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率

搜索文档
长安银行VS西安银行:陕西两大城商行的PK
数说者· 2025-08-06 23:32
核心观点 - 文章对陕西两家头部城商行(长安银行与西安银行)进行全方位对比分析,涵盖股权结构、经营指标、区域布局、资产质量等维度,揭示两者差异化竞争格局[2][3][4][5][6][7][8][9][11][13][15][17][18][20][22][23][26][28][30][31][33] 股权结构与行政级别 - **长安银行**:2009年由陕西5市城商行合并设立,省国资持股超50%(前三大股东为延长石油19.04%、陕煤集团18.71%、陕西有色11.22%),属省属国企,行政级别推测为厅级[2][3] - **西安银行**:1997年由西安41家信用社合并成立,2019年上市(600928 SH),外资股东加拿大丰业银行持股18.11%,实际控制人为西安市政府,属市属国企,行政级别推测为副厅级[3][4] 经营规模与区域布局 - **总资产**:2024年末长安银行5422.91亿元,西安银行4803.70亿元,长安银行自2019年起规模反超并持续扩大差距[7][9] - **网点分布**:长安银行260个网点覆盖陕西10市,西安地区贷款占比50.63%;西安银行178个网点,97.9%营收来自西安,外埠利润贡献为负[5][6] - **子公司**:长安银行拥有4家村镇银行和长银消金公司,西安银行控股2家村镇银行并参股比亚迪汽车金融[6] 财务指标对比 - **营收利润**:2024年长安银行营收94.61亿元(利息收入占比95.3%),净利润21.76亿元;西安银行营收81.90亿元(利息收入占比67.44%),净利润25.59亿元[7][15] - **净息差**:长安银行1.82%显著高于西安银行1.36%,但长安银行息差波动较大(2020年曾达2.6%)[7][17][18] - **资产结构**:长安银行贷款占比58.01%且持续上升,西安银行降至47.94%[7][20] 资产质量与效率 - **不良率**:2024年长安银行1.85%,西安银行1.72%,均高于行业均值1.5%[7][23] - **拨备覆盖率**:西安银行184.06%优于长安银行173.44%,但西安银行拨备近年快速下降[7][26] - **逾期率**:长安银行3.64%、西安银行2.36%,均显著高于不良率显示潜在风险[7][28] 长期趋势 - **规模增长**:2015-2024年长安银行总资产增速持续高于西安银行,两者差距从-501亿元扩大到+619亿元[9] - **利润波动**:西安银行净利润长期领先但差距缩小,2022年曾出现13.55%负增长,长安银行除2024年外保持稳定增长[13] - **业务转型**:西安银行降低贷款依赖转向投资收益,长安银行仍高度依赖利息收入[15][20][22] 人力资源 - **员工规模**:2024年长安银行员工5076人,西安银行3284人(含子公司144人)[6] - **薪酬水平**:长安银行人均薪酬约38万元(总支出19.24亿元),西安银行约33万元(总支出11.26亿元)[31]
中国最大消费金融公司,蚂蚁消费金融发债20亿!不良贷款率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8-04 06:58
作为中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终于发债了。 8月4日,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蚂蚁消金)传来重大消息,公司8月4日簿记建档发行2025年第一期金融债券,此次发行规模20亿元,期限为3年, 票面利率采用固定利率形式。申购利率在1.7%-2.4%之间,申购时间在8月4日9点-18点。 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给予本期债券及发行人主体AAA信用评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蚂蚁消金自2021年成立以来首次发行金融债券。 蚂蚁消金此次发债是基于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7月4日批准的150亿元债券发行额度,该额度有效期至2027年7月3日。 在未来两年内,蚂蚁消金可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市场环境自主选择发行节奏。 按照相关规定,金融机构需要成立以来连续三年盈利才能发行金融债券。 蚂蚁消金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2.13亿元,同比增长76.3%,净利润30.51亿元,同比增长1907.24%,总资产为3137.51亿元,同比增长 30.91%。 公告显示,此次债券发行由华泰证券担任簿记管理人。 | | "绩情况 | | | | | | | --- | --- | --- | --- | --- | --- | - ...
渤海银行迎新任首席风险管理官!能否破解不良率困局?
