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发展

搜索文档
发展航船破浪行则必至
长江日报· 2025-08-19 02:03
经济表现 -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592.8亿元 增速5.5% 高于全国水平0.2个百分点 规模和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5 [3][15] -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3% 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 [16] - 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后民间投资增长13.5% 上半年召开民间资本推介项目对接会52场 [16] 新质生产力发展 - 低空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 汇聚170余家代表性企业 获批32条商业试点航线 [4][17] - 北斗产业规模约339亿元 同比增长31% 集聚企业超300家 全球首款北斗优先全频点高精度芯片发布 [5][16] - 生命健康产业规模同比增长约20.1% [5][16] - 构建超630家创新平台 形成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7][16] 现代化产业体系 - 实施"965"产业链链长制 形成"一链一表"任务清单 建立"链长+链主+链创"长效机制 [7] - 市级重大项目中产业项目总投资占比58.5% 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较上年增长26.7个百分点 [16] - 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武钢等重点企业能效改造后单位GDP能耗较2021年累计下降超10% [12] 物流枢纽建设 - 成为全国首个集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的省会城市 物流业增加值增长37.1% [7][9] - 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1.9个百分点 达12.2% [9] - 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发行超千列 辐射欧亚大陆40国120城 [9] - 阳逻港设计通过能力超280万标箱 合作覆盖国内35个港口 120余个铁路场站 [9][17] 区域协同发展 - 印发《武汉都市圈发展2025年重点工作清单》 明确103项年度任务 [10] - 武汉都市圈"一圈通办"办件量超80万件 设立6个离岸科创园 支持8个协同创新项目资金400万元 [11] - 形成"主链在武汉 配套在都市圈"的产业发展格局 光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跨市协同 [10] 绿色低碳转型 - 氢能示范线累计加氢超120吨 车辆行驶超125万公里 减碳约1300吨 [11] - 上半年建设改造新能源汽车充电桩4.9万个 超时序进度11.2个百分点 [17] - 1-5月绿电购买量同比增长55% 绿证购买量为去年全年的2.6倍 [17] - 构建15个氢能创新平台 在3.8平方公里核心区聚集70余家机构 [12] 营商环境优化 - 实施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 推动市场法治开放政务产业科创等6方面111条工作任务 [7] - 加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 持续优化对外贸易营商环境 [7] - 19家供应链平台运行平稳 其中长江国贸营收同比增长62.1% [17]
上海优质农产品盛夏展销平台:对接对口合作革命老区特色产品
新华财经· 2025-08-16 15:14
上海地产优质农产品盛夏展 - 活动以"申鲜颂·浦江韵"为主题,集中展示南汇8424西瓜、奉贤黄桃、庄行蜜梨等上海特色农产品,展现都市农业"高科技、高附加值、强品牌"发展成果 [1] - 革命老区特色馆打造"山海情·老区味"主题展区,展出福建三明、安徽六安百余种地理标志产品,包括永安笋干、淮土茶油、六安瓜片等特色农产品 [1] - 餐饮渠道体验馆提供名厨烹饪演示和创意菜品教学,让市民体验各地地道风味 [1] 对口革命老区产销对接 - 活动为产销双方搭建精准对接平台,六安、三明两地企业通过路演推介产品,吸引沪上60余家采购商参会 [2] - 六安拥有749万亩耕地和975万亩林地,盛产110余种名特优农副产品,已形成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等优势产业 [2] - 三明拥有16.43万公顷耕地和28万公顷竹林地,享有"中国笋都""中国名茶之乡"等国字号招牌 [2] 区域合作发展 - 自2022年建立对口合作机制以来,上海与三明、六安在农业产业、科技、产销对接等方面开展多方位合作 [2] -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将深化市场渠道共享,推进品牌联合营销,构建产业、市场、发展三位一体的合作新格局 [2]
110亿元!26个京疆合作项目签约
新京报· 2025-08-12 14:42
