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治理
icon
搜索文档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生态守护亮“新”技
新华社· 2025-08-14 12:28
生态治理科技创新 - 科技成为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支撑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 多地以科技创新为抓手 在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领域打出组合拳 提升绿色发展动能[2] 巢湖蓝藻治理技术 - 巢湖作为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曾面临严重蓝藻污染问题[4][5] - 传统人工打捞方式费时费力且效率有限 日处理能力受制约[6] - 通过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 构建数字巢湖系统平台 实现水环境和蓝藻的实时监测预警[7] - 采用深井控藻平台技术 配合3公里围隔形成离岸防线 日处理蓝藻能力达78.6万立方米[7] - 环巢湖区域已建成8座深井控藻平台 显著提升治理效率并降低人工劳动强度[7][8] 沙漠治理技术突破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采用草方格与人工蓝藻结皮技术治理腾格里沙漠[14] - 人工蓝藻结皮形成类似沙漠面膜的灰色物质 能有效固定沙面并促进生态系统恢复[16] - 蓝藻具备干而不死的特性 遇水即可复活繁殖 且结皮形成后无需后期管护[16] - 科研团队精选7种优势荒漠蓝藻种 实现人工培育 将自然结皮形成时间从10年缩短至1-2年[16] - 通过将蓝藻液转化为固态运输 突破沙漠腹地运输难题 技术已推广3600亩[17] 生态监测技术应用 - 青海省建立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 实现对三江源等生态敏感区实时高清监测[20] - 观测点位从6个增至76个 覆盖长江流域青海段等典型区域 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监测[21] - 生态管护员配备智能定位系统 可清晰呈现巡护区域和线路 提升工作效率和安全性[24] - 科技助力使雪豹 藏羚羊 斑头雁等珍稀野生动物数量显著回升[24] 治理成效与理念 - 治理方式从传统人工转向科技赋能 实现水清岸绿的生态回归[10] -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 通过科技创新建设美丽中国[11][19] - 科技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生态质变[19]
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网· 2025-08-13 01:39
新华社沈阳8月12日电 题:沙源变清波:中国东北"小黄河"变形记 新华社记者洪可润、丁非白 漫步在位于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的柳河临水休闲区,站在观景台远眺柳河,只见清澈的河水倒映蓝天白云,两岸翠绿的水稻正拔节生长,不时有 水鸟在湿地上飞过。 "面对今年汛期以来的几场急雨,我不用再像以前那样担心'悬河'入城了,河中泥沙也大量减少。"彰武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河道管理部部长韩丽 霞说。 2025年5月29日,彰武县大德镇林业站工作人员在樟子松嫁接红松穗条示范项目现场检查嫁接后植物的生长情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何重塑母亲河成为摆在彰武面前的难题。2020年,阜新市启动柳河彰武县段综合治理与土地整理工程,实现"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 态"。 彰武在北部乡镇选出沙化比较严重的土地,实施旱田改水田,以水含沙发挥水田湿地效应,并通过实施引水入田工程,保障水田的用水需求。 位于彰武县西北部的大冷蒙古族镇曾经是风沙弥漫的"沙窝子"。如今,在大冷镇水田湿地的稻田里,沙地水稻正奋力拔节。今春,这片土壤积累 的营养耕层已经从5年前的极度稀薄,达到了35厘米。 大冷镇上三家子村村民吴百灵说:"将原本的玉米旱田,改成现在的水稻田 ...
