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原始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日报· 2025-06-24 22:1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个大设施中4个已建成并面向全球开放 [2] -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发起"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 依托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推动重大疾病研究 [2] - 北京设立百亿元级机器人产业基金和机器人租赁公司 推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5] 研发投入与成果 -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保持在6%以上 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3] - 2024年北京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 占全国总数近三成 [3] - 北京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三 [3] 人才储备 - 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 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 [3] - 41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数量居全球城市首位 [3] - 人工智能领域聚集全国超四成顶尖人才 成为大模型和智能芯片重要策源地 [3] 产业布局与成果转化 - 亦庄集聚120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 涵盖全产业链 [4] - 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300家 是全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主要引擎 [5] - 北京经开区"北京火箭大街"主体结构封顶 昌平"两谷一园"汇聚70余家能源科创巨头 [5] 金融支持与生态建设 - 北京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新设4只百亿元级政府直投产业基金 [7] - 昌平区政府性投资基金群规模超过420亿元 上市企业近40家 [8] -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3年70多亿元增至2024年840多亿元 年均增长25% [9] 区域协同发展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从2013年3500多家增至2024年1万多家 [9] - 京津冀投融资服务机制启动 基金与企业签约投资额达30亿元 [9]
创新药经不起大起大落
经济观察网· 2025-06-20 12:03
行业现状与历史回顾 - 港股和A股创新药板块在经历近半年股价拉升后于6月中旬迎来回调,市场对行情持续性存在分歧 [2] - 中国创新药资产集中登陆二级市场仅7年,但已经历其他行业需数十年才会遇到的大起大落 [2] - 2020-2021年创新药呈现爆发式行情,多家企业股价翻倍,一级市场估值快速提升,2021年7月达历史高点后迅速下挫,2024年7月跌至历史低点,大部分企业跌破发行价 [2] - 2025年开年后港股创新药行情回暖,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等大额BD交易刺激A股快速拉升出现翻涨趋势 [3] 行业挑战与风险 - 剧烈波动打击投资者信心,部分企业被迫收缩管线、裁员求生甚至放弃长期研发项目 [3] - 当前大额BD交易仅涉及数千条在研管线中的极少数,大量管线仍面临市场空间拷问,近期回调可能反映此担忧 [3] 行业潜力与发展方向 - 中国创新药创新能力已获国际市场认可,体现在Fast-follow策略、近两年刷新纪录的BD交易及首个国产"十亿美元分子"诞生 [3] - 创新药研发平均需十年时间、十亿美元投入,行业仍处成长期,2015年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被视为关键时点 [4] - 行业需要"慢牛"行情而非大起大落,下个十年应提升药物创新能力并培育更多原始创新企业,原始创新虽风险高但潜在回报更高 [4] - 需对创新失败保持宽容,同时避免行业内卷,维持健康生态 [4] 政策环境与支持 - 2025年国家医保局探索丙类目录为创新药支付提供新空间,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审评时间从60个工作日缩短至30个工作日 [5] - 投资者期待审批和支付体系持续向真创新、全球新药物倾斜 [5] - 企业、投资者、监管层共同秉持长期主义有望催生更多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药物 [5]
怀柔科学城将建成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
新京报· 2025-06-18 14:32
怀柔科学城建设进展 - 怀柔科学城占地面积100.9平方公里,其中怀柔占68.2平方公里(约2/3),密云占32.7平方公里(约1/3)[2] - 布局37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1][2] - 4个大科学装置已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运行,16个科技设施平台面向全球开放共享,累计开放机时超123万小时,服务国内外用户600余家[1][2] - 起步区规划实现率达85%,基础设施完成率达91%[3] 人才聚集与科研实力 - 聚集诺奖级科学家19名、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8名、两院院士78名、外籍人才671名[2] - 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成效显著,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2] 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 - 建筑占地面积相当于90个足球场,设计亮度比太阳高1万亿倍,为世界最高亮度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4] - 2024年10月12日发出"第一束光",穿透3毫米不锈钢板,分辨率、灵敏度、成像对比度显著提升[5] - 2024年3月27日启动带光联调,进入建设冲刺阶段[6]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 - 2024年3月通过国家验收,由四大核心装置和一个辅助平台构成,覆盖九数量级尺度范围[7][8] - 光泵磁强计脑磁图信号强度为老技术4倍,信噪比2倍,成本降低50%且全国产化[8] - 全人体PET-CT实现均匀高分辨成像,可检测超早期癌症病变[8] - 研发2.2克微型双光子/三光子显微镜,成功应用于航天员皮肤在体成像[9]
携手共进 向“新”而行(环球热点)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17 21:51
