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制造

搜索文档
乐通股份: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4:1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02亿元,同比增长0.80%,但净利润仍为亏损状态,亏损额293.9万元,同比收窄82.83% [5] - 公司主营业务为油墨制造,产品包括凹印油墨、柔印油墨等,主要应用于包装印刷领域,同时正积极布局新能源业务,形成"油墨制造+新能源发展"双主业格局 [6][8][10] - 行业在"双碳"政策推动下向环保化、低碳化转型,水性油墨、UV油墨等环保产品需求上升,但行业竞争加剧,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 [6][7]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0.80%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3.9万元,同比改善82.83% [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350.56万元,同比改善79.59% [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757.73万元,同比增长338.35% [18] - 总资产5.91亿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72% [5]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21%,较上年同期改善21.85个百分点 [5] 业务经营 - 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凹印油墨产品,收入1.98亿元,占总收入98.02% [18] - 分地区收入:珠三角地区4050.93万元(增长41.64%),长三角地区8642.52万元(下降14.16%),环渤海地区2062.03万元(下降7.49%),其他地区5279.67万元(增长13.47%) [18] - 营业成本1.63亿元,同比下降2.49% [18] - 销售费用523.61万元,同比增长11.63% [18] - 研发投入744.19万元,同比下降19.88% [18] 行业分析 - 油墨行业在"双碳"政策推动下向环保低碳方向发展,水性油墨、UV油墨等环保产品需求持续上升 [6] - 环保型油墨正在加速替代传统溶剂型产品,成为行业发展主流方向 [7] - 行业竞争加剧,中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严重,头部企业凭借技术积累和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 [7] - 下游印刷市场阶段性增长乏力,行业呈现结构性分化格局 [8] 新能源业务布局 - 公司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投资设立北京嘉晟云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大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 [10] - 逐步构建"油墨制造+新能源发展"的双主业格局,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10] - 公司持股浙江大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12.5%股权,未并入合并报表范围 [23] - 公司持股杭州济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42%股权,已并入合并报表范围 [23] 子公司情况 - 主要子公司包括珠海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3.79亿元,净利润996.31万元)、湖州乐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总资产3.75亿元,净利润-362.74万元) [23] - 报告期内处置了北京轩翔思悦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珠海市智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北京市乐通互联科技有限公司等子公司 [23] 资产与负债状况 - 货币资金1515.62万元,占总资产比例2.56% [20] - 应收账款1.49亿元,占总资产比例25.26% [20] - 存货4310.50万元,占总资产比例7.29% [20] - 固定资产2.90亿元,占总资产比例49.03% [20] - 短期借款1.9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33.01% [20]
伊之密分析师会议-20250827
洞见研报· 2025-08-27 11:4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报告主要围绕伊之密展开调研,涵盖公司2025年上半年经营情况、印度工厂情况、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应用、技术研发创新优势、全球压铸机行业情况及公司技术投入、自动化转型和智能化制造领域投入等内容,展现公司在行业中的发展态势和竞争力 [25][27][2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调研基本情况 - 调研对象为伊之密,所属行业为专用设备,接待时间是2025年8月27日,上市公司接待人员有董事会秘书肖德银、证券事务代表陈结文、证券事务助理何文杰 [16] 详细调研机构 - 参与调研的机构包括中国银河证券股份、中泰证券股份、中信证券股份等证券公司,Grand Alliance Asset Management、柏駿資本管理(香港)等资产管理公司,北京知未私募、鸿运私募基金管理(海南)等基金管理公司,以及德银、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管理(上海)等投资公司和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等证券研究所 [17][18][19] 调研机构占比 未提及 主要内容资料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274,629.85万元,同比增长15.