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养老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金融活水润黔中 中信担当谱新篇——中信银行贵阳分行绘就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金融长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1 06:38
科技金融 - 截至2025年6月科技金融贷款余额18.84亿元 覆盖72家大数据、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领域企业 [2] - 创新推出"科创e贷"产品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打破传统抵押限制 [2] - 为贵阳某科技公司提供1649万元员工持股计划融资 开创省内科技型企业股权激励新范式 [2] - 2024年通过科技创新再贷款政策投放12.23亿元资金 [2] - 建立超千人"云端营业厅"提供7×24小时支付服务 [2] 绿色金融 - 截至2024年末绿色信贷余额22.17亿元 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与清洁能源产业发展 [2] - 全国银行首单PPP项目提供14亿元授信用于南明河清淤治理 [3] - 通过"信e融"产品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2000万元信用贷款 支持黔北食用菌产业园发展 [3] - 创新"绿色金融+生态农业+乡村振兴"模式 [3] 普惠金融 - 截至2024年末普惠贷款余额近15亿元 [4][5] - "经销e贷"产品为酒企下游经销商降低30%-50%融资负担 仓储成本节省15% 采购量增长20%-30% [4] - 2025年2月上线贵阳市住房公积金"商转公"贴息项目 每年为客户节省数千至数万元利息 [4][5] - 在安顺浪塘村提供农药化肥采购资金支持 [4] 养老金融 - 为贵州某知名药业公司提供9500万元授信 助力门店从600余家增至1100余家 服务120万慢病会员 [7] - 累计开立2.35万户个人养老金账户 养老保险保费达1300万元 [7] - 建设贵州老年教育云服务平台 实现全流程线上化服务 [6] - 开发适老版手机银行"长辈模式" [6] - 2024年作为省内唯一股份制银行在全省金融会议上分享养老金融经验 [6] 数字金融 - 自主研发物联网金融平台 在白酒产业供应链打造"数字孪生"系统 实现全链路数据可视化 [8] - 建成贵安-观山湖同城两地多活灾备数据中心 支持"东数西算"工程建设 [9] - 入驻大数据金融服务平台 整合社保、税务、公积金数据 推出银税E贷、公积金信秒贷、烟商贷等场景创新产品 [9] - 通过智能传感与区块链仓单技术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四流合一" [8]
产品供给不断丰富 资本市场更好服务养老金融
证券日报· 2025-08-10 16:40
养老金产品规模与市场发展 - 养老金产品规模突破2.4万亿元,成立以来累计收益率达33.46% [1][2] - 个人养老金基金名录扩容至297只,较一季度末新增9只,均为养老目标基金 [2] - FOF产品占个人养老金基金主导地位,212只FOF产品中包括83只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和129只养老目标风险基金 [3] 养老金融产品表现与投资者挑战 - 工银养老2035A和嘉实养老2040五年A过去一年净值增长率分别为30.86%和23.41% [3] - FOF型和指数型产品在个人养老金Y份额中占比分别为87.3%和12.7% [3] - 投资者入市面临税优限额吸引力不足及对养老FOF收益和流动性的疑虑 [3] 养老金融创新与智能投顾 - 华夏基金推出"养老计算器",可根据生命周期自动调整投资组合 [4] - 机构需探索策略研发和产品扩充以引导投资者 [5] 养老REITs与资本布局 - 养老设施REITs项目门槛为首次发行评估净值≥8亿元,有望为养老产业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6][7] - 地方政策支持养老设施REITs发行上市,如上海和湖南 [6][7] - 苏州和廊坊分别设立10亿元康养产业基金和银发经济产业基金 [7] 银发经济投融资热点 - 投融资集中在养老服务和医疗保健领域,如养老康复机构、康复医疗器械和智慧养老设备 [7] - 养老产业需匹配"耐心资本",目前存在供需缺口 [7] 养老金融未来发展方向 - 需构建"政策—市场—产品"联动体系,完善税收激励和长期投资文化 [8] - 发展符合生命周期特征的养老金融产品以满足需求 [8]
“10岁开始存养老钱最划算”引争议,当事教授回应
新浪财经· 2025-08-10 10:16
养老金融规划 - 养老规划的核心是"时间杠杆",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显著 [2] - 以8%年化收益率为例:10岁起每年存1万连续6年,65岁账户余额344万;16岁起存9年得293万;25岁起存40年仅280万 [2] - 20多岁应配置较高比例权益类资产,通过长期复利积累财富 [2] 行业服务模式转型 - 养老金融机构需从单一"卖产品"转向提供"解决方案+行为引导"的综合服务 [3] 市场争议与澄清 - 部分网民质疑"10岁存养老钱"和"8%收益率"的案例脱离现实 [4] - 教授澄清案例遭网络转载断章取义导致误读,将进行进一步解释 [4][5]
农业银行钦州分行:打造养老金融保障体系守护“银龄”幸福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0 07:06
