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icon
搜索文档
证券日报:科创板持续创新实践,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快讯· 2025-07-23 23:33
科创板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科创板上市公司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积极主动拥抱科技变革浪潮 [1] - 探索搭建更高效的内部研发体系 注重原创技术积累 提升核心竞争力 [1] - 紧密关注产业链关键节点 努力成长为"链主"企业 发挥产业链带动效应 [1] - 以"提质增效重回报"为引领 围绕"提升投资价值"练内功 转思维 强行动 [1] - 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人民日报· 2025-07-17 06:29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意义 -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1] - 最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7] -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 [9] 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成效 - 2013-2024年消费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55% 投资率保持在40%以上 [2] - 实施"两新"政策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 提供数码产品购新补贴 支持家装消费品换新 [3] -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3] 高水平开放成果与举措 - 货物贸易规模从2012年24.4万亿元增至2024年43.9万亿元 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11万列 [4] - 研究制定鼓励外资企业境内再投资政策 推进境外投资合作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 [5] - 优化提升开放平台 完善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 [5] 科技创新发展数据与规划 - 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1.03万亿元增至2024年3.61万亿元 投入强度从1.91%提升至2.68% [7] - 布局人形机器人、未来能源等重点领域 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聚焦前沿技术 [8] - 开展"人工智能+"行业实施意见 构建健康有序的创新生态 [8] 安全体系建设进展 - 2024年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能源供应体系形成多轮驱动格局 [9] - 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0] - 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机制 推进重大技术装备攻关 [10]
中国人民银行:截至6月末已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14 15:03
科技创新贷款 - 截至5月末银行和企业签订的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贷款金额达到1.7万亿元是2024年末的1.9倍 [1][3] - 发放贷款余额6140亿元累计支持1.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首贷 [3] - 为3983个重点领域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3] 科技创新债券 - 截至6月末债券市场已有288家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约6000亿元 [1][3] - 银行间市场发行超过4000亿元科技创新债券 [4] - 27家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153.5亿元其中5家民营机构获得风险分担工具增信 [5] 政策支持措施 - 优化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增量、降价、扩面 [3] - 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股权投资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3] - 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和信用增信支持 [4][5] 市场效果 - 民营股权投资机构债券发行利率处于1.85%-2.69%的低水平市场认购非常踊跃 [5] - 风险分担工具通过直接投资方式支持科技创新债券发行 [5] - 政策促进新兴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支持传统产业运用新技术成果 [4]
央广时评·成就十四五|从“第一”涌现 读懂中国创新突破的“必然”
央广网· 2025-07-12 11:06
核心观点 - 中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多项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包括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四代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C919实现商业飞行等[1] - 创新成果得益于体系化布局、全社会协同发力以及人才梯队持续供给[3][4][6]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持续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7] 科技创新成果 - 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突破[1]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1] - 国产大飞机C919实现商业飞行[1]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运营[3] - 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算力跃升百万倍[3] - 特高压技术成为国际标准[3] 创新体系构建 -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3] - 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达2.68%,基础研究占比提升至12.3%[3] - "揭榜挂帅"激励机制推动企业攻克核心技术[4] - 新能源汽车产业带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突破[4]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4] 人才支撑 - 中国人力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均居世界第一[6] -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毕业生每年超过500万[6] - 人才梯队化布局支撑创新可持续性[6] 未来发展展望 - 创新将持续作为高质量发展核心驱动力[7] - 需进一步夯实基础研究、强化创新协同、完善人才梯队[7] - 科技创新将深度融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等领域[7]
新突破、新变化竞相迸发积蓄澎湃动能 “数”看中国经济增长“成色”↓
央视网· 2025-07-10 05:00
中国经济总量增长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三大台阶,2025年预计可达140万亿左右 [1] - 5年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越长三角地区一年经济产出和全球经济排名第三国家的体量 [1] 制造业发展 - 制造业增加值每年保持在30万亿元以上,连续15年蝉联全球制造业第一 [2] - 工业品领域拥有超过220项产量世界第一的纪录 [2] - 国产大邮轮"爱达·魔都号"下水、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飞行等重大突破 [2] 新经济发展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突破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总和 [4]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 [13]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13]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 集中清理4218件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 [4]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从151项减至106项 [4] - 医保跨省域直结、网购跨平台支付等便民措施实施 [4] 重大工程建设 - 102项重大工程预计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规划目标 [6] - 已建成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等重大项目 [6] - 川藏铁路、平陆运河等重大工程稳步推进 [6] - 全国约90%县级行政中心实现30分钟上高速 [6] - 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覆盖率达97% [6] 