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企业并购
icon
搜索文档
新凤鸣:拟向控股股东收购赛弥尔100%股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13:30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1.0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新凤鸣控股持有的浙江赛弥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1] - 交易对价比赛弥尔净资产溢价236.74万元 溢价率为2.37% [1] - 溢价原因主要为土地评估增值 [1] 战略意义 - 收购将有效降低公司对外部油剂供应商的依赖 [1] - 减少中间环节 实现部分油剂自供 [1] - 降低生产成本 [1]
新凤鸣拟1.0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旗下赛弥尔100%股权
智通财经· 2025-09-05 13:26
收购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约1.02亿元收购控股股东持有的浙江赛弥尔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 [1] 产能与供应链整合 - 标的公司一期项目纺织助剂产能达1.5万吨 预计2025年底投产 [1] - 收购可实现部分油剂自供 减少对外部供应商依赖及中间环节 [1] - 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营稳定性和盈利能力可持续性 [1] 公司治理优化 - 交易显著减少公司与关联方的日常交易 [1] - 进一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并提升经营独立性与透明度 [1]
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 (BBVA) M&A Announcement Transcript
2025-09-05 12:30
**行业与公司** BBVA(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宣布对Banco Sabadell的收购要约 涉及西班牙银行业并购[1][2] BBVA为西班牙上市银行 Sabadell为西班牙上市银行 业务聚焦中小企业(Sabadell)和零售及大企业银行(BBVA)[4] **核心战略逻辑** 交易结合互补业务:Sabadell强于中小企业业务 BBVA强于零售和大型企业业务[4] 合并后实体将增强规模优势 应对技术颠覆(如人工智能、数字化)和监管新规(如DORA)[4] BBVA全球业务(跨境收入超20亿欧元)可为Sabadell客户提供更广产品线和地理覆盖[5] 承诺5年内维持对Sabadell中小企业和自雇者的信贷总额(尤其在加泰罗尼亚和巴利阿里群岛)[6] 预计每年为经济提供54亿欧元融资(面向家庭和企业)[6] **财务影响与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从8.5亿欧元上调至9亿欧元/年(成本协同8.35亿欧元 融资协同6500万欧元)[12][13] 成本协同中 一般成本节省5.1亿欧元 人力成本节省3.25亿欧元(占整合成本基数的13.5%)[13] 重组成本14.5亿欧元(税前) 大部分在合并前一年确认[14] 协同效应实现时间表:2027年节省1.75亿欧元 2028年节省2.35亿欧元 2029年全面实现9亿欧元[15] 对BBVA每股收益增厚5% 对Sabadell每股收益增厚25%[3][23] 资本影响:100%接受率下为34基点 50%接受率下为49基点[24] 出售TSB并获特别股息后资本影响转为+26基点[25] 投资回报率(ROIC)超20%[25] **要约细节与估值** 要约条款:每5.5483股Sabadell股票换1股BBVA股票加0.70欧元现金[16] 若100%接受 Sabadell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实体13.6%股权[16] 要约价值从122亿欧元(2023年4月29日基准)升至174亿欧元(因BBVA股价上涨43%)[17][18] 原始溢价:较公告前一日股价溢价30% 较前一个月均价溢价42% 较前三个月均价溢价50%[17][19] 当前Sabadell估值处于十年高位 部分受要约预期影响[20] **流程与时间表** 接受期预计2025年9月8日开始 持续30天至10月7日[25] Sabadell董事会需在10天内出具意见[25] 结算预计10月17-20日完成[25] 要约条件:需获超50%投票权接受[16][30] 明确排除降价或调整阈值至30%的可能性[27][30][81] **其他关键内容** 对员工影响:合并后人力成本节省3.25亿欧元 但未披露具体裁员数字[13][40][77] 政府干预影响:西班牙部长理事会设3年合并禁令 导致协同效应实现延迟约1年[60][62] BBVA已向最高法院上诉政府禁令 但未改变基础 scenario[42][62][115] 股息政策:无变更计划 TSB出售相关特别股息将按原计划支付(需满足交易条件)[36][42][45] 税收影响:要约结构导致Sabadell股东需为收益纳税(除非纯换股)[37] **风险与替代 scenario** 若接受率低于50% 要约将失效 BBVA将继续执行独立战略(2028年目标ROE超20% 累计派息360亿欧元)[71][97][98] Sabadell当前股价可能已反映要约预期 若交易失败或面临回调[21][104] BBVA强调不提高要约价格 不调整接受条件[27][70][87] **附件:数据摘要** - 协同效应:9亿欧元/年(原8.5亿)[12] - 重组成本:14.5亿欧元[14] - 对Sabadell信贷承诺:5年总额保障[6] - 经济融资贡献:54亿欧元/年[6] - 每股收益提升:BBVA +5% Sabadell +25%[3][23] - 要约价值:174亿欧元(现价) vs 122亿欧元(初始)[18][17] 注:所有数据及时间表基于2025年9月5日公告 实际执行可能受监管及市场条件影响
沃特股份:拟2571.6万元收购密封件公司100%股权