养老金融服务 - 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为老年客户打造稳健、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金融保障体系 [1] - 公司为钦州市红枫叶养老服务中心量身定制融资方案,解决缺乏有效抵押物问题,并开通绿色审批通道,一周内发放1000万元信贷资金 [1] - 信贷资金支持养老服务中心完成101套智能护理床和康复训练器材采购,以及2个楼层的适老化改造 [1] 适老化服务升级 - 公司全面启动适老化改造,优化业务流程,完成辖内40家营业网点的适老化服务升级,开设40个"银发优先窗口"并配备敬老服务专员 [2] - 针对特殊群体提供上门服务,上半年累计提供79次上门服务,实现金融服务"零距离" [2] - 为腿脚不便的老年客户提供便携设备上门服务,15分钟内完成密码重置业务 [2] 金融安全防护 - 公司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老年客户金融风险"免疫力",上半年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普及317场 [3] - 主动识别并拦截可疑交易13起,保护客户资金约343万元 [3] - 在14个营业网点开设防骗知识专区,举办139场反诈沙龙,强化网点反诈宣传主阵地作用 [3] 未来规划 - 公司表示将继续加大养老金融资源投入力度,提升适老化服务水平,守护"银龄"财富安全 [3]
90岁也能投保!阳光保险破局“高龄不友好”养老困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8-09 18:25
行业背景 - 中国老龄化加速,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岁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 [5] - 新一代老年人(60/70后)具有"有钱有闲"特征,推动养老消费升级,催生品质化养老需求 [6] - 传统养老模式存在资金管理脆弱性、子女赡养不稳定等结构性矛盾 [7] 公司战略 - 阳光保险推出"美好人生"综合养老保障计划,整合年金险、健康医疗、护理保障三类九款产品 [5] - 产品设计基于银发客群调研,解决"有钱不敢花"、"有险不够用"等核心痛点 [7] - 集团董事长亲自参与产品研发,召开4次专题会议打磨方案 [7] 产品创新 - 突破年龄限制:养老年金险最高投保年龄90岁,医疗险放宽至80岁且接受"三高"人群 [9] - 首创"双被保人联保"模式,父母双方有一人健在即可持续领取年金 [10] - 提供即期领取选项,退休年龄被保人最快犹豫期后即可按月领取年金 [11] - 产品矩阵包含传统型/分红型、有无保证领取期等多样化选择 [11] 生态布局 -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 [13] - 运营广州和上海两家高端养老社区,上海佘山项目采用"五享四悦"创新服务模式 [13] - 在北京、山东落地三个社区养老项目,上线居家养老智慧服务平台 [14] - 个人养老金业务快速发展,6款产品入选国家名单,服务2.7万客户 [12] 市场定位 - 将养老服务从差异化竞争升级为行业标配,与国家养老金融战略深度契合 [5][14] - 通过产品+服务组合拳,满足中高端客群财富传承、品质养老等多元化需求 [10][12] - 创新基因推动从单一保险产品向综合养老解决方案的跨越式发展 [14]
90岁也能投保!阳光保险破局“高龄不友好”养老困局
经济观察报· 2025-08-08 11:26
老龄化社会现状与挑战 -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22%65岁以上人口2.2亿占比15.6%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5] - "新老年人"(60/70后)财富积累充足消费理念升级推动养老需求从生存型转向品质型形成结构性市场机会[5] - 家庭养老存在资金管理脆弱性(父母不舍消费/被骗风险)和子女供给不稳定性(事业波动导致中断)双重矛盾[6] 保险业养老解决方案创新 - 阳光保险推出"美好人生"综合计划整合养老年金+健康医疗+护理三类九款产品直击"有钱不敢花""有险不够用"痛点[3] - 产品突破行业惯例:养老年金最高投保年龄延至90岁医疗险放宽至80岁且接受"三高"慢病人群投保[10] - 首创"双被保人联保"模式父母任一方健在即可持续领取年金并提供即期领取选项(犹豫期后即可领)解决现金流补充需求[13][14] 产品设计逻辑与市场适配 - 研发团队基于银发客群调研重构设计视角覆盖养老规划/资金安全/财富传承/医疗护理四大核心需求[6] - 提供传统型与分红型双轨选择含保证领取期限/现金价值/身故责任等差异化组合满足个性化配置[14] - 通过按月给付替代一次性给款机制降低资金挪用风险同时增强老人消费安全感[10] 养老生态战略布局 - 构建"机构-社区-居家"三级养老服务体系:运营广州/上海2家高端养老社区落地北京山东3个社区项目2024年上线居家养老智慧平台[18] - 个人养老金领域快速布局6款产品入选国家名单服务2.7万客户同步开发税优型医疗/护理产品[17] - 居家服务推出"安全+健康+生活"三管家模式整合智能屏/视频医生等资源形成服务闭环[18] 行业趋势与战略定位 - 养老金融国家战略推动下养老服务从差异化竞争转向行业标配保险公司凭借长寿风险管理经验占据先机[1][3] - 供给侧需应对"已老"群体保障缺口(高龄投保限制/专项产品不足)和代际更替需求(财富传承+品质生活)双重挑战[9][13] - 阳光保险通过20年积累实现从单一产品到"产品+生态"的跨越战略方向与国家养老政策高度协同[17][19]
保险业应更好地为银发经济服务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1
