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材料等

搜索文档
重庆落地超50亿元重点项目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9 00:34
产业活动概况 - 渝北区举行"重庆新中心·山城会客厅"产业对接活动 吸引20家投资机构及近100家企业参会 [1] - 活动现场签约8个重点项目 总投资额达54亿元人民币 [1] - 签约项目涵盖先进制造 科技创新 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 [1] 重庆制造业集群体系 - 重庆提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包括2个"3" 1个"6"和1个"18" [1] - 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 先进材料 [1] - 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包括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软件信息服务 [1] - 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包括新型显示 高端摩托车 轻合金材料 轻纺 生物医药 新能源及新型储能 [1] - 18个"新星"产业集群包括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 AI及机器人等12个高成长性产业 以及卫星互联网 生物制造等6个未来产业 [1] 政策支持体系 - 重庆升级组建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 印发《深入推进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逐一完善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 新型显示 传感器及仪器仪表 先进材料等产业集群专项行动计划 [2] - 分集群组建工作专班 形成"一个集群 一个团队 一套方案 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2] - 通过"作战图+作战方案+作战行动"体系化推进制造业集群建设 [2]
广东省“粤创金桥”启动活动
投资界· 2025-08-15 07:05
广东省创业投资与创新创业项目对接机制 - 活动于2025年8月18日在广州启动 旨在打造常态化 高能级 实效性创投对接平台 推动产投联动和集聚发展 [1][2][3] - 活动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多部门主办 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风投创投高地的战略部署 [2][9] 活动议程 - 上午议程包括领导讲话 启动仪式和8个项目路演 每个项目路演约10分钟 [5] 参与路演的企业 - 广东蘑菇物联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基于密态智算的数据安全流通服务 处于国内行业前沿 [6] - 华南脑控(广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在工业控制领域落地AI垂直大模型的标杆企业 [6] - 广州芳禾数据有限公司 提供原创技术和平台方案的前沿科技企业 [6] - 泽高新智造(广东)科技有限公司 激光增材技术应用于轨道交通领域的头部企业 [7] - 深圳市纳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从事先进材料制造装备 目标成为全球头部企业 [7] - 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 创新芯片制造企业 首创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晶氮化铝体声波滤波芯片 [7] - 深圳市北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打造可思考 可决策 可处置的空间智能体 [7] - 广东辛孚科技有限公司 专注于工业软件和智能分析仪的高新技术企业 [7] 主办和承办单位 - 主办单位包括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厅 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多部门 [9] - 承办单位为广东粤财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 [9] 活动地点 - 会场设在广东大厦国际会议厅 地址为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09号 [11][12] - 交通便利 距离广州站3.6公里 车程约10分钟 距离白云国际机场35公里 车程约50分钟 [12]
单位GDP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重庆怎么做到的
中国经济网· 2025-08-13 03:24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 - 重庆市以年均2.4%能源消费增速支撑年均5.6%经济增长 单位GDP能耗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左右 [1] 产业结构优化措施 - 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 包括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 先进材料) 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 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软件信息服务) 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新型显示 高端摩托车 轻合金材料 轻纺 生物医药 新能源及新型储能) 18个"新星"产业集群(功率半导体及集成电路 AI及机器人等12个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和卫星互联网 生物制造等6个未来产业集群) [1] - 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4.6% [1] - 单位GDP能耗较2020年下降11.8% [1] 能效管理机制 - 引入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机制 促进重点用能企业优化生产工艺 [2] - 推动钢铁 建材 有色 化工等重点行业能效提升 推行"能效诊断+改造升级+节能监察"一体化模式 [2] - 累计为700余家企业开展节能服务 对1000余家企业开展工业节能监察 [2] 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 煤电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7克/千瓦时 [2] - 页岩气产量增速连续12年保持增长 [2]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46.5% 创历史新高 [2] 循环经济发展成果 - 2024年循环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行业企业超2万家 从业人数达15.3万人 [3] -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 绿色工业园区16个 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 [3] - 国家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29.5% 高于全国9.5个百分点 [3]
到2027年 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搜狐财经· 2025-08-05 23:37
政策文件核心内容 - 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推出18条针对性支持举措[1] - 政策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目标到2027年实现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债券发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1] - 政策强调分类施策、有扶有控原则,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1] 重点产业支持方向 -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重点支持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2] - 加大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支持力度[2]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汽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商业航天、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3] 金融工具创新 - 建立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债券发行"绿色通道"[2] - 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优化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机制[2] - 推广"创新积分制",规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3] - 推进投资端改革,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引导政府投资基金、保险资金等长线资金布局未来产业[3] 金融机构配套措施 - 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3] - 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3] - 建立跨部门协同推进、政策激励约束、地方政策配套、风险协同防控等4方面机制[3] 政策实施安排 - 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牵头推动政策落实[4] - 目标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4]
