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消费

搜索文档
烟火气中“赶”出消费新活力!山东夏季“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全面开集
齐鲁晚报· 2025-06-29 01:59
山东夏季"三大集"系列活动 - 山东夏季"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于6月28日在滨州邹平市、德州德城区、威海文登区三地同步开集,活动将持续至8月下旬 [1] - 活动以"赶山东大集 游山东之夏 购山东好品"为主题,包含文化大集、中医养生夜市、非遗手造展销、夏日消暑歌会、美食嘉年华等多元内容 [1] - 活动采取"线下市集沉浸体验+云端直播实时引流+线上展销全域触达"方式开展,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金融机构助力等方式推出惠民措施 [15] 特色消费场景打造 - 邹平南唐香油采用边生产边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围观购买,一位顾客一次性购买8斤炒面 [4] - 威海洋德生物科技在大集展示稀有白海参,现场讲解其营养价值和功效,吸引大量咨询 [6] - 运河大集设置熊猫数字艺术展,游客可与虚拟熊猫互动拍照并购买相关文创产品 [8] 文化赋能消费升级 - 德州运河大集依托古玩产业优势,一位河北游客专程前来购买明清瓷器,体验运河市井生活 [9] - 滨州剪纸融合古代艺术纹饰和黄河文化元素,推出十二生肖、地标建筑等系列作品,成为热门伴手礼 [12] - 德州黑陶展位提供拉坯体验,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传统制陶技艺的魅力 [13] 特色产品与体验经济 -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展示规模化养殖的海马产品,一位浙江游客当场购买3包 [12] - 仁德制艾在黄河大集推广艾草制品,希望通过线下活动拓展本地市场 [15] - 海洋大集集中展示文登企业优质海产品,包括鲅鱼水饺、蒸蛤蜊、烤牡蛎等特色美食 [11]
烟火集市“赶”出消费活力
大众日报· 2025-06-29 00:10
山东夏季"三大集"活动概况 - 活动于6月28日在滨州邹平市、德州德城区、威海文登区三地同步启动,主题为"赶山东大集 游山东之夏 购山东好品",涵盖文化大集、非遗展销、美食嘉年华等多元内容 [2] - 活动将持续至8月下旬,采用"线下沉浸体验+云端直播+线上展销"模式,结合政府补贴、企业让利等方式推出惠民促销 [7] 特色商品与消费模式 - "黄河大集"展示非遗剪纸、农副产品及现制食品如麻汁、芝麻盐,邹平南唐香油通过边生产边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淄博游客单次购买8斤炒面 [3] - "海洋大集"展出威海企业养殖的白海参,其多糖含量、不饱和脂肪酸等指标优于普通海参,威海洋德海洋生物科技通过现场展示水箱增强消费信任 [3] - "运河大集"引入数字互动展区,熊猫主题文创及拍照设备吸引游客,德州古玩商王翔提及河北游客专程购买冰梅将军罐 [3][4] 地域文化与产业融合 - 德州依托运河文化发展古玩产业,串联非遗与现代经济,"运河大集"手造展区提供黑陶拉坯等体验活动,市民参与度高涨 [4][6] - 威海结合海洋资源推出海鲜美食及养殖产品,银泽生物科技的海马制品获浙江游客购买,60元成交3包 [4] - 滨州剪纸以黄河文化为特色,推出生肖、地标等系列作品,青岛游客将其作为特色伴手礼购买 [5] 消费体验与品牌推广 - 体验式消费成为亮点,如德州黑陶拉坯、艾草锤试用等,打破传统单向消费模式,仁德制艾通过线下活动提升本土品牌认知 [6] - 文登企业集中展示海产品"金字招牌",鲅鱼水饺、烤牡蛎等美食吸引游客,南海公园融合海洋风情与市集经济 [4]
永赢基金:2025年即将过半,下半年权益市场如何展望
证券之星· 2025-06-24 07:25
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与中国经济转型 - 中美贸易关系呈现阶段性缓和但战略竞争持续 高科技领域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仍是美国政策重点 这种"双轨并行"政策将长期影响全球产业链布局 [1] - 中国加速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显著 CIPS系统近3年业务笔数和金额复合增长率超30% 2024年末累计处理业务约600万亿元 [1] - 内需潜力持续释放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销售额1.1万亿元 发放补贴1.75亿份 重点培育AI+ 银发和县域等新型消费业态 [1] - 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突破 DeepSeek引领AI产业发展 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提升 