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并购重组
icon
搜索文档
宋志平:如何克服内卷|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8-12 08:48
光伏行业现状与挑战 - 光伏行业在2023年下半年面临价格下滑和效益下滑等挑战,行业正进行内部调整以克服内卷 [2] - 全球光伏组件年需求约600GW,中国产能超过1000GW,供需严重失衡 [10] - 光伏行业过去支持了中国和全球新能源事业发展,但当前需应对市场饱和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环境变化 [3] 竞争理念重塑的五项新规则 规则一:从竞争到竞合,加强行业自律 - 良性竞争聚焦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和合理价格,恶性竞争表现为低于成本价或低质量竞争 [4] - 行业领袖企业需带头自律,中小企业需遵守行规,避免成为价格破坏者 [6] - 中国建材提出市场竞合"四化":发展理性化、竞争有序化、产销平衡化、市场健康化 [7] 规则二:从分散到联合,提高行业集中度 - 并购重组有助于打造龙头企业、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克服内卷并参与全球产业整合 [9] - 日本水泥行业通过重组将23家企业整合为3家,实现等比例减产,保持价格稳定在100美元/吨 [9] - 电解铝行业通过设定4500万吨产能天花板,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持续盈利 [7] 规则三:从去产量到去产能,标本兼治 - 水泥行业通过错峰生产(北方冬季停产3个月,南方雨季停产3个月)将利润从两三百亿元提升至1500亿元以上 [10][11] - 限产需警惕企业扩产能冲动,需同步限制产能以维持价格稳定 [11] - 工业品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降价无法显著刺激需求,需通过限产调节供需 [10] 规则四:从量本利到价本利,提高定价水平 - 价格对利润的影响是成本影响的10倍、销量影响的4倍,企业需掌握定价主动权而非被动降价 [13] - 北新建材坚持"质量上上,价格中上,服务至上",市场占有率70%,年净利润40亿元 [14] - 光伏玻璃头部企业宣布2023年7月起集体减产30%,以缓解内卷式竞争 [14] 规则五:从红海到蓝海,"四化"创新增加价值 - 差异化:隆基绿能选择单晶硅和BC新技术突破,避免同质化竞争 [15] - 细分化:阳光电源聚焦逆变器和储能系统运营,实现高效益 [16] - 高端化与品牌化:户用光伏产品溢价50%-150%,中国光伏品牌占全球85%份额 [17][18] 行业调整案例与经验 - 水泥行业产能过剩35%,通过错峰生产和重组整合实现效益提升 [5][10] - 电解铝行业通过7次调控最终锁定产能天花板,实现持续盈利 [7] - 日本水泥行业重组后等比例减产,保持价格稳定,中国水泥价格目前为50美元/吨 [9]
助力企业优化结构 年内上市公司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活跃
新华网· 2025-08-12 06:26
再融资规模与结构 - 2022年以来A股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达3191亿元 涵盖增发、配股和可转债[1] - 定增募资1772亿元规模最大 可转债953亿元次之 配股规模为466亿元[2] - 定增占再融资比重逐年提升 2019-2021年占比分别为70%、71%、75% 对应金额6758亿元、8321亿元、9335亿元[2] 再融资政策与作用 - 再融资新规于2020年2月实施 优化定价日选择机制 调整非公开发行定价规则 缩短锁定期[2] - 再融资可降低企业债务比率 优化现金流和股权结构 提供快速重组机会[1] - 定增适合股权集中、控制权计划变更或受机构追捧的公司[2] 并购重组市场动态 - 2022年A股市场发生1371起并购重组事件 涉及资金规模3835亿元[1][2] - 出现9起超50亿元并购案 其中2起已完成 7起进行中 包括中国中铁110亿元收购滇中引水工程33.54%股权[3] - 注册制改革推动上市公司估值合理化 "A并A"案例频现 5月有华润三九、紫金矿业、通策医疗宣布收购上市公司股权[3] 并购重组驱动因素 - 疫情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需求 优势企业进行外延式扩张 劣势企业配合重组[3] - 注册制使中小市值公司估值低于净资产 成为行业龙头并购标的[3] - 信披质量提升和退市制度完善 使估值不高公司更具吸引力 弱势公司自愿被并购[4] 企业战略选择 - 中小型公司更倾向寻求产业协同的上市公司并购 而非独立IPO[4] - IPO估值与并购估值差距缩小 通过并购引入新实控人更利于公司做大做强[4]
“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深市并购重组更趋活跃
新华网· 2025-08-12 05:53