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459.17万元,同比增长15.2%;注塑机销售收入193,172.92万元,同比增长13.09%;压铸机销售收入55,584.22万元,同比增长33.29%;橡胶机销售收入11,938.64万元,同比增长23.85%;净利润增长原因包括行业景气度回暖、全球化战略加速落地等 [25] - 印度工厂位于印度古吉拉特邦GIDC工业园内,2022年10月一期厂房投入使用,占地约8.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用于智能装备及注塑机生产;可拓展印度及周边市场、规避贸易壁垒、提升全球竞争力 [27] - 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专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轻量化镁合金铸件设计,采用“一体化”成型方式,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大型关键零部件;随着相关需求增长,公司将把握市场机遇 [27][28] - 公司以技术中心为研发平台,2025年上半年研发总投入133,408,139.49元,同比增长8.00%;拥有超900人研发队伍,专利超400项,其中发明专利82项 [28][29] - 2025年压铸机行业呈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升级等趋势,面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等制约因素;公司推出LEAP系列大型压铸机,在一体化压铸领域成果显著,还研制出7000T、9000T等超大型压铸机 [29][30] - 公司为客户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整合工业物联网等内容打造全新智能生产模式;五沙第三工厂运行良好,正规划投入智能仓储中心和智能制造基地,华东制造基地(南浔)一期工厂已开工建设 [30][31]
伊之密(300415) - 2025年8月27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7 07:08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27.46亿元,同比增长15.9% [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15.2% [4] - 注塑机销售收入19.32亿元,同比增长13.09% [4] - 压铸机销售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33.29% [4] - 橡胶机销售收入1.19亿元,同比增长23.85% [4] - 研发投入1.33亿元,同比增长8% [7]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注塑机增长源于运营效率提升和销售力度加强 [4] - 压铸机增长因新产品推动销售量快速提升 [4] - 橡胶机增长因海外业务拓展和订单饱满 [4] - 半固态镁合金注射成型机采用压铸与注塑一体化工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大型零部件 [5][6] - 拥有超过900人的研发团队和400项专利(含82项发明专利) [7] - LEAP系列大型压铸机涵盖7000T、9000T等型号,具备智能控制技术 [8][9] 全球化战略 - 印度工厂占地8.1万平方米,一期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用于注塑机生产 [5] - 印度基地辐射南亚、中亚及非洲市场,规避贸易壁垒 [5] - 五沙第三工厂智能化水平行业领先,华东制造基地(南浔)已开工 [9] 行业趋势与战略方向 -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家电、包装行业回暖及"双碳"政策推动 [4] - 压铸机行业向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发展,亚太需求强劲 [8] - 推进"数智高效、全球运营、绿色发展"三大战略 [4] - 整合工业物联网、大数据、MES系统打造智能生产模式 [9]
铃木豪掷80亿美元押注印度,莫迪站台“Make in India”
经济观察报· 2025-08-27 02:00
投资计划 - 铃木汽车宣布未来五至六年将在印度投资7000亿卢比约合80亿美元用于扩产、推出新车型并加码电动化 [1] - 投资计划标志着公司对印度市场的再一次押注印度被定位为未来电动车生产的全球枢纽 [1] 生产布局 - 铃木控股子公司Maruti Suzuki在古吉拉特邦Hansalpur工厂正式启动首款量产电动车e-Vitara的生产 [1] - 该工厂规划年产能可达100万辆未来将成为铃木电动车供应全球的重要基地 [1] - 新车计划出口至日本、欧洲等超过一百个国家显示公司将印度作为全球电动车输出平台的雄心 [1] 市场定位 - e-Vitara直指中型SUV主流细分市场与塔塔、马恒达、现代等本土与跨国品牌展开竞争 [1] - 印度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塔塔在本土EV市场份额超过八成马恒达与现代也积极布局 [2] 政策支持 - 印度政府的"Make in India"战略为铃木提供政策支持印度总理莫迪亲自出席投产仪式 [2] - 项目被视为绿色制造与国家战略的重要结合点推动印度从制造大国迈向绿色制造强国 [2] 供应链合作 - 铃木宣布与东芝、电装在印度合作开展混合动力电池电极的本地化生产 [2] - 目标是将电池价值链约八成实现本地化有助于降低成本并符合印度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自主可控的期待 [2] 挑战与风险 - 因稀土材料短缺Maruti Suzuki将e-Vitara上半年产量削减近三分之二 [2] - 稀土及关键矿产的供应链稳定性仍是制约电动车规模化的现实瓶颈 [2] - 作为传统燃油车市场的绝对强者Maruti在电动车领域仍属后进者其市场份额能否尽快追上尚存不确定性 [2] 战略意义 - 投资计划是对全球电动车产业链重心转移的回应显示其战略的差异化 [3] - 印度的劳动力、土地与政策优势为铃木提供低成本和制度支持 [3] - 日印之间在制造业和能源领域的合作借此进一步加深 [3]