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突破为经济转型提供支撑 [1] 全球宏观政策环境与货币政策 - 2025年下半年全球货币政策迎来转折 美联储预计启动降息周期 欧洲央行释放鸽派信号 缓解人民币汇率压力和资本外流风险 [2] - 中国货币政策将兼顾内外均衡 与主要央行政策节奏形成策略性呼应 5月已实施年内首次全面降准和LPR下调 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仍有调整空间 [2][3] - 新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力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筹备同等规模专项工具支持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等领域 [3] 财政政策与资本市场 - 财政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 将扩大专项债发行和投向 继续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 重点支持土地储备 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 [3] - A股市场呈现结构性特征 指数中枢震荡是基准假设 上行受制于关税不确定性和盈利弹性不足 下行风险因政策托底而有限 [4] - 全A非金融盈利增速或将见底 但向上空间有限 市场对中美关税缓和已充分定价 风险偏好提升难度加大 [4] 结构性投资机会 - 泛科技领域受中美战略竞争驱动 关注国产算力 AI软硬件应用 人形机器人 半导体 军工等 [5] - 新消费崛起带来中期机会 聚焦体验式消费 AI+消费 服务消费等新型消费形式 [5] - 稳定红利资产在弱复苏和弱美元环境下具有确定性溢价 关注银行 电力 交运 运营商等 [5] - 中央加杠杆方向景气确定性高 包括电力(核电 风电 电网) 新疆煤化工 卫星互联网 低空经济等 [5] 经济发展前景 - 中国经济跨越最艰难调整期 高质量发展态势巩固 资本市场展现韧性和活力 [5][6] - 自主创新 消费升级 能源转型等优势领域提供确定性机遇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6]
主动给生活按下一次“暂停键”
中国青年报· 2025-06-21 02:09
户外运动行业趋势 - 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走出房间、走向户外,将户外活动作为精神自留地 [2] - 户外消费观念从单纯物质消费转向体验导向,更注重感官与自然的连接 [3] - 参与者通过徒步、登山等活动获得时间被"拉长"的独特感受,形成持续参与动力 [1][3] 户外装备消费行为 - 专业装备(冲锋衣、防水背包、徒步鞋等)单套购置成本可达一万元左右 [2] - 部分消费者秉持"实用至上"原则,将单件装备预算控制在千元以内 [2] - 装备选择呈现两极分化:新手易受"一步到位"销售建议影响,资深用户更注重功能性而非价格 [1][2] 户外体验经济特征 - 参与者更看重异乡风俗探索、陌生人社交等非物质价值 [2] - 高海拔徒步场景中(如四姑娘山4200米大本营),装备功能性需求压倒价格考量 [3] - 断网环境强化了自然体验,推动消费者为"感官感知"付费的意愿 [3]
服务消费领跑 北京商圈焕新靠体验业态“出圈”
北京商报· 2025-06-17 15:40
消费市场表现 - 1-5月北京市市场总消费额同比增长1.3%,增速较1-4月提高0.3个百分点 [1] - 服务性消费额在信息服务、文体娱乐等领域带动下增长4.9% [1] - 一季度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2.3% [1] 消费趋势变化 - 消费驱动力从满足基本需求转向追求品质、体验和个性化 [3] - Z世代等新消费群体更注重消费带来的情感价值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3] - 消费者可能为独特的文化体验、沉浸式场景或个性化服务支付更高价值 [3] 商业创新举措 - 商场和商圈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将购物与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深度融合 [1] - 北京apm举办"THE MONSTERS怪味便利店系列主题展览"华北首展,融合潮流装置、互动游戏与新品发售 [1] - 三里屯太古里北区下沉广场改造提升通行便利性和空间品质,新增螺旋式楼梯和仿真花布置 [2] 新兴消费形态 - 情绪消费火爆,如Hello Kitty与野兽派联名活动吸引大量消费者打卡 [2] - 运动、骑行等生活方式内容流行 [2] - 限量版"LABUBU"产品出现"一盒难求"现象,现场购买排起长队 [1] 行业发展方向 - 商业空间尝试打破与IP文化的壁垒,开拓创新边界 [2] - 新场景、新渠道、新行业、新产品推动传统消费向更加细分和多元化发展 [1] - 开放式步行街区通过提升行走体验感吸引消费者 [2]
景区“一锤子买卖”如何破局?
