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

搜索文档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浙江省委书记王浩、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等,出镜《焦点访谈》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07:40
内蒙古能源转型 - 内蒙古电力装机中火电占比从2020年83%降至2023年46%,四年节约标准煤1.95亿吨[3] - 2024年新能源总装机等6项指标全国第一,绿电消费占比达36.7%,晶硅行业绿电使用超40%,算力产业达85%[4] - 建成8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7500亿度(新能源870亿度),计划2024年新增新能源装机4000万千瓦,年末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4][6] - 库布齐沙漠建成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形成"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3] - 铁合金企业采用绿电直流炉技术,年省煤6万吨减碳16万吨[5][6] - 目标2030年新能源装机超3亿千瓦,发电6000亿度,发展绿氢/绿氨等衍生品[6] 浙江生态经济 - 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0.2%首超火电,二十年单位GDP能耗降38%,煤炭消费占比降至40%以下[7] - 建成全国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区,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7] - 云和梯田"稻田养殖"年产生态农产品15万斤,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万元/户均5000元[8] - 城乡居民收入达7.83万/4.28万元连续多年全国省区第一[8] - 以全国1.1%土地创造6.7%经济总量,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前列[7] 重庆绿色工业 - 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29.5%[10] - 长安汽车建成光伏装机266兆瓦,2024年消纳绿电1亿度减碳9.1万吨[11] - 缙云山拆除违建10万㎡修复生态70万㎡,发展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10] -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11] 跨区域发展模式 - 内蒙古侧重能源结构转型,浙江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重庆聚焦工业绿色升级[12] - 三地验证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路径,形成光伏治沙、源网荷储、绿色工厂等创新模式[12]
ESG干货十足,这场论坛藏着绿色未来的答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7:38
ESG政策与市场趋势 - 中国"双碳"目标五周年临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战略 2500家A股上市公司已主动披露ESG报告 [1] - ESG强制信披进入倒计时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多部委政策密集落地 [1] - 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专家指出 ESG信披通过增强透明度可降低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 吸引长期资本入局 [7][8] 行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新能源企业晶科能源、协鑫科技分享数字化改造经验 传统能源企业探索能效提升路径 [11][12] - DeepSeek等AI技术深度重塑环保、消费、医疗产业格局 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11] - 索尼、华住、麦当劳等跨国企业构建绿色供应链 从产品设计到回收利用重构价值链 [14] 企业ESG战略升级 - 56个入围ESG创新案例显示 环境友好类占比54%(30个) 社会责任类36%(20个) 公司治理类10%(6个) [17][18] - 领军企业普遍设立ESG专责委员会 将目标与高管绩效挂钩 构建覆盖合规/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的全面风控体系 [18] - ESG深度融入企业管理框架 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创造价值 东方证券研究显示高质量ESG可降低企业20%-30%运营风险 [8][18] 国际协作与标准建设 -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联盟强调 中资企业ESG实践正助推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 [7][8] - 中国人民银行提出需加强环境气候因素定价能力 推动信披标准建设与国际合作 [8] - 上海环交所指出数字化工具对碳数据获取分析的关键作用 为双碳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8]
ESG大咖集结!这场论坛藏着绿色未来的答案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7 06:56
ESG政策与市场动态 - 中国"双碳"目标五周年临近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战略 2500家A股上市公司已主动披露ESG报告 [1] - 多部委政策密集落地 ESG强制信披进入倒计时 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证监会等协同推进 [1] - 第三届21世纪"活力·ESG"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 主题为"智启新程 共筑未来" 汇聚监管机构、企业、金融机构及学界代表 [1][4] 行业实践与技术创新 - 能源与消费领域展开深度思辨 传统能源企业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能效 新能源企业探索技术路线创新 [10] - "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成为转型关键词 DeepSeek等技术革新重塑环保、消费、医疗产业格局 [10] - 56个入围ESG创新案例覆盖20多个行业 环境友好类占30个 社会责任类20个 公司治理类6个 [14][15] 企业战略与价值重构 - 领军企业普遍确立绿色战略目标 应用绿色技术降碳 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经济成为核心路径 [15] - ESG深度融入企业管理框架 设立专门委员会 将ESG目标与高管绩效挂钩 构建全面风控体系 [15] - 高质量ESG可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和法律成本 提升盈利确定性 强制信披减少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 [8] 国际协作与数字化赋能 - "绿色一带一路"成为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航道 中资企业ESG实践助推全球SDG愿景 [8] - 数字化技术工具加速碳数据获取与分析 为ESG及"双碳"工作提供支撑 [8] - 算力市场、绿电市场和基础设施通过智能合约实现ESG价值最优结合 [7] 论坛特色与行业影响 - 论坛获碳中和认证 通过采购CCER实现100%碳抵消 绿色理念贯穿办会全程 [3][9] - 首次打造造纸行业碳中和论坛、酒类ESG评级平台及转型金融研究报告 [6] - ESG案例征集活动国际影响力扩大 实践报告被带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 [14]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浙江省委书记王浩、重庆市市长胡衡华等,出镜《焦点访谈》