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央行等七部门发文
中国证券报· 2025-08-05 08:48
政策核心目标 - 到2027年基本成熟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 贷款 债券 股权 保险等金融工具联动衔接更紧密 服务适配性增强 [1][3] - 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充分满足 发行债券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 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1][4] 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支持 - 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 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 工业母机 医疗装备 服务器 仪器仪表 基础软件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 [2][5] -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加大首台套装备 首批次材料 首版次软件和专精特新企业新产品推广支持 [5] - 实施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 开展一月一链投融资路演和千帆百舸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 优化硬科技评价体系 推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6] - 发展创业投资二级市场基金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流程和定价机制 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与创投基金协同发展 [2][6] - 引导金融机构运用贷款 债券 股权 保险等工具为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配套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产业链自主可控建设 [2][7]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引导银行加大对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及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融资支持 加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金融支持 [8]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 基础软件 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 新材料 高端装备 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9] - 推进投资端改革 完善长周期考核 推动政府投资基金 国企基金 保险资金布局未来制造 未来信息 未来材料 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 [9] - 加快建设高碳产业绿色低碳转型金融标准体系 强化绿色信贷 绿色债券等工具应用 完善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 [9][10] - 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 区块链 人工智能简化流程 加强对5G 工业互联网 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中长期贷款支持 [10] 金融服务与机制创新 - 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 存货 仓单和订单融资 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 [11] - 推动全国性银行打造特色支行 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集群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属地分支机构授权 [13] - 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 支持企业开展跨境资金池试点 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 [14] - 银行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 完善尽职免责和激励机制 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授信评价模型 制定差异化授信政策 [15][16] - 推动银行 保险 证券 基金 担保机构等在防范交叉风险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 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16] 政策协同与实施保障 - 健全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工作机制 建立重点产业常态化项目推荐机制 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 [18] - 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及贴息政策 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 支小再贷款 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 [18] - 建立重大产业融资项目一对一辅导机制 鼓励政府性担保机构为制造业小微企业提供增信支持 [19] - 建立产业和金融风险联合研判预警机制 强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 及时共享高风险项目信息 [19]
上海出台重磅政策全力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中国经济网· 2025-08-05 03:56
政策支持措施 - 上海市政府出台《若干措施》共三个方面9条举措 旨在激发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活力 通过政府引导和服务保障助力科技企业提升创新发展深度和厚度 [1] - 政策通过财政补助 经费配套 税收优惠等方面强化基础研究保障 同时赋予企业更大决策权 支持使用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2] - 上海市教委深化设立"协调创新中心" 上海市国资委发起成立"启源公益基金会" 均对企业研发活动提供支持 [2] 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 [1] - 2021年上海市科委设立基础研究"探索者计划" 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界工程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 [1] - "探索者计划"合作企业从最初2家拓展至22家 覆盖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信息 航空 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 [1] 企业参与机制 - "探索者计划"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 推动产业需求与基础研究融通 [1] - 政策鼓励企业立足长远投身创新创业 全力夯实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根基 [2]
既“授企以鱼”又“授企以渔” 上海一揽子措施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
中国新闻网· 2025-08-04 15:58
上海市基础研究支持政策 - 上海市发布《若干措施》9条政策 通过财政补助 经费配套 税收优惠等方式强化企业基础研究保障 提高社会投入动力[1] - 基础研究投入达1亿元/年以上的企业可获得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2] - 2024年上海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为11% 高于全国6.91%平均水平 但低于国际创新型城市15%普遍水平[1] 探索者计划实施成效 - 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 将产业界工程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 寻求高校及科研院所解决方案[2] - 计划合作企业从2021年最初2家扩展到22家 覆盖集成电路 生物医药 信息 航空 先进材料等多个领域[2] - 企业反馈该计划不仅降低基础研究成本 还拓展产学研合作资源 帮助高校科研院所了解企业实际关注问题及产业化痛点[2] 基础研究战略定位 - 基础研究被定位为科学体系源头和技术问题总机关 是科技创新发展重要环节[1] - 政策强调"授企以渔" 赋予企业更大基础研究决策权 支持使用科学仪器设施共享服务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