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

搜索文档
宁德时代发布“全球能源循环计划”愿景,电池回收浮现万亿级蓝海市场
中国青年报· 2025-06-27 13:21
行业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动力电池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 [2] - 近十年中国电池回收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 2025年已注册1.46万家企业 同比增长13.9% [2] - 电池回收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和"作坊式"工厂 部分企业因上游材料价格下行积极性降低 [4] 宁德时代"全球能源循环计划" - 首个由中国企业推动的循环经济公益项目 覆盖新能源全产业链、政府、学术机构等多方力量 [2] - 目标20年内全球50%新电池生产告别矿产开采 带动能源体系向高效、低碳、可持续转型 [2] - 2024年回收13万吨废旧电池 生产1.7万吨锂盐 构建全球最大电池回收网络 [3] - 推出"时代碳链"管理系统 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每个环节 推动价值链系统性减碳 [3] 计划四大行动纲领 - 重塑价值链体系 赋能全价值链低碳发展 [3] - 从电池设计源头融入循环理念 开发更耐用、易拆解、可梯次利用的产品 [3] - 重新定义商业变现模式 从产品销售转向共享服务 [3] - 构建高效规模化回收体系 提升回收效率和同级循环比例 [3] 市场前景 - 预计2040年全球电池回收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元 创造超1000万个就业岗位 [3] - 到2030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回收产能预计达1109.2万吨/年 [5] - 循环经济正从理念迈入系统实践新阶段 宁德时代方案被视为行业未来方向 [5] 国际合作 - 与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 支持开展系统性研究 探索全球转型路径 [5] - 加强产业链开放合作 协同各国政策 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循环解决方案 [5]
京博:科技创新驱动黄河流域农业现代化实践
齐鲁晚报网· 2025-06-27 06:38
数字农业技术应用 - 公司通过农业遥感监测系统与作物生长模型深度融合实现农田水分、养分状况实时可视化 [2] - 应用农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数字农业系统管理平台,实现耕、种、管、收全环节技术模型标准化 [2] - 水肥一体化系统结合良种良法使示范田亩均增收20.3%,小麦亩产最高较对照田增产32.9% [2] 循环经济体系 -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3%,通过粉碎发酵转化为食用菌培养基和有机肥形成"种植—养殖—加工—还田"闭环 [3] - 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使25个地块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升13.85%,氮磷钾含量提高6%~7% [3] - 微生物矿化作用促进土壤养分释放,降低表层盐分含量并改善贫瘠土壤肥力 [3] 产业链整合创新 - 推行粮食与经济作物轮作订单农业模式,实现土地全年高效利用并锁定收购渠道 [4] - 冻干菠菜、草莓及羽衣甘蓝等经济作物直接对接食品加工厂,释放土地生产潜力 [4] - 马铃薯等作物定向供应食品大厂加工薯片,形成产销一体化链条 [4] 乡村振兴实践 - 联合政府与公益机构打造循环水养殖池、智能流水槽系统实现水产养殖环境智能化监控 [5] - 突破花椰菜自主育种技术打破国外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 [5] - 牛场采用种养结合模式将粪便转化为生物有机肥,同步解决污染与农田改良需求 [5] 社会经济效益 - 创新用工模式培育400余名新型农业产业工人,全年创造超1000个就业岗位 [6] - 带动农民增收超1000万元,形成"长期稳定就业+季节性用工"的灵活就业体系 [6] - 三产融合模式联动农业生产、加工与乡村旅游,构建数字化生命共同体治理体系 [6]
济宁兖州:宁德时代“灯塔+零碳工厂”打造行业新标杆,高度自动化+国产化率超90%
中国发展网· 2025-06-27 04:38
项目概况 - 山东时代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是宁德时代在北方布局的第一个新能源产业基地,总规模160GWh,将生产全球最先进的储能和动力电池,打造中国北方最大的新能源电池基地 [1] - 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规模60GWh,总建筑面积51.2万平方米,包括第四代工业电池厂房及多个车间,主要生产新能源电池电芯、电箱及集装箱三种产品 [2] - 二期、三期项目主要建设第五代工业电池厂房,总规模达100GWh,二期2025年12月底调试生产,三期预计2025年7月投产 [2] 技术优势 - 生产基地按照"灯塔+零碳工厂"标准建造,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行业最高,国产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核心设备基本实现100%国产化 [1] - 电箱组装流程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流程和物流系统由电脑编程控制,节省大量人力 [1] - 废旧电池中镍的提取率达到90%以上,技术水平全球领先 [2] 生产进展 - 一期第一条产线已投产运营,首批产品于5月10日正式下线,第二、第三产线正在进行设备安装,7月底前可全部投产 [2] - 项目全部投产后将直接带动就业7000余人 [2] 循环经济 - 将循环经济理念贯穿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从使用到报废再到回收的完善体系 [2] - 根据电池不同状况进行梯次利用或再生处理,从废旧电池中重新提取镍、钴等金属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2]
