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拓展绿色金融版图,这家券商争做“ESG探路人”!
券商中国· 2025-07-23 23:31
核心观点 - 东方证券作为能源股东背景的"A+H"上市券商,在绿色金融和ESG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助力低碳产业融资和碳交易市场发展 [2][5][9] - 公司通过绿色债券、碳金融衍生工具等创新产品引导超4700亿元资金进入可持续发展领域,年均增速超10% [7][8][16] - ESG理念深度融入公司战略,构建了系统化治理架构并获MSCI AA级评级,成为行业标杆 [17][18][20] 绿色债券创新 - 2024年6月牵头发行中国首只可持续航空燃料(SAF)绿色债券,3年期离岸人民币债券在卢森堡交易所挂牌 [3][4] - 累计承销近50只绿色债券,融资规模达2000亿元,品种涵盖绿色公司债、金融债、资产证券化等 [6] - 首创"东方证券CFETS共同分类目录绿色债券篮子",2024年成交量达23.50亿元,提升绿色债券流动性 [8] 碳金融布局 - 2023年获批碳排放权交易资格,完成首笔碳配额交易及首单上海碳配额远期SHEAF交易 [9] - 2024年落地多笔碳配额回购、碳普惠及湖北借碳交易业务,探索"电-碳-金融"合作模式 [10] - 依托全国营业网点触达碳市场主体,通过碳资产回购等工具帮助企业盘活碳资产 [12][16] ESG战略实施 - 2016年起发布投资组合净零排放目标,MSCI ESG评级长期保持AA级(A股券商最高) [18] - 建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将ESG风险管理嵌入全业务流程,2015年起连续发布ESG报告 [20] - ESG评价体系帮助投资者识别非财务风险,同时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和资源优化配置 [21][22] 业务协同与支撑 - 成立绿色金融研究院(2025年)和工作小组(2024年),强化能源金融协同发展 [13] - 数字化转型提升绿色金融运营效率,完善数据安全机制保障业务稳健发展 [14] - 依托大股东申能集团资源,优先服务能源产业链客户并形成示范案例复制推广 [12][15]
专访赖晓明: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机制发展与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08:44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59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1][2]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1][2] - 2024年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价格在70-80元/吨,年度成交额1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3] 上海碳市场发展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4] - 2024履约年度碳普惠减排量使用量达15690吨(同比+72%),绿电消费量增长24%,8家企业获38710吨配额激励 [5] -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55.21亿元,连续12年100%履约,推出碳质押等创新产品盘活800万吨碳资产 [5][6] 碳金融创新 - 上海环交所推出碳质押、回购、保险等产品,碳回购业务累计成交18万吨/600万元 [6] - 发布碳中和指数(100家上市公司)及碳价格指数,推出规模最大的低碳主题ETF [6][7] - 计划推出转型金融指数,强化碳市场与绿色投融资联动 [7] CBAM应对策略 - CBAM将影响我国高碳行业出口竞争力,绿电/氢能等技术或迎发展机遇 [8] - 全国碳市场扩容覆盖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均为CBAM重点领域),需加速绿电应用和碳足迹摸底 [9]
全国碳市场四周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等行业,覆盖80亿吨排放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16 12:28
全国碳市场建设进展 - 全国碳市场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预计重点排放单位达3700家,覆盖排放量约80亿吨[1][2][3] - 扩围后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60%,温室气体种类扩大至二氧化碳、四氟化碳和六氟化二碳三类[3] - 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四大行业已纳入碳市场,石化、化工、造纸和航空行业待纳入[4] 市场交易数据 - 截至2025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3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1] - 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历史新高达180.44亿元,2025年碳价一度突破每吨100元,近期价格回落至70-80元/吨[1][7][9] - CCER成交均价87.79元/吨,比CEA价格高约15%,出现价格倒挂现象[9] 行业覆盖与配额管理 - 钢铁行业纳入履约的长流程企业约300家,排放量17亿吨,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90%以上[4] - 水泥行业先期纳入碳市场的是工艺最成熟的水泥熟料生产环节[4] - 铝冶炼行业直接碳排放体量较小,仅几千万吨,对碳市场总体影响较低[4] 自愿减排市场发展 - 2025年3月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批CCER正式签发[1][12] - 截至2025年7月15日,CCER累计成交量237.8万吨,累计成交额达两亿元[13] - 四类主体可在自愿减排市场开户,包括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企业和金融机构[13] 国际比较与政策影响 - 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是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覆盖领域,面临国际碳壁垒压力[5] -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核能、CCUS等领域具备技术优势,能确保碳信用高质量供给[14] - 全国强制性碳市场5%的抵消机制形成庞大市场需求,远超其他国家[14]