南方都市报· 2025-07-24 07:51
高管任命 - 渤海银行新任首席风险管理官齐君任职资格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自2025年7月21日起履职 [2] - 齐君曾在工商银行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处置、信用卡业务等多条线担任负责人,具有丰富的风控实战经验 [3][4] - 齐君于2024年2月获批担任渤海银行副行长,此次为兼任首席风险管理官职位 [3][4] 风险管理现状 - 渤海银行首席风险管理官职位自2023年7月原副行长赵志宏离任后空缺近一年 [4] - 该职位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全面风险管理情况,保持独立性 [4] - 公司2023年不良贷款率为1.76%,较上年微降0.02个百分点,但近五年持续高于1.7%(2020年1.77%、2021-2022年1.76%、2023年1.78%) [4][5] 不良贷款结构分析 - 2023年末公司不良贷款率显著高于行业水平:商业银行整体1.50%、股份制银行1.22%,而渤海银行达1.76% [5] - 公司贷款不良率改善明显,从2023年末1.84%降至1.11%,但个人贷款不良率恶化:整体从2.25%升至4.15% [5] - 个人贷款中住房/商业用房不良率翻倍(0.97%→1.98%),消费类贷款不良率激增近8个百分点(4.44%→12.37%),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增长1.38个百分点(3.24%→4.62%) [5] 业绩表现 - 2023年渤海银行实现营收和净利润双增长,扭转2023年"双降"局面 [4] - 风险管控被列为当前最紧迫课题,新任高管履新被视为改善不良贷款率的关键变量 [4][5]
【杭州银行(600926.SH)】营收增速环比提升,不良率保持稳定——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点评(王一峰/董文欣)
光大证券研究· 2025-07-18 14:27
杭州银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分析 核心财务表现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0.9亿元,同比增长3.9%,归母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长16.7% [2]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年化)19%,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 [2] - 2Q单季营收同比增速5.6%(环比+3.4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16%(环比-1.3个百分点) [3] 资产负债与信贷投放 - 25Q2末总资产同比增速12.6%,贷款同比增速12%,非信贷类资产同比增速13.2%,均较上季末下降3.3/2.3/4个百分点 [4] - 2Q单季新增贷款142亿元,同比少增163亿元,贷款占总资产比重45.2%(环比+0.4个百分点) [4] - 公司预计2025年贷款增量略超2024年,扩表速度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 负债与成本管控 - 25Q2末存款余额较季初减少105亿元,存贷比75.4%(环比+1.6个百分点) [6] - 总负债同比增速11.8%,存款同比增速16.2%,市场类负债同比增速4.6%,均较上季末下降 [6] - 公司通过优化信贷投放节奏及降低存款付息率缓解息差压力,预计2025年息差降幅收窄 [6]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稳定在0.76%,不良贷款余额76.7亿元(较上季末持平) [7] - 拨备覆盖率520.9%(环比-9.2个百分点),拨贷比3.95%(环比-9个基点) [7]
牛市就到这了?
搜狐财经· 2025-07-17 00:54
银行股表现分析 - 银行股近期疲软 主要受政策影响 7月2日国务院通知拉长保险公司考核周期 7月11日财政部正式印发 银行股回调起始于7月11日 [2][3][4] - 保险资金调仓行为明显 7月11日银行及红利股(中国神华 中国电信)尾盘下杀 反映保险资金从短期避险转向长期成长板块 [6] - 银行业基本面承压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3% 不良贷款率达1.5% 历史上首次不良率超过净息差 [7][8] - 银行利润调节特征明显 2023年一季度六大行利润平均下滑2% 通过释放历史隐藏利润平滑数据 [9] - 银行股周期性特征显著 2019-2021年市场低估银行真实利润 当前阶段高估其风险 本质是市场情绪变化 [10][11][12] 泡泡玛特业绩与估值 - 