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技术

搜索文档
孚能科技SPS电池获广汽集团定点开发 全固态电池量产进程提前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7-23 13:09
孚能科技业务进展 - 公司收到广汽集团电池组箱总成定点开发通知书 将于年内开始供货 [1] - 公司为上海时的科技E20 eVTOL机型独家供应第二代半固态电池 该机型获得阿联酋企业10亿美元采购订单 [1] - SPS电池产品已进入大规模量产交付阶段 赣州和广州基地部分产线投产 产能利用率与良率稳步提升 [2] SPS电池技术优势 - SPS超级软包电池采用液冷板与底盘一体化设计 减少33%材料成本并提升30%-75%体积利用率 [2] - 技术兼容三元/磷酸铁锂/固态/钠离子等多种材料体系 广汽定点车型采用SPS磷酸铁锂方案 [2] - 2024年为SPS磷酸铁锂电池大规模出货元年 已获广汽/吉利/江铃等项目定点 [2] 半固态电池商业化 - 2023年后三元体系产品定点均采用半固态方案 覆盖商用车/eVTOL等领域 出货量达GWh级别 [3] - 半固态电池成本仅比液态电池高5%-10% 具备良好经济性 [3]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材料成本较高 预计未来通过技术迭代实现降本 [3] 全固态电池规划 - 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将于2025年8月送样 年底实现中试线投产及60Ah电池小批量交付 [3] - 2026-2027年推进小批量量产装车 配套建设GWh级产线 2030年实现大规模量产 [3] - 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具备高镍三元+软包+叠片技术积累 已供货高端汽车/eVTOL客户 [4][5] 行业发展趋势 - 全固态电池产业进入"政策驱动+场景落地"发展窗口期 [4] - SPS电池在续航/充电效率/适配性等方面全面升级 被视为改变行业格局的关键技术 [1][2]
楚能新能源连签两大合作!
起点锂电· 2025-07-23 09:20
楚能新能源与诺德股份战略合作 - 楚能新能源与诺德股份签订五年长单协议,未来五年采购16万吨铜箔材料 [3] - 合作重点包括高性能铜箔产品技术开发及新型集流体在固态电池上的协同创新 [3] - 诺德股份为国内铜箔龙头,市占率行业前三,核心产品包括3-8微米极薄锂电铜箔,客户覆盖宁德时代、比亚迪、LG新能源等头部电池厂商 [3] - 诺德股份已推出适配半固态/固态电池的双面镀镍铜箔,但相关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3] 固态电池行业动态 - 固态电池量产提速,楚能与诺德合作有望加速技术布局及大规模应用 [4] - 楚能新能源同日与运达智储科技签订战略协议,聚焦技术协同开发与产业链价值共创,强化储能领域布局 [4] - 运达智储母公司运达股份为国有控股风电企业,储能业务覆盖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包括电站投资、研发制造及运维 [4] 运达智储产能规划 - 运达智储全球总部落地河北邯郸,配套建设5GWh储能设备生产基地,总投资20亿元 [5] - 基地规划2条锂离子电池模组/PACK生产线及2条储能集装箱产线,投产后年产值预计达20亿元 [5] - 楚能或直接供应储能产品,带动出货量提升 [6] 楚能新能源产品进展 - 楚能第四代472Ah大容量储能电池量产下线,单颗能量达1510.4Wh,能量密度195Wh/kg,7月底实现满负荷生产 [7]
固态电池板块观点汇报
2025-07-22 14:36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行业**:固态电池行业、锂电设备行业 - **公司**:比亚迪、宁德时代、国轩、一汽、华为、上汽、先导智能、银河科技、纳克诺尔、宏工科技、新宇人、曼斯特、航可科技、利元亨、海木星、联赢激光、德龙激光、交城超声 [1][2][5][12][14]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产业现状与趋势**:固态电池产业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自2024年下半年头部企业恢复对锂电设备资本开支,产业链公司订单增加,源于工艺进步而非市场炒作 