多链融合的绿色“循环” ——新安股份的跨产业链创新实践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04:21
资源利用率提升 - 磷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8.7%达到98.3% [1] - 氯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20.4%达到97.4% [1] - 硅元素综合利用率提高11.6%达到96.5% [1] 绿色生产技术突破 - 首创草甘膦全产业链连续生产技术荣获浙江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 建成全球首条万吨级草甘膦连续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零断层"生产 [3] - 草甘膦收率提升1%废水排放量较国际标杆降低66.7%蒸汽能耗下降20%综合成本降低超15% [3] 产业链协同创新 - 涵盖中间体—农药原药—农药制剂的全产业链连续生产已实现 [4] - 首创氯甲烷连续回收系统回收率99%以上每年创造数亿元直接效益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 [5] - 累计输送200万吨氯甲烷带动全行业回收600万吨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0亿元 [5] 废液处理技术 - 首创磷资源逆向回收技术累计处置高盐有机废液360万吨回收工业磷酸盐产品超32万吨 [7] - 全行业累计处置高盐有机废液近1200万吨回收工业级磷酸盐产品170万吨节约磷矿50万吨/年 [7] - 每吨产品耗水量较行业均值降低65% [7] 产业协同效应 - 构建"草甘膦—草铵膦—有机硅"产业共生生态圈 [9] - 首创氯硅磷三元素循环利用技术实现资源要素流向最优化 [9] - 技术集成与产业耦合共生构建低碳高效绿色资源循环利用新体系 [10]
山水化工:搬迁走上“精细”路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02:15
公司发展历程 - 公司经历两次搬迁,首次在2007年从宜昌城区迁至姚家港化工园,第二次在2018年启动搬迁并于2020年底投产新厂区 [1] - 新厂区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化工专用中间体及5万吨食品级离子膜烧碱项目,终结了公司长达数十年"临江生产"的被动局面 [1] 业务转型与产品升级 - 搬迁前公司以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为主营业务,单吨产品净利润不足百元,氯气处理面临困境 [2] - 搬迁后公司构建"烧碱—氯气—精细化工产品"全链条产业体系,淘汰聚氯乙烯生产线,产品种类从2种拓展至7种 [2] - 邻氯苯甲醛年产能达5000吨,位居国内首位,广泛用于高端医药农药生产,市场覆盖华东、华南等核心区域 [2] 循环经济与协同效应 - 公司与园区上下游企业建立"原料互供、能量共享"协同网络,蒸汽成本降低15%,减少自建锅炉污染物排放 [3] - 副产物实现100%资源化利用,烧碱和中间体项目形成协同效应 [2][3] 智能化与绿色生产 - 新厂区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现场操作减少80%,生产效率提升近3倍 [3] - 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用于安全环保,液氯单元安全管控达行业领先标准 [3] - 自主研发精密净化装置,成为宜昌地区唯一具备食品级烧碱供应能力的企业 [3] - 废水、废气处理采用"多级净化+资源化回收"工艺,多项排放指标优于国家标准 [3]
Why Winmark Stock Plummeted This Week
The Motley Fool· 2025-06-26 18:33
股价表现 - Winmark股价本周下跌16% 截至周四美东时间12:30 [1] - 股价持续下跌但未出现直接相关的公司新闻 [1] 业务模式 - 采用特许经营模式运营二手商品交易 涵盖玩具/服装/体育器材/乐器等品类 [3] - 旗下拥有5个连锁品牌 包括Play It Again Sports等 门店总数超1300家 [3] 财务表现 - 2000年以来累计涨幅达130倍 但近十年营收和净利润年增速仅3%和8% [5] - 市盈率从2015年的20倍升至本周下跌前的近40倍 [5] 估值分析 - 低于市场的增速与高于市场的估值使公司易受抛售冲击 [5] - 当前市盈率仍达34倍 需消费数据改善才能重返高点 [6] 市场担忧 - 股价下跌反映市场对估值过高的担忧及消费支出疲软的数据 [2][5]
世龙实业:“三个转型”强化核心竞争力
证券日报· 2025-06-26 17:12
公司背景与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70年成立的江西电化厂,后改制为民营企业并于2015年3月在深交所上市 [3] - 2021年经历控制权之争后,董事会改组为两名内部董事及三名独立董事,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3] - 2025年2月完成收购江西省博浩源化工资产,投资建设年产10万吨过碳酸钠及3万吨纯碱项目 [3] 财务表现与资本动态 - 2024年营业收入19.85亿元(同比-5.07%),扣非归母净利润3332.74万元(同比+664.98%) [3]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5.07亿元(同比+8.32%),扣非净利润2406.15万元(同比扭亏),经营活动现金流1788.47万元 [4] - 2025年5月22日成功"摘帽",股票简称恢复为"世龙实业" [4] 