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不做基础研究局外人
经济日报· 2025-08-18 21:21
政策支持 - 上海市发布《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对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年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5000万元(含)至1亿元(不含)/年的企业补助500万元,1000万元(含)至5000万元(不含)/年的企业补助200万元 [1] - 政策旨在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加入",通过"补助+基金"等多元投入方式增强企业动力 [2] 行业现状 - 我国企业研发经费稳步增长,但主要用于试验发展,基础研究支出占比较低 [1] - 高等学校和政府属研究机构仍是开展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对产业安全和重大突破性创新的贡献有限 [1] - 基础研究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基础研究平台也主要布局在高校院所 [2] 发展建议 - 企业应深刻认识当前挑战,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加入",成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主体 [2] - 需破除束缚企业利用创新资源的障碍,推动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大科学设施等向企业开放共享 [2] - 畅通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在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流动通道,增强企业在基础研究相关基金及项目中的参与度与话语权 [2] 未来展望 - 全球创新竞逐已挺进"深水区",企业需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基础研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领航先行 [3]
创新能力:自立自强有底气
经济日报· 2025-08-16 21:47
科技创新战略与成果 -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断提升 [2]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期末增长近50%,增量达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 [2]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到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达6.91% [2][3] 重点科技领域突破 - 中国空间站"天宫"全面建成并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从月背带回样本 [2]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地壳一号"钻探设备取得突破 [2] - "奋斗者"号深潜器探秘万米深海,大型LNG运输船技术全球领先 [2] 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期末增长42% [3][7]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10.4% [7] - 集成电路年产量比"十三五"期末增长72.6%,增加约1900亿块 [5] 人工智能与新兴技术 -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增长率 [6]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100余款全球首发和中国首秀产品 [6] - 人工智能加速赋能千行百业,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 [6] 高端制造与装备发展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备案企业达809家,产品超374万架 [7] - 2025年上半年汽车产销量首次双超15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44.3% [7] - 造船业三大指标(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全球占比分别达51.7%、68.3%和64.9% [7] 创新生态与体系建设 - 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3]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44.9%提升至2024年53.3% [12] - 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达52.4万家,专利数量372.7万件,占国内总量74.4% [12] 人才与科研基础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3] -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STEM专业毕业生每年超500万人 [12] - 中国科学院"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培养出多个突破性技术团队 [11][12]
最高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增加发放贷款条件行为|营商环境周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09:50
碳计量体系建设 - 市场监管总局规划到2030年底建设一批国家碳计量中心 建立相对完善的碳计量量值传递溯源体系[1] - 重点任务包括加强碳计量政策研究 建立量传溯源体系 开展碳计量技术研究应用 提升实测验证能力等8项核心内容[1] - 建设程序由市场监管总局总体规划布局 优先在重点区域 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推进[2]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 -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推动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 目标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3] - 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多渠道引入耐心资本 强化产业链重点企业综合金融服务[4] - 建立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 差异化授信政策及跨部门协同机制 增强金融支持强度精度效度[4] 民营经济司法保障 - 最高人民法院提出25条举措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严格落实"非禁即入"政策和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7] - 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单方面变更贷款条件行为 规制高利贷等非法融资活动 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8] - 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司法 保障企业公平获得创新资源 助推统一大市场建设[8] 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 浙江省计划到2025年底构建食品药品 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信用评价机制 到2027年完善信用监管服务机制[10] - 全面归集主体信用数据 健全长三角共享机制 加强数据质量治理和异议核查[11] - 实施差异化监管 强化风险监测预警 拓展守信激励在金融信贷等领域的应用场景[11] 企业基础研究支持 - 上海市对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给予每年不超过1000万元财政补助 支持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按投入50%共同资助[14] - 企业利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展基础研究可获科技创新券补助 基础研究支出按100%税前加计扣除[15] - 要求承担重点实验室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低于10% 加强动态跟踪和成果宣传[15] 数智化就业服务 - 湖北荆门市建立企业用工数据库含3802家企业信息 劳动力资源数据库覆盖183.3万劳动力[16] - 开发劳动力资源 在外务工人员等6个分析系统 实现数据动态研判和决策支持[17] - 构建10个应用场景包括求职培训创业维权 通过四级服务网络支撑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18]
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09:20