消费日报网· 2025-06-13 02:34
景区商业模式转型 - 龙潭大峡谷通过1元冰棍和2.5元黄瓜等平价策略实现逆袭,展示消费平价策略下景区的破局之道 [1] - 国内景区普遍依赖高溢价二次消费维持运营,商品平均溢价率达三至五倍,商业模式呈现畸形发展 [1] - 游客评价要素中消费性价比权重超过景观独特性,体验型消费占比提升至65% [1] 平价策略的市场效果 - 抖音话题"景区1元冰棍良心价"累计播放量达4.2亿次,相关视频播放量超3亿次,用户自发传播占主导 [2] - 2023年重启运营后游客量同比增长327%,商品销售额提升40%,复游率达3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 - 平价策略并非单纯让利,而是通过保障基本体验实现人气与收入双增长 [2] 体验经济创新实践 - 景区开发"龙潭秘境"沉浸式剧场、地质研学营、峡谷康养中心等创新业态,构建文旅融合场景矩阵 [3] - 联合周边村镇举办乡村振兴市集,形成政府、企业、居民的生态共同体 [3] - 从门票经济转向体验经济,核心是提升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度而非依赖商品溢价 [3] 行业转型路径启示 - 传统景区需转变营收模式,将山水景观与文化活动结合创造记忆点 [3] - 通过服务升级和特色体验实现引流-留存-转化闭环,复游率和消费频次显著提升 [1][3] - 硬件开发受限背景下,软件层面的场景创新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3]
2025新消费市场趋势发展报告
搜狐财经· 2025-06-12 15:16
新消费市场背景与现状 - 经济增长奠定新消费市场基础,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7895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增长7.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26.8% [1][11][13] - 技术进步推动市场变革,移动互联网普及及大数据、AI技术应用赋能精准营销与个性化服务 [1][9] - 政策支持力度显著,国务院计划3-5年构建新型消费体制机制,发改委统筹3000亿元特别国债释放消费潜力 [1][10] - 消费模式呈现四大特点:消费升级(品质/品牌需求提升)、线上线下融合(全渠道零售)、数据驱动(精准营销)、共享经济渗透 [1][15][16][18][19] 新消费市场消费者行为 - 需求多样化趋势显著,品质、健康、环保、个性化需求提升,如益生菌食品、定制服装受青睐 [21][22][23][26] - 购买决策受五类因素影响:个人特征(年龄/性别差异)、产品特性(质量/价格)、购物环境(线下布局/线上界面)、社会影响(家庭/社交媒体)、情感因素(情绪/品牌情感) [30][31][32][33] - 行为新趋势包括绿色消费(节能家电增长)、个性化消费(年轻群体主导)、体验式消费(露营/民宿场景) [34][35] 新消费市场重点领域 - 乳业饮料领域创新加速,企业严控质量并推出健康功能性产品 [2] - 宠物经济规模显著增长,产业链完善且新兴业态涌现 [2] - 医美行业进入悦己驱动新周期,项目多样化与科技进步推动革新 [2] - 珠宝钻石领域年轻化趋势明显,培育钻石与黄金消费热度攀升 [2] 新零售行业发展趋势 - 全渠道零售成主流,线上线下融合通过同价/线上下单线下提货等模式实现 [3] - 智能化服务升级,AI与大数椐技术应用于精准营销、智能客服 [3][18] - 供应链优化通过物流技术升级与协同合作降低成本并提升配送效率 [3] - 跨界合作创新常态,零售企业与科技/餐饮/娱乐行业联合打造消费综合体 [3] 新消费市场未来展望 - 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服务消费(旅游/文娱/健康)比重上升 [3] - 绿色低碳产品前景广阔,环保产品/节能家电/有机食品需求增长 [3][34] - 线上线下融合强化,实体零售数字化与电商布局线下体验店 [3] - 年轻消费者与银发经济群体成为两大核心客群 [3]
文化赋能助力消费升级“烤鸭配酸奶”亮相第六届北京牛奶文化节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06-10 07:15