故乡山水丨山川不语 青绿作答
央广网· 2025-08-10 00:47
生态治理成效 - 大青山区域林地面积达142.2万亩 草地面积达171.45万亩 [3] - 大青山前坡80%土地实现生态绿化 [3] - 保护区成为麋鹿和普氏野马野外驯化繁育基地 繁殖率较高 [3] 历史环境问题 - 上世纪90年代大青山脚下采石厂达200多家 导致春秋季沙尘肆虐 [2] - 过度采矿造成生态恶性循环 此前植树种草成效有限 [2] 治理措施 - 2012年启动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工程 彻底关停沿线全部采矿场 [3] - 实施退耕还林 荒山造林 河道治理 全面禁牧等修复举措 [3] - 流转不适宜耕种土地进行绿化 整治腹地采石场 [3] 产业带动效应 - 山脚村庄依托山林风光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 节假日一房难求 [4] - 保护区配备无人机和红外相机等设备监测野生动物活动 [4]
生态治理引鸟来:以“鸟”聚客擦亮生态旅游“金字招牌”
央视网· 2025-08-08 08:50
央视网消息:在河北秦皇岛,众多游客相聚美丽海岸,观鸟、赏景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在北戴河大潮坪湿地,观鸟爱好者们早早就赶到位于岸边的观鸟区域。碧海蓝天间,白鹭、斑嘴鸭、鸬鹚、遗鸥等众多野生 鸟类在此觅食栖息、嬉戏玩耍,灵动的身影与海岸相互映衬,显得生机勃勃。 大家纷纷按下快门,记录鸟儿们飞翔、戏水的精彩瞬间。 近年来,秦皇岛市持续推进近岸海域生态治理,净化入海河流,修复海洋生态,确保近岸海域水质保持在一类标准;同时, 充足的鱼虾饵料资源也让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东方白鹳、丹顶鹤、黑鹳等鸟类开始光临这里。目前,秦皇岛鸟类名录增至513种,以"鸟"聚 客已经成为当地生态旅游的"金字招牌"。 ...
绿色保险“解锁”生态治理新密码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04
行业挑战 - 森林生态保障面临显著挑战 包括生态风险保障不足 社会关注度不高 风险减量管理薄弱 [3] - 现有保险覆盖主要集中于公益林 大量商品林及林下经济缺乏有效风险保障 [3] - 护林员职业风险高且缺乏关注 长期生活在深山 面临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威胁 [2] 保险产品创新 - 公司突破单一公益林保障局限 为4028万亩生态林木提供441亿元风险保障 [5] - 推动政策性森林保险保障范围扩展 率先为17620亩灌木林提供1762万元风险保障 [5] - 创新开发古树名木保险(覆盖7市10县1118棵古树 保额5805.2万元)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责任保险(覆盖8市10县 保额5321万元) 森林碳汇遥感指数保险(朔州右玉试点2.29万亩 保额45.92万元) [5] 人员风险保障 - 针对护林员研发"绿色卫士"专属产品 涵盖意外/中暑/见义勇为/出行及家财损失等多维风险 [5] - 为山西省8700余名护林员提供138.45亿元风险保障 [5] - 中村林场护林员获得超4000万元专属保障 [7] 风险管理升级 - 公司主动承担风险减量管理 每100元森林险保费中10余元用于生物防治和森林防火 [7] - 建设"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 整合"卫星遥感+铁塔监控+无人机巡检"模式 覆盖省内90%重点林区 [7] - 火灾预警响应速度缩短至60秒内 通过无人机数据研判风险特征 优化种植结构降低火灾概率 [7] 生态成效 - 中条山植被覆盖率超过82% 林下经济保险保障两万亩连翘党参成长 [8] - 中村林场森林险保障金额从2024年2.85亿元提升至2025年3.43亿元 [7] - 保险力量服务社会治理大局 实现生态保护与风险管理的深度融合 [8]
从漫天黄沙到茫茫绿草:内蒙古牧民致富经里的自然信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7 14:46
"每年春天和冬天,北方一刮沙尘暴,就有人说是内蒙古沙漠没治理好、刮过去的,我们也很委屈。"内 蒙古达拉特旗能源局干部杨超略带无奈地向记者说道,我们这里的沙漠,沙土都是颗粒状的,沙尘暴吹 的都是粉尘,这两者不一样。所以即使内蒙古刮起七八级大风的时候,扬沙都不多。 而且这几年,内蒙古这些原本是茫茫黄土、戈壁滩的地方,正覆上越来越多的绿意。在鄂尔多斯市的黄 河南岸、库布其齐沙漠北缘,正建起一条长达400公里的"光伏长城",站在高处远眺,延绵的太阳能板 如一片浩瀚的蓝色光伏海。在同心筑梦·共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媒体内蒙古联合采访行活动中,杨超介 绍,依托内蒙古丰富的光照资源,"光伏长城项目完工后,年发电量可达2000亿度,而像达拉特旗这样 一个人口近40万的城市,年用电量在12亿度左右,所以大量的电力可以外送到京津冀、长三角,让北 京、上海的居民用上内蒙古绿电。 不过,"光伏长城"的规划初衷不只是绿色发电。一来,每块太阳能板底下都打了深入地下的水泥柱,连 片密集的混凝土桩对于固沙、防止沙丘移动至为有效。二来,大块的太阳能板遮挡强光,恰好为植物生 长提供了一个遮阴纳凉、减少地表水分蒸发的地方,工作人员再掺拌沙石、红泥改 ...