科技领域重大突破 - 2021年6月首个自主勘探开发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一期投产 2022年6月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2023年12月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开启试运营 2024年11月首艘自主设计建造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建成入列 2025年2月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完钻[1] 基础研究进展 - "中国天眼"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观测到全球首例持续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2] - 量子科技领域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真纠缠比特数目世界纪录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3] - 生命科学领域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3] - 深空探测领域嫦娥五号实现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中国空间站正式建成[3] - 2024年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高校与科研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保持第一位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4] 战略高技术突破 - "深海一号"能源站为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每天输送超过1500万立方米深海天然气 二期大气田投产后建成我国最大海上气田[5]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CR450高铁列车全球速度最快[7] - 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技术商业化示范项目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7] -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商业运营 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全船贯通计划2026年底交付[7]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电池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显著进步[8]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5G通信技术大规模商用[8]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不断涌现[8] - 2021-2024年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 2024年上半年增长14.3% 高技术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从2020年15.3%提升至2024年上半年16.9%[8] 创新生态建设 - 2023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到1.2万亿元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9] - 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完善科学基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 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9] - 实施减税降费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激励企业研发投入[9]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深化"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 牵头发起"深时数字地球"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10]
【科技日报】五年“三跨越” 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
科技日报· 2025-08-07 01:28
科技突破与创新成就 - 成功研制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 [1] - 实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揭开月球背面神秘面纱 [1][6] - 完成全球首口超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 深度达10910米 [2] - 建成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并投入商业运营 [2][10] - 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建成入列 [2] - 福建舰成为首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 [2] -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建成 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2][8] 基础研究领域进展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超过1000颗 [5] - 实现51个超导量子比特簇态制备 刷新世界纪录 [6] - 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 [6] - 绘制世界首套猕猴大脑皮层单细胞空间分布图谱 [6] -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通过国家验收 [6] - 自然指数排名全球前十机构中7个来自中国 [7] - 热点论文数量占世界总量48.4% 保持全球第一 [7] - 高被引论文数量保持世界第二位 [7] 战略高技术领域成就 - 高铁运营里程超4.8万公里 占全球三分之二以上 [9] - CR450高铁列车成为全球速度最快高铁 [1][9] - 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行 标志第四代核电技术达世界领先水平 [9] - 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 [11]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5G网络 [11] -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 涌现一批自主研发大模型 [11] - 高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3.9%(2021-2024年) [11]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15.3%(2020年)提升至16.9%(2025年上半年) [11] 创新生态建设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 增量达1.2万亿元 [12] - 研发投入强度提高至2.68% 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12] - 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13]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海洋负排放"等国际大科学计划 [13]
上海出台举措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人民日报· 2025-08-06 22:10
政策支持措施 - 上海市发布3个方面9条举措 旨在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1] - 政府通过引导和服务保障助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发展深度和厚度[1] 资金投入支持 - 对科技创新实力强且基础研究投入大的企业给予年度不超过1000万元财政补助[1] - 对企业设立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按投入金额50%给予共同支持[1]
上海出台多条措施强化企业基础研究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环球网· 2025-08-05 06:05
