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搜索文档
郫都重庆产业联动联建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新浪财经· 2025-05-15 06:54
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第2个五年新征程的开局之年。去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GDP增长至8.7 万亿元,其中成都市、重庆主城都市区两大极核GDP占比超55.7%,成渝双核互动频繁。近日,我们走 进成都郫都区,实地见证当地在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与重庆区域的产业联动联建成 效。 绿色食品 在成都地铁上,上班族经常会遇见一款地道重庆味的火锅底料广告——桥头火锅,而这款重庆风味中, 也包含郫县豆瓣的味道。 在重庆市江津区的德感工业园区,一车又一车的鹃城牌郫县豆瓣会定期运往桥头火锅底料厂内,作为一 种复合味调料,郫县豆瓣比单一味调味料具有更多的优势,不仅能够起到增色的作用,还能增香、增 辣、增鲜,为火锅底料增加醇厚的复合味感。 2020年以来,成都市郫都区与重庆市江津区签下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围绕产业、文化旅游、商贸及人才 展开合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的鹃城牌郫县豆瓣是四川地区家喻户 晓的品牌,两地率先在食品产业互补强链。鹃城牌郫县豆瓣重庆大区市场负责人黄超告诉笔者,不止重 庆江津区,连永川区和合川区七成以上的火锅底料厂都有鹃城牌郫县豆瓣入味。 鹃城牌郫县豆瓣与江南大学联 ...
重庆银行(601963):深度报告:江城新风貌,多重利好共振
国海证券· 2025-05-11 06:0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买入”评级 [1][7][73][7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重庆银行多重利好因素共振,存款下行幅度、风险出清幅度预计跑赢同业,业绩增长潜力或较2024年更高;新领导层2024年下半年到位,有动力推动转债转股;政信内需带动增长,受关税等负面影响较小,政策发力受益幅度大 [7][75] - 预测2025 - 2027年营收为143亿元、154亿元、166亿元,同比增速为4.48%、7.86%、7.45%;归母净利润为55亿元、58亿元、61亿元,同比增速为7.40%、5.10%、5.61%;EPS为1.51、1.59、1.68元;P/E为6.82倍、6.47倍、6.11倍,P/B为0.67倍、0.65倍、0.65倍 [7][73][74] 各目录要点总结 存款成本下行,公司规模增长后继有力 - 2025年重庆银行定期存款执行利率大幅下行,“幸福存”1年期存款利率2025年初较2024年7月大幅调降35bps,3年期、5年期存款利率下调幅度较大行更明显,且新办理3年期、5年期幸福存不再提供自动转存功能 [12] - 公司2024年年报显示存款平均成本率较2023年减少20bps,估算2025年存款平均成本率较2023年降低47bps,推测2025年存款成本降幅可达27bps [16] - 2020 - 2024年基建相关行业贡献贷款主要增量,负债端成本下行有助于打开公司资产端拓展空间,承接基建相关领域贷款 [18] 科创、消金等领域颇具特色,所在区域化债与自身风险出清并行 科创领域 - 陆海新通道金联体核心成员,拓展国际业务,金联体联动西部及境外银行有效撮合近20项合作意向,涉及融资规模超100亿元 [40] - 构建普惠科技型企业金融产品体系,聚焦科技创新,加大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运用,如“普惠科企贷”“‘专精特新’信用贷”“知识价值信用贷” [40] -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创新研发“设备更新贷” [40] - 2024H1公司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信贷支持超千亿元,其中对六大产业提供信贷支持超300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超100亿元 [40] 消金领域 - 重庆消费金融发达,重庆银行参股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24年底持股比例为15.53%,有望借力参股消金公司,自营消费贷款增长兼顾速度与安全 [46] - 公司自营线上消费产品快速发展,2024年末“捷e贷”余额同比增长100%,个人消费贷同比增长50.6% [46] 区域化债与风险出清 - 量化化债下银行损益,考虑负债成本、信用成本等因素后,名义利率5%的城投贷款和名义利率2.3%的专项债税前ROA差异可能不大;从无套利定价视角,城投贷款和地方债扣掉各种成本后的实际回报可能差别不大 [49][50] - 重庆市不良拐点出现在2022年底,信贷增速同时触底,不良拐点出现意味着不良生成率降低以及存量不良出清,地方银行会更积极进行规模扩张 [52][53] - 2024年重庆银行对公不良贷款同比减少5.15亿元,降幅达15%,9个细分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同比下降,对公房地产敞口小,潜在风险规模有限 [58] - 2024年公司逾期贷款占比、关注类贷款占比同比降幅为上市银行中最高,核销高峰已过,不良生成节奏放缓 [58] 新领导层踔厉风发,2020 - 2024年分红比率保持在30%及以上 - 2024年董事会换届,第七届董事会上任,新任董事长杨秀明和新任行长高嵩均具备丰富经验 [62] - 前十大股东包含国资、民企、外资,持股比例均衡,国资共计持股37.17%,民企共计持股19.68%,战略投资者大新银行持股13.20% [62] - 重庆银行2020 - 2024年年度分红比率维持在30%以上,每股分红金额逐年提升,截至2025年5月9日,A股股息率为3.76%,H股股息率为5.84% [64] - 公司A/H溢价率偏高,2025年5月9日为55%,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有望随公司基本面改善而逐步收敛 [64]
重庆信托:2024年信托业务实现净利润83.32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5-05 14:5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 利润总额2 58亿元 净利润2 04亿元 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 08亿元 [1] - 信托业务收入达91 38亿元 净利润83 32亿元 以受益人收益为主 [1] 战略转型与业务布局 - 实施"固收+投资+非标+资产经营"四轮驱动新战略 重点布局破产重整 QDII业务 绿色金融等领域 [1] - 业务模式从非标融资转向资产服务 资产管理及公益慈善为核心的多元化结构 [1] - 中标35家企业破产重整案 设立规模539亿元的重整服务信托 其中台海核电 奥瑞德项目投资收益率分别达28 57%和90 12% [1] - 创新产品包括首单家庭服务信托"聚富2号" 首单家族信托与QDLP合作服务信托 消费金融ABS累计规模90亿元 [1] 区域与产业服务 - "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存续信托规模1919 26亿元 成渝双城经济圈365 90亿元 京津冀地区184 80亿元 [2] - 新增民营信托规模576 34亿元 小微企业信托规模753 93亿元 [2] 绿色金融与社会责任 - 设立"绿水青山2号" "生态修复1号"绿色公益信托 存续绿色信托规模16 75亿元 资金投向节能环保 环境治理等领域 [2] - 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地产类信托风险规模超70亿元 [2]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坚持"化险 创新 转型"方针 深化四轮驱动战略 聚焦主业转型与创新突破 [3]
