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2025年上半年GDP破1.2万亿 成都未来产业发展不断按下“加速键”|成都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7-28 13:42
7月24日,成都正式发布首只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高达1120亿元,远期规模将达2600亿元。该基金将重点聚焦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量 子科技、前沿新材料等十大未来产业领域,为成都未来产业的发展按下"加速键",助力成都都市圈在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随着未来产业生态的加速构建与完善,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科幻产业等新兴产业展现出蓬勃生机与强劲动力,持续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产业园区建 设稳步推进,各类产业项目纷纷落地生根。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不断取得新突破。这些成果共同为成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助力其在全球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近日,成德眉资四市上半年经济数据相继公布。2025年上半年,成都都市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171.78亿元。其中,成都以12108.2亿元的经济总量占据都 市圈的主导地位,占比达79.8%;德阳、眉山、资阳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88.0亿元、945.48亿元、530.1亿元,为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指标 | 上半年累计 | 累计增长(%) | | --- | --- | --- ...
百亿诚通科创投资基金完成备案 | 企查查LP周报(07.21-07.27)
企查查· 2025-07-28 06:35
170家LP认缴新备案私募基金475.85亿元人民币 企查查大数据研究院依据上周(07.21-07.27)新备案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信息,剔除GP及自然人后, 涉及170家LP投资方企业(去重后),将未公开认缴出资金额和认缴比例信息剔除后,累计认缴金额 475.85亿元人民币。从LP所属地区分布看,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和浙江省,占比为广东省15.88%、浙江省 12.35%;累计认缴金额最高是北京市和四川省,占比为北京市15.12%、四川省13.35%。本周政府背景 资金认缴金额最高,累计392.86亿元人民币,占比82.56%。 新备案基金95支,募资认缴金额505.83亿元人民币 企查查数据显示,上周(07.21-07.27)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新备案私募股权、创业 投资基金95支,累计募集认缴金额505.83亿元人民币。从基金所属地区分布看,新备案基金数量最多是 浙江省,新备案21支基金,合计占比22.11%;累计募资认缴金额最高是北京市和四川省,占比为北京 市21.08%、四川省12.46%。募集认缴金额较大的基金是诚通科创投资基金,诚通科创投资基金是首批 中央企业创投母基金,基金规 ...
硬科技”持续进阶,创新“加速度
新华日报· 2025-07-28 00:40
科创板江苏军团发展概况 - 科创板开市6周年累计IPO与再融资募资超1.1万亿元,江苏企业占比显著,114家科创板企业数量居全国首位,总市值破万亿元,累计募资超1898亿元 [1] - 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江苏科创板主力赛道,形成资本与产业共振效应 [1] - 江苏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总金额超200亿元,专利数量合计超2万件,体现强科技属性 [5] 代表性企业案例 - **华兴源创**:科创板首家公司(代码688001),募资8.81亿元投入平板显示与半导体检测产线,多款检测设备市占率第一,并通过10.4亿元收购欧立通切入智能穿戴检测领域 [2][3] - **纳微科技**:募资3.08亿元攻克纳米微球"卡脖子"技术,成为全球少数能量产高端色谱填料的企业 [3] - **泽璟生物**:以未盈利状态上市(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募资19.08亿元推进肝癌新药多纳非尼临床与产能建设 [4] - **麦澜德医疗**: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超10%(2022年10.97%、2023年17.09%、2024年14.67%),产后康复设备覆盖超1万家单位,细分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5] - **纳芯微电子**:研发投入占比从2022年24.17%升至2023年39.79%,拥有229件发明专利和189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中国模拟芯片厂商前十中唯一覆盖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产品的企业 [6][7] 区域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江苏省政策对拟登陆科创板企业分阶段给予最高300万元补助,各市构建全周期扶持体系 [8] - 苏州(57家)、南京(16家)、无锡(15家)为科创板企业主要聚集地,形成差异化产业布局:苏州侧重制造业转化,南京依托高校研发,无锡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集群 [8][9][10] - 江苏251家企业处于IPO辅导阶段(占全国16%),其中科创板辅导企业占比约25%,计划2025年前推动130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10] 行业趋势与资本动向 - 科创板改革推出"科创成长层"及六项制度优化,进一步包容高研发投入未盈利科技企业 [10] - 纳芯微计划A+H双重上市推进国际化战略,反映科创板企业"出海"趋势 [7] - 科创板推动技术价值资本化,如微球材料赛道从默默无闻发展为聚集四五十家企业 [4]
