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

搜索文档
通信行业周报(2025.07.21-2025.07.27):央国企百亿聚焦聚变赛道,AI软硬件双轮驱动趋势不变-20250731
上海证券· 2025-07-31 11:5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通信行业“增持”评级 [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聚变能源挂牌成立,央企百亿注资引领规模化新阶段,七家重量级央企及地方国企联合注资114.92亿元 [5][18] - 政策加码叠加中美博弈,可控核聚变投资上行周期开启,美企累计融资约62.8亿美元领跑,中企以27.9亿美元紧随其后,且我国政策面支持持续 [5][18] - 聚焦AI“基建扩张+模型跃迁”双轮驱动,软硬协同下看好算力 - 应用全栈机遇,建议关注多领域相关标的 [6][19] 根据相关目录总结 过去一周行情回顾 板块走势 - 过去一周(2025.07.21 - 2025.07.27),上证指数、深证成指涨跌幅分别为1.67%、2.33%,中信通信指数整体涨跌幅为 - 0.47%,在中信30个一级行业排第28位 [4][14] - 通信板块细分板块中,通信设备、电信运营II、通讯工程服务指数近一周跌幅分别达0.20%、1.60%、0.81%,增值服务II指数涨幅为0.47% [4][14] 涨跌幅top5 - 股价涨幅前五名为东信和平34.10%、澄天伟业17.14%、司南导航16.54%、远望谷15.41%、深桑达A 9.81% [4][15] - 股价跌幅前五名为*ST高鸿 - 17.71%、德科立 - 9.61%、恒宝股份 - 8.28%、ST路通 - 7.56%、ST信通 - 6.68% [4][15] 周专题:央国企百亿聚焦聚变赛道,AI软硬件双轮驱动趋势不变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7月22日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我国可控核聚变发展进入规模化新阶段,七家重量级央企及地方国企联合注资114.92亿元 [5][18] - 国内可控核聚变投资处于上行周期,一是中美博弈加剧,美企融资领先,中企紧随;二是我国政策面支持持续 [5][18] -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26 - 28日召开,AI基建与模型相互依托,软硬件协同属性增强,建议关注算力至下游应用核心受益标的 [6][19] 行业重要新闻 市场 -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4%,华为连续两季度领先,出货量占有率从15%提升至18.1% [21] - vivo出货量排名第二,OPPO延续销售势头,OnePlus增长瞩目,小米增长速度第二快,苹果iPhone 16系列降价促销,荣耀中端机型取得良好开端 [21][22] 运营商 - 中国移动2025 - 2027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结束,预估采购约3.33万台,最高限价约20.294亿元,5家国产老牌数通厂商入围 [22] - 华为、中兴通讯、新华三、锐捷网络、迈普通信分别中标不同标包,总中标金额分别约为5.631亿、4.488亿、4.091亿、4.1亿、0.498亿 [22][23] 行业重要公告 - 鸿泉物联预计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约3.3亿元,同比增长35.50%,归母净利润约3300万元,扭亏为盈 [23] - 超图软件预计25年半年度营业收入约5.80 - 6.20亿元,同比下降2.66% - 8.94%,归母净利润约800 - 1200万元,同比下降64.60% - 76.40% [23] - 源杰科技发布24年度权益分派实施公告,拟派发现金红利总额855万元,股权登记日为7月30日,除权(息)日为7月31日 [23]
12 家公司、上百亿融资背后:国内“核聚变”赛道投资起风了
36氪· 2025-07-31 09:41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融资114.9 亿。 这家"初创公司"以令人瞩目的融资数额、旗舰级的资方团队进入公众视野—— 它要做的是一种相当前沿的技术研究:可控核聚变。 图:AI 生成的"可控核聚变"想象图 核聚变能具有能量密度高、燃料储量近乎无限、不产生长寿命高放射性废物、本质安全等显著优势,被誉为"人类终极能源"。 如果能研发成功并实现商业化应用,它能以近乎无限的原料、极小的环境代价和高度的安全性,彻底解决能源短缺、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难 题。 此外,核聚变对于我们的生活(海水淡化)、科研(太空探索)、工业生产/供热等多个领域提供高效、清洁的动力和能源,发挥重要的作用。 据我们观察,对于国内核聚变的商业化,资本早已"蠢蠢欲动"。 据IT桔子数据,目前国内核聚变赛道共有19笔公开投资事件,12家公司获投,总的融资金额估计达到了147亿元。 在获得融资的公司中,融资最多的公司包括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聚变新能(安徽)有限公司、能量奇点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陕西星环聚能 科技有限公司。 | | 能量奇点 | | 聚变新能 聚变新能Neo Fusion | 聚变能源 | | --- | --- | --- | ...
