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涪陵榨菜
icon
搜索文档
重庆涪陵:一颗青菜头“榨”出155亿元
环球网· 2025-09-01 07:59
行业概况 - 涪陵榨菜产业2024年青菜头收砍面积达73.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5亿元[1] - 涪陵区位于北纬30度独特纬度,拥有110天瘤茎膨大期,3℃至15℃气温和小于12小时日照的完美生长条件[1] - 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紫色土富含硒、钙、钾等微量元素,使青菜头肉质紧实、口感脆嫩、空心率低[1] 科技创新 - 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拥有全国唯一榨菜综合配套研究机构,储备芥菜种质资源1336份[2] - 早熟品种"渝早100"将鲜食青菜头上市提前至10月底,搭配延迟上市的"ZB5"实现"一年两季"种植[2] - 茎叶兼用新品种"渝芥优222"实现瘤茎和叶子均可食用,支持种养循环绿色生产模式[2] 循环经济 - 采用MVR蒸发浓缩技术将含盐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复腌液,年产出5万吨榨菜酱油,新增产值1亿元[3] - 早熟品种青菜头零售价达7元/斤,批发价3元/斤,相比普通品种每斤仅售0.5-0.6元有显著溢价[3] 产业模式 - 构建"企业+合作社+农户"机制,已组建197家榨菜生产股份合作社,入股农户达20774户[3] - 青菜头亩均收益维持在2000元以上,种植户人均纯收入达3200元以上[3] - 农民可在合作社就近短期务工获取劳动报酬,入股农户还可获得合作社分红[3]
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市场监管所三向发力助力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25 07:53
行业监管动态 - 市场监管部门对涪陵榨菜产业开展质量安全与地理标志使用专项检查 覆盖辖区全部22家生产企业[1][5] - 重点查处榨菜添加萝卜未在商品名称中明示的行为 发现并责令整改6项问题 包括1项计量包装问题[4][5] - 召开本年度第4次生产企业集体约谈会 指导企业整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与质量问题[4] 企业生产规范 - 要求企业严格按自我标示的质量标准生产 规范产品名称与配料标注一致性 禁止乱用执行标准[5] - 加强进货查验 过程控制与出厂检验制度抽查 对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及操作规范进行现场指导[5] - 检查厂区车间卫生及消毒设施记录 督促企业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5] 知识产权建设 - 指导企业进行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 目前辖区企业已完成48个产品备案[6] - 推动高质量商标与专利申请 拥有1件榨菜行业驰名商标[6] - 支持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已有1家企业登记融资意向[6] 品牌保护措施 - 开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专项检查 重点监控超出授权范围使用商标及私自添加萝卜丝等行为[5] - 强化"涪陵榨菜"百年品牌形象维护 通过科所联动规范包装标识与图案标注[1][5] - 推进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 支持企业申报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开展“涪陵榨菜”商标专用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8-21 07:30
执法行动 - 重庆市涪陵区市场监管局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对辖区榨菜生产企业检查整治 [2] - 检查重点包括未经商标权利人同意擅自使用"涪陵榨菜"标志证明商标 [2] - 检查内容涵盖是否按照"涪陵榨菜"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及是否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 品牌保护 - 执法行动旨在维护"涪陵榨菜"百年品牌良好形象 [2] - 专项行动持续进行 执法人员8月20日在一家榨菜生产企业检查商标标注及使用情况 [2]
活力中国调研行|科技赋能绿色生产 涪陵榨菜打造低碳产业链
新华社· 2025-08-16 08:07
公司转型与创新 - 公司从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百年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 - 古法窖池升级为智慧工厂,手工作坊发展为世界领先的智能化生产线 [2] - 产品从佐餐小菜升级为世界品牌,体现工艺创新与品牌价值提升 [2] 行业发展趋势 - 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与品质的飞跃 [2] - 绿色转型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2]
(活力中国调研行)榨菜大脑、基因图谱:百年涪陵榨菜打好“科技牌”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06:44
科技创新应用 - 公司采用2300平方米智能温室实施水培技术 使用特制循环营养液精准调控植物生长要素 [1] - 行业建立"榨菜产业大脑"系统 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 成为产业智慧化转型核心中枢 [1] - 种植端部署AI识别系统 通过手机小程序实现地块品种匹配 病虫害诊断与防治方案生成功能 [2] 基因研究突破 - 科研机构完成全球首个茎瘤芥全基因组测序 构建包含203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图谱 [2] - 基因组数据库可精准定位控制脆嫩度 纤维含量 风味物质合成的关键基因 [2] - 研究成果为培育高产 优质 抗病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品种改良进程 [2] 环保技术升级 - 行业引入MVR蒸发浓缩技术 将腌制浓盐水加工为复腌液原料 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100% [2] - 技术应用有效解决传统工艺中盐水处理的环保难题 [2] 市场拓展成果 - 公司产品已出口至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布局成效显著 [3] - 行业通过科技赋能推动百年榨菜产业升级 打造"世界榨菜之乡"新形象 [3]