中国基金报· 2025-08-17 06:48
内蒙古绿色能源转型 - 内蒙古电力装机中火电占比已降至46%,相比2020年的83%显著下降,四年节约标准煤1.95亿吨[5] - 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库布齐沙漠新建50万千瓦光伏项目预计本月并网[5] - 新能源发展取得六个全国第一:总装机、新增装机、发电量、绿氢产能、新型储能装机、绿电交易规模[6] - 晶硅行业绿电比重超40%,算力产业绿电使用比例达85%,全社会电力消费绿电占比36.7%[6] - 2024年计划新增新能源装机4000万千瓦,年末总装机突破1.7亿千瓦,年发电量达3000亿千瓦时[8] - 已建成8条特高压外送通道,累计外送电量超7500亿度,其中新能源超870亿度[6] 浙江生态经济发展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50.2%,历史性超过火电,煤炭消费占比降至40%以下[11] - 单位GDP能耗降幅超38%,位居全国前列,以全国1.1%土地创造全国6.7%经济总量[11][12] -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5.2%,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50%[12] - 丽水云和梯田推广"稻田养殖"模式,年产生态农产品15万斤,带动村民户均增收5000余元[12] - 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7.83万元和4.28万元,连续多年居全国省区首位[13] 重庆绿色产业升级 - 重庆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9.5%[15] - 中国长安汽车建成光伏装机266兆瓦,2024年消纳绿电超1亿度,减少碳排放9.1万吨[16] - 缙云山拆除违建10多万平方米,修复生态空间70多万平方米,发展文旅康养等绿色产业[15] 三地绿色转型成效 - 内蒙古以年均1.4%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1%经济增长,单位GDP能耗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6] - 浙江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千万工程"等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9] - 重庆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金融改革等方面形成可复制经验[17]
中国理念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合作(国际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8-16 21:4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全球影响 - 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塑了自身发展面貌,并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理念引领与实践框架 [1] - 该理念将生态环境质量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球绿色转型合作,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迈向可持续繁荣带来启示与方案 [1] - 理念改变了传统发展思维,将环境保护视为发展动能而非障碍,重视自然资源的长期潜力,将自然资源视为人类持久财富与福祉的源泉 [1] 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的角色 - 中国正日益成为绿色技术提供者和生态投资促进者,推动国际经济合作与环境治理协同增效 [2] - 通过"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平台,中国与各方在政策工具、技术能力和可持续融资模式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 [2] - 中国积极支持非洲推进绿色基建、推广可再生能源、开展生态系统恢复,为非洲国家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有力政策指引 [2] 国际合作与政策协同 - 欧盟和中国都将生态系统完整性视为长期发展的根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循环经济、绿色金融及气候政策等领域开展建设性合作 [3] - 欧中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已成为双方开展相关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共同推动《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全球气候治理 [3] - 德中在气候与环境治理领域的合作深化政策对话、技术合作和能力建设,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城市、城市低碳交通等各领域合作 [3] 理念的全球认可与范例作用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越来越多国家所熟知和认可,生动展现了中国发展哲学如何丰富全球治理 [1][3] - 该理念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提供范例,影响了全球对发展的认知 [3]
活力中国调研行|科技赋能绿色生产 涪陵榨菜打造低碳产业链
新华社· 2025-08-16 08:07
公司转型与创新 - 公司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百年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 - 古法窖池升级为智慧工厂,手工作坊发展为世界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 [2] - 产品从佐餐小菜升级为世界品牌,体现工艺创新与品牌价值提升 [2] 行业发展趋势 - 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与品质的飞跃 [2] - 绿色转型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
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央视网· 2025-08-16 03:22
全球生态理念与实践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多国人士认可为兼具中国特性和全球价值 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 - 该理念主张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协同实现 突破传统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 其启示意义超越中国国界 [3] - 中国通过该理念指导 成功探索出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绿色转型路径 成为可复制的国际范例 [4] 中国环保领域成就 - 在可持续生产消费 绿色出行 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 形成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独特模式 [6] - 通过绿色"一带一路"和南南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国际地位从参与者升级为引领者 [8] - 可再生能源应用领先全球 电动汽车普及等技术突破降低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成本 [13][14] 国际评价与角色转变 -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指出中国已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绿色技术实践标杆 北京 杭州 深圳成为学习目的地 [11] - 世界自然基金会肯定中国在气候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作用 其环保决心推动全球绿色转型 [3] - 世界经济论坛强调中国实现碳排放减少与经济增长并行的示范效应 为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有效路径 [13][14]