新股速递| 沃尔核材:英伟达影子股,高速铜缆贡献未来看点
贝塔投资智库· 2025-07-31 04:05
公司概况 - 公司是高速数据通信与可替代能源电力传输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深耕高分子辐射改性新材料领域,聚焦电子通信和新能源电力赛道 [1] -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材料、通信线缆、电力、新能源汽车及风力发电等领域 [1] - 已构建从铜芯线到成品铜缆的完整产业链,224G PAM4高速通信线在800G速率下传输距离突破2.5米 [1] - 通过英伟达GB200认证,并通过全球第一大高速铜缆生产商安费诺间接向英伟达供货 [1] 行业前景 - 通信电缆行业预计从2025年的182亿美元增至2029年的228亿美元,CAGR达5.7% [2] - 2024年传统通信设备占比58.5%,高速通信设备占比14.8%,智能汽车、工业智能制造、消费电子及其他分别占11.5%、9.0%、6.2% [2] - 全球高速铜缆市场预计25-29年CAGR达26.9%,从19亿美元增长至49亿美元 [5] - 多通道800G、1600G、3200G及单通道224G、448G高速铜缆需求将上升 [4][5] 市场地位 - 热缩材料领域:全球市占20.6%,中国市占58.5% [6] - 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最大新能源汽车DC充电枪制造商,市占41.7% [6] - 电力材料领域:中国电缆附件制造商市占第一,10.6% [7] - 高速铜缆领域:全球第二大及中国最大制造商,全球市占24.9% [7] 业务驱动因素 - 英伟达GB200服务器采用铜缆背板连接方式,内置5000根NV Link铜缆,带动高速铜缆需求 [8] - 2024-2028年高速铜缆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5% [8] - 物理发泡线材为中高速场景主流选择,藕芯线材满足超高速场景需求 [8] 财务表现 - 22-24年及25Q1收入分别为53.37亿、57.19亿、69.20亿及17.59亿元 [9] - 22-24年毛利率为30.21%、31.28%、30.50%,25Q1提升至32.53% [9] - 22-24年净利率为12.37%、13.25%、13.30%,25Q1提升至15.36% [9] - 电子材料业务24年收入同比增长27.9%,营收占比37.6%,毛利率39.1% [10] - 电网电力业务24年收入同比下滑2.8%,占比13.4%,毛利率36.9% [10] - 通信电缆业务24年营收占比24.6%,毛利率16.4% [10] - 新能源业务24年营收13.8亿元,同比增长27.6%,毛利率23.3% [11] 现金流与客户结构 - 22-24年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10.36亿、8.60亿、9.43亿元 [13] - 24年底账上现金9.7亿元,流动比率1.92 [13] - 前五大客户24年贡献收入12.7%,最大客户占比4.0% [14] - 安费诺24年成为最大客户,贡献占比4.0% [14] - 前五大供应商24年占总采购额18.0%,最大供应商占比6.6% [14] 核心优势 - 国内唯一量产224G铜缆,良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 [15] - 拥有5台罗森泰发泡机(核心生产设备),已订购20台,25Q4将新增3台 [16][17] - 电子、电力基本盘业务稳健,高速铜连接业务高增长 [18] - 藕芯线材因安费诺订单饱满,当前处于满产状态 [19] - 承接英伟达GB200服务器50%订单(约20万千米/年),并向Meta、微软供货 [21] - 海外客户订单占比70%,排产至2026年Q1 [22] 产能与产量 - 通信电缆产品24年产量2.325亿米,产能2.87亿米,利用率81.0% [20] - 电子材料产品24年产量5.2677亿米,产能5.5848亿米,利用率95.69% [20] - 新能源汽车电力传输产品24年产量250万只,产能320万只,利用率79.6% [20] - 电网及电站电力传输产品24年产量510万套,产能560万套,利用率90.3% [20] 股价驱动因素 - 下游应用于算力中心、新能源汽车、高压电网、核电站及高铁交通等高增长行业 [23] - 2025年北美四大云厂Capex增速预计50%,国内阿里未来三年资本开支超过去十年 [24] - 英伟达下一代芯片若采用AEC有源电缆方案,可能进一步拉动需求 [24] - 公司是国内研究高温超导电缆的老牌龙头企业,涉及"可控核聚变"概念 [25] 海外布局 - 24年海外收入占比11.7%,拥有中国9个制造基地及越南1个基地 [28] - 推进马来西亚生产基地建设,预计2026年投产,海外营收占比有望提升至35% [28]
中银晨会聚焦-20250731
中银国际· 2025-07-31 01:16