新浪财经· 2025-09-05 11:59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2571.6万元(含税)收购株式会社华尔卡持有的华尔卡密封件制品(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权 [1] - 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密封件公司100%股权 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 [1] - 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十一次会议及第五届监事会第九次会议于2025年9月5日审议通过该收购议案 [1] 交易性质 - 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 [1] - 交易不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 [1] - 交易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1]
村田研究(下)并购高手再次行动
日经中文网· 2025-09-05 08:00
公司战略投资 - 公司敲定3年2200亿日元战略投资额度用于并购和行业重组准备 [2][4] - 公司认为电子零部件行业将在未来3年内出现重组动向 [4] - 公司可能被要求担任日本企业敌意并购中的友好并购方(白衣骑士) [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3年日本电子零部件企业占全球市场份额33% 显著高于半导体(8%)和显示器(6%) [4] - 日本国内电子零部件行业存在40多家JEITA加盟企业 [4] - 台湾企业国巨正对芝浦电子推进敌意并购 显示海外重组浪潮兴起 [4] 并购历史与成效 - 公司自1980年起通过跨国并购成长 首例为收购加拿大Erie Technological Products获取电容器业务和北美市场渠道 [6][7] - 海外销售比例目前超过90% [7] - 2017年并购索尼电池业务遭遇挫折 2023财年产生约500亿日元资产减值损失 正通过转向电动工具电池等领域重建 [8] 技术并购成果 - 2022年以300亿日元收购美国Resonant公司 其技术应用于6G滤波器量产 [9] - 2019年收购日本MIRAISENS获得触觉技术 已开发出可模拟拉扯感的设备并计划3年内应用于10-20种产品 [9] - 并购重点转向机器人、类人机器人和太空领域的技术布局 [9] 主要并购案例 - 1980年:加拿大Erie Technological Products(电容器) [7] - 2012年:芬兰VTI Technologies(传感器) [7] - 2014年:美国Peregrine Semiconductor(半导体零部件) [7] - 2017年:索尼电池业务(电池) [7] - 2017年:美国Vios Medical(医用传感器) [7] - 2019年:日本MIRAISENS(触觉技术) [7] - 2022年:美国Resonant(滤波器技术) [9] - 2025年:美国Sensoride(雷达) [7]
武汉控股: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武汉三镇实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本次交易未摊薄即期回报影响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9-04 16:28
交易方案概述 - 武汉控股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武汉市政院100%股权 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 [1][2] - 配套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交易对价的100% 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交易后总股本的30% 资金用于支付现金对价 中介费用 项目建设和补充营运资金 [1][2] 财务指标影响 - 2025年1-3月总资产增长9.93%至262.45亿元 2024年度增长9.99%至268.10亿元 [3][4] - 2025年1-3月营业收入增长13.92%至11.64亿元 2024年度增长20.73%至45.57亿元 [4] - 2025年1-3月净利润增长51.22%至0.48亿元 2024年度增长68.13%至1.42亿元 [4] - 资产负债率从76.70%降至74.75%(2025年1-3月) 从77.31%降至75.31%(2024年度) [4] 每股收益变化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增加0.03元/股 2025年1-3月增加0.01元/股 [4] - 交易后盈利能力指标全面提升 不存在即期回报摊薄情形 [4][5] 协同效应预期 - 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总资产 净资产 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均实现增长 [4] - 整合后将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和持续经营能力 协同效应有助于增强长期盈利能力 [4][5]
独董投弃权票,奥浦迈14亿元并购现分歧
并购交易方案 - 公司拟以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澎立生物100%股权 交易价格确定为14.505亿元 其中现金支付对价7.1亿元 [3] - 澎立生物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9.27亿元 评估值14.52亿元 增值率56.62% [3] - 拟配套募集资金3.62亿元 [3] 独立董事意见 - 独立董事陶化安连续三次对并购议案投反对票或弃权票 认为公司现阶段不具有并购必要性 [1][2] - 反对理由包括并购无助于提升细胞培养基产品利润及改善CDMO业务亏损现状 [4] - 认为澎立生物业务无法直接使用公司现有生产设备 无法提高CDMO产能利用率 [4] 业务协同效应 - 交易完成后可导入澎立生物临床前研究客户资源 实现前端向后端业务导流 [4] - 公司细胞培养基和CDMO客户可导入澎立生物进行临床前药效研究 [4] - 交易双方均为生物医药企业 致力于为全球创新药企业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 [3] 财务表现 - 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105.23万元 同比减少61.04% [4] - 扣非净利润658.59万元 同比减少81.03% [4] - 营业利润同比减少40.80% [4] CDMO业务状况 - CDMO业务资产组计提减值损失953.69万元 同比增长2176% 其中固定资产减值558.73万元 [6] - CDMO生物药商业化生产平台项目累计投入1.59亿元 投入进度仅49.57% [6] - 产能利用率较低导致固定成本增加 包括折旧/能源耗用/设备维护费用等 [6] 行业环境变化 - CDMO行业受全球生物医药投融资降温影响 生物医药行业进入断崖式下行阶段 [6] - 下游客户需求不足及延缓 公司主动调整投资节奏 [6] - 目前仅布局必要产能和设备 [6]
