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双碳目标
icon
搜索文档
自研高端装备助力“宁电入湘” 特变电工以“硬科技”护航“超级工程”
核心工程概况 - 我国首条"沙戈荒"风电光伏大基地外送特高压通道"宁电入湘"工程于8月20日整体竣工 具备800万千瓦满负荷送电能力 每年可向湖南输送超360亿千瓦时清洁电力 [1] - 工程线路全长1616千米 总投资达281亿元 途经甘肃 陕西 重庆 湖北 最终抵达湖南衡阳 [1] - 特变电工为工程提供核心部件及定制化装备 包括±800千伏高端换流变压器 交流滤波电容器 750千伏站用变压器等产品 [1] 高端换流变压器技术突破 - 特变电工为衡阳换流站提供7台±800千伏和7台±600千伏高端换流变压器 是我国首批实现独立设计 采购 制造的高端换流变压器 [2] - ±800千伏产品单台高度达14.8米 重量570吨 尺寸26.5×8.4米 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2] - 通过数字仿真技术将网线圈焊点从450多个锐减至42个 焊点操作可靠性提升10倍 绝缘性能突破至30pC以下(行业标准50pC) 较IEC标准严苛60%以上 [3] - 温升控制从行业平均40K降至35K以内 通过全流程数字化质量管理将批量研制合格率提升至100% [3] 电力稳定系统建设 - 在衡阳换流站部署4450台高压并联电容器 中宁换流站部署3560台 总计8010台电容器组成谐波过滤与无功补偿系统 [4] - 电容器采用卧式安装提升抗震性能 能快速隔离故障单元 谐波畸变率控制 无功补偿响应速度等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4] - 为中宁换流站提供2台750千伏站用变压器及2台配变 为衡阳换流站提供2台500千伏站用变压器及2台调相机变压器 增强无功调节能力 [5] 特殊环境适应性解决方案 - 针对中宁换流站地震活跃带特性 定制开发具备卓越抗震性能的环氧树脂浸纸电容式直流套管 包括8支±400千伏和8支±200千伏产品 [5] - 采用高精度数控等离子切割系统专项攻关换流变油箱制造 保障6台大尺寸高稳定性油箱按时交付 [6] - 研发特殊地理气候适用的钢芯铝绞线产品 通过智能化生产体系实现微米级精度控制 [6] 行业影响与能源配置 - 工程构建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样板 推动宁夏清洁能源大规模外送 实现跨区域能源优化配置 [6] - 特变电工核心设备为"双碳"目标推进与能源结构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6]
上半年新能源重卡销量居全国第三 四川将创建一批零碳运输线路
四川日报· 2025-09-08 02:54
新能源重卡销量与市场地位 - 上半年四川新能源重卡销量达5800余辆 约占全国总销量7.34% 位列全国第三 [1] 交通能源结构现状 - 四川公路运输占比达93% 燃油重卡占重卡车辆90%以上 [1] 政府政策目标 - 2027年全省中重型商用车新能源化率计划突破10% [1] - 新增加和更新的公交车中新能源汽车比例计划超过90% [1] 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重卡充换电站80余座 服务能力超12万千瓦 [1] - 各类公路建成充电桩超2300个 充电车位超3300个 [1] - 总体服务能力超23万千瓦 覆盖181对高速服务区和28个普通国道服务区 [1] 未来发展规划 - 全面清零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 [2] - 加快公路沿线充换电设施建设 [2] - 创建零碳运输线路 构建"车辆更新+补能设施+智慧赋能"绿色生态 [2]
“塞上绿电”好风光——来自宁夏的调查
经济日报· 2025-09-08 01:34
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太阳能、风能资源充沛,可利用土地广阔,是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 范区。近年来,宁夏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光伏发电成第一大电 源。当地的绿电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区内外经济发展赋能添绿。 宁夏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光伏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1500小时,风电年平均利用小时数约 2000小时。加之区位优势独特,有沙漠、戈壁和荒漠等未利用土地可用于布局,建设大型光伏、风电项 目的基础得天独厚。 作为全国首个新能源综合示范区,宁夏近年来大力推进新能源开发,将绿电打造为自身绿色低碳转 型发展的一张名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成效显著,单位国土面积新能源开发强度居全国首位,人均新能 源装机居全国前列。截至2025年8月,宁夏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突破5000万千瓦,占总装机比重 达62.6%,光伏发电取代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 戈壁荒原,如何成就无限好"风光"?"塞上绿电"如何成为宁夏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新能源增效提质 宁夏还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土地要素保障,通过开辟重点项目用地审批"绿色通道",切实推动 绿电产业项目建设。对绿电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审批 ...