7月经济保持稳中有进 “新”特征明显“含绿量”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15 23:02
经济总体态势 - 7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 7%,增速均较6月回落1 1个百分点 [1] - 1—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 6%,涨幅较1—6月回落1 2个百分点 [1] - 商品和服务零售合并1—7月同比增长5%左右,消费扩大态势未改变 [1] 新动能与高技术产业 - 7月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 9%和21 7% [2] - 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 4%,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0 8%和21% [2] - 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量分别增长24%和18 9% [2] 绿色经济发展 - 7月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 1%和29 4% [2] - 碳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等绿色材料产量分别增长43 8%和19 8% [2] -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 7% [2] 未来经济展望 -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 - 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趋势未变 [3] - 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实现5%左右目标,高质量发展势头巩固 [3]
向“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前行
经济日报· 2025-08-15 22:43
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成就 - "十四五"时期行业取得历史性成就,"6轴7廊8通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成率超过90% [1] - 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和邮政快递网,拥有全球规模最大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 [1] - CR450动车组实现时速400公里持续运行,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填补航空与高铁速度空白 [1] - 农村智慧物流"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山东青州"无人机+驿站"模式将农产品配送时间缩短至48小时 [1] 行业发展制约因素 - 多式联运衔接效能不足,重点港口铁路专用线覆盖率待提升,货物编码/单据格式标准不统一 [2] - 智能交通领域部分关键部件和核心专利依赖外部,国内企业技术研发和专利布局需加强 [2] - 中西部农村地区数字化改造滞后于东部沿海,数据共享不畅影响跨区域协同效率 [2] 未来发展方向 一体化融合 - 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提升综合交通枢纽水平,新增铁路专用线提高港口/园区覆盖率 [2] - 统一货物追踪编码标准实现"一单到底",推广宁波舟山港"海铁联运"模式降低企业成本 [2] 技术创新 -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重点突破智能驾驶芯片、车路协同通信协议等技术 [3] - 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扩大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公交等应用场景积累测试经验 [3] 绿色转型 - 提升铁路/内河货运量占比,推广新能源车辆及充电桩/加氢站等配套设施建设 [3] - 推进船舶LNG动力改造和沿海老旧船舶节能改造,降低内河船舶单位运输能耗 [3]
宏观政策发力显效 今年7月份我国国民经济稳中有进
新华网· 2025-08-15 22:36
经济运行态势 - 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生产需求持续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3]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1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 [3] - 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其中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8%,增速连续两个月加快 [3] 生产端表现 - 工业生产和服务业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 [3] - 暑期旅游出行增多带动相关服务业较快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 [3] 需求端表现 - 市场销售继续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 [3]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规模继续扩大,1至7月同比增长1.6% [3] 外贸表现 - 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比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 [3] - 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 [3] 就业与物价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与上年同期持平 [4] -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持平,核心CPI同比上涨0.8%,连续三个月涨幅扩大 [4] 新动能成长 -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 [5] - 规模以上集成电路制造、电子专用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6.9%和21.7% [5] - 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0.8%和21% [6] - 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等新能源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7.1%和29.4%,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 [6] 消费新动能 - 网上零售、即时零售等消费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7]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的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30.4%和22.9% [8] 政策效应 - 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效应持续释放,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水利、电力投资快速增长 [8] - 高质量推动"两重"建设等政策效果显现,有利于推动经济平稳运行 [8] 国际预期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 [9] - 多家国际投行将中国资产评级上调至"超配",并加码中国资产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