2025年上半年新签订单毛利率提升2 - 3个百分点,部分设备商订单触底反弹,预计未来半年至一年业绩逐步兑现 产业迎来政策、产业、技术三重拐点,2027年为量产关键窗口,2026年可见订单逐步兑现 下半年至2026年催化因素密集,预计2026下半年小规模量产,2028 - 2029年大规模装车运用 [1][2][3] - **技术差异**:固态与液态锂电设备技术差异显著,全固态电池产线需新建,带来新设备资本开支 固态电池制造工艺取消卷绕,采用叠片等技术,省去注液工序,化成分容需高压设备,引入干法混合等新技术 [1][4][9] - **政策支持**:工信部推出60亿研发专项并发布标准体系,发改委提供15%国债补贴,今年9月及明年6月将中期审查,推动研发专项进展,加速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1][2][7] - **干法电极技术**:干法电极技术省去溶剂使用,优势为降低能耗成本和提升能量密度,虽有难度但从湿法向干法迭代是未来趋势 [1][8] - **设备市场前景**:固态电池整线单GW时价值初期约5亿元,量产阶段降至2 - 3亿元,仍较传统液态锂电设备翻倍增长 假设2030年200GW时固态产能,远期至少带来四五百亿增量空间 [1][11] - **公司竞争力**:前道环节关注纳克诺尔、宏工科技等;整线布局关注先导智能、银河科技等;激光公司可作为平台型企业关注 [12][13] - **公司估值**:固态电池设备公司估值大多在15 - 30倍,有安全边际和性价比 龙头设备公司估值有望达四五十倍以上,上升空间大 [15]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是固态电池设备订单招投标重要时期,目前多数设备公司传统订单拐点向上,报表压力缓解 [17] - 海木星在固态电池整线前中道环节占比约60 - 70%,年底交付部分半固态电池订单;联赢激光从液态向固态转型,今年目标新签订单45亿元,同比增长50%;德龙激光与宁德时代合作紧密,提供固态电池相关设备 [14]
借壳上市?这家锂电企业被收购!
起点锂电· 2025-07-22 11:09
交易概况 - *ST威尔拟以5.46亿元现金收购紫江新材51%股份,交易对方包括紫江企业、宁德新能源、长江晨道等[2] - 交易完成后,*ST威尔成为紫江新材控股股东,紫江企业保留31.05%股份[5] - 交易构成关联交易,因双方实控人均为沈雯,被市场视为"左手倒右手"的资产转移[5] 标的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紫江新材主营动力储能和3C数码软包锂电池用铝塑膜,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6] - 2024年铝塑膜销售量达5127.7万平方米,国内市场占有率22.2%[6] - 主要客户包括比亚迪、ATL、欣旺达等,其中比亚迪2021年贡献营收31.59%,ATL占13.63%[8][7] 财务表现与业绩承诺 - 2023-2024年营收分别为7.11亿元、6.23亿元,2025Q1营收1.55亿元[9] - 2024年净利润5351.51万元,同比下滑40.7%[9] - 交易方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不低于6550万元、7850万元、9580万元[10] 行业与技术趋势 - 软包电池因CTP/CTB技术导致成组效率劣势,铝塑膜出货量增速下滑[10] - 比亚迪创新应用铝塑膜于刀片电池封装,推动技术场景扩展[10] - 半固态/固态电池商业化预期将为铝塑膜创造增量市场[11] 资本运作历史 - 紫江新材曾计划分拆至科创板/创业板上市,2023年撤回申请后转至新三板创新层挂牌[12] - 比亚迪和ATL原持股比例分别为3.87%、2.53%,交易后ATL退出股东行列[9] 收购方现状 - *ST威尔主营业务为自动化仪器仪表及汽车检具,连续三年亏损(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5500万元)[13] - 公司上市后年营收未突破3亿元,当前面临退市风险警示[13]
【私募调研记录】玄卜投资调研孚能科技
证券之星· 2025-07-22 00:12
