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

搜索文档
世界设计之都|数智如何驱动文化创新?
新浪财经· 2025-09-28 15:46
9月27日上午,由上海大学主办的2025世界设计之都大会"激活新质生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数智驱 动下的文化创新与设计实践"论坛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数智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深入探讨如何 通过科技赋能激活文化新质生产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动能。来自国内外设计 界、产业界、学术界的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文化数字化转型、数智技术与设计融合、高端装备创新 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学与艺术学会理事长、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金亚秋,以《科学 与艺术文化融合 》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向世界开放的前沿,从近代工业基地到 现代创新型城市的蜕变,离不开科学与艺术的协同发展。 "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国未深度参与,而在21世纪信息智能时代,中国已成为关键参与者,但也面临'卡脖 子'与'卡脚脖子'双重挑战——既要突破现有技术壁垒,也要在前沿领域抢占先机。"金亚秋强调,科学 的硬实力与艺术的软实力融合,是构建创新文化的关键。他以上海市科学和艺术学会的实践为例,提 出"加强人才交流融合、提升全民科学艺术素养、支持跨界科创产业"三大宗旨,并指出:"科技与艺术 的根源在于良 ...
上城湖滨“黑科技首发街区”启幕
杭州日报· 2025-09-25 03:01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无人值守快闪店"银河太空舱",在这里只需轻松一点,机器人咖啡师便为你现场 调制香浓咖啡,并递至你手中,科技的温度触手可及。 紧接着,"第二人生"全球首家体验店更让大家眼前一亮——走进店内的扫描舱,仅需0.3秒,便能 迅速生成一个与你样貌相同的"数字分身"——就像电影《头号玩家》中的场景,可以用这个分身解锁自 己的游戏角色,甚至做成专属手办,把"另一个自己"带回家。 西子廊桥机器人"乐手"就位。 9月24日的湖滨步行街,人潮涌动,科技感与烟火气在此交融。 在西子廊桥,屏幕缓缓拉开,一场酷炫的演出开始上演——四个机器人"乐手"就位,机械臂灵活起 落,精准击鼓、潇洒拨弦,与江南丝竹女子乐坊的古典音乐交相辉映,瞬间点燃全场热情。当天,湖滨 步行街"黑科技首发街区"正式开启。从西子廊桥往南,一场充满惊喜的科技奇遇之旅徐徐展开。 "黑科技"街区打造年轻潮流地标 每个魔盒都自带特色,其中采荷魔盒聚焦服装产业数字化转型,集成虚拟数字人走秀、3D虚拟试 穿、趋势AI分析等功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试遍当季新款";来福士魔盒以"人形机器人售卖+裸眼3D 魔方"为核心,构建科技零售新空间;凤凰里魔盒则依托文化IP,营 ...
四川参与多项特色活动
四川日报· 2025-09-23 22:25
本报讯(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姗姗)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在京开幕。本届论坛以"文化 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包括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以及北京文化论坛会 客厅常态化活动。四川方面积极参与本届论坛的多项特色活动,推动地方文化展示与中外交流协 作。 23日下午,在同步开讲的6场平行论坛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 电影局,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省电影局联合承办的"虚实无界:视听产业融合破圈"平行论坛 聚焦视听产业融合新趋势,通过演讲与圆桌对谈,深入探索技术赋能下内容创新、业态升级的突 破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新思路。其间,四川元素拉满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和部分场景取景于 四川的《浪浪山小妖怪》作为文化融合破圈的重要例证,被重点提及。 23日晚,2025北京文化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专场活动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在中宣部文艺局发布 的"优秀微短剧创作扶持计划"成果中,四川省委宣传部推荐作品《家里家外》成功入选。该剧全 程采用四川方言,在成都实景拍摄,播出后全网话题量与播放量均超亿级。 24日,论坛将开设多场专业沙龙。在"AI进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影视创作上的创新应用" ...