国际复材(301526) - 2025年8月26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8-27 01:0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总收入41.53亿元,同比增长19.4% [2] - 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31亿元,同比增长341.55% [2]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1% [3]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1.4% [3] - 财务费用同比下降82.3% [3] 成本与运营优化 - 通过组织架构调整和数智化融合优化人员配置 [3] - 强化产成品管理压降仓储费用 [3] - 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融资成本 [3] - 持续推进降本控费和生产降本策略 [2] 产品与产能 - 电子细纱生产线产能规模约7.6万吨 [3] - 两条电子细纱生产线已到窑龄周期,正推动新项目建设 [3] - 低介电电子细纱技术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3][4] - 推出低介电电子产品LDK一代、二代 [3] 市场与战略 - 风电领域供需较2024年明显改善 [4] - 深耕风电领域十余年,是行业主要玻纤企业之一 [4] - 海外业务采用"以外供外"模式,全球布局稳定 [4] - 紧跟高端电子产品应用需求 [3]
诺邦股份: 诺邦股份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6 16:13
行业概况 - 2025年上半年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景气指数为54.6,处于微景气区间[3] - 非织造布产量达331万吨,同比增长4.5%,其中出口73万吨,同比增长12%[3] - 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4.7%,利润率为3.7%[3] - 非织造布子行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3.1%和8.4%,利润率为2.8%[3] - 行业出口额214.7亿美元,同比增长2.8%,进口额26.7亿美元,增长4.1%[3] - 对美出口产业用纺织品25.86亿美元,同比下降5%[3] 公司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3.40亿元,同比增长33.35%[2] - 利润总额9015.40万元,同比增长54.04%[2] - 归母净利润6532.80万元,同比增长48.33%[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60亿元,同比增长125.80%[2] - 基本每股收益0.37元/股,同比增长48.00%[2] - 研发费用4870.72万元,同比增长41.42%[6][15] 生产运营 - 水刺非织造材料产量29252吨,同比增长10.08%[5] - 拥有11条水刺生产线和1条研发试验线,年产能近8万吨[9] - 获评浙江省先进级智能工厂,推进年产10000吨数智水刺生产线改造项目[5] - 累计获得授权专利283项,其中发明专利74项[6] 市场与销售 - 母公司出口额同比增长46.12%,出口占比提升至47.64%[6] - 自有品牌小植家实现营业收入2094.37万元,同比增长69.97%[7] - 湿厕纸品类在天猫平台排名第18位[7] - 控股子公司杭州国光营业收入8.45亿元,同比增长37.47%[9] - 产品出口欧美、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14] 产品与技术 - 核心产品散立冲达到美国IWSFG可冲散标准(全球最高标准)[12] - 成功开发适配非美市场的可冲散系列产品[6] - 完成小植家迷你卫生巾迭代升级,解决底膜易破损等技术难题[6] - 产品涵盖美容护理、工业用材、民用清洁及医用材料四大领域[3] 子公司表现 - 杭州国光:营收4.58亿元,营业利润1980.76万元[17] - 纳奇科:营收3.77亿元,营业利润1816.19万元[17] - 康纳医疗:营收2210.29万元,营业利润157.00万元[17] - 邦怡科技:营收8848.36万元,营业利润726.99万元[17] - 小植家:营收2094.37万元,营业亏损113.90万元[17] 资产与投资 - 总资产29.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3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13亿元,增长0.88%[2] - 在建工程1.19亿元,同比增长449.87%[15] - 短期借款1.29亿元,同比增长36.02%[15] - 货币资金2.33亿元受限(信用证保证金及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16]
新瀚新材上半年营利双增,核心业务多点开花,技术创新护航发展
证券之星· 2025-08-26 14:18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29亿元同比增长9.66% 归母净利润3529.26万元同比增长20.40% [1][2] - 四大业务协同发力 特种工程塑料核心原料/光引发剂/医农中间体/化妆品原料分别实现收入9702.82万元/3836.39万元/4638.64万元/4728.95万元 [2][3][4] 特种工程塑料核心原料业务 - DFBP作为PEEK关键原料实现收入9702.82万元同比增长5.54% 毛利率32.3%同比提升7.61个百分点 [2] - 国内PEEK材料需求量预计从2022年2334吨增至2027年5079吨 年复合增长率约16.8% [3] - 与威格斯/世索科/中研股份/鹏孚隆等头部企业建立稳定合作 年产2500吨DFBP新增产能稳定运行 [3] 光引发剂与医农中间体业务 - 光引发剂业务收入3836.39万元同比增长11.94% 与IGM/杭华股份等光固化材料龙头长期合作 [3][4] - 医农中间体业务收入4638.64万元同比大幅增长38.73% [3] - UV油墨需求受益于PCB/服装/真空电镀等领域增长 [4] 化妆品原料业务 - HAP/HDO等化妆品原料实现收入4728.95万元 占总收入超两成 [4] - 产品具备抗氧化/舒缓/保湿特性 符合市场对安全温和型化妆品需求 [4] 技术创新与产能布局 - 拥有发明专利29项/实用新型专利21项/非专利技术10项 [6] - DFBP/ITF/HAP等产品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 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证 [6] - 采用绿色制造与工艺优化技术 实现生产环节减排/安全/增效三重目标 [7] - 年产8000吨芳香酮及其配套项目一二车间已投产 将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并开拓新增长点 [7] 股东回报 - 2025年半年度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0元(含税) [4]