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开展首次充电实验
科技日报· 2025-09-08 00:25
项目概况 - 三峡集团新疆吉木萨尔10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全钒液流储能一体化项目正式启动首次充电实验 该项目为我国最大全钒液流光储一体化项目[1] - 实验通过精准控制充电功率激活全钒液流电解液 使其具备电能存储与释放能力 并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电压/功率/温度/压力/流量等运行参数[1] - 储能电站由80套储能单元组成 本次实验针对其中1套单元开展 当前运行参数均处于正常区间 标志着项目进入带电调试阶段[1] 技术原理 - 全钒液流电池采用液态储能模式 能量存储在储液罐中 充放电时不同价态钒离子溶液在电池堆循环流动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实现电能存储与释放[2] 核心优势 - 具备超长循环寿命达16000次 远超锂电池的2000-3000次 使用寿命稳定超过20年 因电极仅作为反应载体不参与化学消耗且避免金属离子交叉污染[3] - 电解液不易燃烧爆炸 具有高安全性[4] - 具备长时储能能力 可解决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 通过存储释放电能平滑发电曲线 将波动电源转变为稳定电源[4] 行业意义 - 满足大规模新能源并网对长时储能的需求 白天存储多余电能避免弃风弃光 夜间释放电能填补供电缺口[4] - 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比例新能源并网提供保障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及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4]
累计装机规模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 新型储能迈向规模化发展关键时期
科技日报· 2025-09-08 00:24
第四届中国国际储能展(第四届EESA)日前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行。展馆内,全球首款智能体 储能系统EN 8 Pro展位前围满了专业人士。不远处,Elementa金刚系列电池舱与新能源制加氢能系统整 体解决方案,吸引国内外客商目光……众多创新产品的集中亮相,折射出我国储能产业从"单一功 能"向"系统智能"、"短时调节"向"长时支撑"、"独立应用"向"多能协同"的发展趋势,引领着全球储能产 业发展风向。 产业创新进程加快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中国新型储能 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 瓦/1.68亿千瓦时,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30%。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全方位带动产业创新进程,技术、产品频频"上新"。 本届展会上,多家头部企业展示了最新创新成果。在远景科技集团展台,EN 8 Pro成为焦点。该系统基 于AI大模型,内置Trade Agent交易智能体和Grid Agent构网智能体,促进储能系统与电力市场、电力系 统的自主高效互动,推动储能与AI融合 ...
别只盯着AI了,下一个“硬科技”风口:工业母机
36氪· 2025-09-07 23:47
行业概述与市场现状 - 工业母机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基础和国家制造业竞争力体现 被称为工业品制造"心脏" [1] - 中国是全球最大机床生产和消费国 2024年市场规模达7128.86亿元 较2019年6313.62亿元实现增长 预计2029年将突破8000亿元 [1] 政策催化与标准建设 - 国家标准委与工信部联合印发《工业母机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方案》 设定2026年制修订标准不少于300项和国际标准转化率90%的目标 [2] - 构建覆盖6大层次34大类的全产业链标准框架 包括基础通用、设计配套、制造装备等环节 [2] - 采用"标准前置"模式 要求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立项时同步布局标准研制 [3] - 首次将碳排放核算、能效等级和工控安全纳入强制要求 [3] 市场表现与企业业绩 - 202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机械工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8% 利润总额增长9.4% 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3] - 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13.5% 行业呈现强劲复苏态势 [3] - 多家企业净利润增速超30% 其中华东数控净利润同比暴涨140.53% 乔锋智能、创世纪、国盛智科分别增长56.43%、47.38%和32% [3] 投资逻辑一:国产替代 - 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足20% 预计2030年将跃升至60% 存在巨大替代空间 [4] - 国产设备价格比进口设备低30-50% 具备明显价格优势 [4] - 科德数控五轴机床加工精度达纳米级 华中数控9型AI数控系统实现全空间精度补偿 秦川机床磨齿机精度达0.001毫米 [4] 投资逻辑二:新兴需求爆发 - 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压铸技术带动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需求 