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icon
搜索文档
打破常规敢为人先闯出新天地 龚正在上海交通大学为师生代表作形势与政策报告
解放日报· 2025-09-29 01:32
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战略规划 - 全市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 以"五个中心"建设为主攻方向 将重大使命和任务细化为施工图和实景画 [1] - 国际经济中心建设需继续做大经济总量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主动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 -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增强安全可控能力 实施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服务实体经济 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 [2] - 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增强贸易枢纽功能 推动贸易新业态发展 提升国际贸易投资网络节点地位 [2] -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短板 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推动能级全面跃升 [2] -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聚焦"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使命 提升基础研究水平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 人才战略与高校发展 - 人才是最宝贵战略资源 上海正加快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 形成基础稳 顶层强 结构优的人才金字塔 [3] - 青年大学生被鼓励投身"五个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需坚定理想信念 涵养学习态度 培养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3] - 上海将全力支持包括交大在内的各类在沪高校发展 为师生提供广阔舞台以施展才华和实现抱负 [3]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9个科技设施进入科研状态
新京报· 2025-09-26 05:45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9月26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 新闻发布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专场。据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赵英俊介绍,目前,北 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从建设为主阶段逐步转入运行为主阶段,成为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支撑。 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群基本形成。科技设施项目密度位居全球前列,37个 科技设施中已有29个进入科研状态,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已有4个正式运行,高能同步辐射光源 成功出束并带光联调,标志着中国在同步辐射光源领域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 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科技领军企业高度集聚,已搭建起前沿科技攻关的突破引擎 梯队。 "科学+城"城市服务功能跨越提升。交通方面,构建"两横四纵"的对外干线公路主通道,京沈高铁、怀 密线、通密线3条轨道交通基本实现与本市重要功能节点的连接,可实现20分钟到朝阳站,30分钟到首 都机场,60分钟到中心城区。教育方面,引入海淀十一中学、一零一中学、清华附中、北京四中等优质 教育集团,已建及在建学校18所,可提供学位超1 ...
五个全球前列、五个创新领先,北京已成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6 05:29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据第三方机构初步评估,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大幅提升,已经成为全球创新 网络关键枢纽,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9月26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 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 首都之窗 李磊 摄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连续8年蝉联施普林格·自然集 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榜首;独角兽企业数量连续四年位列全球城市第三……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主任张继红介绍,"十四五"期间,本市已累计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05项重点项目 和重大任务落地,实现"五个全球前列""五个创新领先"。 2024年,北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49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6.9%。目前,本市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 术、科技服务业、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智能制造与装备、人工智能等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 育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23个未来产业。 在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的过程中,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覆盖科研全流程的人工智能科研平台等重大 原创成果诞生,豆包、智谱、kimi等标杆模型性能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
协同创新 湾区常新(观沧海)
人民日报· 2025-09-20 22:00
珠江口,浪奔潮涌。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前在香港发布《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百强创新集群,"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 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让世界目光再次聚焦这片热土。此前,"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曾连续5年 位居全球第二位。 看内地,深圳、广州等大湾区内地城市,产业体系健全、产业链条完整。中国散裂中子源、鹏城实验 室、广州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和重大平台串珠成链,超7.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汇聚湾区,无人机划破长 空,新能源汽车驶向全球,机器人智创未来……新质生产力的"湾区动能"持续迸发。 "一国两制"下,香港与内地城市并非简单相加,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跨过深圳 河,香港的基础研究,在内地实现产业化跃升,催生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加速度;内地的产业成果,赴 香港对接国际资本与高端人才,实现从产品到前沿的迭代。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化"制度之异"为"制度之利",能更好释放跨境协同的叠加效应。 在河套,科研资金跨境调拨、科研人员进出一线高度便利;在前海,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加快打造,支持 科技创新实施办法发布;在南沙,冷泉生态系统等大科学装置集聚;在横琴,澳门科研成果加速转 化……重大合作平 ...
