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

搜索文档
发布会纪要|消费趋势展望、反内卷成效......国家统计局最新回应
第一财经· 2025-08-15 04:12
消费态势 - 消费扩大的态势没有改变 但市场信心仍待提升 需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1][4] - 扩大国内需求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等政策效果会继续显现 促进价格总水平合理回升的有利因素将继续累积[7]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继续发力 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推动部分市场供需关系改善[8][9] 价格运行 - 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运行总体稳定 积极变化继续显现 但市场仍然供强需弱 价格低位运行[7] - 7月份PPI环比降幅出现3月份以来首次收窄[8] - 价格合理回升的基础不断夯实 随着宏观政策显效和经济新动能成长壮大 价格合理回升基础将不断夯实[1][9] 出口形势 - 下半年出口增长具有不少有利条件 包括外贸多元化成效显现 出口商品竞争力增强和外贸企业活力较强[1][6] - 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急剧变化 货物进出口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活力[6] 投资潜力 - 投资增长面临的压力是阶段性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且结构不断优化[10] - 投资空间潜力巨大 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需要加大投入发展新质生产力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0] - 需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以扩大有效投资[10] 产业发展 - 7月工业生产总体平稳 发展质量继续提升 但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部分行业供求矛盾突出 企业盈利承压[13] - 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增长极 经济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7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7.1% 锂离子电池增长29.4%[11][12] - 绿色材料产量显著增长 碳纤维同比增长43.8% 生物基化学纤维增长19.8%[12] - 需强化创新驱动 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13] 经济前景 - 经济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具有基础稳 优势多 韧性强 潜能大等特点[5] - 宏观政策发力显效 各方面积极作为 市场需求扩大 新质生产力发展 市场活力提升将支撑经济平稳运行[5]
人民眼·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丨长三角加力破除市场分割
人民日报· 2025-08-15 04:09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核心观点 - 长三角区域通过制度创新、基础设施联通、要素市场整合、消费市场统一和监管协同,正在成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先行示范区 [1][4][6][9][12][16] 政务服务一体化 - 企业跨省迁移实现"屏对屏"办理,江苏启东至上海迁移手续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完成 [2] - 长三角"一网通办"平台已实现203项高频服务跨省通办,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 [4] - 企业注销实现跨省线上办理,安徽居民可在线注销江苏企业 [4] 交通物流网络建设 - 长三角环线高铁G8388次开行1年运送旅客116.7万人次,全程客座率达80.5% [6] - "江海一港通"模式使安徽企业物流时间压缩50%,成本降低30%,2025年上半年业务量同比增长75% [8] - 新安江-千岛湖省际航线实现"一次报名两地游览",带动皖浙旅游消费 [15] 要素市场整合 - "E企融"平台累计为2600家企业授信70亿元,实现浙江企业获得上海银行贷款 [9]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GDP占全国1/15,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13.3% [11] - 浙江企业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实现"上海研发浙江转化"的协同创新模式 [10] 消费市场统一 - 长三角异地异店退货覆盖141家商户,建立跨区域先行垫付资金池 [13][14] - 杭黄旅游廊道协议约定年度双向输送游客30万人次,实施景区门票互惠 [15] - "蜜思肤"等连锁品牌实现沪苏异地退货,退货流程缩短至几分钟 [12][13] 监管协同创新 - 长三角"5市8县"开展跨区域知识产权联合检查 [16][17] - 旅游大巴检查从4地多次检查简化为"一次综合检查多省互认" [18] -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全链条监管,"管老太臭豆腐"年产值达1500万元 [20]
【数据发布】7月份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进发展态势
中汽协会数据· 2025-08-15 04:07