7月金股组合 - 报告推荐的7月金股组合包括10只股票,涵盖多个行业如房地产、物流、化工、科技等 [2] - 滨江集团(002244 SZ) - 顺丰控股(002352 SZ) - 极兔速递-W(1519 HK) - 卫星化学(002648 SZ) - 安集科技(688019 SH) - 海优新材(688680 SH) - 合锻智能(603011 SH) - 黄山旅游(600054 SH) - 胜宏科技(300476 SZ) - 南亚新材(688519 SH) 市场指数表现 - 上证综指收盘3615 72点,上涨0 17% [4] - 深证成指收盘11203 03点,下跌0 77% [4] - 沪深300指数收盘4151 24点,微跌0 02% [4] - 创业板指表现最差,下跌1 62%至2367 68点 [4] 行业表现 - 钢铁行业涨幅最大,达2 05% [5] - 石油石化行业上涨1 84% [5] - 电力设备行业跌幅最大,达2 22% [5] - 计算机行业下跌1 59% [5] 电力设备行业专题研究 核聚变电源核心观点 - 核聚变电源是聚变装置核心部件,成本占比高达30%-50% [3][6] - 电源通过优化加热温度、能量约束时间提升聚变"三乘积",推动聚变点火 [6] - 我国聚变装置"三乘积"已达1020量级,距离5×1021的聚变自持条件仍有差距 [6] 电源技术要求 - 磁体电源响应时间需控制在0 3ms以内,电压波动率不超过3% [7] - 加热电源呈现大功率化趋势,需使用高频率射频技术 [7] - 我国已具备回旋管、速调管、四极管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能力 [7] 不同技术路线电源需求 - 直线型装置要求等离子体加速到250km/s,线圈放电速度需控制在亚微秒级别 [7] - Z箍缩装置需要研发50 MA级别的"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 [7] - 仿星器磁场位形完全依赖磁场线圈电流,电源设计复杂 [7] 行业壁垒与发展前景 - 电源行业具有高客户壁垒和技术壁垒 [8] - 需要紧密配合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研发 [8] - 多技术路线并进推动聚变电源需求释放 [8]
中经评论:“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经济日报· 2025-07-31 00:07
公司成立与战略定位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 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1] - 公司作为推进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标志着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1] 技术优势与能源潜力 - 可控核聚变通过模拟太阳聚变机制释放能量 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 [1] - 该技术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 [1] 商业化加速动因 - 中国自1983年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 当前核能进入最重要战略机遇期 [2] - 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进入关键装配阶段 欧美私营公司实现高温超导磁体等突破 [2] - 聚变能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 是国家能源安全压舱石和应对气候变化终极武器 [2] - 美国、德国、英国均发布国家聚变战略 中国组建国家队以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2] 资源整合与运营模式 - 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 为商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3] - 中国石油昆仑资本、国家绿色发展基金等股东入局 促进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全链条深度融合 [3] - 采用"技术+资本"双平台模式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分散研发风险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生态 [3] 商业化挑战 - 技术处于发展初期 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 投入以千亿元计 不确定性强 [4] - 产业化进展周期长 短期盈利可能性较低 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4]