核心观点 - 银发经济是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以创新驱动供给和服务满足需求 并坚持长期主义精神[1] - 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 占GDP的6% 养老服务企业达74000家且呈快速发展态势[2] - 养老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 面临供给端产品服务不足和需求端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的双重挑战[3] -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4] - 保险业正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 已有8家保险机构在广东省投资21个养老社区项目[5] 政策支持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4方面26项举措[2] -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首次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 对养老服务工作作出系统性制度设计[2] - 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从15个扩大到49个 参保人数超过1.8亿人[4] 市场规模 - 2024年银发经济规模达7万亿元 占GDP的6%[2] - 2023年养老服务企业数量达74000家 呈快速发展态势[2] - 四大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银发健康业 银发制造业 银发金融业 银发文化业[2] 行业挑战 - 供给端存在产品服务供给不足 市场细分不够 无法精准满足多样化需求[3] - 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不匹配[3] - 需求端因个性化 动态化 私密化特点难以标准化 制约银发经济发展[3] - 长护险面临筹资和支付 服务内容和质量 人才培养等现实问题[4] 创新解决方案 - 保险业探索医养联合体模式和"支付+服务"商业模式 丰富医养康宁服务体系[5] - 头部保险公司加速布局养老社区和居家养老 投入力度不断加大[5] - 建议通过社保与商保结合 低费率全周期缴费 建立行业统一标准等措施促进长护险落地[4] - 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打造老年全科学科 创建可持续高质量的医养服务体系[5] - 积极拥抱AI时代 让科技为医养融合贡献力量[5]
打造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金融时报· 2025-08-08 08:00
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养老服务业面临严峻人才困境 专业护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 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从业者社会认同感偏低 职业上升通道模糊[1] - 人才短缺导致优质养老服务稀缺 成为银发经济需求与高质量供给间的核心制约[1] - 消费者对养老服务信任感不足 间接降低对长期护理险等金融产品的需求[1] 政策举措与机制建设 - 民政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推动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体系建设 建立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的成长阶梯[1] - 通过权威技能评价标准实现技能价值量化 可视与兑现[1] - 人才标准建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将护理岗位转化为拥有明确技能等级的专业技术岗位[2] 人才体系对产业的影响 - 技能等级与薪酬福利 社会地位挂钩 可激励从业人员精进服务并吸引更多人才[2] - 规模化 结构优化 技能精湛的人才队伍支撑智能化养老产品 医养结合模式及高端养老社区运营等新兴业态[2] - 人才体系完善为养老金融产品注入强心剂 解决金融服务与高质量服务落地能力不匹配的问题[3] 金融与服务的协同效应 - 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构建服务与金融间的信任链条 使金融机构精准评估合作机构实力并设计保障范围[3] - 增强消费者对服务和产品的信任 确保金融资源有效转化为高品质服务 形成金融赋能服务与服务支撑金融的良性循环[3] - 等级认定体系需保持公信力与实效性 避免为考证而考证 确保评价标准科学反映真实服务能力[3] 长期发展与行业愿景 - 人才技能等级认定体系补齐高质量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不足的核心短板 为银发经济注入标准化和可信度基因[4] - 体系为从业者提供明确职业路径 推动老有所养 老有善养的承诺实现[4] - 需通过宣传优秀典型和弘扬工匠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 营造尊重劳动与崇尚技能的行业氛围[3]
27条举措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9