电池、电机壳体等零部件加工成为新增长点 [5] - 人形机器人产业爆发 精密减速器、丝杠等零部件加工需要微米级精度设备 预计2029年带动相关设备需求超100亿元 [5] - 低空经济领域eVTOL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 带动增减材复合加工装备需求 2024年核心产业规模预计达5800亿元 [6] 技术发展与产业链协同 - 工业母机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技术深度融合 能效水平显著提升 [4][5] - 整机企业与部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科德数控与昊志机电在电主轴领域合作 汉江机床与华中数控在数控系统领域协同创新 [4] 重点关注方向与趋势 - 五轴联动等高端数控机床厂商技术壁垒高且替代空间大 [7] - 数控系统、主轴等核心部件企业突破卡脖子环节且盈利能力增强 [7] - 专注新能源、航空航天领域的专用设备商受益新兴需求爆发 [7] - 智能制造与工业母机深度融合 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 [7] - 新材料加工带来设备升级需求 包括复合材料、高温合金等难加工材料 [7] - 国产设备出海机遇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市场拓展 [7] 关键节点监测 - 政策落地节奏:专项贷款、税收优惠是否在Q4集中出台 [8] - 产能释放:科德、海天等新产线2025年投产后业绩弹性 [8] - 出口拓展:人民币汇率低位下性价比优势推动出口增长 [8] 企业筛选标准 - 研发投入占比超过5% 拥有核心专利技术 [8] - 下游客户优质 现金流健康 管理层专业专注 [8] - 订单饱满且业绩确定性强 [8]
打造绿色发展“新名片”
经济日报· 2025-09-07 22:15
新型电力系统构建背景与战略意义 - 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和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应对电力转型挑战的有效举措[1] -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成为电力系统显著特征 国家部署了稳定保障 新能源外送攻坚 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等重点任务[1] - 各地积极试点新技术新模式 打造塞上绿电等绿色发展名片 因地制宜发展电力领域新质生产力[1]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 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实现商品服务跨区域自由流动[1] - 电力资源要素需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宁夏通过3条电力外送通道将风光火打捆外送至山东浙江湖南等10多个省份 通道利用率全国领先[1] 系统构建目标与路径 - 新型电力系统是系统性长期性工程 需聚焦清洁低碳 安全充裕 经济高效 供需协同 灵活智能等目标[2] - 需实现风光水火多能互补和源网荷储供需协同 从供需两侧统筹新能源开发 火电建设 电网建设 储能发展 电力内消外送[2] - 需强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协同 打造数智化坚强电网[2] 绿电发展与产业协同 - 发展绿电是践行两山理念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 特色优势产业与清洁能源耦合发展将为产业绿色升级注入新动力[2] - 以新能源开发为牵引 通过绿电园区建设推动工业园区绿色低碳转型 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清洁能源替代[2] 新能源并网与调度优化 - 需保障国家沙戈荒大基地等新能源项目应接尽接和能并尽并 完善新能源及储能全流程并网管理[2] - 结合新能源出力与负荷预测情况 精细做好调度 促进新能源高效利用 推动发电侧 电网侧 需求侧各方互利共赢[2]
北交所助力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报告质量
中国证券报· 2025-09-07 20:51
监管政策更新 - 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污染物排放、能源利用和水资源利用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并公开征求意见 [1] - 北交所修订《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新增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和第五号水资源应用指南 [1] - 修订坚持提供参考为主思路 不新增强制披露要求 旨在帮助上市公司提升ESG报告编制质量 [1][2] 指南修订思路 - 提升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系统性管理意识 筑牢信息披露基础 [2] - 将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规则细化为明确披露要点 建立规范披露底线要求 [2] - 稳步制定具体议题指南 持续推进21项议题重点内容全覆盖 完善可持续规则体系 [2] 技术规范内容 - 新增指南详细解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的产能限制风险及新污染防治技术应用等机遇 [3] - 提供披露数据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能耗计算公式和取水量耗水量计算公式 [3] - 明确污染物排放信息、减排信息、能源总消耗量和总耗水量等具体信息披露要求 [4] 实施效果 - 指南发布降低上市公司实施难度 对技术问题详细讲解并提供具体流程和实施步骤参考 [4] - 北交所上市公司已积极开展ESG信息披露实践 目前已有贝特瑞等16家公司披露2024年度ESG报告 [1][4] 企业实践案例 - 贝特瑞将ESG理念融入发展战略 提出2030年运营碳达峰和2050年运营碳中和目标 [5][6] - 贝特瑞以2021年为基准年 计划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逐年下降5% [6] - 国航远洋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战略 绿色船舶可获得租金溢价 [6] - 青矩技术设立工程ESG事业部 为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6]