锚定科技金融 打造服务科创“国信新范式”
证券时报· 2025-07-27 17:10
国信证券战略定位与核心竞争力 - 公司依托深圳特区区位优势,长期服务中小企业并形成对科技企业成长规律的深刻洞察,当前战略聚焦构建科创服务生态链以服务国家战略[1] - 核心能力包括:科技型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通过国信弘盛和国信资本构建精准投资体系、在新能源等五大战略领域实现全产业链服务覆盖[2] - 数据显示,公司保荐IPO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企业占比超70%,国信弘盛累计投资137个私募股权项目(50亿元),国信资本在科技行业投资近20亿元[2] 科创服务生态构建 - 采用"全链条+生态圈"模式整合地方政府与产业资本资源,助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2] - 实施"对外一个国信,对内一个客户"协同机制,具体措施包括客户分类分级服务、重点区域协同服务、大客户经理"一企一策"机制[3] - 通过"国企底色+市场化基因"双重特质建立差异化优势,被客户评价为"懂科技产业、懂民营企业家"[3] 硬科技项目筛选与储备 - 项目储备聚焦TMT、新材料、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领域,以"科技含金量"为硬标准,涵盖专精特新和"卡脖子"技术企业[4] - 评估体系分阶段:早期侧重创始团队行业理解与执行力,中后期考察财务数据、运营规范度及合规性[4][5] - 创新"客户验证"模式,通过下游企业实测评估技术先进性,例如新能源汽车厂商对硬科技产品的实测数据直接用于投决参考[6] 区域产业深度赋能 - 在深圳"20+8"产业集群建设中提供全周期服务,包括梯度培育体系、联合设立母基金、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综合服务[7] - 典型案例:助力深圳能源子公司深能环保完成50亿元融资,通过多部门协同(上市顾问部、新能源业务部等)实现技术改进与资源匹配[8] - 服务模式创新体现在将传统垃圾焚烧厂改造为融合发电、教育、旅游的能源生态园,实现科技支撑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8]
科创板开市6年“科技叙事”清晰
深圳商报· 2025-07-27 16:32
科创板六周年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聚焦服务"硬科技",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产业升级促进科技迭代 [1] - 六年来资本市场"科技叙事"逻辑日益清晰 [1] - 科创板在制度建设、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已初具规模 [1] 半导体产业发展 - 芯原股份从中国半导体IP龙头成长为ASIC龙头,在汽车智驾应用领域找到新蓝海 [1] - 公司见证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代表中国芯片企业从本土走向国际化 [1] 工业AI发展 - 中控技术构建"1+2+N"工业AI驱动的智能工厂新架构,为流程工业智能化提供全栈支撑 [2] - 人工智能时代,AI重塑价值创造,工业AI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2] 并购重组趋势 - 当前并购潮以上市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产业链重塑为主,注重业务协同性 [2] - 并购重组呈现买方市场特征,标的估值低于一级市场最后一轮融资 [2] - 跨境并购更看重标的公司在海外的供应链和客户情况,趋向务实理性 [2]
不远千里,80余位科创领军人物赶赴这场大会!
财联社· 2025-07-26 10:21
大会概况 - "2025中国科创领袖大会暨科创板开市六周年"在松江举办 包含9场主旨演讲 2场圆桌对话 2大平行分论坛 超80位科创板领军企业家及投资人参与 观众近千人 [2] - 大会聚焦政策 科技创新 产业发展等前瞻性对话 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市场深度融合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2] 科创板发展成果 - 科创板开市六周年 已诞生589家上市公司 总市值超7.5万亿元 成为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22] - 科创板聚焦服务"硬科技" 推动"科技-产业-资本"高水平循环 支撑科技强国战略及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5] - 科创板在制度建设 产业聚焦和研发强度方面初具规模 但存在市值分散 退市率偏低等结构性问题 [7] 松江区产业发展规划 - 松江聚焦智能终端 智算服务 卫星互联网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设施 仪器仪表为代表的高端装备两个千亿级主导产业 [4] - 推进先进材料 生命健康 时尚消费品 文旅影视四个百亿级重点产业 [4] 半导体与AI领域发展 - 芯原股份从中国半导体IP龙头成长为ASIC龙头 