一颗青菜头创造百亿产业,涪陵榨菜凭什么“出圈”
第一财经· 2025-08-15 05:44
涪陵榨菜产业概况 - 涪陵区是全国最大榨菜产区,产量占全国近40%,2024年产业产值突破150亿元,预计2027年达200亿元 [3][7] - 涪陵榨菜历经120余年发展,从手工作坊升级为现代化产业,拥有3件地理标志商标和4件中国驰名商标,获"榨菜全产业链典型县"称号 [6] - 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74.03万亩,总产量190.8万吨,产业总产值155.4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7%、10.12% [7] 产业链与规模 - 涪陵区现有榨菜原料种植农户16万户、半成品加工户1700余户、榨菜生产企业46家,其中涪陵榨菜集团是行业唯一上市公司 [6] - 半成品加工能力超80万吨/年,成品加工能力60万吨/年以上,形成"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6] - 榨菜产业带动人均纯收入3805元,成为涪陵区产销规模最大、辐射能力最强的特色民生产业 [7] 科技创新与品种研发 - 重庆市渝东南农科院成功绘制全球首个茎瘤芥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覆盖203份种质资源,建立国际最大基因组数据库 [10] - 培育出"高山青""渝早100""渝机6号"等突破性品种,实现早熟(10月底)至晚熟(4月底)全周期覆盖,延长上市窗口 [11] - 选育"渝芥优222"实现茎叶双用,形成与涪陵黑猪的种养循环模式 [11] 加工技术与绿色转型 - 引入智能化生产线,应用低盐窖藏发酵、巴氏杀菌等技术,产品含盐量从12%降至3%,30余个产品获绿色认证 [11][13] - 投入5.2亿元推广废水处理技术,建成44座处理设施,年处理榨菜废水200万吨,实现达标排放 [11] - 涪陵榨菜集团采用MVR蒸发浓缩技术,年回收盐水生产榨菜酱油5万吨,新增产值1亿元,实现盐分循环利用 [12][13]
一颗青菜头创造百亿产业,涪陵榨菜凭什么“出圈”|活力中国调研行
第一财经· 2025-08-15 02:25
产业规模与地位 - 涪陵是全国最大最集中榨菜产区 产量约占全国近四成[1] - 产业产值已突破150亿元 预计2027年达到200亿元[1] - 2024年实现总产值155.45亿元 较上年增长6.7%[3] 产业链结构 - 拥有榨菜原料种植农户16万户 半成品加工户1700余户 榨菜股份合作社197个[3] - 榨菜生产企业46家 其中涪陵榨菜集团是酱腌菜行业唯一上市公司[3] - 半成品加工能力达80万吨以上 成品加工能力60万吨以上[3] 种植与产量数据 - 2024年种植青菜头面积74.03万亩 总产量190.8万吨[3] - 实现人均榨菜纯收入3805元[3] - 计划2027年种植面积稳定75万亩 总产量190万吨 产销成品榨菜65万吨以上[3] 品牌与认证 - 拥有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4件中国驰名商标[2] - 获"榨菜全产业链典型县"称号[2] - 30余个榨菜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8] 科技创新突破 - 成功绘制全球首个茎瘤芥全基因组高质量遗传变异图谱[5] - 覆盖全国203份最具代表性种质资源[5] - 选育出高山青菜头品种"高山青"和早熟品种"渝早100"等新品种[6] 加工技术升级 - 引入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加工生产线 应用低盐窖藏发酵等技术[7] - 榨菜含盐量从12%降至3%[8] - 投入5.2亿元推广盐水生化处理技术 建成44座废水处理设施[7] 资源循环利用 - 采用MVR蒸发浓缩技术 每年生产榨菜酱油5万吨 增加产值1亿元[8] - 通过结晶盐设备实现盐分重复用于腌渍[8] - 选育"渝芥优222"实现瘤茎和叶子均可食用 形成种养循环模式[7] 品种改良成效 - 通过育种突破温度限制 将上市时间从1-2月延长至10月底至4月底[7] - 培育出适宜机收的"渝机6号"和低皮筋品种"涪优928"[6] - 形成覆盖早中晚熟全周期的品种矩阵[5]
活力中国调研行 | “国民小菜”涪陵榨菜靠绿色科技闯世界
中国青年报· 2025-08-14 09:48
公司研发创新 - 科研人员选育茎叶兼用品种使废弃菜叶变为可食用蔬菜 [1] - 开展叶片饲料化研究以实现榨菜与黑猪种养循环的绿色生态模式 [1] - 通过真空浓缩技术将浓盐水加工成榨菜酱油并实现循环利用 [1] 生产工艺与环保 - 核心工艺"三腌三榨"产生的浓盐水通过新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 [1] - 废水处理从生化处理升级为真空浓缩技术实现零废弃 [1] - 浓盐水部分加工成市场销售产品部分回用于腌菜池 [1] 市场与国际化 - 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涪陵正牵头制定榨菜国际标准以巩固行业领导地位 [1] - 依托独特气候土壤条件和工艺创新建设全球榨菜出口基地 [1]
探索独具特色的融合新路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9
