的执业壁垒。紧扣 ...
深耕产教融合 锻造卓越能源经管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9-16 22:14
核心观点 - 经济管理学院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驱动力 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致力于为能源行业输送高层次管理人才 [1] - 学院通过创新育人机制 强化校企协同 聚焦行业前沿 发展成为能源经济管理领域重要人才摇篮和科研高地 [1][2][3] 产教融合成果 - 与大庆油田 辽河油田 吐哈油田等知名能源企业开展深度战略合作 联合开发定制化培训项目 [1] - 近2年累计举办培训班40余期 培训学员超2000人次 考核优秀率持续保持95%以上 [1] - 大庆油田会计人才培训项目学员在黑龙江省会计知识大赛获团体第一 个人前3名和前10名中占6人 [1] 教育模式创新 - 构建"理论+实践+行业导师"三维人才培养模式 聘请20余位油田高管担任产业导师 [2] - 开设能源经济与战略管理 油气企业数字化转型等前沿课程 强化案例教学和现场课题研究 [2] - MBA毕业生中超过70%任职于中石油 中石化等能源央企 涌现大批行业领军人才 [2] 学科建设方向 - 以"新商科+能源"为发展方向 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2] - 计划筹建智慧能源管理研究中心 重点拓展碳资产管理 能源数字经济 绿色低碳转型等前沿领域 [2] - 深化大庆市及中石油 中海油 中石化的政校企三方协同创新 [2] 师资与设施建设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博士人才 提升教师博士占比和国际化水平 [3] - 重点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建设现代化经管实验中心 打造契合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3] 战略定位 - 打造中国能源经济管理领域的思想高地 人才基地与创新策源地 [3] - 提升在国家能源战略布局中的贡献度与影响力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
会思考也会动手,将成为未来人才硬核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9-16 11:41
2025.09. 16 本文字数:1171,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李攻 封图 | AI生成 日前,福耀科技大学迎来了首批50名本科新生,福耀科技大学理事会理事长曹德旺在开学典礼上表 示,大学必须面向产业、服务应用、面向未来,希望福耀科技大学成为一所以理工科为核心、交叉融合 为路径、产业应用为导向的研究型大学。他同时强调,教育绝不能脱离实际。 福耀科技大学是曹德旺捐资100亿元创办的民办高校。曹德旺之所以创办这所高校并提出上述办学理 念,部分缘于他参加2009年达沃斯论坛时受到的"刺激"。在这次论坛上,他听到多位专家说,"中国 学生擅长考试,但缺乏动手能力和批判思维"。 2014年,曹德旺又在美国戴顿投资现场亲眼见到戴顿大学如何与通用电气、爱默生等企业深度合作, 把课堂搬进实验室,把实验室建在生产一线。在那一刻,他明白"教育绝不能脱离实际,大学必须面向 产业、服务应用、面向未来"。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一直是教育的指挥棒,许多优秀人才从中脱颖而出,但也催生人们 对"做题家"的忧虑。举例来说,数十年来全国产生了许多 "状元",但其中真正取得卓越成绩者屈指可 数。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教育 ...