在汽车智驾应用领域找到新蓝海 [9] - 中控技术构建"1+2+N"工业AI驱动的智能工厂新架构 为流程工业智能化提供全栈支撑 [9] - DSA(领域专用架构)是未来十年芯片技术突破的核心 RISC-V被认为是DSA的创新底座 [20] - AI推动语音交互升级 在智能家居实现低延迟 噪声消除等功能 未来将向车内空间拓展 [20] 生物科技与医药创新 - 华熙生物从透明质酸领先全球 向糖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 再生医学的抗衰组学战略升级 [10] - 百利天恒提出跨国药企需具备全球领先的早期研发能力 全球临床开发能力 全球药品供应能力和全球商业化能力 [12] 数据安全与AI融合 - 数据上升为国家核心战略资源 数据与AI深度融合使"可信 可控 安全"的数字底座建设成为时代刚需 [12] 并购重组市场趋势 - 当前并购重组以上市公司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进行产业链重塑为主 更注重业务协同性 [15] - 半导体芯片 生物医药 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通过并购重组整合产业链 获取核心技术 [15] 企业出海新趋势 - 中国企业出海正从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 从单一产品输出转向生态体系输出 从被动适应规则转向主动参与标准制定 [17] - 金山办公通过构建海外节点和架构 解决中资企业出海的数据安全等问题 [17] - 汇成股份认为让外国企业"走进来"也是一种出海方式 境内企业已在芯片设计 晶圆代工 封装测试多个环节形成赶超态势 [17]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 国内企业在单一产品研发上表现出色 但缺乏统一技术协议与标准 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 [20] - 多家硬科技企业展示核心技术成果 涵盖半导体 医疗设备与人工智能三大方向 呈现国产替代特征与工程化验证趋势 [21]
LP圈发生了什么
投资界· 2025-07-26 08:06
政府引导基金动态 - 成都宣布设立首支未来产业基金,首期规模1120亿元,远期规模2600亿元,重点投资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商业航天等十大未来产业领域 [2][3] - 云南滇中新区产业引导基金成立,规模50亿元,采取投资子基金方式引导优质产业资本落地 [12] - 广西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第一期)设立启动,总规模20亿元,重点投资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4] - 福建省级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启动运作,目标规模20亿元,首期10亿元,重点投向创新药、疫苗、器械等生物医药产业链 [15] - 广西兴桂新型工业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工商注册,总规模50亿元,首期20亿元,聚焦工业领域初创期和成长期科技型企业 [16] 市场化基金募集 - KKR完成人民币私募基金备案,出资方包括平安资本、曹宝记、施罗德等机构 [4] - 长石资本完成7.28亿元硬科技三期基金募集,LP包括卓胜微、迈为股份等上市公司及创始人 [5] - 太盟投资在苏州落地31亿元人民币基金,出资方包括苏州科技城发展集团等机构 [6][7] - 神火股份出资12亿元设立15.12亿元高质量产业发展基金,河南资产出资3亿元 [21] 区域产业基金布局 - 杭州拟设立20亿元润苗直投基金,年均投资项目不少于100个,单个企业投资不超过500万元 [9] - 上海东证新乐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首期规模1亿元,聚焦生物医药产业 [10][11] - 安徽国控高校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完成备案,规模1亿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 [17][18] - 嘉定区战新基金首批子基金落地,3只街镇子基金规模各1.5亿元,园区子基金1亿元 [19] 政策支持措施 - 天津出台创投新政,允许政府投资基金出资比例上限提高至80%,并给予超额收益让利 [32][33] - 广州开发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50亿元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作用 [34]
科技资本融汇,新质动能奔涌!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暨全国创投协会联盟走进光明科学城活动成功举行
证券时报· 2025-07-25 14:28
大会概况 - 第十三届创业投资大会在深圳光明科学城举行,主题为"新潮涌动、质胜未来",吸引全国20多个经济强省的创投协会、300余家创投机构及产业链相关人士参与[1][3] - 全国创投协会联盟智库中心成立,证券时报与深圳光明区政府签署战略协议,打造创投领域"央地合作"新范本[3][30] 政策与行业趋势 - 2023年"创投十七条"和"国办一号文"等政策落地推动行业理性修复,创投需发挥"科技-资本-产业"桥梁作用[5][7] - 珠三角创投通过资金倾斜布局半导体、AI、低空经济、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减少对传统科研机构的依赖[8] - 行业募资端和退出端压力缓解,但项目投资能力和投后管理问题凸显,需建立市场化优胜劣汰机制[11] 科技创新与投资方向 - DeepSeek带动中国科技资产重估,"杭州六小龙""深圳八大金刚"等概念反映中国科创能力崛起[14] - 