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英国气象局:英国可能面临45摄氏度以上高温天气
快讯· 2025-06-20 05:34
气候变化趋势 - 英国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再次出现40摄氏度高温的概率已达到50% [1] - 达到45摄氏度甚至更高温度也完全可能且这一趋势仍在上升 [1] - 英国面临持续一个月的热浪或将成为新常态 [1]
清华大学发表最新Nature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9 23:52
气候变化对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的影响 - 气候变化可能加剧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中供需失衡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 - 清华大学张强教授和同丹助理教授在Nature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探讨气候适应性的全球风能和太阳能电力系统策略 [2] 研究方法与发现 - 研究团队采用调度优化模型评估高比例风能和太阳能发电渗透率下气候加剧缺口导致的每小时成本增加情况 [4] - 在大多数国家,极端时期(成本最高的10%时段)未来可能变得更加昂贵,主要由于对灵活能源产能投资需求增加 [4] - 在SSP126情景下,47个国家极端时期平均每小时成本将增加超过5%,这些国家占全球未来电力供应的43.5%,最大增幅达23.7% [4] 解决方案与展望 - 通过制定因地制宜、针对各国具体情况的策略,协调实施多项措施,可以大幅降低风能和太阳能系统成本上升风险 [4] - 研究结果为构建未来气候适应性强且系统成本更低的电力系统提供了关键见解 [5]
打破 “各自为政”!大咖热议货币政策协同
金融时报· 2025-06-19 13:25
全球货币政策协调的紧迫性 - 国际经贸摩擦加剧导致全球供应链重构和贸易成本上升,削弱经济增长动能 [1] - 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带来复杂挑战,需兼顾全球金融体系稳定 [1]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hristopher PISSARIDES指出政策差异引发的溢出效应是紧迫议题,货币政策协同可加速对冲外部冲击并提供稳定预期 [1] 货币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 - 各国宏观经济状况差异显著,货币政策通常仅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定 [2] - 全球化使各国经济周期关联性增强,大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愈发显著,通过储备货币传导或金融危机扩散 [2] -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行长梁新松提到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可能引发中小国家资本市场波动,央行协作可缓解汇率震荡 [2] 全球货币政策协调的现实阻碍 - 各国经济目标、政治逻辑及货币周期差异化难以调和,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激化矛盾 [3] - 意大利经济与财政部原部长Giovanni TRIA指出美国关税政策冲击全球经济秩序,引发汇率波动并削弱市场对美元与美债信心 [3] - 美元短期走弱可能引发全球金融不稳定,甚至导致全球货币体系重构 [3] 替代性货币支撑点的开发 - 在市场对美元与美债信心动摇的背景下,需推动开发替代性货币支撑点,中国作用备受关注 [4] - 欧洲需加快构建深度一体化市场,如统一欧洲债务市场,作为美债替代选择 [4] 国际组织在货币政策协调中的作用 -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建议将地缘政治、人工智能、气候变化等因素纳入央行政策考量 [5] - 需建立气候宏观经济模型,强化情景分析并加强与市场沟通以稳定通胀预期 [6] - 发展中国家央行需推动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向价格型为主转变,运用结构性工具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6] 现有国际协调机制的局限性 - G20和IMF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一定协调作用,但尚无正式机构承担全球货币政策协调职能 [7] - IMF决策受美国一票否决权制约,难以形成全球性共识 [7] - Christopher PISSARIDES建议G20设立专门货币政策部门以更精准应对系统性风险 [7]
中国展馆容量继续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经济网· 2025-06-19 11:33
全球会展行业现状 - 亚太地区占全球场馆容量的38.5%,中国占31.2%,美国占14.1%,德国占7.3% [1] - 2024年全球举办32000场展览,总租用面积达1.437亿平方米 [1] 2025年会展行业趋势 - 行业需反思"是否进步了,足够好了吗" [1] - 气候变化对运营的影响成为关键挑战 [1] - 人工智能加速发展将改变行业格局 [1] - 身份认同与公众认知的对垒值得关注 [1] - 行业需为应对突发状况做好准备 [1] 国际会展业CEO上海大会概况 - 大会是全球会展业三大峰会之一,已举办9届 [2] - 本届主题为"会展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 [2] - 吸引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300余位行业高管参会 [2] - 由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主办,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联合主办 [2]
IMF批准8.33亿基那资金支持巴新
商务部网站· 2025-06-18 05:26
IMF资金支持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批准巴新扩展信贷安排和扩展基金安排的第四次评估 将发放1 72亿美元资金支持[1] - 完成韧性与可持续性融资首次评估 批准2800万美元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国际收支脆弱性[1] - 巴新成为首个获得韧性与可持续性融资的太平洋岛国[1] - IMF对巴新融资总额已达6 55亿美元[1] - 2023年批准的扩展信贷安排总额为6 84亿特别提款权 旨在缓解外汇短缺压力[1] - 2024年批准的韧性与可持续性融资安排总额1 97亿特别提款权 专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1] 经济前景 - 巴新经济前景乐观 预计2025年经济增长达4 7% 资源领域强劲增长 非资源领域韧性发展[2] - 通胀率预计从2024年低位升至4 8% 核心通胀率微涨至4%[2] - 中期经济增速将稳定在3%以上 通胀率维持在4 5%左右[2] 风险因素 - 经济面临显著下行风险 易受国内外冲击影响[2] - 政策制定与实施能力受制于治理瓶颈和社会政治脆弱性[2] -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及地缘冲突可能加剧通胀压力[2] - 大型资源项目启动将显著提升出口和财政收入[2]
走过十年,亚投行如何助推多边主义发展?