云铝股份上半年营收超290亿元 拟派发现金“红包”11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8-26 04:39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0.78亿元 同比增长17.98%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8亿元 同比增长9.88% [2] - 拟派发现金红利11.1亿元 每10股派3.20元 [2] - 铝产品产量161.32万吨 同比增长15.59% [4] - 氧化铝产量66.97万吨 [4] 生产运营 - 电解铝生产线满负荷生产 [2] - 建立动态成本测算机制 探索最经济运行模式 [3] - 建成12条智能化标准生产线 实现精准减碳降碳 [4] - 固废实现100%循环利用 每年回收废铝15万吨 [4] - 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28万吨 [4] 绿色制造 - 生产用电清洁能源比例达80%以上 [3] - 绿色铝碳排放仅为煤电铝的20%左右 [3] - 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达252兆瓦 [3] - 完成云南省首家"无废集团"建设试点 [4] - 国内最大绿色低碳铝供应商 [3] 产品与市场 - A356铸造铝合金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以上 [6] - 高端铝焊材市场占有率超过40% [6] - 首批铝合金焊材产品直接出口欧洲并通过性能测试 [6] - 绿色铝和ASI铝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 [6] - 高附加值产品销量逐年提高 [6] 战略发展 - 深化拓展新能源汽车 3C电子等领域合作 [6] - 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合作 [6] - 依托中老铁路面向南亚东南亚拓展市场 [7] - 充分发挥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 [7] - 积极拓展光伏电力 国防军工 轨道交通等高端领域 [3]
2025年中国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壁垒、市场政策、产业链图谱、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研判:国产化替代进程加速[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26 01:41
行业概述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是利用特种复合技术使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实现牢固冶金结合的新材料 各层金属保持原有特性 但整体物理 化学和力学性能比单一金属大幅提高 充分发挥各自材料优势 经济实用且应用前景广阔[2] - 按层状结构尺度可分为宏观层状复合材料(单层厚度>1mm) 微观层状复合材料(单层厚度1μm–1mm)和纳米层状复合材料(单层厚度<1μm)[3] - 按组成金属类型可分为金属/金属型(如铝-钢 钛-铝 铜-银) 金属/非金属型(如金属-陶瓷Al/SiC 金属-聚合物Al/PE)和金属/中间层型(如镍夹层)[3] - 按制备工艺可分为轧制复合(如铝-镁合金板) 爆炸复合(如钵-钢复合板) 挤压复合(如双金属复合棒 复合管)和热等静压(如航空航天高温合金部件)[3] - 按功能应用可分为结构型(如高强-高韧钛-钢复合板) 导电/导热功能型(如铜-铝复合导线) 耐腐蚀功能型(如不锈钢-碳钢复合管) 电磁屏蔽功能型(如铜-镇多层膜)和能量吸收功能型(如铝-聚合物层状吸能结构)[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市场规模达310.0亿元 同比增长12.24%[1][12] - 行业正从早期军工领域拓展至化工 电力 海洋工程等多个行业 并已在金属冶炼 海洋工程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1][12] - 正加速向智能终端 新能源汽车等民用新兴产业渗透 受益于新能源 航空航天等领域需求爆发 市场迅速崛起[1][12] 行业壁垒 - 技术壁垒:医疗 航空 军事 汽车等领域对高端产品需求迫切 市场对产品稳定性 锻造压延加工技术要求较高 企业需增加科研投入专注创新[6] - 资金壁垒:行业属技术 资金密集型 需大面积高标准加工厂房 洁净场地 先进切割 成型 焊接设备和专业检测仪器 新进入者需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6] - 环保壁垒:加工过程中需用酸碱清洗产品表面 产生废水 废酸 在国家节能环保要求下 企业需投入环保设备和措施 构成进入障碍[6] - 客户信任度壁垒:行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 下游客户往往选择长期合作企业 新进入者取得信任需更长时间和更高成本[6] 政策环境 - 国家高度重视行业发展 相继发布《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 提出推进前沿新材料研发应用 促进重大装备工程应用和产业化发展[7] - 《关于统筹节能降碳和回收利用加快重点领域产品设备更新改造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技术装备研发[7] - 《加快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聚焦高性能复合材料等领域 突破复合材料一体化等关键核心技术[7] - 