活动概况 - 北京-新疆经济合作洽谈活动于8月12日在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包含签约仪式 企业演讲和公益项目发布等环节 [1] - 活动由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等部门共同主办 旨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1][2] 签约项目 - 签约仪式上共计26个签约项目 涉及金额110亿元人民币 [1][2] 产业合作领域 - 油气领域科技创新成为重点 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地质勘探首席专家支东明剖析科技赋能边疆产业升级路径 [1] - 活动涵盖科技 金融 数字文旅 智慧教育等多个产业领域 展出相关产品和民心工程 [3] - 京疆职业教育发展联盟成立 聚焦职业教育合作与技能型人才培养 [1] 合作模式创新 - 突破传统支援模式 通过市场化合作平台促进资源整合 人才互动和产业共荣 [2] - 从单向对口援疆转向多元合作 形成输血变造血的共创共赢新局面 [2] - 构建多方联动服务体系 靶向解决项目落地与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 [3] 社会效益 - 产业援疆着力增加就业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扩大产业空间提升承接能力 [3] - 新疆京和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职工案例显示产业援疆带来民生改善和员工职业成长 [3]
经济大省新亮点丨福建: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逐质向新
新华社· 2025-08-12 11:13
产业创新与效率提升 - 碳纤维自行车辐条重量仅2.5克且强度达传统金属辐条的1.3倍 通过技术创新碳纤维生产效率提升60%且能耗降低70% [2] - 无人驾驶矿卡在紫金山金铜矿安全运行超2000公里 体现产业链向新兴领域延伸趋势 [2] - 福建省组织实施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256项 总投资达2737亿元 并发布116个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场景 [4] 县域产业链发展成效 - 福建省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 [1] - 上杭县金铜产业链产值达667亿元且同比增长6.9% 其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4] - 龙岩市7个县区形成有色金属和机械装备两大主导产业 以及新材料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4] 企业高质量增长策略 - 御冠食品以高品质产品抢占中高端市场实现利润高增长 [5] - 信泰科技产值同比保持21%高增速 并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品控和客户黏性 [5][9] - 福建省开展超百场"四链"融合对接活动 覆盖1.4万余家企业 [6] 区域协同与成本优化 - 武平县建立"龙头企业+配套企业"机制使配套率超20% 促成40余家企业产销对接 [7] - 三明安德凯重工通过山海协作布局生产线 每吨钢材运输成本降低约65元 [11] - 福清市元洪食品产业园借助中印尼"两国双园"机制引进15个项目 [11] 产业生态与园区建设 - 永安石墨和石墨烯产业园构建新能源负极材料等完整产业链 注重产业链纵向延伸与人才链匹配 [6][11] - 福建省通过供需对接平台帮助3.3万家企业发布产品2万余个 实现线上撮合与线下对接 [11]
沪港澳携手深化三地青年交流合作
人民日报· 2025-08-11 20:30
论坛概况 - 2025沪港澳青年经济发展论坛在澳门举行 主题为"聚势 赋能 共赢——文旅商体展联动打造青春经济新动能" [1] - 汇聚沪港澳三地逾300名青年代表和企业家 探讨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径 [1] 政府官员发言要点 - 上海市市长龚正强调三地青年需"向心聚势"做合作主力军 "融合赋能"释放创新动能 "携手共赢"助力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1] - 澳门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提出打造国际竞争力产业集群 探索文旅融合与商业创新实现"1+1+1>3"协同效应 [1] - 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视频致辞称青年是社会发展动力 三地联动将为青年创造更广阔发展空间 [1] 合作计划发布 - "S-H-M沪港澳青年交流计划"聚焦青年领袖培养 创新创业孵化及文化IP共创 [2] - "家国在心智启未来"经济合作计划首批吸引29家企业加盟 收录63个重点项目 覆盖数字经济与绿色金融等新兴产业 [2] 论坛组织与影响 - 由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指导 沪港澳12家主要社团联合主办 [2] - 与会代表认为论坛将深化三地青年交流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推动创新创业 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深度融合 [2]
海南封关,对广东意味着什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0 12:29