壹快评丨会思考也会动手,将成为未来人才硬核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5-09-16 10:06
教育理念变革 - 福耀科技大学以理工科为核心、产业应用为导向 曹德旺捐资100亿元创办民办高校 强调教育不能脱离实际[1] - 办学理念源于2009年达沃斯论坛专家观点 认为中国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批判思维[1] - 2014年受美国戴顿大学产教融合模式启发 课堂与实验室结合 实验室建在生产一线[1] 教育政策调整 - 2025年目标优化调整高校20%学科专业布点 淘汰低就业率专业 新增国家战略需求专业[2] - 过去12年全国新增本科专业布点2.1万个 撤销或停招1.2万个专业布点[2] - 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改革方向[2] 就业市场趋势 - 现代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校毕业生[2] - 福耀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起薪可能比普通高校毕业生高出30%[2] - 本科职业大学录取分数线超过211高校 出现普通本科毕业生"回炉"高职现象[2] 人才标准重构 - 企业需求定义人才为"既会思考 又能动手" 反映教育发展方向[3] - 应试教育催生"做题家"忧虑 数十年来高考状元中卓越成就者屈指可数[1] - 国家加大治理教育"内卷"现象 推动教育与实践相结合[1]
陈龙荣获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江服日”荣耀而归
环球网· 2025-09-16 07:45
核心观点 - 江西服装学院在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期间表现突出 师生及校友共获得5项行业顶级奖项 包括金顶奖、最佳女装设计师等 并推动学校获"年度时尚产业推动奖" [1][9] - 学校通过产教融合模式深度赋能时尚产业 为师生提供资金支持、政策帮扶及展示平台 培养出11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和13位新人奖设计师等标杆人才 [9][11] - 师生及校友作品融合传统文化与创新技术 如非遗蜡染、环保科技面料及3D打印 展现多元设计理念并引领运动时尚、东方美学等产业风潮 [22][28][37] 奖项成就 - 产业教授陈龙获第29届中国时装设计"金顶奖" 系中国设计师最高荣誉 并计划于9月下旬亮相米兰国际舞台 [9] - 校友隋振冲(特步设计师)获"2025年度最佳女装设计师" 教师成昊与郭晓强获"2025年度中国十佳时装技术奖" 学生张清修获"第28届中国十佳职业时装模特" [9] - 学校整体获"2025年度时尚产业推动奖" 为本次时装周唯一获奖教育机构 [9] 人才培养与产业融合 - 学校为教师提供近一个月备赛时间及资源支持 助力其参与行业顶级赛事并指导学生冲击世界级技能大赛 [11] - 办学30余年累计培养11位中国十佳时装设计师 和13位中国时装设计"新人奖"设计师 输出大量行业中坚力量 [11] - 通过资金支持、政策帮扶及平台搭建(如独立板块"江服日") 实现师生个人品牌发展与产业需求深度结合 [9][11] 设计创新与行业影响 - 校友隋振冲运动时尚大秀"唤醒" 融合环保、美学与功能要素 通过廓型裁剪革新运动服装设计语言 [22] - 教师成昊"化茧成蝶"大秀以非遗蜡染技术为核心 结合绳结、编织及3D打印技术 推动非遗技艺当代化应用 [28] - 教授闵悦"愿"主题发布会融合汉服结构、传统纹样与环保科技面料 重构东方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共生关系 [37] - 校友冯三三、吴依诺等独立大秀聚焦天然面料、非遗技艺及复古元素 展现多元化设计对产业创新的驱动作用 [45]
日照因地制宜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稳步壮大——实现从跟跑变领跑的创新跨越
大众日报· 2025-09-16 06:36
核心观点 - 日照市企业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化、产教生态协同化和数实融合深度化实现创新突破 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和从跟跑到领跑的创新跨越 [1] 医疗器械行业 - 山东沪鸽口腔医疗集团有限公司深耕行业近20年 自主研发打破进口品牌对高端口腔生物材料的几十年垄断 树脂水门汀和复合树脂等关键生物材料产品性能比肩国际标准 合成树脂牙和弹性体印模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产品远销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 [1] - 公司在日照、苏州和上海布局三大研发中心 建立山东省唯一的省级口腔材料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 建立覆盖口腔临床、技工和数字化的研发体系 加速产品迭代并带动国内口腔产业链从单一产品向系统化解决方案升级 [1] - 山东贝诺斯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专注于中高端微创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 联合国内专家及上海九院和北京协和等10余家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 开发外科手术引流导管套装等50余个高值医疗器械产品 取得4个III类和26个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 [2] - 公司主导产品外科手术引流导管套装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在首位 可调负压持续引流系统和微创筋膜缝合(闭合)器填补国内该技术领域空白 投入超千万元打造8000平方米十万级净化车间及1500平方米检验室 构建从原材料到出厂的全链条管理体系 [2] - 公司产品覆盖全国近1000家三甲医院及2000余家二级医院 成功抢占中东和欧美等国际市场 形成国内深耕加国际拓展的双循环格局 [2] 数字经济领域 - 中开数字科技(山东)集团有限公司以城市加大学为核心 构建数据采集-清洗-标注-模型训练全链条服务能力 创新推出产教融合六共模式 包括共建产业学院和共办订单班等 [3] - 公司整合日照10所高校10万师生资源 将数据标注等技术标准拆解为教学模块融入院校教学体系 打造校内微工厂加校外产业园区双基地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职场实训-项目实战的闭环培养 [3] - 公司采用企业技术骨干加院校教师的双导师制 开设订单班推行工学交替模式 建立政策快速转化机制 实现企业用工需求72小时响应和高校课程季度更新 [4] - 基地形成3000人就业和5000人储备的人才规模 吸引20余家企业(项目)进驻 构建千人工位集群 