行业趋势 - 体验式消费和场景消费成为重要趋势 2025年超60%购物中心将引入主题街区或联名IP [1] - Z世代消费者偏好社交化场景与"商业+文化"融合模式 更愿为情感体验和个性化表达买单 [1] - 奶业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 面临成本上升和价格波动等挑战 [2] 公司创新举措 - 圣祥乳业推出"酸奶搭配创意DIY"互动区 提供10多组创意搭配 其中"烤鸭配酸奶"反响最佳 [1][2] - 活动备齐老酸奶、坚果、水果等食材 消费者可自由调制 吸引大量亲子家庭参与 [2] - 采用低温活菌发酵技术 温度控制在40℃~45℃ 乳清蛋白保留率超90% 活菌数远超国标 [2] - 特色奶皮子酸奶选用高脂牛奶 经16小时静置形成3mm自然奶皮 固态质地受青睐 [2] 文化赋能战略 - 公司定位为老北京文化传承者 将瓷罐酸奶融入城市文化脉络 瓷罐作为文化载体 [2] - 包装采用灰白色圆肚瓷瓶配蓝白蜡纸 复古设计唤起老北京记忆 与景点文化氛围契合 [3] - 产品覆盖南锣鼓巷、颐和园、鸟巢等北京地标 成为游客体验老北京饮食文化的入口 [3] - 未来计划全方位深化与老北京文化的融合 从企业文化到产品体系实现共生 [3] 市场活动效果 - 第六届北京牛奶文化节以"智领航 醇奶香 悦时光"为主题 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 [1] - 消费者反馈显示烤鸭配酸奶组合能中和油脂感 促使餐饮场景消费转化 [2]
当北京烤鸭遇上圣祥老酸奶:“老北京文化”的品牌觉醒之路
搜狐网· 2025-06-06 08:14
行业趋势 - 消费市场疲弱背景下,体验式与场景化消费成为乳企破局新方向,品牌需通过情感共鸣与独特体验脱颖而出 [1] - 行业同质化内卷严重,跨界创新成为打破僵局的有效手段 [4] 圣祥乳业战略与创新 - 通过"烤鸭配酸奶"跨界组合实现现象级传播,该创意基于北京饮食文化、消费场景与品类特性的深度洞察 [4][5] - 文化基因同源:烤鸭(600年历史)与瓷罐老酸奶(20年工艺)均体现传统匠心,形成文化共振 [5] - 消费场景互补:将单价10元以下的老酸奶嵌入人均200元+的烤鸭场景,实现高频低价与低频高价品类的联动 [6] - 品类科学协同:酸奶乳蛋白与烤鸭脂肪(35%皮层含量)形成乳化体系,减少油腻感,味觉对冲增强风味层次 [6] 品牌发展历程 - 2000年从200平米厂房起步,2004年确立瓷罐老酸奶为核心方向,现拥有北京(7条线)、辽宁(1条线)、河南(1条线)三大基地,9条线日产能力达300吨 [7] - 爆款产品奶皮子酸奶采用低温活菌发酵技术,活菌数达10⁸CFU/g(超国标100倍),自然凝结3mm奶皮(脂肪≥3.8%+16小时静置工艺) [9][16] 产品创新 - 开发药食同源系列(蜂蜜酸奶、茯苓酸奶),切入健康细分市场 [14][15] - 奶皮子酸奶与双皮酪酸奶以固态质地和浓郁奶香形成差异化,保留90%乳清蛋白,质地介于希腊酸奶与奶酪之间 [16] 研发合作 - 2025年1月与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乳品营养与健康联合实验室,借助院士团队提升研发能力 [20] 文化赋能 - 瓷罐酸奶成为北京文化符号,覆盖景区及胡同,定位"让老北京活在当下"的文化生意 [13] - 创新路径体现"瓷罐载体+活菌核心+文化灵魂"三位一体的护城河构建逻辑 [20]
传统百货的自救困局:巴黎春天的十年试错
36氪· 2025-06-04 02:07
你有多久没去过"巴黎春天"了? 这座2001年开业的百货大楼,作为淮海路的地标曾风光无限。它见证了上海零售业的黄金时代——巅峰时期全国43家门店(上海12家门店),年营收超41 亿元。而今,它在全国仅存22家门店(上海仅剩7家门店),营收缩水至13.6亿元。 十年间,从浦建店的"乐园百货"到淮海店的"首店矩阵",巴黎春天的转型实验如同在玻璃橱窗上作画,既想保留百货的基因,又渴望描摹购物中心的轮 廓,最终却在两种商业形态的夹缝中渐失光彩。 01 被时代推上"手术台"的百货"巨人" 2013年是中国零售业的分水岭。 当环贸APM的巨型穹顶点亮淮海路、K11将艺术展搬进商场时,传统百货仍在用"满199减100"的喇叭声维系人气。 这一年,上海购物中心数量突破百家,其"体验式消费"模式对百货业态形成降维打击。同时百货业态还面临电商冲击的双重挤压。 面对这一颓势,巴黎春天不得不启动自救"手术",试图通过"购物中心化"和"生活方式化"来重获消费者青睐。 02 百货基因改造的阵痛 浦建店作为1.0版试验田,试图用"类购物中心"模式缝合百货与新兴消费的断层。 历时三年有余,浦建店在不闭店的情况下于2019年6月完成整馆焕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