工业生产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环比增长0.38%,其中采矿业增长5.0%,制造业增长6.2%,电力等增长3.3% [3] - 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突出,分别增长8.4%和9.3%,快于工业整体增速2.7和3.6个百分点 [3] - 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4.2%、24.0%、17.1% [3] 服务业 - 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8%,信息传输、金融业、租赁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11.9%、8.7%、8.0% [4] - 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4] 消费市场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80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商品零售增长4.0%,餐饮收入增长1.1% [5] - 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金银珠宝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3.7%、8.2%,家电、家具等以旧换新类商品增长超20% [5] - 全国网上零售额86835亿元,同比增长9.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24.9% [6] 固定资产投资 -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制造业投资增长6.2%,高技术产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33.9% [7] -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2.0%,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4.0%和6.5% [7] 进出口贸易 - 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出口增长8.0%,进口增长4.8%,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60.0% [8] - 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7.4%,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57.1% [8] 就业与价格 - 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5小时 [9] - 核心CPI同比上涨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6% [10][11]
国家统计局:从未来发展看 我国投资空间潜力依然巨大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03:18
人民财讯8月15日电,8月15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总的来看,我国投资规模继续扩 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增长面临的压力是阶段性的,对此要全面看待。从未来发展看,我国投资 空间潜力依然巨大,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补齐民生短板都需要加大投入。下阶段,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纵深推进全国 统一大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扩大有效投资, 促进供给结构持续优化,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长三角加力破除市场分割
人民日报· 2025-08-15 00:05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 长三角区域通过"跨域通办"实现企业迁移手续办理时间缩短至不到一个工作日,优化了企业跨省迁移登记注册流程[3] - 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已实现203项高频政务服务和应用跨省通办,4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4] - 长三角地区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开通连接三省一市的超级环线高铁,单向行驶里程超过1200公里,开行一年乘车人数达116.7万人次,全程平均客座率达80.5%[6][7] 物流与贸易便利化 - "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模式将芜湖港视为上海洋山港的接卸地,变"陆水中转"为"水水中转",平均压缩50%转驳运输时间和30%物流成本[8][9] - 2025年上半年合肥海关共办理"联动接卸"业务1566票,同比增长75%,该模式已实现安徽省内一类水运口岸全覆盖[9] 金融与科技要素流动 - "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超过2600家,48家金融机构发布185款金融产品,累计授信1231笔、金额逾70亿元[10]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连接九城(区),GDP总量占全国比重约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约13.3%[12] - 南浔(松江)人才科创中心帮助科技企业实现"上海研发、浙江转化",推动光刻胶产品量产[11] 消费市场一体化 - 长三角地区推出"异地异店线下退换货"服务,吴江区与青浦区、嘉善县共同设立先行垫付资金池,141户商家承诺实现"异地消费本地退"[14][15] - "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实现"一次报名、两地游览",杭州与黄山签订协议每年互送团队游客30万人次[16] 市场监管协同 - 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将"5市8县"纳入跨区域跨部门监管联合抽查城市名单,推动知识产权、旅游行业等领域信用监管一体化[17][18][19] - 嘉善县联合青浦区、吴江区推进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管老太臭豆腐"实现标准化生产,年产值达1500万元[21]
陈济丁:内畅外联促交通运输提能增效
经济日报· 2025-08-15 00:02