好生态让山南群众富起来(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人民日报· 2025-07-25 22:02
治沙与生态改善 - 扎囊县通过治沙工程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曾经的黄沙遍地变为绿树碧水相映的景观 [1] - 隆子县通过60年沙棘种植形成绵延40多公里、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林" [4] - 隆子县近3年新增沙棘林6000多亩,总面积达8.2万亩,黑青稞亩产从300斤提升至650斤 [6] 现代农业发展 - 绿之源公司利用牛羊粪改良1200余亩沙化地,建成18座智慧温室和20座采摘棚,成功种植芦笋、网纹瓜等作物 [2] - 公司带动380户农户增收,户均增收2万元,雇佣50多名当地员工并培养技术人才如卓玛 [2] - 扎囊县投资5.45亿元建设万亩矮化苹果基地,苹果因高花青素和果糖含量畅销本地、区外及海外(比例30%/40%/30%) [3] 产业经济效应 - 苹果基地用工高峰期雇佣400名村民,日工资190元,吸引大学生如索朗仁增返乡就业 [3] - 山南市矮化苹果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3000吨,带动600多名果农致富 [3] - 隆子县延伸沙棘产业链至保健品、化妆品领域,并推动"四黑"产业与旅游融合(黑青稞糌粑、黑藏猪烤肉等) [6] 生态与民生协同 - 沙棘林使隆子河谷风沙天数减少,护林员多布杰等1500人持续22年开展巡护工作 [6] - 治沙后扎囊县苹果树形成防风屏障,显著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 - 隆子县计划通过生态旅游实现"好钱景",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 [6]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水润山绿 看拉萨河岸新美景
人民网· 2025-07-23 09:04
拉萨河生态治理工程 - 拉萨河支流上新建具有藏族特色的廊桥 形成"仙廊飞瀑"景观 桥体两侧循环喷洒河水 [1] - 工程构建四大功能长廊:河湖长廊 慢享长廊 生态长廊 文化长廊 目标是打造生态 亲水 畅联 文化的内河新美景 [1] - 两岛生态公园2023年完成改造 从荒地变为绿意盎然的公园 保持原生态风貌并引进多种林木 [1][3] 南北山绿化工程进展 - 已完成造林107.93万亩 栽植苗木1.2亿余株 总体成活率达85%以上 [5] - 工程显著增加拉萨周边山体绿化程度 吸引更多野生动物 [5] - 在北山拉鲁湿地生态修复片区等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绿化工作 目标是实现"青山拥南北 绿水绕古城"的愿景 [6] 社会效益 - 当地居民对生态改善表示高度认可 公园成为日常健身和家庭活动的场所 [3] - 绿化工程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 工人对参与生态建设感到自豪 [5]
雅鲁藏布江水电分析
2025-07-22 14:3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水电、水泥、钢铁、铜铝、数据中心、火电、动力煤、工程机械 - **公司**:高争民爆、保利联合、西藏天路、华新水泥、铁建重工、中铁工业、徐工器械、中国电建、能建、东方机电、哈电、东方电气、国电南瑞、许继电气、国投电力、大唐发电、中国雅江集团、中国建材、海螺水泥、东方电气(01072.HK)、时代电气(03898.HK)、中联重科(01157.HK)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宏观经济影响 - **带动经济增长**:1.2万亿工程总投资可撬动周边近4万亿产值,按10年建设期估算,带动投资增速+0.23%、GDP增速+0.09%,长期提升西藏GDP 