政策背景与总体要求 - 金融监管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决策部署 [1][2] - 行动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坚持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 坚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统筹金融发展和安全 [2] 金融机构集聚与功能优化 - 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集聚上海 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重点对外开放项目优先落地 [2] - 推动商业银行总行通过专设机构或对在沪机构授权方式加大支持力度 优化提升在沪金融机构服务功能 引导协同合作 [2]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措 -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 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2] - 提升科技金融工作质效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 [2] 制度型开放与国际化提升 - 坚持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探索金融制度型开放 持续优化跨境金融服务 [3] - 提升金融机构国际化经营水平 推动机构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建设 研究探索离岸金融创新 [3] - 大力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和航运保险发展 [3] 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 - 推动在沪金融机构提高前瞻性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稳健经营 [3] - 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 支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对外开放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金融创新试点 探索实施尽职免责机制 [3] - 强化央地协同共筑安全网 推动建立完善上海市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工作机制 [3] 金融创新试点与政策配套 - 建立健全金融创新监管工作机制 支持上海金融监管局通过监管互动机制在限定业务、额度、机构及风险熔断前提下开展创新试点 [4] - 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以国际良好实践为基础的跨境银团贷款等非居民贷款业务 [4] - 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联动建设 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 [4] 绿色金融与碳市场建设 - 支持上海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鼓励在沪金融机构支持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4] - 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 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 [4] 金融基础设施与人才建设 - 支持条件具备时在上海设立金融监管总局数据分中心 提高金融监管科技水平 [3] - 支持上海打造新型资产管理服务平台 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金融人才 [3] - 深化金融法治建设 支持建设上海金融消保中心 完善金融营商环境 [3]
创新支付服务 赋能美好生活 中国银联多措并举书写“养老金融”大文章
金融时报· 2025-08-08 07:55
政策背景与行业趋势 - 中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融成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1] - 国务院2024年3月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 聚焦老年人支付不便问题[2] 支付服务适老化改造 - 银联启动"锦绣行动2024" 与产业各方共建包容性支付环境以弥合数字鸿沟[2] - 推出云闪付APP关爱版 通过放大字体 简化流程(登录注册绑卡流程简化) 整合乘车码 公共缴费等常用场景[4] - 引入地方适老服务小程序(北京养老助残卡 湖南社保卡 青岛养老服务) 接入携程老友会 唯品会等互联网平台[6] - 在上海 安徽等地开展适老化志愿服务活动 指导老年人使用云闪付并防范金融诈骗[6] 老年专属金融产品创新 - 与上海银行合作发行"锦绣繁花"主题信用卡 面向养老代发客群提供有效期内免年费 新户礼权益等多项福利[7] - 与福建海峡银行发行"银龄福卡" 在重点商圈和携程等商户消费享受立减优惠[7] 养老综合服务创新 - 将身份认证与金融结算能力嵌入社保卡 实现人员与优惠政策自动适配及人脸卡绑定支付补贴一体化[9] - 在青岛建设民政养老服务一卡通系统 通过社保卡实现全市助餐机构人脸识别支付与补贴发放[9] - 推出"如意"养老服务平台 支持现金 社保卡 刷脸 云闪付等多方式支付 已覆盖全国数十省市[11] - 开发线上订餐和代订餐系统 解决社区高龄化 独居化人群吃饭难问题[11] 养老资金监管体系 - 在山东搭建"养老资金监管平台" 提供线上线下缴费 OCR识别 位置定位等技术服务[13] - 为民政局和养老机构提供资金监管 预付费用管理等功能 保障老年人支付安全[13] 战略定位与实施成效 - 公司充分发挥支付产业核心枢纽作用 以数字科技驱动养老服务创新[14] - 通过联合产业各方持续优化支付服务 助力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