近年来四川深化与欧盟经贸、科技、文化等多领域合作 为中欧合作注入四川力量
四川日报· 2025-05-03 00:20
经贸合作 - 2024年四川与欧盟进出口总额达1699.5亿元,占全省外贸的16.9% [1][3] - 欧盟企业累计在川设立外商投资企业700余家,涉及服务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包括西门子、大众、空客等世界500强企业 [2] - 四川企业加速"出海",如长虹在捷克建立电视机生产基地,波鸿集团收购匈牙利工厂,超宇集团推进德国光伏项目 [3] 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 - 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6万列,成都开通至欧盟客货运航线18条 [1][4] - 建成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区、中意文化创新产业园等与欧盟合作的产业园区 [4] - 泸州中外地理标志产品博览会、西博会等平台推动四川特色产品进入欧洲市场 [4] 产业与项目落地 - 法国空客在成都投运"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心",首次落户欧洲以外地区 [2] - 德国劳特巴赫精酿啤酒工厂落户广元,引入德式酿造工艺 [3] - 通威太阳能光伏产品、凯翼汽车在欧洲市场拓展业务 [3] 人文与教育交流 - "成都·欧洲文化季"系列活动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如匈牙利艺术家作品展 [1][5] -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和成都·霍森斯小学以友城命名,开设法语课及研学交流 [8] - 四川与德国、奥地利合作成立职教集团,引进优质职教资源 [8] 友城与多领域合作 - 四川与欧盟国家缔结国际友城41对、友好合作关系111对,覆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地区 [1][8] - 友城合作从经贸扩展至科创、教育等领域,如高校人才联合培养 [8][9] - 欧盟驻华代表团连续两年访问四川,体现合作升温 [7]
四川塑造厚植发展新优势(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5-01 21:51
四川的战略地位与发展优势 - 四川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独特重要地位,所在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区域[1] - 2024年四川经济总量超6.4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经济总量超1.5万亿元,同比增长5.5%[1]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9年6.3%提升至2024年6.5%以上[5]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川渝两地统一用电领域40项差异性政策,推动用电业务跨省域"一窗受理、一站办理、一体服务",川渝通办事项扩展至355项[4] - 成渝地区已聚集生物医药相关企业6700户,产业总规模突破6500亿元,共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元级产业集群[5] - 2025年计划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320个,总投资约3.7万亿元,年度预计投资4414.5亿元,其中协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项目131个,年度投资1173.6亿元[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 四川培育自贡无人机等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成都生物医药等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7] - 计划实施产业新赛道争先竞速行动,布局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7] - 2024年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10.2%[9]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东方电机有限公司通过虚拟装配技术使水电设备装配效率提升4倍[9] - 2024年四川建成智能工厂270余家、数字化车间1200余个[9] - 持续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9] 对外开放与通道建设 - 2024年四川进出口总额增长9.4%,重回万亿元台阶[13] - 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开通国际及地区客货运航线85条,实现五大洲全覆盖,成都国际班列通达46个国家[12] - 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实施"即到即入"新模式,货物通行时间缩短4/5以上[14]
双城经济圈观察㊹ |成渝海关携手,助力内陆开放高地加速崛起
搜狐财经· 2025-04-29 12:02