并购重组政策效果 - 深市并购重组单数同比明显多增 自《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发布以来[1] - 深市公司累计披露并购重组817单 金额3797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63%和111%[1] - 重大资产重组99单 金额1784亿元 分别同比增长219%和215%[1] 行业分布特征 - 新增资产收购类重组中产业并购占比近八成 新质生产力行业占比超七成[1] - 并购重组主要集中在半导体 基础化工 信息技术 装备制造 计算机等领域[1] 制度创新与案例 - 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 沪深北交易所同步修订重组审核规则[1] - 富乐德项目成为重组新规后A股市场首家过会项目 采用发行股份和定向可转债相结合方式[1] 政策支持导向 - 深交所将多措并举支持上市公司规范开展并购重组活动[2] - 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聚集[2]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迎来活跃期
新华网· 2025-08-12 05:47
核心观点 - 医药行业并购重组在一季度持续升温 涉及央企 民营龙头和跨国药企等多方主体 由政策 资本市场和行业因素共同推动 [1][2][3] 并购主体特点 - 医药央企并购重组提速 华润双鹤拟斥资31.15亿元收购华润紫竹100%股权 国药集团拟以154.5亿港元私有化中国中药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拟战略整合重庆医药 [2] - 民营龙头药企加速并购布局创新业务 迈瑞医疗拟斥资66.5亿元收购惠泰医疗控制权进入心血管赛道 [2] - 跨国药企并购中国生物科技公司 阿斯利康完成收购亘喜生物 诺华制药收购信瑞诺医药加强肾病领域布局 [2] 推动因素 - 政策层面利好频出 国务院国资委印发通知优化中央企业资产评估管理 推动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资国企改革提及稳步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 [3] - 证监会持续推动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 召开座谈会优化监管机制 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 [3] - 行业层面生物医药企业估值整体回调回归合理区间 部分创新药企资金链承压 龙头企业通过并购扩充产品管线提升技术实力实现业绩稳定增长 [3] 标的资产标准 - 资本青睐两类企业 拥有成熟产品体系和稳定盈利能力的企业 拥有差异化产品管线 较强研发实力和良好商业化前景的企业 [4] - 企业需重视资源优化整合和产业协同 深度调研标的资产质量 提升重组交易质量 避免盲目交易以提升发展潜力 [4]
借助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工具 深市国企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华网· 2025-08-12 05:47
核心观点 - 深市国企上市公司正积极借助并购重组、分红、回购和增持等资本市场工具,推进专业化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并响应国资委将市值管理纳入考核的要求,以增强核心功能和实现高质量发展 [1][2][3][4][5] 并购重组推进专业化整合 - 深市国企借助并购重组工具深入推进专业化整合,促进价值实现和发现,例如天山股份探讨收购优质资产少数股权并拓展海外并购机会以提升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和增长潜力 [2] - 华润三九2022年末完成对昆药集团的收购,补充传统精品国药品牌并优化中药产业链布局,2023年确立战略目标为打造银发健康产业引领者和精品国药领先者,未来将加快整合行业优质资源以提升业务规模和价值 [2] - 甘肃能化通过历次资产重组和股权收购整合甘肃省优质煤炭资源及核心业务,包括靖煤、窑煤两个矿区的煤炭、电力、化工等核心业务以及辅助业务 [3] - 盐田港2022年9月启动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控股股东深圳港集团优质港口资产,2023年12月完成标的资产过户,扩大业务规模及市场份额,并计划推进募集配套资金工作以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财务费用和提升经营业绩 [3] 分红、回购和增持作为市值管理工具 - 国资委2024年1月24日首次提出将市值管理纳入央企负责人考核,多家国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宣布将市值管理指标纳入管理层业绩考核,甘肃能化表示将积极研究实践市值管理新模式以提升股东回报水平 [4] - 分红、回购和增持是当前市值管理的主要工具,大部分央国企具有较大分红潜力,例如山西焦煤确保每三年现金分配利润不少于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上市以来累计募集资金62亿元,累计分红超202亿元(其中现金分红180亿元) [5] - 回购已成为央企管理股价的重要工具,2020年至今央国企回购预案数量逐年递增,2023年创新高,近两年回购规模稳定在140亿元左右,占全市场回购比重回升 [5] - 盐田港长期坚持现金分红,2022年度现金分红较前一年度增加50%,承诺继续贯彻现金分红政策回馈股东 [5] - 甘肃能化近三年累计分红金额达13.66亿元(含2021年回购股份1.55亿元),天山股份自1999年A股上市以来已实施现金分红18次,累计现金分红77亿余元 [6]