推动形成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4] 工业互联网领域 - 山东聚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以数实融合重构传统产业生态 作为国内领先塑化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 服务全国塑化行业2.5万余家企业 实现2024年85亿元平台交易额 [5] - 公司探索平台加工厂加园区多维融合模式 平台层服务2.5万家企业形成塑化产业数据库 工厂层实现服务-研发-生产垂直整合 园区层运营智慧产业园引入高端注塑企业群体构建集群数字生态 [5] - 在平台大数据精准指导下建成50条高端改性塑料生产线 重点攻关医疗家电和汽车轻量化改性塑料等卡脖子领域 新材料工厂已成为规上企业并申请市级实验室 [6] - 精密注塑产业基地将于今年四季度具备进驻条件 通过数据沉淀-研发转化-实体落地三步骤路径 用数字技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 [6]
两部门联合印发通知产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齐鲁晚报· 2025-09-15 23:30
政策导向 - 市场监管总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专业与标准化教育融合试点申报工作通知 鼓励本科院校和高职学校联合标准化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共同推进产教融合 [1] - 政策目标为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通过教育与实践结合提升人才专业化水平 [1]
产教融合育人才 数字赋能启新篇
新华日报· 2025-09-15 21:28
项目投资与建设 - 中央预算内投资4800万元 总投资1.5亿元建设产教融合数字化智能创新实训基地 [1] - 基地总面积近5万平方米 涵盖23个专项实训室和多个技术中心 [3] - 系统性更新软件1676套 硬件设备3923台(套) 引入工业机器人工作站 人工智能算力服务器等领先装备 [3] 基地架构与功能 - 采用"一基地五中心"核心架构 集教育教学 实习实训 社会培训 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 [1] - 高标准建设五大核心实训中心:智能制造 数字智能供应链服务 智慧石油化工产业链半实物仿真 人工智能 数智建造与绿色施工实训中心 [1] - 基地每年满足1.5万余名在校生实践教学需求 面向社会年均开展超2万人次企业培训与技术服务 [3] 技术应用与产业对接 - 数字智能供应链服务实训中心整合京东科技智能供应链能力 构建区域性农产品 海产品电商物流实践环境 [2] - 智慧石油化工实训中心对接徐圩新区国家级石化基地 基于卫星化学龙头企业工艺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2] - 人工智能实训中心融合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技术 引入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 建成国产信创教学资源环境 [2] 产教融合成效 - 形成覆盖学校六大专业群的现代化实践教学矩阵 精准对接连云港市"三新一高"产业集群与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1] - 实现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一线"零距离"同步 相关专业生均实训设备值显著提升并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3] - 成为驱动区域产教深度融合的强劲引擎 助力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 [3]
吸纳百万毕业生后,广东开会再提“人才”!四大部门回应
南方都市报· 2025-09-15 12:25
人才引育行动成果 - 截至2025年7月底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就业创业 [1][2] - 技能人才总量达2201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827万人 [2] 战略性产业人才聚焦领域 - 重点聚焦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 包括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和低空经济等产业 [2] -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机器人等关键核心领域培育创新领军人才 [7] 人才供需匹配措施 - 深化拓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筹办秋季大型综合招聘会 [2] - 实施"万企进百校"N城联动招聘 加大岗位归集发布力度 [2] - 开展"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 围绕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和新职业开展补贴性培训 [2] 教育体系优化举措 - 精准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 [3] - 推动现代产业学院和企业订单班建设 强化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3] - 深化产教融合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向产业领域转化 [4] 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 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 - 坚持向用人主体授权 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2] - 以产业实绩贡献为评价标准 重点考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7] 科技创新与人才融合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链 [6] - 通过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 [6] - 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 [6] 企业主体作用强化 - 将人才工作成效与项目、资金挂钩 给予企业直接激励 [7] - 探索出台针对性措施为产业新赛道注入人才力量 [7] - 支持企业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