成渝海关协作成果 - 爱思开海力士半导体(重庆)公司通过"综保区设备零配件便捷监管模式"实现零配件维修通关时间压缩25%,费用节约30% [1] - "关银一key通"川渝一体化业务办理网点为四川外贸企业提供电子口岸卡"共享盾",支持新业务拓展 [1] - 中欧班列(成渝)号常态化运行,两地海关协同优化监管流程,推广"铁路快通"模式,提高铁路进出口通行效率 [11] 川渝外贸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四川外贸进出口额2580.4亿元(同比+7.6%),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且居全国第8位 [7][8] - 同期重庆外贸进出口额1651.4亿元(同比+4.1%),对东盟进出口281.4亿元(同比+10.5%),对拉美、中东、非洲市场分别增长30.9%、9.2%、41.2% [9] 开放通道与平台建设 - 西部陆海新通道3条主通道、长江黄金水道及"空中"陆海新通道推动川渝成为西部开放前沿 [6][11] - 两地共建13个综保区、6个保税物流中心(占西部地区30%),23个指定监管场地满足多样化进口需求 [13] - 成都航空口岸为中西部首个双国际机场口岸,重庆港开放范围扩展至万州、涪陵、江津港区 [13] 产业协同与集群效应 - 川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成全球最大OLED生产基地和全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 [13] - 全球50%以上平板电脑、1/3笔记本电脑产自川渝 [13] 专家建议与未来方向 - 需整合长江上游水运资源(如重庆果园港、万州新田港),降低乐山、泸州等地分散运营成本 [16][18] - 建议设立高竹新区保税仓库,利用空港与水港优势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16] - 推动两地海关检验检测标准统一,实现通关便利化超越沿海效率 [18][19]
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
泽平宏观· 2024-12-18 14:24
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3核心观点 - 城市竞争体现为国家间竞争的核心,中国城市化进程推动城市格局深刻变化[2] - 基于"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逻辑,对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潜力进行客观排名[2] -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成都、南京、苏州、武汉、重庆位居前十[2] - 南京超越苏州升至第七,反映高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成效[2] 北京: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 - 集政治中心、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国际交流中心、文化中心等优势于一身[4] - 2022年GDP超4.1万亿全国第二,三产比重达83.9%全国最高[7]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近20%,科研实力全球第三[7] - 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超50%[7] - 严控人口规模影响城市活力,但推动"多中心"发展格局形成[9] 上海:全球化大上海 - 已基本建成国际经济中心,2022年GDP4.5万亿全国第一[12] - 汽车、电子、金融为三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9.6%[12] - 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2933万亿,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第三[12] - 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4730万标准箱连续13年全球第一[12] - 结构性放宽落户条件引进高学历人才缓解老龄化问题[13] 深圳:创新活力之都 - 从1979年人均GDP为香港1/11到2018年GDP超香港[19] - 2022年GDP3.2万亿全国第三,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60万全国之首[19] - 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41%,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2.3万家[20] - 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基础研究支撑缺乏等挑战[20] 广州:省制造业中坚力量 - GDP由1978年全国第八升至2015年全国第三后被深圳超越[23] - 2022年汽车产量310万辆占全国11%连续4年全国首位[23] - 金融业增加值占GDP9.2%低于北上深,R&D经费支出占比3.1%[26] 杭州:民营经济大本营 - 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长三角第一,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27.1%[28] -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61%,42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 - A+H股上市公司215家全国第四,仅次于北上深[28] 成都:新一线龙头 - 2022年GDP超2万亿占四川省36.7%,连续8年新一线城市第一[32] -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1.2万亿,中西部金融机构资源最齐全[32] - 与重庆形成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规模1.68万亿占全国近11%[32] 南京:创新名城 - 2022年人均GDP17.9万元十大城市第五[37] - 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四大支柱产业[37] - 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13.3万江苏省第二[37] 苏州:最强地级市 - 2022年GDP近2.4万亿全国第六地级市之首[41] -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万亿全国第二,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占29.6%[41] - 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仅1所211院校[44] 武汉:中部崛起支点 - 2022年人均GDP近14万元中部首位,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16.3%[46] - 汽车产量占全省71%,高新技术企业超1.2万家[46] - 民营经济占比41%低于主要城市,A+H股上市公司76家[49] 重庆:西南双核之一 - 大重庆GDP2.9万亿全国第五,主城都市区人均GDP10.5万元[50] - 笔电产量7411万台连续9年全球第一,汽车产量209.2万辆[52] - R&D经费支出占GDP2.4%低于主要城市[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