以吸收合并开创资源整合新局面 新规后首单“A吞A”案例出现
新华网· 2025-08-12 05:38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吸收合并交易 - 海光信息拟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A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 并募集配套资金 两家公司股票自5月26日起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该交易为5月16日重组新规后首单上市公司吸收合并案例 [1] - 中科曙光在高端计算、存储、云计算领域技术积累深厚 海光信息专注国产架构CPU及DCU芯片设计 整合将优化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 实现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 [1] - 交易符合全球科技产业变革趋势 有望推动公司迈向更高发展台阶 [1] 并购重组政策环境 - 5月16日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明确吸收合并锁定期要求 建立简易审核程序 将上市公司吸收合并纳入适用情形 释放交易潜力 [2] - "科创板八条"政策发布后新增并购交易102单 披露交易金额超260亿元 2024年以来新增披露40单并购交易 含14单发行股份/可转债购买资产及5单现金重大重组 [2]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的现金重大收购及发股类交易单数已超过2019-2023年5年总和 [2] 科创板并购重组进展案例 - 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完成审核问询回复 思林杰收购科凯电子、嘉必优收购欧易生物、华海诚科收购衡所华威、希荻微收购诚芯微已发出审核问询 长盈通收购生一升光电获受理 [3] - 禾信仪器收购量羲技术、晶丰明源收购易冲科技通过股东大会待申报 硅产业集团收购新昇晶投等3家控股子公司少数股权发布交易草案 [3] - 亚信安全2024年11月完成收购港股亚信科技 成为2024年境内网络安全行业规模前列收购项目 交易后2024年营收达35.95亿元 同比增长123.56% [4] - 美埃科技2024年10月通过子公司以自有资金加并购贷款方式收购港股捷芯隆并私有化退市 交易使其具备洁净室全方位解决方案能力 已顺利完成 [5] - 北方华创2025年3月协议受让芯源微17.9%股份并改组董事会 实现控股 双方同属集成电路装备行业 产品具互补性 交易后可推动设备工艺整合 [6] 行业整合趋势 - 科创板公司积极利用并购重组政策实现外延式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方向及产业整合逻辑案例渐次落地 [4] - 亚信安全与亚信科技交易后在电信运营商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行业实现协同发展 完善能力体系并增强持续经营能力 [4] - 美埃科技收购拓展洁净室解决方案市场边界 实现产品线延伸 [5] - 北方华创与芯源微交易推动集成电路装备解决方案的完整性与高效性提升 [6]
并购重组潜力股曝光 仅24只!
证券时报网· 2025-08-12 05:07
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明显提速,涉及公司数量显著增加。从大背景来看,无论是政策端的大力推 动,还是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并购重组愈发活跃。数据显示,本轮并购重组浪潮呈现四大特 征:规模更大、双创公司占比高、政策包容性更强、聚焦产业整合。这些新特征有望对各个行业的竞争 格局进行重塑,并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特征一:规模更大 据证券时报·数据宝统计,以首次披露日期为准,截至8月8日,2025年以来有88家上市公司公开了作为 竞买方的并购重组事件。以此粗略年化计算,今年通过并购重组的公司数量有望突破140家,创下自 2020年以来的新高。 特征三:政策包容性更强 并购重组政策对相关主体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例如,实施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放宽对财务状 况变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监管要求,积极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等。这些政策在 实践中已有所突破。近期,科创板上市公司芯联集成发布公告称,公司已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关于 同意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注册的批复》。据悉,该交易是科创板首例发行 股份购买资产的"亏收亏"案例。 此外,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现金收购成为 ...
