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精准建言 市政协委员讨论政府工作
解放日报· 2025-08-01 01:49
经济发展与政策支持 - 上海多措并举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先行先试落实各项改革任务 [1] - 全力以赴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努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 [2] - 强化部门统筹协调,推动区域优势互补,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3] - 更好发挥大科学装置功能,方便小微企业使用 [3]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需要强大资本市场支撑,尤其是前端股权投资,建议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3] 人才与教育 - 上海高校需构建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重点产业所需工程技术人才 [3] 民生与公共服务 - 提高养老政策精准度,优化养老设施布局,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协调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重点解决专业护理服务供给不足问题 [4] - 推进二、三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动,降低医疗总成本,增强医疗总效益 [4] - 加快提升应对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应用示范高地,突破极端天气预警技术瓶颈 [4] 对外开放与消费 - 拓展入境旅游消费,推动海外人员来沪接受高质量医疗服务、高端养老及青少年游学留学培训,培育"市场化+公益化"专业服务机构 [2]
更好挑大梁 强化先行先试集成探索 龚正介绍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情况
解放日报· 2025-08-01 01:49
经济稳定增长 - 上海将实施城乡居民增收、消费能力保障支持、服务消费提质升级、大宗消费更新、新型消费培育、消费环境提升六大行动以提振消费 [2] - 上海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 服务消费快速增长 将重点提升文化消费、体育赛事经济、健康消费等服务供给质量 [2] - 2023年上海接待入境旅客671万人次 同比增长84% 5-6月离境退税销售额同比增长91.3% 目标2027年离境退税商店超3000家 [3] - 2023年上海新增首店1269家居全国首位 今年发布"首发上海3.0"政策吸引更多品牌首店 [3] - 2024年上海新增债券额度1386亿元 其中专项债1155亿元 将聚焦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 [4]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目标2027年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比例从11%提升至15% 重点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技术堵点 [6] - 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成长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目标2030年专精特新企业达2万家 [7] - 深化长三角产业强链补链行动 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大飞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 [7] 营商环境改革 - 营商环境改革8.0版推出"十大攻坚突破任务" 市、区两级378个惠企政策实现免申即享 累计服务企业超400万次 [4] - 推广"检查码"制度 91个行业实施跨部门综合监管 建立"无事不扰"和"无感监管"清单 [5] 开放平台建设 -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功能转型、产业提质、管理改革、服务提升四大行动 重点发展国际分拨、保税研发等六大产业 [8] - 构建"1+(3+15)+X"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体系 线上平台提供三大功能 线下设浦东、临港、虹桥3个分平台和15个区服务点 [9][10] 民生建设 - 202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24.6万人创新高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11] - 2024-2026年计划启动66个城中村改造 2024年专项债中约400亿元用于城市更新 [12]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开展128种西医诊疗病种 配备763种药品 二三级医院半数专家号源优先向社区开放 [13]
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表决通过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闭幕
解放日报· 2025-08-01 01:49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决议 - 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1] - 会议批准《上海市2024年市级财政决算》和《上海市2025年市级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1] - 会议审议通过人事任免事项并举行宪法宣誓仪式[1][3] 科技创新与立法监督 - 强调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立法和监督,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1] - 提出统筹质量和进度推进浦东新区法规立法、监督条例制定及"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专题调研[2] - 要求发挥地方立法引领推动和规范保障作用,增强监督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2] 人事任免 - 任命孙衍荣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 - 任命李明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3] - 任命杲云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委员[3] - 任命汪荣明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3] - 任命陈庆江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3] - 决定免去吴坚勇的上海市司法局局长职务[3] - 免去杨慧亮的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职务[3] - 任命吴波为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3] - 任命荚振坤为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3] - 批准免去曾国东的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3]
新产业开辟新未来(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7-31 22:02
商业航天行业发展 - 商业航天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高频次 低成本发射成为现实 产业链条加速形成 [1] - 行业涵盖火箭发射 卫星制造 太空育种 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呈现"以点带面"发展特征 [1] - 2025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 5万亿元 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丰富 [1] 科技创新驱动因素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商业航天"高飞"核心动力 [1]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培育国际竞争力新兴支柱产业 [1] - 需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产业要素科学配置 并在关键技术领域持续突破 [1] 政策支持与产业前景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政策引领与市场需求共同孕育新兴产业成长空间 [1] - 在创新驱动下 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具备长期发展潜力 [1]
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长期无虞短期无忧
国海证券· 2025-07-31 12:33
宏观经济形势 - 长期前景乐观,中国经济有四大优势,只需办好自己的事[5] - 短期经济无忧,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但仍面临风险挑战[5] 财政政策 - 基调“更加积极”,上半年全国两本账支出18.8万亿元,同比增长8.9%,支出进度44.5% [6] - 加快发行地方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截至7月30日,新增专项债完成全年进度62.2%,超长期特别国债占全年额度58.5% [7] - 未来财政还有49260亿元政府债券额度空间,强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8] 货币政策 - 总量有降准降息空间,上半年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3%,同比降约45个基点[9] - 结构聚焦重点领域,今年5月出台多项再贷款政策,提及强化对外贸企业融资支持[9][10] 扩大消费 - 消费是经济增长重要引擎,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2% [11]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商品消费,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12] 扩大投资 -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将加大投资支持力度[13] - 加快“两重”项目建设,提振民间投资,吸引和利用外资[14][1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 -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获减税降费和融资便利支持[16] - 下半年科技与产业进一步融合,聚焦消费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人工智能 + 制造”应用[17][18] 资本市场 - 政策重视资本市场稳定,A股估值低、“科技叙事”资金集聚、制度包容性增强[19][20] 城市更新 -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7%,城市更新可补基础设施短板、拉动产业链、改善民生[22]