经济学家程实答21:美联储降息将使中国资产更具吸引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6 01:48
会议概况 - 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工商大会在广州举办 主题为赋能大湾区、共拓新机遇 [1] - 吸引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机构及工商界代表1200余人出席 [1] - 围绕跨境金融、商事法律、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1] - 发布《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促进报告》和《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时仲裁指南》两项成果 [1] 中国资产吸引力 - 中国科技实力因DeepSeek热潮获得全球更多认可 为硬核资产走强奠定基础 [1] - 全球经济风险偏好变化及中国经济稳定性为全球资金聚焦中国资产提供背书 [1] - 中国制造业相对强劲表现增强资产吸引力 [1] - 美联储降息预期将改变全球利差水平 使中国资产更具吸引力 [1] 大湾区发展优势 - 大湾区定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兼具金融基础设施与科技发展双重优势 [2] - 金融对科技行业赋能与科技激活金融市场的鲶鱼效应在全球市场有丰富体现 [2] - 金融基础设施强大与科学技术发展蓬勃生机形成协同效应 [2]
南沙方案落地三年:与港澳合作进一步走深
新华社· 2025-08-05 14:23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 - 新引进港澳青创团队超800个[1] - 港澳居民个税优惠政策减免税额超1.2亿元 平均税负下降超五成[1] - 推进19个粤港澳联合科技攻关项目[1]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成开学 其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入驻创新项目32个[1]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41个跨学科主题实验室和中央实验室 累计立项7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 与香港城市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共建兽医领域联合实验室[1] 专业人才资格认可与执业 - 实施6个领域146项境外职业资格认可清单[2] - 244名港澳人才在南沙便利执业[2] - 27名港澳工程专业人才获评内地职称[2] - 组建"粤港澳人才协作办公室"和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协同发展生态联盟[2] 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与就业 - 建成15个青创基地包括创享湾等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集群[2] - 累计孵化企业(项目)2336个 其中港澳青创团队1178个[2] - 港澳青年"百企千人"实习计划累计吸引近900名港澳青年到南沙交流[2] - 引进10名港澳青年进入公务员队伍[2] - 事业单位、法定机构及国有企业等重点领域岗位引进港澳青年人才37人[2] 粤港澳青少年交流平台 - 粤港澳青少年交流活动总部基地等平台累计吸引超6万名粤港澳青少年到南沙参观交流[2] 跨境公共服务衔接 - 引入港式"全科门诊""港澳居民健康服务中心" 累计提供1.2万人次医疗服务[3] - 创建覆盖各学段港式教育体系 三年来港澳籍学生入学量增长2倍[3]
北京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经济日报· 2025-06-24 22:11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6个大设施中4个已建成并面向全球开放 [2] - 北京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成像科学中心发起"数字生命"大科学计划 依托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推动重大疾病研究 [2] - 北京设立百亿元级机器人产业基金和机器人租赁公司 推动机器人全产业链快速发展 [5] 研发投入与成果 - 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连续6年保持在6%以上 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 [3] - 2024年北京地区获评国家科学技术奖58项 占全国总数近三成 [3] - 北京连续8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三 [3] 人才储备 - 北京拥有55万余名科研人员 全国近一半的两院院士 [3] - 411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数量居全球城市首位 [3] - 人工智能领域聚集全国超四成顶尖人才 成为大模型和智能芯片重要策源地 [3] 产业布局与成果转化 - 亦庄集聚120余家智能网联汽车企业 涵盖全产业链 [4] - 海淀区人工智能核心企业突破1300家 是全国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主要引擎 [5] - 北京经开区"北京火箭大街"主体结构封顶 昌平"两谷一园"汇聚70余家能源科创巨头 [5] 金融支持与生态建设 - 北京围绕人工智能等领域新设4只百亿元级政府直投产业基金 [7] - 昌平区政府性投资基金群规模超过420亿元 上市企业近40家 [8] - 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13年70多亿元增至2024年840多亿元 年均增长25% [9] 区域协同发展 - 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从2013年3500多家增至2024年1万多家 [9] - 京津冀投融资服务机制启动 基金与企业签约投资额达30亿元 [9]
区域协同创新迸发澎湃活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线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1 22:02