投资方向从互联网模式创新转向AI、机器人、商业航天、医疗健康等硬科技领域[16] - AI将开启计算新纪元、加速机器人时代并重构制造业,企业需积极拥抱技术变革[18] 区域与市场数据 - 2024年中国城市创投活力指数显示上海、深圳、北京稳居前三,创新力指数与创投活跃度呈正相关[20] - 光明科学城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全链条生态,集中展示消费级格斗机器人、3D打印等尖端产品[32][33] 投资策略与赛道 - AI投资呈现三大变化:转向垂直应用、注重商业化落地、资金向头部集中,机构需保持产业敏感度[24] - "AI+数据"和"AI for Science"被视为千亿级市值公司孵化地,覆盖医药、材料、能源等万亿级市场[25] - 国资引导基金周期延长且更关注产业链构建,LP资金趋向长期化,银行保险等长期资本参与度提升[27] 行业生态建设 - 创投行业从追求IRR转向DPI,科创板/创业板上市标准优化改善退出预期[28] - 证券时报联合30家地方创投协会成立智库,拟通过专题研讨、数据产品等形式推动行业创新[35][37]
规模突破千亿,资金热捧科创债ETF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12:44
债券ETF市场发展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后第5个交易日总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7月24日规模达1010.86亿元,债券ETF市场总规模突破5000亿元 [1] - 科创债ETF和基准做市信用债ETF的爆发体现机构对透明、低成本、高流动性配置工具的需求,债券指数化投资进入黄金期 [1][10] - 截至7月24日,首批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单只规模均超100亿元,总规模达1317.6亿元,11只信用债ETF规模合计2299.12亿元 [7][8] 科创债ETF表现 - 首批10只科创债ETF上市后6个交易日成交额分别为809.11亿元、1021.12亿元、789.09亿元、1061.26亿元、478.41亿元、614.99亿元,区间净流入资金722.78亿元 [2] - 科创债ETF华夏、嘉实、富国、鹏华、招商规模均超100亿元,跟踪指数包括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上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深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 [3] - 科创债ETF采用T+0交易机制、实物申赎模式、做市商报价制度,上市首日部分产品换手率高达6倍,流动性远超普通债券基金 [4] 科创债ETF吸引力 - 科创债ETF具备票息优势,契合"资产荒"背景下的配置需求,政策红利支撑填补高评级科创债市场空白 [4] - 科创债ETF兼具债券稳健性与ETF便捷性,可实时交易、申赎灵活、费率低于主动管理型债券基金 [4] - 科创债发行主体多为关键技术攻关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研发成果产业化落地有望持续增厚ETF净值表现 [5] 债券ETF市场格局 - 截至2024年末债券ETF仅20只且以利率债ETF为主,信用债ETF仅3只,2024年7月债券ETF增至39只,信用债ETF达21只,总规模5075.30亿元较2024年底增长近2倍 [8] - 境内债券ETF市场迈入支持"硬科技"发展阶段,科创债ETF和基准做市信用债ETF成为重要增量 [9] - 债券型基金中被动型产品占比仅15%,债券ETF占比更低,机构投资者如银行、信托、险资是主力 [10] 科创债市场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科创债已发行3157只,发行规模32675亿元,存续债券2259只,债券余额24455亿元 [11] - 科创债ETF标的指数覆盖沪深两市,样本空间广阔,成分券规模可达万亿级别,提供充足流动性支持 [6]
一图看懂科创民企策略指数
中国基金报· 2025-07-25 11:14
指数化投资趋势 - 近年来指数体系快速完善,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形成 [8] - 上交所投教联合中国基金报、中证指数公司推出"一图看懂指数化投资"系列投教栏目,提供专业解读 [8] 科创板民营企业概况 - A股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数量3478只,占比近三分之二,科创板民企422只,占比超七成 [10] - 截至2025年6月底,科创板民企总市值3.5万亿元(占科创板58.2%),营收总额0.9万亿元(占68.0%)[10][11] - 2024年科创板民企研发投入近800亿元,研发强度8.9%,战略新兴产业研发强度突破16% [12] 上证科创板民营企业50策略指数 - 2025年7月23日上交所与中证指数公司推出该指数,优选50只研发投入强、盈利能力高的科创板民企证券 [13][14] - 样本筛选标准:剔除ST/*ST证券后,按日均市值前5名优先入选,剩余按研发支出+盈利质量(公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营业利润)/总资产)综合排名 [15][16] 指数样本特征 - 样本总市值23亿至2314亿元,平均数256亿元、中位数106亿元,覆盖科创板总市值的18% [21] - 市值分布:100亿以下占比最高(30只),1000亿以上仅1只 [19][20] - 行业集中度:新一代信息技术(55.2%)、生物医药(23.6%)、高端装备(9.9%)[23][24] - 研发强度:样本合计研发支出占科创板民企39.2%,平均研发占比37.4%,中位数21.4%(远超A股整体4.3%)[25] 指数成分股 - 前十大权重股集中度60.6%,前五大占41.7%(联影医疗、金山办公、寒武纪各占10%)[27] - 行业分布:信息技术(联影医疗、寒武纪等)、生物医药(百利天恒)、新能源(晶科能源、天合光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