交通运输市场现状 - 已建成全球最大高速铁路网4.8万公里、高速公路网19万公里、邮政快递网及世界级港口群,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600万公里[1] - 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降至14.1%,通过专项行动降低运输成本约2800亿元[1] - 存在跨区域联通堵点、物流运行质效不高、服务质效不足、制度规则不统一等问题[1] 政策导向与战略要求 - 2024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的意见》,提出"五统一、一开放"基本要求[2] - 需以国内大循环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不确定性,重点推进内联外畅和软硬联通[2] - 提升与"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建设韧性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2] 区域协同发展措施 - 加快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贯通提质,促进沿海与内陆地区融合联通[3] - 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多通道联通及城市群快速交通网络建设[3] - 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3] - 实施长江/西江/京杭运河等干线航道扩能升级,基本破除跨省航道碍航节点[3] 物流效率提升路径 - 推动交通物流要素向制造业集群延伸,促进设施联通与数据共享[4] - 培育新型物流集成商,提供精细化供应链服务[4] - 制定多式联运管理制度和"一单制""一箱制"技术标准[4] - 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发展直达货运班列并拓展高铁快运功能[4] 服务转型与消费促进 - 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完善景区客流运力动态监测机制[4] - 拓展自动驾驶/低空运输等新兴消费场景,建立可持续商业模式[4] - 扩大新能源汽车应用,在公路沿线/城市周边建设充换电站[4] 市场监管机制优化 - 完善中欧班列/民航航线价格补贴机制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5] - 严格执行全国统一货车超限超载认定标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5] - 推动船舶检验全国通检互认,统一检验流程和标准[5] - 健全网约车/网络货运等新业态监管规则,实施包容审慎监管[5]
汽车消费便利化提速 统一大市场构建亟须攻克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4 22:46
政策推动与行业转型 - 2022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文件 明确提出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为汽车产业转型指明方向 [2] - 公安部在全国范围推广新车上牌"一件事"首批试点 覆盖重庆保定杭州等城市 通过"交管12123"APP实现新车选车购险完税上牌全流程一站式办理 [3] - 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优化政务服务是建设统一大市场的必然要求 汽车消费全流程数字化改革成为"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实体经济的实践 [6] 数字化服务升级 - "交管12123"APP新车上牌功能7月28日在杭州上线 服务范围从单一上牌升级为全流程办理 包含随机选号自编号牌自选邮递等个性化服务 实现线上全流程线下零跑腿 [3] - 通过跨部门数据协同实现指标交强险合格证购置税等数据自动核验 省去车主跑车管所交验环节 [3] - 2022年以来38家汽车生产企业77家生产基地完成"预查验"对接 通过AI审核数据联网共享实现车辆出厂即查验 大幅缩短上牌时间 [4] 企业实践与成效 - 某主流自主品牌2023年7月启动预查验项目 实现"无感100%出厂即查验" 作为首家车企入驻"交管12123"APP 用户办事时间从3天缩短至30分钟内 [5] - 广汽集团实现3个自主品牌与"交管12123"APP打通 东风吉利长城北京现代等车企成立专项工作组计划8月上线数字化服务 [6] - 上汽集团通过技术升级将预查验识别率从低水平提升至95%以上 解决产线光照不足影响拍照等问题 [6] 试点数据与效率提升 - 重庆常州金华等试点城市已完成500余辆新车线上选车购车 4300余辆新车线上选号上牌 办事效率提升约60% [4] - 重庆上半年预查验机动车达70余万辆 同比增长16% 审核准确率达99%以上 [6] - 某自主品牌7月完成在线上牌700余例 获取有效购车线索2000多个 [5] 现存挑战与行业诉求 - 比亚迪小鹏等车企反映跨部门数据壁垒未完全打破 税务金融保险环节信息互通仍有堵点 经销商对线上流程积极性不高 异地业务政策差异制约统一市场推进 [7] - 二手车市场因车辆历史信息不透明面临交易困境 亟需建立全国标准化查询通道实现"一车一档"可视化 [7] - 行业期待预查验标准全国统一 扩大"交管12123"APP服务覆盖范围 加快新能源车证书办理与数据同步 [8]
长三角加力破除市场分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观察之二(人民眼·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3
长三角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 - 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正在通过区域市场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开辟道路、创造条件、积累经验 [1] - 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长三角在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 [1] - 2024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提出"五统一、一开放"的基本要求,包括统一市场基础制度、基础设施、政府行为尺度、监管执法和要素资源市场 [1] 市场基础制度统一 - 江苏南通企业迁移上海手续从传统多环节流程优化为"屏对屏"跨域通办,办理时间从多日缩短至不到一个工作日 [2] - 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已实现203项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4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78个居民服务事项"一卡通用" [4] - 安徽居民通过平台申请注销江苏公司,仅用一天完成全部手续 [4] 市场设施联通 - 2024年6月开通的G8388次环线高铁串联长三角三省一市,单向里程超1200公里,开行一年运送旅客116.7万人次,客座率达80.5% [6] - "江海一港通"联动接卸模式使安徽芜湖港视同上海洋山港,企业物流时间压缩50%,成本降低30% [8] - 2025年上半年合肥海关办理联动接卸业务1566票,同比增长75% [8] 要素市场统一 - "E企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信易贷服务平台"注册企业超2600家,48家金融机构发布185款产品,累计授信1231笔金额超70亿元 [10] - 浙江科技企业通过平台获得上海浦发银行1000万元"浦研贷" [10]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区)GDP总量占全国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3.3% [12] 商品服务市场统一 - 长三角"异地异店线下退换货"服务覆盖141户商家,实现"异地消费本地退" [14] - 杭黄世界级文旅廊道合作协议约定杭州每年向黄山输送团队游客不少于20万人次,黄山向杭州输送不少于10万人次 [15] - "新安江-千岛湖皖浙省际航线"实现"一次报名、两地游览" [15] 市场协同监管 - 长三角"5市8县"开展跨区域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联合监管 [16] - 宣城与上海长宁区市场监管部门协作查处电商刷单案件 [17] - 嘉善县推进食品安全数字化追溯体系建设,"管老太臭豆腐"年产值达1500万元,在长三角开设24家门店 [20]
