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之王”丹纳赫是如何“养成”的?

公司并购成就 - 丹纳赫集团在过去40年完成近400次并购,总花费约900亿美元,创造市值约2000亿美元,若计入分拆及出售企业,总计为股东创造约2500亿美元价值[2] - 公司股价年均回报率达22%,远超同期标普500指数12%的表现,并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16%的回报率,与苹果公司相当[2] - 并购特点包括高频度(年均超10次,最高年达19次)、高成功率(大部分交易特别是大型交易成功)及跨行业(覆盖低端制造业至生命科学等十几个行业)[4] 并购风格演变 - 1980年代采用离散式制造业并购策略,聚焦工业利基市场领先公司,运用高杠杆、税务盾牌及资产重组等手段,后期逐步转向环境与控制等平台聚焦[6] - 2001年后进入流程驱动的多元化平台策略,核心团队包括CEO卡尔普、CFO科马斯等,建立科学并购体系并融入DBS管理,发展双轨制并购机制[7][8] - 2016年后进入聚焦时代,剥离非核心业务(如分拆福迪威、盈纬达等),95%并购资金投入生命科学与诊断领域,单个交易体量达9.1亿美元,总金额超600亿美元[11][12] 平台策略案例 - 水质平台通过1996年并购McCrometer进入市场,后续进行至少55起并购(披露金额交易12.4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5亿美元增至2022年29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5%-20%提升至20%-25%,ROIC超20%[17][20][21] - 测试测量平台以1998年6.25亿美元并购福禄克为基石,总计48起并购(披露金额42亿美元),营收从1998年3.4亿美元增至2015年12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0%提升至超25%[22][23] - 体外诊断平台通过2004年7.3亿美元并购雷杜米特建立,总并购金额超120亿美元,2023年营收96亿美元(占全集团40%),营业利润率达27.4%,估值超700亿美元[37][38] 运营与整合机制 - 双轨制并购体系包括基层运营公司负责临近市场及补强型并购(如哈希并购巴西Hexis),总部战略团队评估巨型并购(如泰克电子、贝克曼库尔特)[8] - DBS标准化流程贯穿并购全程,从市场调研到目标培育均采用可视化及日常管理工具,确保流程执行与持续改进[9][10] - 2016年后注重协同效应与早期创新投资,成立风险投资部门(如丹纳赫创新中心),在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股权投资,并任命首席科学官加强科技布局[13][14] 分拆业务表现 - 齿科平台通过2004年4.25亿美元并购KaVo建立,总并购金额近50亿美元,营收从2005年6亿美元增至2018年28亿美元,但因整合挑战于2019年分拆为盈纬达,2024年市值不足30亿美元[32][33][36] - 产品标志平台通过2002年4亿美元并购伟迪捷建立,总并购金额超20亿美元,营收从2002年3亿美元增至2022年20亿美元,营业利润率从17%-19%提升至25%,ROIC达17%-19%[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