海南自贸港封关对广东的影响 - 海南自贸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封关运作 进入"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岛内自由"新阶段 [1] - 封关后海南与国际联系更便捷 加快全球优质要素集聚 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 [2] - 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海南自贸港与粤港澳大湾区相向而行的重要一环 [2] 广东面临的机遇 - 促进消费升级 加强粤琼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形成人才流动新态势 [1] - "港""湾"联动加速 推动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 [1] - 粤琼通过制度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实现1+1大于2的协同效应 [1] - 广东依托大湾区产业基础和海南政策优势 发挥"双循环"枢纽作用 [1] 政策互补与要素流动 - 海南将成全国最大"境内关外"区域 享受零关税、低税率等优惠 [3] - 广东提供产业支撑 与海南形成政策梯度差异 [3] - 海南企业可开展更灵活跨境融资业务 不受内地跨境融资额度限制 [3] - 个人在海南工作满183天可享15%个税优惠 可能出现"人在海南纳税 人在湾区研发"现象 [4] - 两地共享企业信用数据覆盖120万个市场主体 [5] - 海南进口化妆品备案进入内地审批时间从6个月缩短至15天 [5] 产业协作与布局 - 广东海南先进制造业合作产业园落地产业项目52个 总投资120亿元 [7] - 442家企业扎根园区 完成实际投资近14亿元 [7] - 康佳带动8家广东上下游企业在海口组团式发展 [7] - 产业链重组为"广东制造 海南增值 全球销售"模式 [7] - 珠海格力将压缩机运至海南组装空调 零关税出口东盟可降18%成本 [7] - 佛山陶瓷企业可将中低端生产线迁至海南 享受15%企业所得税优惠 [9] 区域布局规划 - 湛江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同比增长12.99% [9] - 徐闻港升级为全球最大客货滚装码头 承担海南九成物资入内地检验任务 [9] - 横琴成为制度对接"实验田" 高栏港综保区发展保税维修和融资租赁业务 [9] - 广州黄埔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海南医药和医疗产业 [9] - 深圳打造海南离岸贸易结算中心 联动开展数据跨境流动试点 [9] 协作机制 - 省级层面设立粤琼"四张清单"联合工作组 [10] - 市场层面推广"湾区研发+海南政策"模式 [10] - 康佳将研发基地设在大湾区 加工增值环节落在海南 [10]
中国第一个出生率暴涨的城市,出现了
36氪· 2025-08-09 01:19
中国城市生育激励政策与产业发展 核心观点 - 湖北天门市通过综合生育补贴政策实现出生率逆势增长,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同比增长5.6%,2024年出生人口暴增17%[9] - 人口问题本质与产业结构相关,长期可持续性需产业支撑[19] - 天门案例显示"真金白银补贴+生育环境优化+行政考核机制"组合拳的有效性[11][15][16] 天门市生育激励政策 **1 经济补贴** - 二孩家庭累计获3.11万元现金补贴(含2300元一次性奖励+每月800元至3岁),三孩家庭累计7.04万元[13] - 购房补贴:二孩6万元、三孩12万元,叠加结婚补贴后80平米商品房仅需8万元(当地均价4000元/平)[13] - 财政投入:已投入3亿元(占全年财政收入42亿的7.1%)[12] **2 配套服务** - 辅助生殖补贴:人工授精3000元、试管婴儿10000元[15] - "五个一"服务:新生儿证件、生育红包、购房券等一站式办理[15] - 职场支持:二/三孩母亲职称评定优先、申报年限缩短[15] **3 行政机制** - 列为"一把手工程",纳入政府五项重点工作[16] - 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升级政策至《鼓励生育七条意见》[17] 天门市产业结构问题 **1 传统产业瓶颈** - 第一产业占比12.8%(高于全省9.1%),农产品深加工不足[22] - 服装产业分散:7000家经营主体以代工为主,缺乏龙头企业和品牌[22] **2 新兴产业短板**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1.68亿元,占GDP比重不足8%[23] - 电子信息/绿色循环经济起步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弱[23] **3 区域竞争劣势** - 交通孤立:未纳入武汉城市圈核心,仙桃/潜江依托沿江经济带实现GDP超千亿[24] - 招商模式落后:缺乏产业链图谱和数字化招商手段[26] 产业发展建议 - 传统产业升级:建设服装电商供应链基地,培育"天门服装"区域品牌[26] - 新兴产业聚焦:半导体封装测试、循环经济细分领域,与武汉高校共建研发中心[26] - 区域协同:承接武汉光谷产业配套,与仙桃/潜江共建千亿级产业集群[26] - 招商模式创新:运用AI算法绘制产业图谱,精准定位目标企业[27] 经济与人口关系 - GDP对比:天门785亿元,落后于仙桃(1100亿+)、潜江(近千亿)[20] - 长期逻辑:产业竞争力决定人口吸引力,需通过经济转型巩固生育政策成果[28]
都市评:政府要兑现承诺也要重新审视广佛同城
南方都市报· 2025-08-05 00:34