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将实施
新华社· 2025-07-28 11:12
工业经济稳增长 - 实施新一轮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行动,发挥工业大省引领作用 [1] - 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无人机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1] - 加快加力推进清理拖欠企业账款行动 [1]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全力推进重点产业链自主可控,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 [1] - 完善人形机器人、物联网、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政策 [1] - 完善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源社区 [1] - 推动"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走深走实 [1] 绿色发展与能效提升 - 提升工业能效与绿色发展水平 [2] - 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动自行车锂离子电池回收利用管理 [2] - 推动5G和千兆光网普及提质,有序推进算力中心建设布局 [2] - 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 [2] 企业培育与行业治理 - 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出台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政策 [2] - 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成效 [2] - 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2] - 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建设 [2]
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社· 2025-07-28 05:2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路径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搭建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实现这一目标 [1][2] - 机构核心理念为"研发作为产业、技术作为商品",首创"团队控股"模式解决科研机构市场化动力问题,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地方政府提供重资产支持 [2] - 已构建全球创新网络,设立9家海外孵化平台,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2] 技术转化与产业需求对接机制 - 采用企业"真需求"导向模式,与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梳理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促成合作意向超1200项,合同金额超35亿元 [4] - 典型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通过联合创新中心将医用钳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成本降低90% [4] - 针对行业共性技术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上下游企业集资定向攻关 [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改革 - 调研显示13所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经历者不足10%,导致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脱节 [7] - 推动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建立高校企业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工科教师开展关键技术突破型科研 [7]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带薪实习,目标为"唤醒新一代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计划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7]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成功案例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孵化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累计培养约7000名产业一线研究生,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3] - 未来将聚焦科学到技术转化环节,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样板 [3]
商业航天,打开更大想象空间(微观)
人民日报· 2025-07-23 21:54
行业概况 -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方式提供航天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涵盖火箭、卫星、发射场三大核心领域 [1] - 行业已从初创期转入快速发展期 高频次、低成本发射成为趋势 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5万亿元 [1] - 朱雀二号改进型遥二火箭成功发射 "千帆星座"组网卫星升空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 [1] 区域发展 - 北京亦庄聚集超160家空天企业 2024年实现火箭入轨发射13次 入轨卫星超80颗 形成"火箭大街"全产业链集群 [2] - 安徽蚌埠吸引16家商业航天企业入驻 协议总投资50多亿元 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并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2] 技术应用 - "吉林一号"星座117颗卫星实时监测农作物生长 粤港澳大湾区雷达卫星实现6小时海岸线扫描 台风路径预测精度达百米级 [3] - 工业领域支持矿产勘探 农业领域通过卫星组网实现精细化管理 防灾减灾中提供救援决策数据支撑 [3] 发展动力 - 政策支持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强调推动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 [1] - 社会资本加速涌入 "流水线上造卫星"模式逐步成熟 但需长期坚持技术攻关应对全球竞争 [3][4] 未来展望 - 商业载人飞船或实现太空旅行商业化 行业将为航天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并拓展人类活动边界 [4]
贵州茅台:拟与茅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研究院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
快讯· 2025-07-22 10:14
公司动态 - 贵州茅台与控股股东茅台集团共同出资成立贵州茅台酒厂(集团)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为10亿元 [1] - 公司以货币+实物(实验仪器)形式出资4.9亿元,占股49% [1] - 茅台集团以货币+实物(科技大楼)形式出资5.1亿元,占股51% [1] 战略方向 - 研究院公司将聚焦白酒酿造技术成果转化 [1]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 - 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1]
科学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三组关系”
科技日报· 2025-07-21 07:27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二者互为支撑,科技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产业创新推动商业应用[1] - 当前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汇期,新产业、新技术涌现加速了二者融合[2] - 融合发展需把握前瞻性与实践性、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公共性与独占性三大原则[4][5][6] - 资金、人才、数据是推动融合发展的三大核心要素,分别起到资源配置基础、桥梁纽带和新型生产要素作用[7][8] 历史发展逻辑 - 第一次科技革命中蒸汽机技术突破催生机械化大生产体系,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规模化扩张[2] - 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内燃机技术提升效率,战后"军转民"技术带动消费升级与产业更新[2] - 第三次科技革命数字化、网络化技术重塑产业生态,形成科技与产业双轮驱动模式[2] 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 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跃升关键变量,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3] - 中国实践分三阶段:计划经济重建科技体系、改革开放技术引进再创新、21世纪自主创新战略推动成果转化[3] - 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下,融合发展的理念认识、推进路径和保障举措发生根本性转变[3] 关键实施原则 - 前瞻性需对接国家战略布局重大项目,实践性需遵循规律编制符合实际的规划[4] - 政府应通过财税政策引导企业主体作用,重点支持"一化三新"(信息化、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领域[4] - 需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和专利制度,平衡技术独占性与产业扩散需求[5][6] 核心要素作用 - 资金要素是资源配置基础,支持研发项目开展并推动新兴业务投资[7] - 人才要素连接科研与产业,通过引育人才可做强产品、做大企业、支撑产业[7] - 数据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具有可共享性和无限供给特点,能优化生产结构和催生新产业模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