科技与创意共融解锁文旅产业新图景
北京晚报· 2025-08-27 08:10
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展览 - 2025年服贸会文旅服务专题将于9月10日至14日在首钢园9号馆和11号棚举办 展览主题为"科技赋能 创意引领" 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新质生产力、文商旅体融合和文化产品海外传播交流四大板块 [1] 北京文化产业业绩表现 - 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2万亿元 同比增长13.3% [1] - 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 同比增长15.9% 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达72.1% [1] - 北京文化产业通过政策引领与科技赋能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新业态生态体系 [1] 科技应用与创新体验 - 京东方中联超清推出全球首个8K级超高清第二现场分发平台 实现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剧场演出高清同步共赏 [2] - 《梦回圆明园》VR体验运用全球最先进大空间追踪技术LBSS 1比1复刻历史古迹 [2] - 颐和园AI数字人、银河通用人型机器人Galbot G1、中影年年3D AI交互数字人、灵狐AI等人工智能产品将亮相 [2] - "隆福寺藻井"数字艺术展以全新视角展示传统建筑之美 [2] - "亚马逊探险狂想"MR超级混合现实体验让观众在虚实交织环境中互动 [2] 文化创意与经典再现 - 北京大视听重点项目《国色芳华》《归队》通过影院级裸眼3D技术复刻经典场景 [3] - 妙应寺白塔通过异形木质雕刻技术分层拼装实现场景复制 结合文化体验与商业活动创新开发文化资源 [3] 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 展区搭建长城脚下主题景区 举办"京剧文化之旅""北京礼物""国潮文创店"系列文创市集 [3] - 推出"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商业"等融合型体验空间和消费场景 [3] - 展示博物馆文创、公园礼物、天桥演艺区等主题文创产品 [3] 文创产品展示 - 市属公园及园博馆展出最新文创品共计13大类506款 其中20余款首次亮相 [3] - 包括颐和园与服贸会联名冰箱贴"有燕来颐""福燕游颐"、北京动物园北动AI智能陪伴毛绒玩具、中国本土动物AR拼搭积木 [3] - 韩美林团队设计"河喜"IP与泡泡玛特开发"水运儿"IP文创首次亮相 推广大运河文化 [3]
烟火气中“赶”出消费新活力!山东夏季“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全面开集
齐鲁晚报· 2025-06-29 01:59
山东夏季"三大集"系列活动 - 山东夏季"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于6月28日在滨州邹平市、德州德城区、威海文登区三地同步开集,活动将持续至8月下旬 [1] - 活动以"赶山东大集 游山东之夏 购山东好品"为主题,包含文化大集、中医养生夜市、非遗手造展销、夏日消暑歌会、美食嘉年华等多元内容 [1] - 活动采取"线下市集沉浸体验+云端直播实时引流+线上展销全域触达"方式开展,通过政府补贴、企业让利、金融机构助力等方式推出惠民措施 [15] 特色消费场景打造 - 邹平南唐香油采用边生产边销售模式,吸引消费者围观购买,一位顾客一次性购买8斤炒面 [4] - 威海洋德生物科技在大集展示稀有白海参,现场讲解其营养价值和功效,吸引大量咨询 [6] - 运河大集设置熊猫数字艺术展,游客可与虚拟熊猫互动拍照并购买相关文创产品 [8] 文化赋能消费升级 - 德州运河大集依托古玩产业优势,一位河北游客专程前来购买明清瓷器,体验运河市井生活 [9] - 滨州剪纸融合古代艺术纹饰和黄河文化元素,推出十二生肖、地标建筑等系列作品,成为热门伴手礼 [12] - 德州黑陶展位提供拉坯体验,让消费者亲身感受传统制陶技艺的魅力 [13] 特色产品与体验经济 - 威海银泽生物科技展示规模化养殖的海马产品,一位浙江游客当场购买3包 [12] - 仁德制艾在黄河大集推广艾草制品,希望通过线下活动拓展本地市场 [15] - 海洋大集集中展示文登企业优质海产品,包括鲅鱼水饺、蒸蛤蜊、烤牡蛎等特色美食 [11]
当美术馆“长”出光的羽翼
人民日报· 2025-06-21 21:47
文化IP创新与科技融合 - 中华艺术宫联合静安区、SMG幻维数码打造全新文化IP"上海光影美术馆",通过数字技术将传统艺术转化为沉浸式光影体验 [1] - 采用高精度光谱扫描技术还原油画笔触厚度与走向,实现动态投影对原作质感的精准复刻 [1] - 海派画家黄阿忠的"石库门"系列作品首次通过数字投影与实景车流光影重叠,拓展传统绘画的时空维度 [1] 城市空间艺术化改造 - 策展团队选择苏州河畔老建筑作为展场,将工业肌理与艺术投影结合形成双重叙事 [2][3] - 展览内容聚焦本土文化符号,如回力球鞋、大白兔奶糖等,通过光影技术激活集体记忆 [2] - 项目使公共空间转变为"艺术呼吸带",周末夜间吸引居民游客驻足互动 [3] 数字艺术本土化实践 - 开发团队摒弃通用数字艺术模板,基于海派绘画观察方式创建符合本土审美的技术方案 [3] - 运用AIGC技术动态演绎菜市场、早点铺等生活场景,强化艺术的情感共鸣 [3] - 光影技术被定义为"新画笔",在保持原作精神内核的同时赋予动态叙事能力 [1][3] 美术馆功能转型 - 艺术机构突破传统白盒子空间限制,实现"街头美术馆"的新型展陈模式 [4] - 项目验证美术馆可通过催化文化生长光来履行城市文脉保存与文明传播的双重使命 [4] - 光影技术使建筑立面成为"培育城市美学的母体",每次投影都是文化再生的过程 [4]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开幕
中国经济网· 2025-05-27 06:41