政策支持 - 上海市发布《措施》从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机制创新三方面推出具体举措,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深度融合 [1] - 提出"探索者计划",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对科技创新实力强、基础研发投入高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 [3] - 鼓励企业设立或捐赠基础研究公益基金,并对相关项目给予50%的配套支持 [4] 企业参与基础研究现状 - 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达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 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的77.7%,但在基础研究领域贡献有限,主要依赖高校和科研机构 [3] - "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最初的2家扩展至22家,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 [3] 资金来源与机制创新 -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成立,由16家市属国企共同捐赠,是全国国资系统首个专注基础研究的公益基金会 [4] - 基金会聚焦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脑科学等前沿领域,首批发布20个企业提出的基础研究需求清单 [4] - 上海高校科技经费中近20%来自企业投入,已共建近千个联合研究平台 [4] 产学研协同 - 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展基础研究,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实施创新计划 [4] - 未来将聚焦商用发动机、重型燃机等关键领域,强化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 [4] - 扩大政企校多方投入模式,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3][4]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拉升翻红,近1年日均成交额超4亿元,上海政策支持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搜狐财经· 2025-08-05 05:41
指数表现 - 上证科创板100指数(000698)上涨0 28% 成分股博瑞医药(688166)上涨6 56% 华恒生物(688639)上涨5 88% 铂力特(688333)上涨4 69% 泽璟制药(688266)上涨4 05% 珠海冠宇(688772)上涨3 65% [3] - 科创100指数ETF(588030)上涨0 09% 最新价报1 11元 近1周累计上涨1 74% [3] - 科创100指数ETF近6月净值上涨22 98% 指数股票型基金排名348/3514 居于前9 90% [5] 流动性及规模 - 科创100指数ETF盘中换手1 81% 成交1 14亿元 近1年日均成交4 01亿元 居可比基金第一 [3] - 科创100指数ETF近1年规模增长13 55亿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1/12 [4] - 科创100指数ETF最新融资买入额达1149 61万元 最新融资余额达1 77亿元 [4] 政策与行业动态 -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 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探索者计划" 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 [4] - 中信证券预计25Q3主流、利基存储价格有望全面上涨 看好存储厂商Q3表现 重点推荐存储芯片设计龙头 建议关注存储模组分销商 [4] 基金表现与结构 - 科创100指数ETF自成立以来最高单月回报为27 67% 最长连涨月数为3个月 最长连涨涨幅为37 87% 上涨月份平均收益率为8 48% 历史持有1年盈利概率为62 84% [5] - 科创100指数ETF近3个月超越基准年化收益为0 86% 近1年夏普比率为1 46 [5] - 上证科创板100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23 52% 包括博瑞医药、百济神州、华虹公司等 [6] 基金费用与跟踪 - 科创100指数ETF管理费率为0 15% 托管费率为0 05% 费率在可比基金中最低 [5] - 科创100指数ETF近1月跟踪误差为0 012% 在可比基金中跟踪精度较高 [5]
上海出台重磅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中国经济网· 2025-08-05 03:56
政策支持措施 - 上海市政府出台《若干措施》共三个方面9条举措 旨在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 通过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助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发展深度和厚度 [1] - 政策通过财政补助 经费配套 税收优惠等方面强化基础研究保障 同时赋予企业更大决策权 支持使用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2] - 上海市教委深化设立"协调创新中心" 上海市国资委发起成立"启源公益基金会" 均对企业研发活动提供支持 [2]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1] - 2021年上海市科委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 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工程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 [1] - "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最初2家拓展至22家 覆盖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信息 航空 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1] 企业参与机制 - "探索者计划"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 [1] - 政策鼓励企业立足长远投身创新创业 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根基 [2]
上海发布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若干措施》及“探索者计划”细化配套政策 激励领军企业在技术底层创新突破
解放日报· 2025-08-05 01:43
政策核心内容 - 上海市政府出台《若干措施》旨在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 [1] - 政策提出"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两类措施 通过财政资金激励和制度设计推动企业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1][2] 财政资金支持措施 - 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政府与企业按1:1比例共同出资开展应用导向基础研究 [2] - 对企业使用科学仪器设施费用按实际支付额50%给予补助 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2] - 基础研究投入达1亿元/年及以上企业给予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 5000万至1亿元企业补助500万元 1000万至5000万元企业补助200万元 [2] 制度设计推动措施 - 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建设任务企业需确保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低于总研发支出10% [2] - 市国资委引导国有企业在年报中单列基础研究支出 符合条件投入可按规定加计视同利润 [2] 探索者计划实施 - 探索者计划始于2021年 企业凝练科学问题后与社会科研力量合作 由企业与市科委共同出资管理基础研究项目 [3] - 已有22家企业加入计划 覆盖央企 市属国企 民企和外企四类企业 [3] - 联影医疗作为首家参与企业 在医学影像领域设立多个应用性基础研究项目 其光子计数CT已进入中山医院和瑞金医院临床测试 [3] 产学研合作模式 - 政策支持通过项目和机构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包括探索者计划和高校企业协同创新中心 [4] - 联影医疗与上海交大 瑞金医院联合成立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 采用科研人员校企双聘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4][5] 公益基金支持机制 - 支持企业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 对基金会支持项目按投入额50%给予共同支持 [5] - 泰坦科技捐赠300万元设立非公募基金会 采用"不论成败"公益模式 首批资助3个高校原创研究项目各50万元 [5] - 项目周期两年 科学家可自由调整研究方向 基金会只监督经费使用 验收时不考核论文而注重研究挑战性和创新性 [6] - 16家上海市属国企联合成立国内首家地方国企发起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 推动更多企业资助前沿基础研究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