《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有色金属 化工等先进基础材料升级 发展高性能碳纤维 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7] - 《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与绿色低碳转型密切相关的关键基础材料 基础零部件颠覆性技术攻关[7] - 《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围绕新能源 新材料等需求 提升高端聚烯烃 合成树脂与工程塑料等领域关键产品供给能力[7] 产业链 - 上游为金属冶炼和加工行业 提供钛板 钢板 锆板 铝板 铜板等原材料 其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产品品质 价格波动影响中游企业成本[9] - 中游为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制造环节[9] - 下游应用市场涵盖化工 核电 航空航天 石油 冶金 新能源 医疗 半导体 电子 环保 海洋工程 军工等诸多领域[9] - 在核电领域 钛-钢复合材料和不锈钢-钢复合材料是核电设备中冷凝器管板及安注箱球体的主要用材[9] -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钛复合板可用于镍 钴湿法冶金项目中核心设备加压釜的制造[9] - 在光伏及半导体领域 多晶硅还原炉设备会用到层状金属复合材料[9] 竞争格局 - 国外生产厂商主要以美国DMC和日本旭化成等企业为主 比国内提前6-8年实现商业生产 技术水平和研发实力国际领先[14] - 过去中国化工 冶金等领域装备制造以及火电 核电所需稀贵难熔金属复合板材均依赖进口[14] - 国内企业以天力复合 宝钛集团为代表 已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15] - 天力复合是国内最早开始有色金属爆炸焊接研究开发的单位之一 成功研制开发出钛-钢 锆-钢 银-钢 铝-钢等五十多种不同种类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15] - 其他主要企业包括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爆炸加工研究所有限公司 四川惊雷复合材料有限公司 安徽弘雷金属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15] - 银邦金属复合材料 山东济钢鲍德金属复合板 江苏华弘金属复合材料 有研金属复合材料等企业也在市场中参与竞争[15] - 形成多种规模和技术水平企业并存的竞争格局[15] 代表企业分析 - 天力复合是国内层状金属复合材料行业龙头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建有三级研发创新平台[17] - 2024年天力复合营业总收入完成5.23亿元 其中钛金属复合材料占70.84% 其他金属复合材料占27.39%[17] - 银邦股份主要从事铝合金复合和非复合材料 多金属复合材料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19] - 2024年银邦股份营业总收入达53.52亿元 其中金属复合材料业务收入52.75亿元 占营业总收入的98.56%[19] 发展趋势 - 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将加速向民用领域渗透 新能源汽车电池箱体 5G基站散热组件等新兴民用场景将催生大量新型复合需求[21] -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 绿色制造成为必然趋势[1][21] - 爆炸-轧制联合法等具有材料利用率高优势的绿色制造工艺将受到更多企业青睐 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负担[1][21]
泰禾股份2025年中报亮眼:净利润大增72%,国际化布局深化
全景网· 2025-08-25 05:46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4.13亿元 同比增长23.15%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2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72.20% [2] - 扣非后净利润1.81亿元 同比增长79.39% [2] - 基本每股收益0.43元/股 同比增长65.3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71亿元 同比实现由负转正 大幅改善198.90% [2] - 总资产62.28亿元 较上年末增长11.45%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4.16亿元 增长12.92% [2] 产品与业务 - 杀菌剂业务毛利率达30.87% 同比增长12.47个百分点 [2] - 百菌清 嘧菌酯 2,4-D等三大核心产品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3] - 自主研发的新型杀虫剂"环丙氟虫胺"已获得部分国际登记 国内登记进入公示阶段 [3] - 核心产品价格回升与销量增加 尤其是杀菌剂 除草剂等产品销售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 研发与创新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47.07% 主要用于委外研发与人才引进 [3] - 从"仿制"向"仿创结合"转型迈出关键一步 [3] 绿色制造 - 通过MVR高盐废水处理 RTO废气焚烧等先进环保技术实现"三废"高效治理 [3] - 旗下多家子公司获评国家级 省级"绿色工厂""专精特新"企业称号 [3] - 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3] 国际化战略 - 建立覆盖北美 南美 东南亚 欧洲等地的销售网络 [3] - 与先正达 科迪华 安道麦等国际农化巨头保持长期合作 [3] - 继续加大海外登记投入 推动制剂业务本地化 [3] 行业前景 - 全球农药市场库存逐步正常化 [4] - 粮食安全战略下农药刚性需求持续存在 [4] - 公司有望在行业复苏周期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