博览会概况 - 首届"横琴—澳门国际数字艺术博览会"于5月26日在横琴文化艺术中心开幕,由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民生事务局指导,南光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阳光媒体集团和摩境数字艺术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1] - 博览会为期8日,包含主题展区、高端演讲、圆桌论坛、艺术课堂等活动 [1] -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执委会副主任聂新平指出数字艺术是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正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体验和生活方式,横琴致力于打造数字艺术新高地 [1] 主办方战略意图 - 南光集团以推动"文化数字化"为己任,携手阳光媒体集团打造国际级数字艺术盛会,旨在搭建连接艺术与科技、传统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平台 [2] - 南光集团计划以本届博览会为开端,持续深化琴澳合作,推动数字艺术成为大湾区文化IP新名片,探索中国文化全球化表达新路径 [2] 展览内容与规模 - 博览会设置"重施魔法"、"超级联想"、"艺术未来式"、"科技重构艺术"四大主题展区,覆盖6000平方米展出面积 [3] - 吸引十余组国内外知名艺术家、故宫博物院及20余家科技企业参与 [3] - "艺术未来式"展区展示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观众可沉浸式游览故宫博物院 [3] - "科技重构艺术"展区通过联想、华为、京东方等企业展示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3] - "超级联想"展区呈现2025DASHOW国际数字艺术联想大赛获奖作品,展示科技对青年先锋艺术家的支持 [3]
文旅市场掀起“科技+”体验热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3 20:44
文章核心观点 “五一”假期北京文旅市场掀起“科技 +”体验热潮,众多科技文旅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化平台和场景创新释放假日文旅消费新动能,近年来北京市文旅局积极支持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和新兴业态 [1][2] 分组1:“五一”假期科技文旅活动案例 - “触界·未来朋友圈”科技嘉年华在五道口京张铁路遗址公园广场开启“科技 +”沉浸式狂欢,有 AR 画笔、VR 神舟飞船返回舱等前沿科技产品,还有人形机器人互动和“黑悟空”CosPlay Show,海淀区知名高校和研究院所尖端成果走出实验室 [1] - 东城区艺云数字艺术中心常设展《灵境:未来灵感世界》通过古、今、未来 3 大篇章构筑观展动线,在沉浸互动式数字光影中让展品触手可及 [3] - “2025 亚洲数字艺术展”在海淀区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以“多智能社群”为主题,汇聚国内外艺术家与 AI 共创作品 [3] - 朝阳区蓝色港湾爱神广场“元宇宙光波市集”以虚实结合、数字分身等技术打造“科技+新消费”主题市集 [3] - “巴黎圣母院沉浸式 VR 展”在朝阳区 798·751 园区无界之境科技艺术中心举办,以第一视角探索巴黎圣母院,360 度视角观赏经典元素并感受巨钟齐响震撼 [3] 分组2:文旅与科技融合发展成果 -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支持文旅 + 科技融合发展,迄今已评选优秀案例 88 项 [2] -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打造出沉浸式体验、智慧导览等多元化消费场景,孕育出数字文创、虚拟演出等新兴业态 [2] - 法海寺壁画艺术馆借助数字化技术挖掘壁画价值,让游客近距离欣赏“动”起来的明代壁画 [2] - 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融合 5G、数字光影、VR 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夜游船体验 [2] - 泡泡玛特城市乐园结合三维渲染、数字人技术,提供沉浸式交互游乐体验 [2] - 北京城市图书馆“元宇宙体验馆”构建虚拟与现实交融的阅读世界,数字孪生技术复刻实体场馆至云端 [2]
从两端激发科艺融合的力量
人民日报· 2025-04-12 22:00
亚洲数字艺术展发展历程 - 展览作为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配套项目,自201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7届,成为科艺融合领域的持续火爆品牌 [2] - 初始目标为搭建全球数字艺术家交流平台,聚集中国数字艺术创作者能量,并在科技艺术领域构建自主话语体系 [2] - 近年来从纯艺术家参与扩展到科学家和大众共同参与,体现双向进化趋势 [4] 数字艺术行业特征 - 数字艺术媒介本质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消解传播时间延迟,呈现泛在性特征(如冬奥开幕式、城市LED光影等) [2] - 相比传统艺术更具参与性,互联网"原住民"可通过平板/手机等设备成为创作者,神经科学研究显示数字创作能提升前额叶与颞顶联合区神经耦合强度 [3] - 表现形式多元:涵盖图像、视频、互动游戏、3D打印物品、智能织物、沉浸式环境及虚拟现实等 [3] 科艺融合创新实践 - 通过科研机构艺术家驻地计划推动科学家参与,2025年参展机构包括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 [4] - 面向青少年开展公共教育计划,将历年作品开发为课程,海淀区教委2025年选送中小学生AI生成作品参展 [4] - 团队协助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创办《创新》杂志,负责封面设计及版式设计,显著提升科学传播效果 [5] 区域创新能力建设 - 数字艺术活跃度直接反映地区技术积累厚度与运用广度,是综合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 [5] - 北京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海淀区通过持续举办该展览正构筑数字艺术新高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