业绩超预期增长 2023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0% 利润同比增长350% 但股价出现利好兑现式下跌 [14][15] - 港股主题投资拥挤度高 新消费板块(含泡泡玛特)与医药 非银金融并列前三 短期调整压力较大 [17][19] - 当前估值具吸引力 按全年100亿利润测算 市值3400亿对应PE仅34倍 显著低于2019-2021年消费牛市估值水平 [21][22][23] - 消费板块估值体系重构 对比历史峰值:茅台15%增速对应73倍PE 海天22%增速对应118倍PE 当前泡泡玛特30%增速仅34倍PE [27][28][29] 市场情绪与估值体系 - 估值差异反映情绪变化 2019-2021年消费赛道存在显著估值泡沫 10%增速公司PE达50倍 20%增速公司PE超100倍 [25][26] - 当前市场偏好保守 即便泡泡玛特350%历史增速 30%预期增速 估值仍受压制 显示资金风险偏好降低 [29][30] - 资产性价比对比 A股整体估值优势明显 相对存款 债券和楼市具配置价值 [13]
广西贵港农商银行2025年拟发行1亿元同业存单,3月末不良率为2.8%
搜狐财经· 2025-07-11 09:25
同业存单发行计划 - 公司计划2025年发行同业存单额度为1亿元 [1] 财务表现 - 2024年资产总额349.98亿元(同比增长7.28%),贷款余额238.59亿元(增长5.6%) [1] - 2024年经营利润7.16亿元(增长3.77%) [1] - 2025年一季度资产总额366.23亿元,负债341.08亿元,财务收入3.76亿元,净利润1.12亿元 [1] - 净息差持续下滑:2022年3.25%→2023年2.96%→2024年2.72%→2025Q1略回升至2.83% [2] - 成本收入比波动上升:2022年31.35%→2023年30.06%→2024年31.19%→2025Q1攀升至34.59% [2] - 不良贷款率改善但仍较高:2023年3.13%→2024年2.90%→2025Q1降至2.80% [2] 公司背景 - 前身为2007年组建的贵港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2] - 2020年5月更名为广西贵港荷城农村商业银行 [2] - 2021年6月定名为广西贵港农村商业银行 [2] - 注册资本5.03亿元,隶属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法定代表人卢兴伟 [2] 股权结构 - 前十大股东中持股5%以上有4户:贵港钢铁集团(9.69%)、贵港建设集团(7.51%)、小龙房地产(7.17%)、通泰运输集团(5.46%) [3] - 第三大股东贵港建设集团存在被执行人信息,涉及两起案件总金额103.35万元 [3]
东莞银行IPO“迷雾”:净息差失守、不良攀升,17年冲刺恐成空?
搜狐财经· 2025-07-08 01:33
IPO进程 - 公司自2008年首次递交A股上市申请,历经17年波折,近期因更新财务资料审核状态恢复为"已受理"[2] - 2014年因未完成预披露被终止审查,2018年重启IPO辅导,2019年再次递交材料,2023年随注册制改革审核平移至深交所[2] - 多次因财务资料过期导致审核中止,需持续更新招股说明书[2]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资产达6727.30亿元,同比增长6.97%,负债总额6290.89亿元,同比增长6.92%,贷款及垫款同比增长11.75%至3586.08亿元[3] - 2024年营收101.97亿元(同比降3.68%),归母净利润37.38亿元(同比降8.09%),系近五年首次双降[3] - 净息差收窄至1.26%(2023年为1.61%),低于城商行平均水平1.52%,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4.57%至71.19亿元[3][4] 收入结构 - 非利息收入同比增长36.50%至30.78亿元,但依赖投资收益(20.86亿元,+35.90%)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扭亏为盈2.33亿元)[4]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1.95%至7.37亿元,反映主业服务能力弱化[4] 资产质量 - 不良贷款率升至1.01%(2023年0.93%),不良贷款余额达37.07亿元(2024年同比增21.7%)[5] - 关注类贷款激增109%至76.39亿元,迁徙率30.42%,高于部分上市银行均值[5] 合规与治理 - 2024年监管罚款飙升至588.18万元(同比+488%),涉及股权管理、贷款审查等问题[6] - 董监高薪酬总额2515万元(同比+9.8%),与业绩下滑形成反差[6] 行业环境 - 中小银行面临利率下行、经济放缓压力,业务同质化导致盈利与抗风险能力较弱[6] - 区域性银行需突破地域与规模限制以提升竞争力,监管对上市审核标准趋严[7]
洪偌馨: 招行难返2%,银行净息差「临界点」在哪儿?