“人造太阳”照进商业化征程
经济日报· 2025-07-30 22:20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于7月22日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将核聚变从科研探索纳入国家战略性产业布局的关键一步 [1] - 公司定位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 [1] - 公司将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形成"技术+资本"双轮驱动模式 [3] 可控核聚变技术特点 - 可控核聚变通过模拟太阳的聚变机制,以受控方式释放能量,具有能量密度大、原料资源丰富、放射性污染低、安全性好等优势 [1] - 与核裂变相比,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能源终极解决方案,可提供近乎无限的清洁能源 [1] 核聚变商业化加速背景 - 我国1983年提出"热堆—快堆—聚变堆"核能三步走发展战略,当前进入最重要战略机遇期 [2] - 过去10年全球核聚变研究迎来"黄金窗口期",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关键装配阶段,欧美私营聚变公司实现多项技术突破 [2] - 聚变能可提供稳定低碳的基荷电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压舱石"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终极武器" [2] - 美国、德国、英国等已发布聚变能国家战略,我国组建"国家队"旨在未来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权 [2] 公司股东结构与功能 - 控股股东中核集团拥有丰富工程经验和强大资源整合能力,为聚变商业化提供坚实支撑 [3] - 股东包括中国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中国核电等,形成技术研发、工程建设、资本运作、产业应用全链条生态体系 [3] - 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分散研发风险,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初创企业,形成"大企业主导、中小企业协同"生态格局 [3] 商业化挑战 - 可控核聚变技术仍处发展初期,技术突破需长期研究和巨额资金投入(千亿元级),不确定性强 [4] - 产业化周期长,短期内实现盈利可能性低,存在商业化落地失败风险 [4] - 需要科研持续攻关、企业风险抵御能力和政策长期稳定支持 [4]
国内首套120立方米固定式超低温储罐问世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30 22:03
技术突破 - 国内首套120立方米固定式超低温储罐技术成果发布,标志着我国超低温核心装备取得重大突破 [1] - 该技术获评"2025国际化工创新展览会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会优秀技术成果" [1] - 技术实现关键材料、核心工艺及整机制造完全自主可控,静态蒸发率小于0.49%/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 性能提升 - 相较于国内现有小型容器,装车时间从7天缩短至8小时 [1] - 装车过程气化率从50%降至3% [1] - 通过法国必维国际检验集团PED认证 [1] 研发成果 - 围绕该技术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8项,主导制定行业和团体标准9项 [1] - 历时3年攻克超低温材料物性数据少、绝热材料抽真空难等难题 [1] - 储罐在极端温差条件下确保气密性、可靠性、稳定性及抗脆裂性能和绝热性能 [1] 应用前景 - 技术可应用于液氢等深冷领域 [1] - 为可控核聚变低温恒温器和低温工厂提供支撑 [1] -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士义建议构建我国首个超低温储罐产业链,实现产业化 [2]
支持基础研究!上海16家国企联手