新华网· 2025-06-17 11:17
亚投行十年发展成果 - 亚投行已批准318个项目,批准融资总额超600亿美元,动员资本超2000亿美元,惠及38个亚洲域内与域外成员 [2] - 发展中国家成员在亚投行的股权占比约七成,是一家成员共同拥有、共同治理的机构 [3] - 连续多年保持穆迪、标普、惠誉AAA评级,在美元债券外发行英镑、人民币、欧元、澳元、港元等基准债券 [6] 亚投行投资方向与战略 - 主要投资方向包括数字领域、互联互通、气候变化领域等 [3] - 2023年气候变化相关项目占比60%,2024年上升至67%,重点投资太阳能、风电等新能源项目 [3] - 设置非常驻董事会制度,实现高效灵活的战略决策,核心理念为"精干、廉洁、绿色" [6] 亚投行国际合作与治理 - 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等机构保持良好合作 [4] - 理事会由各成员代表组成,2025年第十届理事会年会将选举下任行长 [7] - 通过协商与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促进共识与跨国基础设施项目协调 [8] 未来发展方向 - 计划动员更多私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弥合资金缺口 [8] - 发挥跨国合作经验优势,帮助私营资本参与互联互通项目 [8] - 推动协同、绿色和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发展,应对全球经济与气候挑战 [8]
大国院士丨追沙院士——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
新华社· 2025-06-17 08:52
大气科学研究与沙尘暴治理 - 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团队专注沙尘暴研究20余年,发明移动沙尘监测系统和生物气溶胶激光雷达,提出半干旱气候变化理论 [5][6][8] - 团队在兰州建立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设计大模型预测天气 [16] -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大风频发,沙尘传输高度达两三千米,"三北"防护林使中国北方沙尘减少40%,但无法阻挡高空跨境沙尘 [11][13] 气候变化与区域生态演变 - 黄土高原生态改善主因包括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及大气环流变化带来的降水增加,但长期趋势仍不确定 [18][19] - 西北变暖改变农作物周期,如陇南可种植冬小麦后复种燕麦 [19] - 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成功阻止沙漠扩张,但沙漠本质不会变为草原 [21][23] 国际合作与治沙技术 - 中国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技术引领全球荒漠化治理,但需各国协作减少沙尘源 [13][21] - 全球变暖削弱西风带,导致大气环流阻塞,类似"大脑血块",引发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 [15][16] 科研精神与团队建设 - 黄建平团队扎根西北,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吸引年轻人加入荒漠化研究 [5][25][27] - 团队开发全球疫情预测系统,疫情期间每十天更新预测结果 [2]
历史最早高温红色预警发布,成渝地区如何打造更具气候韧性的双城经济圈?