上合组织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 第四届大赛在山东青岛举办,来自8个国家的12个优秀项目从200余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 [1] - 大赛由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主办,吸引9个国家200余个青年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1] - 项目覆盖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化学化工、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国际合作项目占比超35% [2] - 颁奖典礼签署6项跨国合作协议,形成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共同体" [2] 科技创新合作成果 - 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新增马来西亚、蒙古国2个海外协同中心及西安、延安2个国内协同中心 [2] - 上合组织全球创新协作网络成员增至10个,覆盖主要创新区域 [2] - 协作网络自2021年启动以来孵化百余家创新企业,推动20余个跨国项目落地,技术交易额超200亿元人民币 [2] - 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运行5年,开展120余期培训,培训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2400多名 [3] 重点合作领域 - 人工智能应用包括塔吉克斯坦智慧矿区、乌兹别克斯坦光伏运维机器人等代表性项目 [4] - 中国—上合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在物流运输、跨境电商及大模型领域培育数字合作创新项目 [4] - 2025年国际医学创新合作论坛推动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及传统医药国际合作 [4] - 生态环保创新基地落户青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生态环保技术创新旗舰 [3] 合作机制与平台 - 形成跨国技术转移平台、生态环保创新平台和青年创新创业平台三大代表性平台 [5] - 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 [5] - 建立"安全—经济—人文"三级合作框架及《上合组织宪章》等制度保障 [6] - 中国通过基地/示范区建设推动务实合作向纵深发展 [7] 未来发展重点 - 拓展"上合组织+"模式,深化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合作 [7] - 成员国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二次创新三个层面协同发展 [7] -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多领域持续创新合作 [7]
三组关系看未来(记者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6-17 21:47
未来产业发展策略 核心观点 - 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兴技术快速产业化,未来产业进入加快形成期,需科学把握"快与慢"、"一域与全局"、"加法与减法"三组关系以推动发展 [1] - 北京海淀区通过机器人、CAR-T细胞治疗、通信卫星组网、氢能汽车等案例展示未来产业已进入实践阶段 [1] 快与慢的兼顾 - 技术浪潮下需快速布局:海淀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前已建设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并出台专项政策提供算力、数据、融资支持 [2] - 原始创新需长期投入:艺妙神州十年高投入实现肿瘤细胞治疗药物中美临床试验突破,水木未来7年攻关研制首台国产高端冷冻电镜 [2] - 创新需平衡短期突破与长期培育,形成"创新雨林"生态 [3] 一域与全局的统筹 - 海淀区聚焦研发优势:依托37所高校、9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加速成果转化 [4] - 制造环节外溢:因土地和劳动力限制,海淀区采用"研发在海淀、制造在外地"模式,例如与北京经开区、丰台区、大兴区形成"南箭北星"分工(卫星研制在海淀,火箭生产在外区) [4] 加法与减法的把握 - 政府做"减法":不干预企业具体创新项目,以"无事不扰、一次就好"原则降低企业运营负担 [5] - 政府做"加法":通过中关村专精特新服务站提供场地、人才、市场对接等精准支持,强化企业创新保障 [5] 未来展望 - 未来产业是"十五五"时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需通过科学布局实现"撒种成林"的规模化发展 [6]
打赢深化提升行动“收官战”,这些领域国企改革将提速
新华社· 2025-06-17 12:14
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进展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重点任务平均完成率超80% [1] -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将高质量完成深化提升行动作为2024年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1] - 未来改革举措聚焦科技创新供给质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及激励机制健全等领域 [1] 科技创新与原始创新机制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需健全国企推进原始创新的制度安排 [2] - 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建立适应原始创新特点的技术路线选择、考核激励及容错机制 [3] - 推动企业提高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投入比重,完善技术预见与需求凝练机制 [3] 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 - 当前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不足是制约生产力提升的关键痛点 [3] - 国企将通过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及开放高价值应用场景(如人工智能)加速技术落地 [4] - 采用"揭榜挂帅"等模式强化跨所有制企业协同创新 [4]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2025年一季度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固定资产投资达8513亿元 [5] - 国企需科学制定"十五五"规划,明确战新产业培育主攻方向 [5] - 通过并购重组、上市融资等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重重组后的整合融合与协同创新 [5][6]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 - 国务院国资委将推动国企应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5G等技术实现传统产业升级 [6] - 边远或技术滞后地区需形成后发优势 [7] 创新评价与激励机制 - 推行分类评价机制:基础研究领域探索虚拟量化评价,应用研究领域设置合同金额等指标 [8] - 战新产业项目可设置亏损豁免期 [8] - 薪酬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利用工资总额特殊政策精准激励 [9] - 细化合规免责条款至场景化,明确科研人员行为预期 [9]
全球新药研发市场变天!哈佛最新报告:中国生物技术有望超越美国