证券时报· 2025-07-30 15:12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成立 - 全国首个由国资发起的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正式揭牌,由上海16家国企联合捐赠发起[1][5] - 基金会宗旨为"汇聚国资力量,激发创新活力,助推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专门资助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及转化[7] - 上海市国资委作为业务主管单位,上海国际集团、国盛集团、国投公司等市属国企共同参与[5] 战略定位与重点领域 - 聚焦四大方向:突破"卡脖子"技术(支持颠覆性创新项目)、探索"无人区"前沿(量子科技/核聚变/脑科学等)、贯通研发转化链条、培育青年科研人才[7] - 首批发布20个基础研究需求榜单,覆盖免疫治疗、AI药物设计、算力调度等12个前沿领域[10][13][14] - 具体课题包括干细胞T细胞机制研究、二氧化碳加氢催化剂开发、蛋白质动态结构AI预测等18项细分技术[13][14] 合作网络与实施机制 - 已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及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签署合作协议[14] - 采用"揭榜挂帅"模式,将企业创新需求转化为资助清单,推动公益投入向产业价值转化[9] - 首批需求清单中,免疫治疗领域占比最高(2项),催化化学与AI相关技术各占3项[13][14]
民营商业航天独角兽冲刺科创板,科创板50ETF(588080)等助力布局硬科技企业
搜狐财经· 2025-07-30 13:17
科创板指数表现 - 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下跌1 1% 滚动市盈率147 9倍 半导体行业占比超60% 与医疗器械 软件开发 光伏设备行业合计占比超75% [1][3] - 科创100指数下跌1 2% 滚动市盈率247 6倍 [1][4] - 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下跌1 3% 滚动市盈率239 0倍 电子和医药生物行业合计占比近75% [1][6] 公司动态 -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办理辅导备案登记 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 [1] 行业投资主线 - 科技成长方向中长期主线包括AI产业链 人形机器人 军工 创新药 [1] - 主题投资可关注脑机接口 商业航天 可控核聚变 3D打印等领域 [1] 指数构成与风格 - 上证科创板50成份指数由市值大 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组成 "硬科技"龙头特征显著 [3] - 上证科创板成长指数由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增长率较高的50只股票组成 成长风格突出 [6]
可控核聚变系列专题之二:电源决定聚变控制精度,特种电源迎发展东风
中银国际· 2025-07-30 08:06
行业投资评级 - 电力设备行业评级为"强于大市" [1] - 核聚变电源子行业同样获得"强于大市"评级 [1] 核心观点 - 核聚变电源是聚变装置核心部件 成本占比高达30%-50% [3] - 电源技术迭代可提升"三乘积"指标 推动实现聚变点火条件 [5] - 我国核聚变投资景气度上行 多技术路线并进带动电源需求释放 [3][5] - 2030年前规划核聚变装置投资额约500亿元 电源需求超50亿元 [64] 电源技术特性 - 磁体电源强调稳定性 响应时间需<0.3ms 电压波动率≤3% [23][27] - 加热电源向大功率化发展 需应用40-160GHz射频技术 [32][33] - 直线型装置要求电源放电速度达亚微秒级 成本占比50% [45] - Z箍缩需50MA级电磁驱动装置 成本占比30% [48][50] 国产化进展 - 已实现回旋管 速调管 四极管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38][39] - 140GHz回旋管输出功率达700千瓦 运行3000秒 [38] - C波段500kW速调管建成测试平台 [39] - 兆瓦级电子管实现批量供货 国际唯二供应商 [39] 市场空间 - BEST项目电源价值量超14亿元 [64] - 爱科赛博等企业已进入EAST HL-2M等项目供应链 [52] - 电源存在持续迭代空间 领先厂商具备卡位优势 [65] - 超级电容集成提升技术壁垒 功率密度达5-10kW/kg [56][57] 重点公司 - 爱科赛博参与EAST HL-2M等项目 2024年营收9.72亿元 [81][89] - 英杰电气布局磁约束 加热 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 [53] - 旭光电子兆瓦级电子管国内独供 国际唯二 [53] - 王子新材超级电容已应用于HL-2M项目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