“并购之王”丹纳赫是如何“养成”的?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9-02 04:23
公司并购成就 - 丹纳赫集团在过去40年完成近400次并购,总花费约900亿美元,创造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计入分拆及出售企业,总计为股东创造约2500亿美元价值[2] - 公司股价年均回报率达22%,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12%的表现,并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16%的回报率,与苹果公司相当[2] - 并购特点包括高频度(年均超10次,最高年达19次)、高成功率(大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型交易成功)及跨行业(覆盖低端制造业至生命科学等十几个行业)[4] 并购风格演变 - 1980年代采用离散式制造业并购策略,聚焦工业利基市场领先公司,运用高杠杆、税务盾牌及资产重组等手段,后期逐步转向环境与控制等平台聚焦[6] - 2001年后进入流程驱动的多元化平台策略,核心团队包括CEO卡尔普、CFO科马斯等,建立科学并购体系并融入DBS管理,发展双轨制并购机制[7][8] - 2016年后进入聚焦时代,剥离非核心业务(如分拆福迪威、盈纬达等),95%并购资金投入生命科学与诊断领域,单个交易体量达9.1亿美元,总金额超600亿美元[11][12] 平台策略案例 - 水质平台通过1996年并购McCrometer进入市场,后续进行至少55起并购(披露金额交易12.4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5亿美元增至2022年29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5%-20%提升至20%-25%,ROIC超20%[17][20][21] - 测试测量平台以1998年6.25亿美元并购福禄克为基石,总计48起并购(披露金额42亿美元),营收从1998年3.4亿美元增至2015年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0%提升至超25%[22][23] - 体外诊断平台通过2004年7.3亿美元并购雷杜米特建立,总并购金额超120亿美元,2023年营收96亿美元(占全集团40%),营业利润率达27.4%,估值超700亿美元[37][38] 运营与整合机制 - 双轨制并购体系包括基层运营公司负责临近市场及补强型并购(如哈希并购巴西Hexis),总部战略团队评估巨型并购(如泰克电子、贝克曼库尔特)[8] - DBS标准化流程贯穿并购全程,从市场调研到目标培育均采用可视化及日常管理工具,确保流程执行与持续改进[9][10] - 2016年后注重协同效应与早期创新投资,成立风险投资部门(如丹纳赫创新中心),在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并任命首席科学官加强科技布局[13][14] 分拆业务表现 - 齿科平台通过2004年4.25亿美元并购KaVo建立,总并购金额近50亿美元,营收从2005年6亿美元增至2018年28亿美元,但因整合挑战于2019年分拆为盈纬达,2024年市值不足30亿美元[32][33][36] - 产品标志平台通过2002年4亿美元并购伟迪捷建立,总并购金额超20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3亿美元增至2022年2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7%-19%提升至25%,ROIC达17%-19%[29][32]
华虹公司: 董事会关于公司股票价格波动情况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8-31 10:13
交易概述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97.4988%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1] - 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及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投资基金等4名股东[1] 股价波动情况 - 停牌前第21个交易日(2025年7月18日)收盘价为52.93元/股[1] - 停牌前一交易日(2025年8月15日)收盘价升至78.50元/股[1] - 20个交易日内累计涨幅达48.31%[1] 市场比较分析 - 同期科创50指数从1007.53点升至1101.29点,涨幅9.31%[1] - 半导体行业指数从5478.67点升至6069.34点,涨幅10.78%[1] - 剔除大盘因素后公司股价累计涨幅为39.00%[1] - 剔除行业因素后公司股价累计涨幅为37.53%[1] 信息保密措施 - 公司已采取必要保密措施限定敏感信息知悉范围[2] - 严格履行依法披露前的保密义务并完成交易所要求的材料提交[2]
华虹公司: 董事会关于本次交易采取的保密措施及保密制度的说明
证券之星· 2025-08-31 10:13
交易方案 - 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97.4988%股权[1] - 交易对方包括上海华虹集团、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及上海国投先导集成电路私募基金等4名股东[1] - 交易同时涉及配套资金募集[1] 保密措施执行 - 项目商议仅限少数核心管理层参与 严格限定敏感信息知悉范围[1] - 与交易对方磋商时采取必要且充分的保密措施[1] - 与各中介机构签署保密协议并要求严格遵守保密义务[2] 内控合规管理 - 严格控制内幕信息知情人范围并制作登记表[1] - 完整记录商议筹划及论证咨询阶段的过程信息[1] - 及时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报送交易进程备忘录及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表[1] 信息披露规范 - 在依法披露前严禁公开或泄露内幕信息[2] - 禁止利用内幕信息进行公司股票交易[2] - 董事会召开前已严格履行保密义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