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进展 - 沉香大桥规划建设历时18年但多次延期 数十万广佛通勤居民仍依赖金沙洲大桥出行[1] - 广佛同城化目标要求中心城区半小时通达和全域1小时通达 地区生产总值目标达5万亿元[1] 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导向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发展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 需提升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承载能力[1] - 佛山2023年全域纳入广州都市圈 广佛同城化成为都市圈发展核心[1] 跨市项目战略意义 -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广佛全域同城化必选项 搁置跨市工程将影响政府公信力和同城化进程[1] - 交通先行是同城化发展基础 跨市大桥不应仅停留于设计图纸阶段[1]
张官高速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顺利合龙
新华社· 2025-08-03 13:05
项目进展 - 张官高速洞庭溪沅水特大桥顺利合龙,最后一段标准节梁重238.6吨 [1] - 大桥全长1707米,主桥设计为跨径800米的双塔单跨悬索桥,是湖南省在建跨径最大的悬索桥 [1] - 项目自2022年9月正式开工,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生态保护要求 [1] 技术与建设模式 - 采用"设计—制造—采购—建造"的生产贯通模式,形成全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联动机制 [1] - 运用智能化施工技术推进绿色建造 [1] 战略意义 - 张官高速是G59呼北高速湖南境内的重要一段,通车后将串联张家界、怀化、湘西三大旅游经济圈 [1] - 构建直通东盟口岸的交通大动脉,缩短武陵山区至长江经济带2小时车程 [1] - 对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
海南自贸港为何不会取代港沪广深?
36氪· 2025-07-30 02:45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 - 海南自由贸易港将于2025年12月18日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标志着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1] - 海南省1988年从广东省分出并设立经济特区,但人均GDP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为全国平均值的75.38%,2023年提升至79.31% [1] - 2018年中央作出建设自由贸易港的战略决策,赋予海南省全新使命 [1] 海南自贸港战略定位 - 海南自贸港是"自贸区体系的升级版和最高形态",开放力度直指香港、迪拜和新加坡等国际一流自由港 [2] - 海南享有特殊政策,其他省份自贸区不能完全复制,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2] - 海南背靠广东省及港澳地区,面向东盟,覆盖21亿人口消费群体,航运距离优势明显 [2] - 海南岛的地理特性为实施保税政策和海关监管提供天然物理隔离条件 [2] 海南产业发展现状 - 成功构建四大支柱产业体系: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五年内占比提升13.7个百分点,贡献全省67%的GDP [5] - 南繁种业产值突破180亿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13.9%,离岛免税购物占全球市场份额8% [5] - 博鳌发展为全球一流康养先行区,三亚转型为深海科技与国家级种业基地 [5] - 洋浦开发区港口吞吐量增速领跑全国大型海港,注册船舶吨位跃居全国第二 [5] 海南科教与生态建设 - 已吸引20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境外知名高校独立办学,陵水县成为"教育特区" [5] - 三亚汇聚6所国内顶尖高校异地研究院,包括中国石油大学、上海交大等 [5] - 新能源汽车占比全国首位,博鳌即将实现碳中和目标 [6] - 洋浦石化基地采用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技术,与旅游度假区和谐共生 [6] 对外开放与人才引进 - 近五年累计利用外资97.8亿美元,年均增速97%;新设外资企业8098家,年均增长43.7% [6] - 境外游客数量增加一倍,常住人口五年净增53万 [6] - 中组部选派七批近千名优秀干部支援海南建设,团中央选派博士服务团助力发展 [6] 区域协同发展 - 与香港、上海及广深形成协同效应,提出"琼粤港黄金三角"合作框架:海南政策、广东产业、香港服务 [7] - 与广东湛江合作发展旅游协同、仓储物流等产业,可在湛江设立大型"海外仓" [7] - 与广西北部湾地区联动构建北部湾城市群,加强航运合作 [8] 未来发展展望 - 海南自贸港将推动深层次改革和营商环境优化,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实现梦想的最佳试验场 [9] - 肩负新时代开放改革排头兵重任,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