孚能科技调研纪要 - 固态电池是公司战略发展目标 致力于成为固态电池领军企业 [1] - 软包封装和叠片工艺被认为是全固态电池最佳路线 因能提高硅碳负极掺硅率并解决固固界面接触问题 [1] - 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具备先发优势 深耕软包叠片工艺 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和专利壁垒 [1] - 预计液态、半固态、全固态电池将长期共存 分别应用于不同细分场景 [1] - 半固态电池产能将在2025年底达到54GWh 目前出货量已达GWh级别 [1] - 半固态电池成本较液态电池高5-10% 全固态电池成本较高但有望大幅降本 [1] - 铝塑膜已基本实现国产化 帮助软包电池BOM成本降至更低 [1] 玄卜投资机构背景 - 成立于2014年 注册资本4500万元人民币 [2] - 投资团队具备理工、金融、财务、法律等多元专业背景 [2] - 核心成员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院校 拥有丰富证券从业经历 [2] - 坚持价值投资理念 通过深入基本面分析降低风险 [2] - 专注挖掘各行业优秀上市公司 追求中长期合理收益 [2]
新国标对电池热管理要求升级,高管称设计是影响安全的主因
第一财经· 2025-07-21 15:47
新能源汽车电池热管理 - 热失控是新能源汽车电池起火事故主因 保障安全需依赖先进电池热管理系统 [1] - 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阶段需模拟性能 确保电芯均等冷却且完全密封 实际中常遇模组设计缺陷导致边角电芯无法有效散热 [1] - 浸没式冷却成技术趋势 液体直接接触电芯使温度反应更快 安全系数更高 但多用于高档性能车 其他车型倾向标准化方案 [1] 新国标对行业影响 - 工信部发布"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要求动力电池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 新增底部撞击和快充循环测试 2026年7月实施 [2] - 新国标将推动企业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和热管理系统 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 可能形成"强者恒强"格局 [2] - 比亚迪 欣旺达 国轩高科 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宣布产品达到或超过新国标要求 [4] 技术升级与成本变化 - 满足新国标需改变热管理回路液体化学成分 材料选择决定成本 浸没式冷却系统成本比传统方案高约25% [3] - 固态电池因安全性能高被视为下一代技术 但需更高效散热设计 其热管理系统材料成本比液态电池高10%-15% [4] - 五矿证券指出新国标将推动热管理优化 锂电材料热稳定性改进 并带来电池热安全系统升级的投资机会 [4]
新国标对电池热管理要求升级,高管称设计是影响安全的主因
第一财经· 2025-07-21 15:24
电池新国标核心要求 - 新国标明确动力电池"不起火、不爆炸"强制要求,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测试,将于2026年7月施行 [2] - 首次提出内部短路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的要求,被称为"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2] - 将推动企业重新设计电池包结构、热管理系统等,加速行业高质量发展 [2] 电池热管理系统设计关键 - 热失控是电池安全事故主因,保障安全的核心是先进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1] - 设计阶段需提前模拟系统性能,确保电池组内所有电芯均能得到大致均等冷却 [1] - 产品需完全密封以防液体接触电芯,实际中常遇客户提供的模组、电芯设计及回路存在问题 [1] - 电池热管理的安全性依赖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设计是主要影响因素 [1] 浸没式冷却技术趋势 - 浸没式冷却优势是液体直接接触电芯,对温度变化反应更快、安全系数更高 [1] - 适用于充电快、耗电快的性能车,但多应用于高档车 [1] - 其他车型更倾向于已证实有效的标准化解决方案 [1] - 浸没式冷却成本可能比传统系统高25%左右 [3] 新国标对行业影响 - 