中国环境报· 2025-06-17 08:35
6月11日,成都市发布历史最早高温红色预警。过去几十年,成渝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高温热浪更加频 繁,气候变化风险更加突出。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成渝地区气候将进一步变暖,极端高温、极端干 旱、极端降雨等气象灾害及其衍生自然灾害的极端性、突发性特征将更加突出,"旱涝急转""汛期反 枯"风险增大,将诱发和加剧干旱、缺水、缺电、强对流天气等风险,甚至将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灾害。 成渝地区适应气候变化举措建议 根据上文中提到的应对气候变化基本思路,笔者建议成渝地区可从以下方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一是积极应对高温热浪。研究绘制城市高温热浪风险地图,推动建立成渝地区高温热浪监测、预测、预 警系统,建立完善风险信息发布和传播机制。优先推动成都、重庆、宜宾、泸州、南充等城市制定城市 降温行动计划,加强城市热岛效应遥感观测和动态评估,规划、保护和打造城市散热风廊,增加喷泉、 遮阳、户外供水设施,推广垂直绿化,保护城市水域和自然山体。探索在地形较为复杂的重庆等地区开 展建筑热工气候精细化分区,提升新建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大力发展生态避暑经济,依托川西高原、大 巴山、渝东北、黔北等毗邻地区,打造环成渝地区生态避暑康养休闲圈。 二 ...
放弃发表公报,讨论温和议题,G7峰会选在加拿大百人小镇举行
环球时报· 2025-06-16 23:13
G7峰会背景 - 第51届G7峰会于加拿大举行 除成员国领导人外 还邀请韩国 澳大利亚 巴西 印度等9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参与 [1] - 会议核心议题包括贸易 战争 以及如何应对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贸易政策 [1] - 因担忧与特朗普冲突 G7峰会放弃发表联合公报 各方在乌克兰危机 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存在分歧 [1] 会议地点与氛围 - 峰会选址加拿大卡纳纳斯基斯小镇 人口仅130人 偏远位置避免抗议者干扰 提供中立外交环境 [3] - 特朗普戴"让美国再次伟大"帽子参会 2018年G7峰会曾因特朗普与特鲁多矛盾导致美国撤回联合公报认可 [3] - 2024年美欧裂痕加深 特朗普发动更大规模贸易战并威胁加拿大 [3] 议程调整与冲突焦点 - 东道主加拿大设置防范山火 矿产供应链 就业等温和议题 但伊朗问题因突发冲突跃升议程首位 [4] - G7在伊朗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 加拿大试探各国推动对伊以联合呼吁 [4] - 原定议程被中东冲突打乱 会议转向危机管控 [4] 贸易谈判动态 - 会议安排缩短集体会议 增加特朗普偏好的一对一谈判 多国领导人寻求与美国达成关税协议 [5] - 日本首相拟与特朗普会谈 要求撤销汽车关税 但美方拒绝取消 仅可能下调 [5] - 除英国外 其他国家尚未与美达成贸易协议 各国希望避免更高关税但前景不明 [5] 参会国家诉求 - 韩国总统李在明计划通过峰会建立经贸问题谈判基础 [6] - 美联社评论称G7或因贸易战沦为双边对话平台 而非展现团结的舞台 [6] G7内部分歧 - 德国媒体称峰会成"G6+1"格局 美德支持以色列 英法加日倾向批评以色列 [7] - 加拿大《国家邮报》形容会议如拔河比赛 美欧对立 加拿大居中调停 [7] - 德国《图片报》指出全球局势紧张导致会议难以达成具体成果 [7]
南非提升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经济日报· 2025-06-16 22:04
南非气候变化沿海适应响应计划 - 南非推出首个综合性《气候变化沿海适应响应计划》,旨在应对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和极端天气等威胁 [1] - 计划包括培训地方政府官员、建立海岸气候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供专项资金等措施提升沿海气候应对能力 [1] - 南非作为《巴黎协定》和《仙台框架》签署国,承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推动低碳经济转型 [1] 南非沿海地区现状与挑战 - 南非拥有3000公里海岸线,沿海人口密集且经济活跃,98%出口依赖海运,德班港年处理120万集装箱 [2] - 沿海基础设施面临海平面上升威胁,湿地红树林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影响旅游业和渔业经济结构 [2] - 应对成本高昂且财政技术能力有限,制约长期韧性解决方案实施 [2] 计划实施策略 - 优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可持续城市规划,要求决策者具备气候风险知识并建立数据监测系统 [3] - 国家将提供财政支持、政策指导(如《可持续沿海发展白皮书》),并促进多方合作机制 [3] - 计划以国家沿海管理为基础,聚焦气候干预措施保护自然遗产并促进包容性经济增长 [3] 中南合作潜力 - 中国与南非可在沿海气候应对和蓝色经济领域深化合作,非盟国家已提升对海洋治理和可持续性的重视 [4] - 非洲蓝色经济从资源开发转向兼顾海洋安全与包容性发展,中南合作有望实现互利共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