科技创新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3.6万亿元,占GDP比重2.68% [8][11]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11] - 在研创新药达4000余款,约占全球30% [13]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 [13] - 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 [13] 民生改善 - 支持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8] - 推动707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医院能力 [8] - 新增学生宿舍床位超50万张 [8] - 支持208万户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 [8] - 超过170万人次残疾儿童接受康复救助 [8] 能源与电力 - 核电项目民间资本参股比例最高达20% [6] - 工业设备更新等领域支持民营资本项目占比超八成 [6]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达63% [6]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09 22: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4:4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长三角或前三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总和[1] - 前四年经济平均增速5.5%,2024年目标5%,保持全球大型经济体罕见增速[1][5]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8] 核心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79岁,较2020年+1.7岁)、粮食能源产能等8项超预期[5]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4%(2020年7.8%),超2025年10%目标[5]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占比超77%[9][10] 重大工程实施 - 102项重大工程进展显著: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祝融号"火星车、"嫦娥5号"月壤研究、"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机等突破[5]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宿舍床位50万张,"双一流"高校扩招[5] - 科技领域: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10] 产业与创新 - 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手机/家居/汽车)、非遗文博IP等消费新增长点涌现[8] - 核电、铁路等领域引入民间投资,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11]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11] 区域与改革 - 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11] - "十五五"重点方向:市场化改革(国资国企、统一大市场)、新质生产力(新兴产业/科研破壁)、绿色转型(非化石能源)、民生保障(社保统筹)[12]
“十四五”GDP将升至140万亿元,102项重大工程年底完成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9 13:17
经济发展成就 - "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2024年预计达140万亿左右,增量超35万亿,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或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总量总和 [1] - 前四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5.5%,在风险挑战下保持这一增速对大体量经济体史无前例 [1] - 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4%,其中消费贡献率56.2%,资本形成贡献率30.2% [6] 规划指标进展 - 20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研发投入等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等8项指标超预期 [3] - 前四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7.8%升至10.4%,超过2025年10%目标 [3] - 人均预期寿命从77.3岁增至79岁,超额完成5年增长1岁目标 [3] 重大工程项目 - 102项重大工程预计2024年底全部完成,包括贵阳至南宁高铁、中老铁路等交通设施,"祝融号"火星车等科技突破 [5] - 科技前沿领域7项工程含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交通强国8项工程含高铁、战略通道 [4] - 民生领域建设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增50万张学生床位,支持高校扩招 [5] 科技创新突破 - 2024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2.68%,规模3.6万亿元全球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77% [7] - 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达1900亿块,在研创新药4000余款占全球30% [8]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领跑全球,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5][8] 改革与市场建设 -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从151项减至106项,清理4218件妨碍公平竞争规定 [9] - 全国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占比达63%,核电等基础设施引入民间投资 [9] - 上海浦东、深圳等综合改革试点推广88条创新举措 [9]
陈刚会见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
广西日报· 2025-07-09 02:11
广西与厦门大学合作 - 广西正抢抓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等重大机遇,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协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发展路径 [1] - 广西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1] - 广西希望厦门大学在人工智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黄龙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输送更多高质量人才和智力资源 [1] 厦门大学回应 - 厦门大学表示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化与广西在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科研创新、人才输送、黄龙病防治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2] - 厦门大学将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广西师范大学各项工作,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高地 [2] 合作背景 - 广西区位优势独特,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 [1][2] - 厦门大学很多学科研究方向与广西发展定位高度契合,双方合作基础良好 [1][2]
济高控股一核心子公司完成资本市场首秀
齐鲁晚报网· 2025-07-01 11:37
公司债券发行 - 济高科技产业有限公司完成2025年面向专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科技创新公司债券 规模4亿元 期限5年期 票面利率2.30% 创山东省非公开发行科创债历史新低 [1][3] - 此次发行是公司继获评济南市首家AAA评级科技产业类企业后的再次突破 彰显集团在济南产业升级中的重要推动力量 [3] 信用评级与资本认可 - 济高控股集团拥有母公司国内双AAA评级 惠誉国际BBB主体信用等级 旗下拥有1个AAA主体信用等级和1个AA+主体信用等级子公司 在全省企业信用建设中走在前列 [3] - 集团经营发展获投资者充分肯定 CMBS发行及山东省首单Pre-REITs业务等亮点工作频现 提升资本市场认可度 [5] 金融创新与产业集群 - 集团通过"基金+基地"模式创新 组建园区基金为入园项目提供资金和载体双重支持 目前已组建规模5亿元基金 完成太平洋康泰 创鲁电池 妙顺生物等项目落地 [5] - 累计设立基金31支 总规模近200亿元 形成覆盖股权投资基金 产业引导基金 天使投资基金的产业基金集群 [5] 全周期投资与服务 - 集团通过设立创投一号基金 早期基金等 聚焦早期成长性项目 以股权投资形式支持企业 减少债务负担 不增加负债率 累计投资项目110余个 总投资规模超过100亿元 [6] - 通过融资担保 商业保理 融资租赁 小额贷款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 为企业提供不同周期 不同需求的资金支持 [6] 战略定位与未来规划 - 2025年是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加速之年 济高控股集团将紧扣"改革攻坚提升" "项目提升" "作风提升"三条主线工作 为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