核心产能与产业链布局 - 全球领先AC发泡剂生产商,年产能8万吨,其他产品包括氯化亚砜(5万吨/年)、离子膜烧碱(30万吨/年)、双氧水(20万吨/年)、80%水合肼(2万吨/年) [5] - 构建"煤炭—氢气—发泡剂—精深化工产品"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集约化利用 [6] - 热电升级项目推进中,预计提升能源效率并减少排放 [6] 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 改良型AC发泡剂和二氧化硫全循环法生产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7] - 2025年5月启动与金蝶软件合作的ERP项目,目标实现流程再造、数据驱动和组织升级 [7] - 未来计划融合云计算、物联网、AI技术打造智慧企业 [8] 战略规划与行业定位 - 目标成为覆盖氯碱化工、石化材料、医药/农药中间体、精细化工的一体化全球化工领军企业 [6] - 聚焦价值链、数字化、绿色化三大转型方向,2025年重点推进产业升级、人才建设、市场开拓 [8] - 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实现环保达标,强化循环经济模式竞争力 [6][7]
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丨与会嘉宾:科技创新驱动 进一步激发中国经济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6-26 14:11
中国经济活力与供应链优势 - 中国经济活力成为当前最重要议题之一 [3] - 供应链高度集中在中国 海外业务难以实现高性价比和高成本效率目标 [7] - 中国工程师红利和强大工业制造能力可生产高性价比产品满足国内外需求 [9] 人工智能与产业升级 - 中国AI算法大模型展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竞争潜力 [9] - AI大模型推动传统企业工艺参数化 生产智能化 管理数据化 营销精准化 [11] - 显示产业应用AI技术后生产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 [13] 外商投资与可再生能源 - 前五个月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 4万家 同比增长超10% [13] - 中国去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50% [15] - 未来五年中国每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预计达240-300吉瓦 今年太阳能风能装机量将达去年3-5倍 [15] 可持续发展转型 - 能源趋势关注经济向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转型 [5] - 创新型企业在可持续发展领域获得更多发展机遇 [9]
具有“巨大的潜力”,宁德时代计划在欧洲推广换电站
观察者网· 2025-06-26 10:21
宁德时代欧洲业务拓展 - 公司计划将换电和电池回收技术引入欧洲 以构建更可持续的电动汽车供应链 [1] - 换电技术在欧洲被认为具有巨大潜力 可降低电池成本并提升耐用性 [1] - 公司已与欧洲汽车制造商讨论换电技术合作 并考虑复制中国商业模式至欧洲 [5] 换电业务发展现状 - 公司目标2023年底在中国建成1000座换电站 三年内扩至1万座 [3] - 已签约十几家货车制造商 计划在中国主要货运路线建设300座换电站 覆盖80%主干道 [5] - 欧洲现有换电站规模较小 蔚来在5国运营60座 Stellantis仅在西班牙提供换电服务 [3] 国际合作与产能布局 - 公司通过技术授权与合资模式进入欧美市场 包括福特、特斯拉及Stellantis合作 [5] - 与Stellantis合资在西班牙建设41亿欧元锂电池工厂 [5] - 国际合作被视为确保电池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关键 尤其面临地缘政治挑战 [5][6] 电池回收与循环经济 - 公司2015年收购邦普循环 实现镍钴锰等关键矿物100%回收率 [8] - 换电技术可集中回收电池 提升回收效率 [8] - 与英国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合作推进循环经济倡议 [8] 行业挑战 - 欧洲换电站建设受高成本制约 扩张速度缓慢 [3] - 欧洲更严格的监管和更高成本可能影响电池回收业务盈利性 [8]
欧洲议会两项重要文件通过,储能系统需求将显著增长
鑫椤储能· 2025-06-26 07:40
欧盟《清洁工业协议决议》核心内容 - 通过《可负担能源行动计划》推广清洁能源 目标到2030年将欧盟能源电气化率提升至32% 减少对进口化石燃料依赖 [2] - 计划到2030年实现欧盟市场40%的清洁技术关键组件本土生产 并设立1000亿欧元专项基金支持制造业脱碳 [2] - 2026年起实施《循环经济法案》 要求2030年前实现24%的材料循环利用 减少资源依赖 [2] 欧盟《电网自主倡议报告》重点方向 - 推动数字化、人工智能驱动的电网技术应用 优化可再生能源消纳效率 [3] - 鼓励部署大规模储能系统(如锂电池、氢能储能)以平衡电网波动 [4] - 加强成员国间电网物理连接 提升能源调配效率 [5] 对储能行业的影响 - 欧盟计划到2030年新增100吉瓦(GW)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 储能系统需求将显著增长 [6] - 将储能技术纳入电网灵活性解决方案 并通过创新基金、工业去碳化银行等机制提供资金支持 [6] - 成立"关键原材料采购中心"以保障锂、镍等储能材料供应 同时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规范低碳产品市场 [6] 政策目标 - 两项文件将加速实现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 并强化工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