将促进电池行业安全升级,推动新能源车和电池产品优胜劣汰 [4] - 企业有望在电池包PACK层面优化热管理、液冷散热系统 [4] - 推动锂电材料热稳定性改进,带来电池热安全系统升级的投资机会 [4] - 可能形成"强者恒强"格局 [2] 固态电池发展 - 固态电池被视为下一代先进技术,安全性能更高 [4] - 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与液态电池差异大,因固态电解质导热性低,需更高效散热设计 [4] -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关键在材料选择 [4] - 固态电池热管理系统材料成本高10%~15% [4] 企业应对措施 - 比亚迪、欣旺达、国轩高科、宁德时代等多家电池企业已宣布旗下产品达到或超过新国标要求 [4] - 新国标不会影响公司现有解决方案,关键在于选对材料 [3] - 温度要求不高时可用便宜材料,要求提高则需用温度、压力性能更优的材料 [3] - 成本高低取决于电池结构复杂度 [3]
插电混动汽车进化论:经济性带来持续繁荣,但终将因技术革命改变
五矿证券· 2025-07-21 08:1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看好 [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因经济性迎来繁荣,增速连续3年多超纯电动汽车,但随着纯电补能效率提升,经济性成插混市场长期繁荣关键 [1][38] - 插混汽车分PHEV和EREV两类,传统车企优化PHEV产品,新势力采用EREV路线并与纯电技术融合共享 [1] - 结合产品技术趋势和消费者用车习惯,插混将持续具备经济性,预计2030年在中国汽车市场占近40%份额,海外市场中美国需求有限,欧洲前景较好 [2] - 长期来看,自动驾驶和V2G等技术革命将加强纯电车型经济性,推动其对插混和燃油车的替代 [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中国插混汽车市场繁荣背后:经济性是基础 - 插混汽车连续超3年增速超越纯电动汽车,2021年3月比亚迪秦Plus DM - i上市后,插混销售增速一直领先纯电动,销量提升因产品经济性提升 [14][17] - 主流混动技术通过串联工作模式解决通勤油耗问题,串联和串并混联汽车使用串联工作模式时有“两个解耦”,使发动机可工作在最佳经济性状态,国内主要插电混动车型几乎都支持串联工作模式 [26][28] - 纯电补能效率不断提升,插混市场长期繁荣需要经济性支撑,纯电动汽车单车带电量增长、快充网络建设和快充车型渗透,插混汽车相对纯电的经济性成其能否长期存在的基础 [30][38] 中国插混汽车产品和技术演化:PHEV和EREV两极分化 - 成本为王,传统车企PHEV产品方案向DM - i靠拢,传统车企依托技术积累打磨PHEV产品,随着产品迭代,主力车型混动架构向DM - i的P1 + P3双电机加单挡减速器方向靠拢,吉利、奇瑞等车企在主流和经济型车型上推出单挡减速器方案促进销量增长 [39][40] - 完美过渡,新势力从EREV入局混动,和纯电技术共享,EREV在通勤场景有需求和产品力,布置灵活、车内空间有优势,产品结构简单、研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预期EREV和纯电车型平台将深度融合共享 [45][47] - 两极分化,插混技术方案格局基本清晰,插混产品定位处于纯电和燃油车价差之间,PHEV和EREV在电池需求、产品定义和车型尺寸上有明显区分,EREV定位向带备用电源的纯电动汽车演化,PHEV定位向可充电的节能汽车演化 [48][56] 终局展望:繁荣仍将持续,但经济性基础终被技术变革颠覆 - 插电混动汽车典型方案的经济性测算,以PHEV典型的A级轿车应用和EREV典型的C级SUV应用为例,插混相对经济性关键在于用户选纯电车比插混多背负的电池能否被充分利用,测算显示插混对相当比例消费者具备经济性 [59][67] - 不同尺寸汽车分动力总成的份额预测,长期看燃油车将基本被替代,中期小尺寸汽车纯电动有成本优势,大尺寸汽车中北方传统豪华品牌燃油车有一定市场,预计2030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插电混动汽车市占率约39%,燃油车占比约14% [74] - 技术变革对插电混动未来需求的影响,电池技术变革、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和V2G反向充电技术应用可能改变插混和纯电的经济性平衡,充电网络建设对插混影响较小 [76][80] 全球插电混合动力汽车长期市场预测 - 欧洲车企预计将重启插电混动车型研发,欧洲市场最初插混汽车为应对排放法规,2015年大众柴油门丑闻后放弃深入研发,随着中国市场成功实践,欧洲车企开始重启研发,预计未来数年销量快速增长 [82][83] - 美国市场插电混动车型竞争力不及油电混动,美国插电混动产品定义受政策干扰,用车环境使插电混动充电优势被稀释,油电混动在成本和产业链成熟度上优势明显,插电混动车型未来发展前景有限 [87][89] - 2030年不同动力总成汽车全球市场预测,假设2030年前后新技术有突破进展,纯电动汽车将替代插电混动需求,预计2025 - 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20万辆增长至4165万辆,动力电池出货量从1097GWh提升至2590GWh [93]
冲击四连阳!电池业“反内卷”决战固态时代,下游已撕开突破口
金融界· 2025-07-21 02:39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与行业地位 - 固态电池被视为颠覆性技术突破 能够打破传统锂电池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泥潭 开启高阶竞争[1] - 该技术不仅是技术跃迁 更是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的绝佳范本[1] 资本市场表现与资金流向 - 固态电池板块个股出现涨停潮 电池ETF(561910)强势三连阳 从6月初开始放量大涨[1] - 最近5个交易日ETF累计吸金近5300万元 今日开盘再度拉升 有望冲击四连阳[1] 应用场景与市场潜力 - 固态电池应用覆盖低空经济(eVTOL) 人形机器人 深海装备 AI创新等万亿级市场[3] - 阿联酋10亿美元采购350架中国eVTOL 采用孚能科技半固态电池[3] - 欣旺达开发的高倍率固态电池通过头部厂商验证 可满足未来超20GWh需求[3] 产业链企业进展与订单 - 宁德时代全固态技术获国际订单 作为ETF绝对权重股引领车用电池革命[4] - 孚能科技360Wh/kg半固态电池实现量产商用 独家供应eVTOL并拿下10亿美元订单[5] - 先导智能作为全球唯一固态整线设备商订单饱满 利元亨斩获头部车企全固态整线订单[6] 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节点 - 《新型储能发展政策》明确补贴固态电池示范项目 为技术突围注入强心剂[5] - 全固态大规模量产关注2027节点 半固态应用已在多维度增长场景爆发[6] 电池ETF核心成分股表现 - 宁德时代(300750 SZ)收盘价271.20元 权重9.7100% 涨幅2.15%[5] - 阳光电源(300274 SZ)收盘价72.26元 权重10.3480% 跌幅2.48%[5] - 国轩高科(002074 SZ)收盘价31.22元 权重3.7790% 涨幅4.07%[5] - 欣旺达(300207 SZ)收盘价21.20元 权重3.1860% 涨幅0.57%[5]
追觅即将入局充电宝赛道
起点锂电· 2025-07-20 11:05
追觅科技入局充电宝赛道 - 公司即将进入充电宝市场,目前正与供应链洽谈代工合作,产品已进入测试阶段,若顺利将立即下单生产 [2][3] - 新产品采用固态电池技术,相比传统液态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能避免针刺等极端情况下的电解液泄漏和起火风险 [3] - 行业近期因安全事件频发面临调整,市场格局变化为新玩家提供了进入机会 [3]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动态 - 2025年11月广州将举办首届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同期成立SSBA固态电池联盟 [3][4] - 行业活动密集:2025年8月启动全国固态电池巡回活动,9月发布固态电池白皮书及竞争力排行榜,11月举办深圳固态电池展及技术论坛 [4] 锂电池行业相关事件 - 锂电池价格波动引发市场关注(未明确反弹或反转趋势) [3] - 吉安4GWh电池项目获批准,显示产能扩张持续 [3] - 工信部召开新能源汽车座谈会,强调规范行业竞争秩序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