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 重庆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推进山区库区强县富民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 [1] - 形成中心城区引领 区域中心城市带动 区县城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 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1] - 提升区县城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 增强小城镇服务"三农"功能 发挥乡村要素市场和消费市场作用 [1] 乡村特色产业发展 - 依托本土资源发展火锅食材 粮油加工 生态畜牧等特色产业 打造"三峡柑橘""巫山脆李""涪陵榨菜"等品牌 [2] - 发展观光采摘等生态旅游 推进生态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通过产业链壮大夯实城乡融合基础 [2] -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延链增效 联农带农 [2]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 构建"2小时重庆"交通圈 统筹建设农村水电路气讯"五网"基础设施 [2] - 打造"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 实现区县城 乡镇 农村功能衔接互补 [2] - 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覆盖 边远地区延伸 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 体制机制改革 -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改革 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3] - 提升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 实施"四进三回"行动 完善乡村人才体制机制 [3] -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 [3] 长期发展规划 - "十五五"时期将持续统筹推进"五个振兴"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 [3] - 做优做强县域特色产业 提升公共基础设施便捷水平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3]
城乡融合绘就巴渝乡村振兴画卷
经济日报· 2025-07-22 22:05
城乡融合发展 - 重庆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2.14%,居中西部第一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2.24∶1,脱贫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长6.8% [1] - 巴南区城镇化率从2021年的83.9%上升至2024年的84.7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21年的2.01缩小至2024年的1.94 [3] - 重庆中心城区外区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1.5%,主城都市区与山区库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缩小至1.66∶1 [4] 要素双向流动 - 巴南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取得重庆首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挂牌交易、首位城市人才落户乡村、首个农村权益退出试点等成果 [3] - 重庆健全城市工商资本和科技、人才下乡有序引导机制,实施"四进三回"行动,引导城市产业、技术、信息等优质要素向乡村流动 [4] - 巴南区盘活60多亩闲置土地,引入社会资本打造智慧种植基地,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 [2] 产业振兴 - 重庆实施千亿元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精特色名优农副产品 [5] - 永川区黄瓜山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21年的2.48万元提高至2024年的3.01万元,年游客接待量超过80万人次 [6] - 重庆着力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建设10条百亿元级产业链 [7] 农业科技创新 - 重庆组建7个农业科技创新联盟、16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成全球最大的家蚕基因库及全国最大的榨菜和柑橘资源圃 [7] - 累计取得农业科技成果1724项、转化377项,转化率达21.86%,转化金额超12亿元 [7] - 建成国家级平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个 [7] 农村三产融合 - 重庆把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规上加工企业近900家,总产值超2600亿元 [8] - 培育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老等新业态,打造8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9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000多个休闲观光体验园 [8] 乡村建设 - 重庆累计建设巴渝和美乡村达标村3500多个 [9] - 行政村通硬化路达100%,行政村5G网络覆盖率100%,自来水普及率超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7.8% [10] -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100%的行政村和99%以上的自然村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75% [10] 乡村治理 - 重庆构建完善党建统领"141"基层治理体系,在1031个镇街全覆盖建成基层治理中心指挥室,在1.1万个村社设立6.5万个网格 [10] - 累计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6个、示范村60个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