机器人产业 - 戴盟(深圳)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出具备高灵敏度的"五指灵巧手"机器人,能精准抓取气球、薯片和豆腐等易碎物品[1] - 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的优势,连续5年位居全球创新指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全球第二[1] 科研基础设施与原始创新 - 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在建,一期已服务粤港澳1/5用户,包括5项港澳高校项目,显著提升科研效率[2] - 港澳科研团队利用大科学装置取得突破:香港城市大学发现金属玻璃新材料转化机制,澳门大学在热电材料磁结构有突破[2] - 大湾区布局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集聚中国散裂中子源、先进阿秒激光等"国之重器"及鹏城实验室等科研平台[2] 人工智能与算力支持 - 澳门大学协同创新研究院开展"情感人工智能"研究,依托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天河二号"完成高难度计算[3] - 横琴设立"认知与类脑智能联合实验室",整合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与澳门大学资源攻关核心技术[3] - 34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支撑重大成果如"梦想"号钻探船、"澳门科学一号"卫星等[3] 芯片产业链协同 - 睿思芯科选择大湾区布局RISC-V服务器芯片研发,利用香港子公司吸引国际人才,依托广东电子产业链实现技术迭代[4] - 大湾区形成"实验室连生产线"模式:港澳侧重基础研究与国际资源,内地侧重产业链转化与应用场景落地[4] 企业成长与市场拓展 - 博维智慧科技从澳门50人团队扩展至近400人规模,借助横琴人才政策实现2022年香港主板上市,业务延伸至脑机接口[7] - 大湾区汇聚7.7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集聚效应[7] 教育与人才生态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硕士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学生开发中风康复器具获香港设计大奖[8] - 粤港澳高校深度合作: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港澳高校内地分校成立,深圳大学等内地高校在港澳设研究机构[8] - 大湾区实施跨境人才工程:广东聚集158万研发人员,香港引才计划获批超30万份,澳门推动高端人才回流[9]
媒体视点 | “并购六条”激发北京地区并购重组市场活力
证监会发布· 2025-06-06 10:20
并购重组市场概况 - 自"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北京地区上市公司共发布并购交易273单其中13单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1] - 华大九天拟收购芯和半导体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级EDA解决方案中国船舶收购中国重工成为A股上市公司规模最大的吸收合并交易亿华通拟收购旭阳氢能成为国内氢能行业"首单"民企深度重组案例 [1] - 并购重组已成为推动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赋能手段 [1][3] 交易特点分析 - 北京地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呈现"百花齐放"态势产业整合趋势明显企业通过同行业或上下游并购实现技术升级和产业链延伸 [3] - 新兴产业领域并购活跃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成为重点方向通过并购获取创新技术和高成长潜力实现向新质生产力转型 [3] - 重组案例具有产业整合逻辑标的更优质产业协同特征明显科技属性更强 [3] 政策推动与支持 - 北京证监局2024年调研走访287家上市公司覆盖面超60%与北京市委金融办联合召开座谈会为77家上市公司15家未上市企业16家证券公司等搭建对接平台 [6] - 北京市国资委开展并购重组专题培训推动市属企业带头作用昌平区组织生物医药企业对接北京经开区设立康桥医疗健康并购投资基金 [6] - 证监会5月16日发布新修订《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建立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提高监管包容度新设简易审核程序 [7] 未来发展方向 - 北京证监局将持续推动政策落实出台专项支持政策优化并购贷款等融资渠道强化打击蹭热点及不合理"三高"并购行为 [8] - 监管部门将搭建并购重组服务平台支持优质资产与上市公司需求对接加强跨部门协作 [7][8]
施普林格·自然与上海市科委续约合作 加快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搜狐财经· 2025-06-04 07:50
中新网北京6月4日电 (记者 孙自法)国际知名科研出版机构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6月4日向媒体 发布信息说,施普林格·自然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科委)近日在英国伦敦第二次续签战略合作 谅解备忘录,以扩展深化双方10年以来的战略合作,继续支持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 创新中心。 施普林格·自然还长期支持上海各重点高校与科研院所传播科研成果、提升科研影响力。例如,最近与 复旦大学宣布2026年共同推出英文综合类国际期刊《科学与智能》(Science and AI),并联合在全球发布 《科学智能白皮书2025》。(完) 根据协议,在未来5年,施普林格·自然将继续通过旗下平台和网络资源,以及高端学术会议、专业培训 等,帮助全球科研界了解上海最新科研成果、科技政策,以提升上海市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学术交流合 作,并助力吸引和培训国际一流人才,强化科研产出能力。此外,还将扩展新的服务领域,支持上海在 2027年主办的国际科学传播大会,并通过旗下自然科研智讯的数据及分析服务,为上海进行更快和具前 瞻性的科研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安德鲁·道格拉斯说,上海是施普林格·自然第一个建立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