市场扩容迎新机 金融赋能促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7-14 03:14
全国碳市场运行四周年成果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超462亿元人民币,当日均价超74元/吨 [1] - 市场运行平稳、制度逐步健全,多方面迎来积极突破 [1] - 碳市场机制建设对碳价形成至关重要,是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及降低减排成本的有效手段 [1] 碳市场行业扩容 - 全国碳市场在第4个履约周期新增钢铁、水泥和电解铝三个行业 [2] - 新增行业排放集中、占比高且受国际绿色贸易影响大 [2] - 扩容过程循序渐进,新纳入行业分阶段熟悉规则、流程,建立内部碳管理制度 [2] 碳市场独特优势 - 碳市场通过市场化机制直接连接减排与资金灵活度目标,覆盖面更广 [3] - 有碳市场的国家能源转型比例ETI指数成功比例更高 [3] - 碳市场可更好动员私人资本,缩短项目融资周期,对发展中国家市场主体是利好 [3] 碳核算与碳披露优化 - 碳市场纳入管控的企业排放数据具有权威性和公认度高特点,金融机构认可度较高 [4] - 2022年开展碳核算的金融机构达535家,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的金融机构达134家 [4] - 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升,相关工作稳步推进 [4] 可持续信息披露政策进展 - 中国人民银行正在修订《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5] - 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细化企业可持续信息披露要点 [5] - 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 [5] 碳金融功能与发展 - 碳金融具有资源配置、风险管控和市场定价三大功能,有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与价格发现 [6] - 碳期货能帮助企业管理碳价格波动风险,引导资金投入,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6] - 广州期货交易所将加强碳排放权、电力等服务绿色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品种研究开发 [6] 碳金融产品与中小微企业 - 地方碳市场已开发碳配额远期等衍生品,碳质押、借碳、回购等融资及管理工具 [7] - 企业碳账户和碳评级体系模式已在深圳、山东临沂落地,未来将在四川和广东其他地市落地 [7] - 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但缺乏减排内生动力,需突破仅服务大企业的局限 [7]
刘锦涛:推动碳金融创新,可尝试“双向突破”
搜狐财经· 2025-07-03 08:15
碳金融产品创新面临的挑战 - 碳排放权价格受政策、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多因素影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 [3] - 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小型企业和绿色项目缺乏透明评估标准和可靠信息披露 [3] - 大量行业主体绿色转型需求不明确,缺乏参与碳市场的动力 [3] 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 加强对碳市场的研究分析,建立碳资产风险对冲机制 [3] - 定制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产品,提升客户参与碳市场的意愿 [3] - 兴业银行在碳市场启动首日完成两笔配额质押贷款业务,分别发放2000万元和1000万元 [2] 风险防控与信息披露 - 金融机构需建立坚实风险防控体系,同时强化绿色金融信息披露 [4][5] - 工商银行在绿色债券募集说明书中详细披露资金使用的环境效益和减排项目进展 [5] - 信息披露应包含绿色金融产品资金使用情况、环境效益、碳排放权交易数据等 [5] 国内与国际碳市场合作 - 金融机构可通过碳期货、碳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提高碳市场流动性 [6] - 中国逐步与国际碳市场对接,探索跨国合作与互认 [6] - 主要障碍包括政策监管差异、市场准入壁垒和信息标准差异 [6] - 未来可推动绿色金融标准国际对接,建立跨境监管合作机制 [6]
复旦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6月份全国碳市场放量上涨
证券日报网· 2025-07-01 11:10
复旦碳价指数发布 - 研究中心公布2025年7月全国CEA价格指数为买入70.67元/吨、卖出76.67元/吨、中间价73.67元/吨 [1] - 2025年7月CEA买入价格指数176.66(上涨3.37%)、卖出价格指数172.98(上涨2.52%)、中间价格指数174.73(上涨2.93%) [1] - 同步发布2025年12月CEA价格指数、2025年7月CCER价格指数及GEC价格指数 [1] 碳金融工具创新 - 研究中心推出"复旦碳价指数"小程序 包含指数报价、趋势可视化、交易意愿填报等功能 [1] - 未来将优化小程序服务范围 提供以碳价指数为核心的碳金融解决方案 [1]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6月碳价从月初68.34元/吨升至月末76.57元/吨 月涨幅超12% [2] - 6月碳配额日均成交量78.10万吨 较5月54.58万吨增长43.1% [2] - 6月五个交易日成交量破百万吨 最高达185.46万吨 [2] 全球碳市场特征 - 全球主要碳市场行情分化 成交量涨跌不一 [2] - 全球碳价环比普遍上涨 新西兰碳市场涨幅最大 [2]
碳价下跌约三成 供需博弈持续升级
金融时报· 2025-07-01 03:11