修订编制指南 提供详细披露参考 北交所助力企业提升可持续发展报告质量
中国证券报· 2025-09-07 20:47
监管政策更新 - 证监会指导沪深北交易所发布三个环境议题披露指南 包括污染物排放 能源利用 水资源利用 并于2025年9月5日起公开征求意见 [1][2] - 北交所修订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新增第三号污染物排放 第四号能源利用 第五号水资源应用指南 对2025年1月发布的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及应对气候变化指南形成补充 [2][3] - 修订坚持提供参考为主思路 不新增强制披露要求 旨在帮助上市公司理解披露要求并提升报告质量 不增加公司披露负担 [1][2][4] 指南内容与实施 - 新增指南详细解释相关议题风险与机遇 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导致产能限制风险 新污染防治技术降低废水排放成本机遇 [4] - 指南提供披露数据通用计算流程与方法 包括污染物类型披露示例 能源用量核算方法 能耗计算公式及取水量与耗水量计算公式 [4] - 指南明确具体信息披露要点 包括污染物排放信息 减排信息 能源总消耗量及总耗水量等要求 基于现有指引不增加强制披露 [4] 企业实践与响应 - 北交所16家上市公司已披露2024年度ESG报告 包括贝特瑞 太湖雪 荣亿精密及同享科技等企业 [1][6] - 贝特瑞将ESG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提出2030年运营碳达峰 2050年运营碳中和及2060年全价值链碳中和目标 并以2021年为基准年计划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年降5% [6] - 国航远洋将绿色发展作为核心战略 通过技术升级推动绿色转型 绿色船舶获国际大宗商品货主青睐并可获取租金溢价 [7] - 青矩技术设立工程ESG事业部 联合多机构编撰团体标准 为基础设施绿色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7] 行业影响与评价 - 指南发布降低上市公司实施指引难度 助力ESG报告编制能力快速跃升 对技术问题详细讲解并提供具体流程 实施步骤参考及评分示例 [5] - 北交所考虑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阶段特点 不对可持续发展报告作强制披露规定 鼓励公司量力而为并循序渐进加强披露 [6]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10月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 2025-09-07 18:24
大会基本信息 - 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将于10月12日至15日在北京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农业大学国际会议中心举办 [1] - 大会主题为"践行大食物观,共建韧性食物供应体系",采用"1+7+1+N"总体框架 [1] - 包含1场开幕式及全体会议、7场专题会议、1场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和多场平行会议及国际交流活动 [1] 参会规模与构成 - 邀请来自94个国家和地区的280位外宾参会 [1] - 汇聚世界级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优秀青年人才及产学研各界领袖 [1] - 涉及41家会议主办单位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资源研究所等国际机构 [3] 会议内容与活动安排 - 专题会议包括世界农业高校校长论坛、农食行业创新与投资论坛等7个专业论坛 [1] - 将举办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国际交流会客厅 [2] - 会前组织实地考察交流活动和平谷之夜全体招商大会 [2] 预期成果与发布内容 - 力争实现线上关注超2亿人次、线下观展达3万人次 [2] - 发布《农业中关村2.0》《世界农业高校A20联盟成立》等重磅内容 [2] - 提供农业发展的"中国方案"并提升国际话语权 [2] 产业合作与成果转化 - 安排重点企业洽谈以实现产业合作新突破 [2] - 平谷农业中关村将整合全球前沿技术成果与创新主体 [4] - 推动科研成果实现"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转化 [4] 品牌建设与后续活动 - 闭会期间常态化举办WAFI对话、创新秀等活动 [3] - 筹办"世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低碳跑"等品牌活动 [3] - 深化与平谷区"50亩地创业大赛""桃花半程马拉松"的联动 [3] 展览展示与区域发展 - 世界农业科技博览会将设置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国际合作等主题展区 [3] - 科研企业主体将展示全球最新农业科研成果 [4] - 实现会议与产业实践、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