20%以上,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7][21] - **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西藏当地工程建造、物流运输、商贸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加强与其他地区对接,长期辐射基建、能源、材料等近百个行业,创造数百万就业岗位,带动建材、物流、旅游等产业发展[7][8] - **优化能源结构**:年发电量约3000亿度,是三峡大坝的3倍,可满足3亿家庭用电,减少对进口化石能源依赖,推动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助力碳中和[1][8][9] - **促进产业布局**:充沛电力吸引数据中心、AI等高耗能产业布局西藏,强化“东数西算”战略,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提升出口竞争力[8] - **增加财政收入**:投产后每年为西藏增加超200亿元财政收入,解决西藏能源短缺,贡献其财政收入2/3 [1] 地缘影响 - **加强周边影响力**:外输电力为周边国家提供廉价清洁能源,配合中国制造业和产业输出,加强对周边国家影响力,削弱印度地缘政治控制力[12] - **影响印度农业用水**:雅下水电站能影响印度东北部15%的农业用水,雅鲁藏布江出境水量占印度布拉马普特拉河总量约19% [13] 行业影响 - **水泥钢铁**:建设阶段水泥和钢铁行业直接受益,项目总水泥需求量达2000 - 3000万吨,年均需求100 - 150万吨,华新水泥、中国建材、海螺水泥西藏产能将受惠[21] - **铜铝**:后期水电站设备及输电电缆带动铜铝需求,项目投产后充裕电力刺激数据中心等项目投资,进一步利好铜铝需求,但对火电及动力煤需求构成压力[21] - **工程机械**:爆破、隧道机械、施工等上游基建先行受益,水轮机组、特高压等中游设备进入放量期,电力运营与配套产业下游受益[1]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工程开发方式**: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建设5座梯级电站,为隧道式水电站,单位投资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5] - **技术难度**:墨脱水电站钻洞引水,隧道长约35km,落差2300米,安置5台发电机组,技术难度大,中国有类似经验[3] - **融资主体**:中国雅江集团作为新成立央企,成为重要融资主体,业主为中国雅江集团,参研参试参建单位主要为中国电建集团[14] - **机构观点**:摩根士丹利认为建设阶段水泥钢铁受益,后期利好铜铝;花旗认为项目有宏观经济意义,可利用碳减排再贷款工具和特别国债融资[21]
生态廊道、湿地公园……千年高原古城模样悄然改变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央视网· 2025-07-22 07:28
生态廊道与湿地公园建设 - 拉萨河边新建生态廊道和湿地公园正在改变千年高原古城的面貌 [1] - 中心城区仙足岛和太阳岛之间的内河生态廊道提升工程已接近尾声 [5] - 水系连通工程通过布达拉宫西侧引水入城,形成循环水系 [7] 拉萨河综合治理 - 拉萨河曾是城区主要风沙物源地,现通过系统改造恢复4公里连续水生、陆生过渡带 [11] - 仙足岛、太阳岛与城区之间打造总长4.1公里的生态廊道,新增慢行环线和滩地林卡 [14] - 拉萨河治理项目累计投入27亿元,得到财政资金大力支持 [22] 城市发展与旅游文化 - 生态廊道工程新增水幕电影设施,未来将成为拉萨旅游文化和市民休闲的常态化节目 [19] - 临水商业业态兴起,如河边烘焙店和餐厅楼顶餐饮文化展示区 [18][21] - 宜居环境吸引人才回流,如阿旺丹增从上海返乡创业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