第一财经· 2025-06-06 05:26
全球生物技术格局变化 - 中美在生物技术领域差距已非常微小 中国在药物研发领域迅速崛起 将成为原始创新的策源地 [1][2] - 哈佛大学报告指出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最有可能超越美国 优势源于医药生产制造主导地位和更多人才 [2] - 中国临床试验数量已超过美国 专利数量显著增长 生命科学建设活动全球最多 [2] 中国生物技术竞争优势 - 中国药品审批制度比美国更高效灵活 政府推进能力更强 [2] - 跨国药企加大对中国研发投入 阿斯利康投资25亿美元在北京设研发中心 [2] - 中国研发人员工作强度大 新药研发效率被认为超过全球任何国家 [3] 行业交易与资本动向 - BioNTech以超百亿美元将中国研发的PD-L1/VEGF双抗肿瘤药转售给BMS [3] - BioNTech与映恩生物达成3个ADC药物合作开发 总金额超20亿美元 [3] - 港股科伦博泰完成2.5亿美元新股增发 为年内港股生物医药行业最大规模 [5] 资本市场反应与展望 - 在美上市中国生物医药公司股价大涨 再鼎医药5日涨17% 和黄医药涨10% [5] - 高盛预计中国头部生物科技企业将在2025/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 [4] - 中国正成为ADC等创新药研发高地 供需匹配将推动创新能力 [4] 跨国药企战略调整 - 欧美制药巨头近期斥资数十亿美元收购中国研发的药物 [2] - 美国研发实验室出现裁员和空置现象 特朗普政府削减研发资助 [4]
李泽湘:中国新生代创业者正迎来“从模仿到创造”的新纪元
证券时报网· 2025-05-23 14:15
核心观点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创始人李泽湘带领20余家企业参展BEYOND Expo 2025 展示智能硬件创新成果 [1][2] - 新一代中国创业者敢于定义全新产品类别 避免IP纠纷并获得全球认可 [3] - XbotPark孵化模式成功 2014-2020年团队存活率80% 15%成为硬科技独角兽 [4] - 2025年XbotPark体系内20家企业将上线众筹平台 历史众筹总金额超5000万美元 [5] - 松山湖模式在全国复制落地 长三角、成渝等地建立合作基地 [6] 参展企业及产品 - 参展企业包括幸氧科技、极萃创新、合理原则等 覆盖智能运动、智慧健康、智能养宠等领域 [2] - PETPA多宠智能喂食器采用微芯片和图像识别技术 解决多宠物喂养问题 [4] - 莫艺AI壁画音响结合艺术与科技 实时生成歌词情景背景画面 [4] 孵化成果与数据 - 孵化案例:云鲸开创"自洗拖布"扫地机品类 正浩重新定义充电宝 逸动科技成为全球电动船外机最大供应商 [4] - 众筹表现:29个项目在Kickstarter等平台筹资 14个项目超百万美元 8个项目超200万美元 平均单项目筹资180万美元 [5] 教育模式创新 - 新工科教育突破传统模式 构建技术平台、产业导师、创业经验的桥梁 [3] - 培养体系前置至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 效果优于研究生阶段培养 [6] 机器人产业观点 - 机器人应用不应局限于工业或人形 广义机器人可改变生活各领域 [6] 相关ETF数据 - 食品饮料ETF(515170) 近五日跌1.65% 市盈率21.35倍 主力净流入94.1万元 [9] - 游戏ETF(159869) 近五日跌2.80% 市盈率53.76倍 主力净流出3361.7万元 [9] - 科创半导体ETF(588170) 近五日跌2.32% 主力净流出648万元 [9] - 云计算50ETF(516630) 近五日跌5.06% 市盈率92.62倍 主力净流出103.8万元 [10]
集成创新与原始创新(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5-15 21:51
创新方法论 - 尖端技术可通过常规技术的组合实现,关键在于如何综合运用现有技术进行创新突破 [1] - 集成创新并非简单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整合产生"1+1>2"的化学反应,DeepSeek通过算法优化和开源协作将训练成本压缩至同类模型的1/10 [2] - 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需并重,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源于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与系统集成 [2] 科技发展现状 - 量子科技/材料科学/空间科学领域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转变,科技创新呈现系统能力提升态势 [3] - 中国在核聚变/量子计算/天文观测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人造太阳"创世界纪录、自主量子计算机刷新算力规模、"中国天眼"发现50亿光年外星系 [4] 创新生态建设 - 需要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同时培育原始创新(0→1)和集成创新(1→N)的成长土壤 [3] - 尽管科研条件改善,仍需继承老一辈科学家通过土办法/老技术攻克尖端难题的创新智慧 [3]
自然科学基金委:多措并举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能
新华社· 2025-04-29 12:4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25年工作重点 - 深入开展人才项目"帽子化"治理,巩固深化评审专家被"打招呼"顽疾专项整治 [1] - 规范经费使用管理,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效能,确保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一线科研人员 [1] - 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达2497亿元,同比增长10.5% [1] - 高被引论文数和自然指数等指标居于世界前列 [1]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校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1] - 科技创新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1]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措施 - 深化人才类项目改革,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 [1] - 探索建立非共识项目遴选资助机制,推动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1] - 优化重大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等重大类型项目支持模式,促进跨学科研究 [1] 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举措 - 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主责承接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 [2] - 做大做强做优联合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 [2] - 允许央企研发机构注册为依托单位 [2] - 探索科学基金对民营企业进行支持的新模式 [2] - 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开展国际科研资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