并购重组潜力股曝光,仅24只
证券时报· 2025-08-12 05:06
并购重组市场整体提速 - 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明显提速,涉及公司数量显著增加,政策推动和市场参与度提升是主要背景 [1] - 本轮并购重组浪潮呈现四大特征:规模更大、双创公司占比高、政策包容性更强、聚焦产业整合 [1] - 这些特征有望重塑行业竞争格局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1] 特征一:规模更大 - 截至8月8日,2025年有88家上市公司公开作为竞买方的并购重组事件,年化数量有望突破140家,创2020年以来新高 [2] - 并购规模显著扩大,出现多起大型交易,例如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100%股权、中国神华收购控股股东煤炭及相关资产、湘财股份吸收合并大智慧100%股权 [2] - 大规模并购重组推动力来自企业对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的追求,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竞争力增强 [2] 特征二:双创公司占比高 - 双创板块公司并购重组活跃,今年以来42家双创公司披露公告,占比接近48%,较2016-2024年大幅提升 [4] - 行业分布聚焦新质生产力领域,电子、机械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公司数量占比大幅提升 [4] - 并购资产多属新质生产力行业,电子元件、互联网软件与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等行业均有5家或以上公司,半导体产品、电子设备和仪器、工业机械等行业均有3家公司 [6] 特征三:政策包容性更强 - 政策包容性增强,包括实施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放宽财务状况变动、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监管要求、鼓励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等 [8] - 科创板首例"亏收亏"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案例出现,芯联集成获得证监会批复 [8] - 支付方式中现金收购占比提升,30家公司选择现金收购,30家采用现金与股权结合方式,两者使用比例较往年显著提升 [8] 特征四:聚焦产业整合 - 产业并购(垂直整合与横向整合)及战略合作占比接近七成,较往年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显示并购活动更聚焦产业整合 [9] - 多元化战略和资产调整目的的重组事件数量显著下降,上市公司更重视围绕核心业务推进同行业或上下游产业链并购 [9] - 典型案例是中国神华整合13家核心煤炭及相关产业主体,将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主要煤炭产业链资产系统性注入,解决同业竞争问题 [9] 政策与地方支持 - 2024年政策组合拳密集出台,包括新"国九条"、"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等,极大激活并购重组市场 [11] - "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科创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并购产业链上下游资产,增强"硬科技"和"三创四新"企业实力 [11] - 地方政府如上海、深圳发布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计划,鼓励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公司通过并购提升质量、拓展规模 [11] 重组潜力股筛选标准 - 低负债率、低市值、业绩承压且此前进行过资产并购的公司重组潜力更大 [11] - 截至一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低于20%、2022-2024年每股收益均低于0.1元、最新市值低于50亿元、上市超过5年的公司有60多家 [12] - 其中24家2016年以来披露过并购事件,17家此前并购重组失败,业绩表现不佳显示转型动力强 [12] - 资产负债表干净的公司更具价值,例如御银股份和国中水务资产负债率不足10% [13] - 国企改革和市值管理背景下,GQY视讯、威帝股份、益民集团、莫高股份等国企值得关注 [13] 重组潜力股数据 - 御银股份资产负债率1.55%,年内涨幅43.78%,市值49.25亿元 [14] - 国中水务资产负债率6.66%,年内跌幅9.82%,市值48.90亿元 [14] - GQY视讯资产负债率10.07%,年内跌幅3.54%,市值28.87亿元 [14] - 莫高股份资产负债率16.50%,年内涨幅44.61%,市值21.55亿元 [14] - 其他低负债率公司包括*ST科(4.54%)、*ST四通(7.01%)、群兴玩具(10.71%)等 [14]
九鼎投资2.1亿元控股人形机器人企业,产品已向特斯拉送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2 04:18
交易概述 - 九鼎投资以2.1亿元收购南京神源生53.29%股权 交易完成后标的公司成为控股子公司并纳入合并报表 [1] - 交易采用股权收购和增资方式 标的公司整体估值3亿元 较2023年12月上一轮融资投后估值2亿元提升50% [1][3][4] 标的公司技术优势 - 南京神源生是国内少数具备六维力传感器正向研发能力的厂商 核心产品已送样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项目 [1][2] - 六维力传感器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的"力觉神经" 能同时感知三向力和三向力矩 实现精确力控与安全交互 主要用于手腕和脚踝部位 [2] - 技术研发需跨越材料、工艺、算法三大关口 并经历长周期验证 进入客户体系后替换难度极高 [3] 产业与政策背景 - 2024年9月证监会发布"并购六条" 支持上市公司收购有助于补链强链的优质未盈利资产 为科技公司提供新退出通道 [1][2] - 2025年被普遍视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核心零部件企业有望伴随整机出货快速增长 [2] - 标的公司产品在航天军工、机器人、自动化、医疗等领域已有产业化应用 与富士康、新松、库柏特等下游客户建立合作 [2] 战略意义 - 九鼎投资通过并购切入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 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形成与原有业务不同周期和成长逻辑的新驱动源 [1][3] - 交易属于战略性卡位 用适当体量资金切入潜在千亿规模赛道核心环节 为标的公司量产前夜提供研发与市场双重加码 [4]
2025年并购重组市场明显提速 呈现四大新特征
证券时报网· 2025-08-11 23:38
人民财讯8月12日电,2025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明显提速,涉及公司数量显著增加。从大背景来看, 无论是政策端的大力推动,还是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都使得并购重组愈发活跃。数据显示,本轮并购 重组浪潮呈现四大特征:规模更大、双创公司占比高、政策包容性更强、聚焦产业整合。这些新特征有 望对各个行业的竞争格局进行重塑,并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