全国碳市场发展现状 - 全国碳市场启动四周年 行业扩容落地 方法学完善 市场运行逐渐成熟 [1] - 截至6月27日碳排放配额(CEA)成交均价为74.96元/吨 较去年11月高点累计下降约三成 [1] - 碳价下降主因包括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下行 宽松政策叠加 需求放缓 供给预期增加 [1][2] 碳价下跌原因分析 - 需求端:火电发电量下降导致碳配额需求疲弱 1至4月全国总发电量同比仅增0.1% 明显低于去年同期6.1% [2] - 国际能源市场影响:4月上旬原油价格下降约10美元/桶 天然气价格同步下降 碳价与国际清洁能源价格正相关 [2] - 政策端:2025年全国碳市场配额总量同比微增3% 改变市场对碳配额稀缺性预期 [2] - 供给端:部分企业因短期资金紧张卖出CEA变现 CCER启动增加碳配额供给 [4] 碳市场中长期展望 - 业内普遍认为中长期碳价稳中有升概率较大 碳价有序上升是高排放产业转型和新能源产业壮大的内在要求 [5] - 全球主要碳市场对我国市场有溢出效应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于2026年起实施 可能拉动我国碳价 [6] - 欧盟碳市场价格远高于国内 尽管有所回落但仍保持较高水平 欧盟碳市场运行近20年 机制成熟 [6][7] 碳市场发展建议 - 建议有序引入金融机构参与交易 加快推出碳金融衍生产品 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完善交易规则 [8] - 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 优先纳入碳排放量大 产能过剩严重 减污降碳协同效果好的重点行业 [10] - 协调CEA与CCER的作用边界 明确功能定位和衔接规则 建立规范有效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10]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联合发布行动方案推动金融机构在沪集聚
中国证券报· 2025-06-18 20:58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政策支持与机构集聚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推动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对在沪机构授权等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1] -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在上海落地 [1] - 支持更多国际金融组织、国际金融行业协会及新型多边金融组织落户上海 [1] 碳金融与绿色金融发展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带动碳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绿色债券等金融工具创新 [2][3] - 碳金融发展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及服务,监管部门需制定合理的定价规则和标准 [2] 金融创新与监管机制 - 支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金融创新试点,对金融创新试点探索实施尽职免责机制 [3] - 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通过监管互动机制等方式推进创新试点 [3] - 上海应以《行动方案》为契机,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期任务推进 [3] 金融机构与市场影响 - 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专门机构或扩大授权范围,可抢占金融开放前沿高地,获取政策创新红利 [2] - 金融机构可依托上海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开发特色金融产品 [2] - 金融机构高度集聚将强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枢纽地位,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金融市场影响力 [2]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快讯· 2025-06-18 07:06
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 - 提出做实"五篇大文章"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1] - 强调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并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的金融服务模式 [1] - 支持上海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前提下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 [1] 科技金融发展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 [1] -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1] - 目标打造上海成为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1] 其他金融领域发展 - 提出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1]
校企合作、拓展特色岗位,文科特色高校多措并举破解就业难题
新京报· 2025-06-06 06:53
校企合作实习项目 - 中铁建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自2023年起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2] - 2024年组织两批近30名学生参与实习面试,7人进入公司实习 [2] - 实习生根据专业特长和意愿安排工作,由部门骨干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 - 实习经历帮助学生从理论过渡到实践,快速学习实际业务流程,适应职场身份 [2] 人才培养与学科调整 - 学校结合市场和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如碳金融等前沿学科 [3] - 新增专业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 [6] - 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入调研,帮助学生感知市场运行现实状况 [3] 就业市场拓展 - 学校与全国各地社科院及地方党校建立联系,邀请多地社科院进行专场招聘 [4] - 已建立具有社科大特色的就业市场,部分毕业生入职湖北、重庆、青岛、广东等地社科院 [4] - 2021年至2024年累计招聘校聘教学、行政、科研助理岗位93人,2025年计划新增33个岗位 [4] 校园招聘与就业服务 - 2025届毕业生约2000人,累计组织校园双选会9场,参会单位2234家,提供岗位7800余个 [4] - 开展专场宣讲会24场,单位质量和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4] - 每日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招聘信息,开展公务员培训、职业规划等活动,累计300课时,参与学生1600余人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