新浪财经· 2025-06-30 03:25
招行股东大会核心讨论 - 招行2024年股东大会参会者多为长期股东,提问犀利直击痛点,管理层回复真诚[1] - 招行净息差从2024年1.98%降至2025Q1的1.91%,行长坦言重返2%以上难度较大[2] - 招行作为"零售之王"在负债端有客户基础好、活期存款占比高、成本低等优势,资产端挖掘高收益资产能力更强[2] 招行净息差表现分析 - 2025Q1招行生息资产中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收益率3.53%,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4] - 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1.29%,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但仍难抵息差收窄[5] - 2025Q1招行净利息收益率1.91%,较2024年同期2.02%下降0.11个百分点[4] 银行业整体息差状况 - 2025Q1银行业整体净息差1.43%,低于平均不良贷款率1.51%,出现倒挂[6] - 净息差低于不良率意味着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三大成本[7] - 净息差下降10个基点可能导致万亿资产规模银行年利润减少10亿元以上[7] 行业监管标准与现状 - 监管对银行净息差"合意"标准为1.8%以上[9] - 2024年至少4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警戒线,占比达80%[10] - 部分中小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以下,如山西银行2024年净息差仅0.57%[10] 银行可持续经营底线 - 天风证券报告指出2025年银行维持基本可持续经营的息差刚性底线为0.67%[11] - 部分银行净息差已接近或低于临界点[12] 高息差银行案例分析 - 截至2024年末民营银行净息差仍超4%,无锡锡商银行达5.85%[13] - 城商行中泰隆银行2024年净息差3.48%,常熟银行2.71%[16] - 高息差银行多依托特殊业务结构或区域优势,难以简单复制[16] 日本银行业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息差2000年后持续下行,2021年降至0.6%历史低位[18] - 日本银行应对策略包括:主动出海、拉长资产久期、提升非息收入占比[19] - 日本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从1999年72%降至2022年58%,手续费收入占比从5%提升至22%[19]
大家担心的事情,终于有了答案!银行利率不可能会降到0
搜狐财经· 2025-06-25 22:58
存款利率趋势分析 - 近些年银行存款利率持续下降,3年期存款利率从3.05%降至1.50%,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降至1.3% [1] - 部分观点认为存款利率可能降至0,类似欧洲发达国家的情况 [1] 欧洲国家利率现状 - 欧洲国家存款利率表面为0,但实际银行执行利率仍高于0,处于长期低利率周期 [3] - 欧洲国家经济低增长或负增长,物价长期低位运行,维持低利率有一定合理性 [3] 中国存款利率不可能降至0的原因 - 银行不希望存款利率为0,否则会导致存款流向利率更高的国家或地区,引发资金外流 [4][6] - 零利率可能导致货币贬值,加速楼市和股市泡沫破裂 [6] - 中国国情不支持零利率,中小银行可能因存款流失而破产,储户会将资金转移至国有大行 [6] - 中国经济总体向好(一季度GDP增长5.4%),M2超过300万亿(GDP的2倍),未来通胀可能性大,不支持零利率 [8] 零利率的潜在风险 - 存款利率为0会导致贷款利率同步降低,刺激企业和居民过度借贷 [10] - 低贷款利率可能引发不良贷款率攀升,类似美国次贷危机的风险 [10] - 维持一定存款和贷款利率有助于遏制贷款市场风险 [10] 结论 - 银行存款利率虽低,但不可能降至0,因会导致存款搬家、货币贬值、资金外流及楼市股市泡沫破裂 [12] - 中国经济和通胀情况不支持零利率,且零利率会加剧贷款市场风险 [12]
北京农商行总行组织架构及2024年经营情况分析
数说者· 2025-06-25 11:59
发展历史和组织架构 - 公司前身为1951年创立的北京市农村信用合作社,2005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2] - 截至2025年3月末,股东总数27796户,其中法人股东280户(持股77.35%),自然人股东27516户(持股22.65%)[3] - 最大股东为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持股9.9996%,前十大股东多为北京市属国有企业 [3] - 公司行政级别为正局级,与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同级 [4] - 2024年末在岗员工9447人,所有营业机构均位于北京地区 [4] 经营情况 主营业务与投资收益 - 2024年末总资产1.27万亿元,同比增长2.10%,增速放缓 [7] - 2024年营业收入180.63亿元(同比+18.09%),但低于2018年峰值195.30亿元 [9] - 收入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收益(+79.40%),利息净收入仅增0.3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样仅增0.37亿元 [9] - 归母净利润79.73亿元(同比+0.71%),与收入增速不匹配,主因计提信息减值损失19.93亿元(2022-2023年均不足1亿元)[12] 贷款结构与净息差 - 2024年净息差1.00%,较2023年下降5BP,2020年以来持续探底 [14] - 2025年3月末总资产1.31万亿元,Q1营收39.70亿元(同比-12.63%),净利润23.59亿元(同比+1.39%)[15] - 贷款余额4802.59亿元(占总资产37.96%),低于金融投资余额4912.67亿元(占38.83%)[20] - 贷款占比低或源于北京银行业竞争激烈及城镇化率高达88.22%,农业拓展空间有限 [20] 资产质量 - 2024年末不良贷款率0.96%,近五年保持低位 [21] - 拨备覆盖率322.71%(2024年末)升至336.25%(2025年3月末),风险偏好审慎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