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 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 2025-08-14 22:13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 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2] - 2024年上半年鲸鱼机器人销量达100万套 出口至51个国家和地区 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2]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识别技术推动智慧家庭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2] - 青海盐湖产业基地通过工业遗产活化、生态转化和跨界融合 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2] 消费市场创新与升级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 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 同比增长40.4% [3] - 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因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 [4] - 大健康产业因"体重管理年"与"轻食浪潮"迎来机遇 低空消费打开万亿级产业空间 [5]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热销带动工厂产能 电影《哪吒》IP经济助推产业链发展 [5] 供需动态平衡机制 - 2024年上半年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 其中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6] - 供给侧通过科技创新突破约束点 需求侧以交易生成回应 形成供需"双向赋能" [8] - 新质生产力与新消费群体"双向奔赴" 4亿14-35岁青年群体构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8]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 强化产业体系与市场规模协同效应 [8][9] 产业转型与新兴赛道 - 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引发新热潮 如盐湖产业跨界融合创造新磁极 [2][8] - 原始创新推动中国从制造中心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 如AI教育硬件出海标杆案例 [3][8] - 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塑造新场景 如首发经济、夜经济激活消费潜力 [3][6]
中国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的密码(人民观点)
人民网· 2025-08-14 22:11
中国经济韧性及增长动力 - 多家外媒评价中国经济展现惊人韧性并实现超预期增长,部分机构上调预期 [1] - 中国经济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困难叠加下仍保持强大活力和韧性,核心在于统筹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坚持供需两侧协同发力 [1] - 通过稳中求进策略,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新需求牵引新供给,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凸显 [1] 高质量供给与新消费 - 上海鲸鱼机器人2024年销量达100万套,出口51个国家和地区,成为AI教育硬件出海新标杆 [1] - 海尔"AI之眼"系列通过智能化技术推动家电从"替人家务"迈向"无人家务" [1] - 青海以盐湖产业基地建设为契机,推动工业旅游成为新磁极,激活工业遗产价值 [1] - 中国消费品品种总量突破2亿种,2024年前4个月新增809万种,同比增长40.4% [1] - 新供给创新体现在原始创新(如全球创新策源地转型)、迭代升级(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及融合发展(赛场经济/夜经济等新场景) [2] 高品质需求驱动产业升级 - 消费者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特点,推动供给体系深刻变革 [3] - 个性化需求催生柔性制造模式,如一体三滚筒洗衣机、速干衣等产品热销 [4] - 新需求开辟低空经济(万亿级产业)、大健康产业(轻食浪潮)等新赛道 [4] - 三星堆黄金面具冰箱贴、电影《哪吒》IP经济等案例显示文化消费带动产业链增长 [4] 供需双向赋能与市场扩容 - 政策支持(如《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8.8%,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52% [5] - 新供给与新需求形成"双向赋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有效供给创造市场交易活力 [7] - 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与新消费群体(4亿14-35岁青年)"双向奔赴",形成新型消费人口红利 [7] -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完整产业体系与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振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