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研发

搜索文档
华润三九(000999) - 2025年9月2日-9月10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10 12:33
研发管线布局 - 华润三九处方药聚焦"3+N"核心领域,天士力聚焦"3+1"领域 [2] - 研发投入保持稳定增长,每年约6-7个品种落地 [3] - 华润三九CHC业务围绕"预防-治疗-康复"全领域布局研发管线 [3] - 天士力与华润三九相互赋能,昆药集团构建银发健康领域管线 [3] 业务协同定位 - 华润三九以CHC为核心业务,目标医药行业头部企业 [4] - 天士力以处方药为核心业务,以研发创新为核心驱动力 [4] - 昆药集团以三七产品和精品国药为核心业务,目标银发健康产业引领者 [4] - 三大上市公司分别聚焦消费健康、医疗健康和银发健康三大核心业务 [4] 研发合作进展 - 与艾尔普联合研发干细胞项目HiCM-188心衰再生治疗药物,推进临床试验 [5] - 与博瑞医药合作研发BGM0504注射液,聚焦减重和降糖核心功效 [6][7] - 天士力已布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药物 [5] 业务运营数据 - CHC业务渠道库存约3个月,处于良性状态 [8] - 分红比例稳定在40%-50% [13] - 2025年半年度权益分派预案: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4.5元(含税) [13] 整合管理策略 - 采用"3-4-3"整合管理模式:短期维持"三个稳定",中期推进"四个重塑",长期实现"三个满意" [10] - 推动昆药、天士力明晰战略发展路径,在渠道营销等领域相互赋能 [11] 处方药规划 - 持续完善学术品牌构建,优化渠道和销售体系 [12] - 加大新品研发能力和BD获取力度,推动产品结构向高临床价值方向优化 [12] - 天士力加入后双方在医疗端相互协同赋能 [12] CHC业务展望 - 基于"1+N"品牌策略提升品牌影响力 [9] - 围绕家庭常备领域、专科领域等品类丰富产品组合 [9] - 加强数字化运营体系建设,提升渠道掌控力 [9]
康哲药业(00867):1H25业绩回顾:创新产品快速放量,芦可替尼获批后未来可期
海通国际证券· 2025-09-10 11:34
投资评级 - 维持优于大市评级(OUTPERFORM)[2] - 目标价18.38港元,较现价14.35港元存在28%上行空间[2] 核心观点 - 公司1H25收入恢复正增长,主要受益于创新产品快速放量及集采影响出清[3][4] - 德镁医药分拆上市有望年内完成,将采用实物分派方式,股东直接持股[5] - 估值方法调整为DCF模型(WACC 7.9%,永续增长率2.0%),以更好反映德镁医药管线长期价值[7] 财务表现 - 1H25收入40亿元人民币(同比+11%),归母净利润9.4亿元(同比+3%)[3] - 主要独家/品牌及创新产品收入29亿元(同比+21%),占总收入比例提升至62.1%(1H24为56.1%)[4] - 毛利率72%(同比-2.4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率5.1%(同比-2.1个百分点)[3] - 分板块收入(药品销售收入口径): - 皮肤健康板块5亿元(同比+104%)[4] - 眼科疾病板块3.6亿元(同比+18%)[4] - 消化/自免板块14亿元(同比+4.9%)[4] - 心脑血管板块22亿元(同比+0.6%)[4] 研发管线进展 - 3项NDA处于审评中:德昔度司他片、芦可替尼乳膏(德镁医药)、ZUNVEYL[5] - 约10项中国临床推进中: - 注射用Y-3(缺血性卒中治疗)III期临床[5] - 芦可替尼(特异性皮炎)III期临床[5] - MG-K10(长效IL-4Rα)哮喘III期临床、过敏性鼻炎II期临床[5] - ABP-671(URAT1抑制剂)痛风及高尿酸血症II/III期临床[5] - 潜力品种包括Povorcitinib(JAK1抑制剂)、CMS-D001(高选择性TYK2抑制剂)[5] 分拆业务 - 德镁医药拥有超650名专业销售人员,覆盖超1万家医院[5] - 研发管线覆盖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化脓性汗腺炎等皮肤疾病领域[5] 财务预测 - 2025E收入83.3亿元(同比+11.5%),2026E收入93.0亿元(同比+11.6%)[7] - 2025E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3.4%),2026E归母净利润18.8亿元(同比+12.9%)[7] - 预计2025-2027年毛利率维持在71-72%区间[10]
华纳药厂(688799)半年度点评:创新药临床稳步推进 ZG-001有望成为重磅单品
新浪财经· 2025-09-10 10:36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7.14亿元同比下降3.37% [1] - 归母净利润0.71亿元同比下降36.95% 剔除股权激励费用后为0.90亿元同比下降19.89% [1] - 原辅料产品销售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2.13% 制剂产品收入5.22亿元同比下降5.93% [1] 业务板块表现 - 新药事业部销售收入0.67亿元同比增长34.46% [1] - 制剂营销中心收入4.55亿元同比下降10.08% 主要受市场竞争和集采政策影响 [1] - 专业化营销团队包括原辅料事业部、新药事业部和制剂营销中心 [1] 研发进展 - 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0.80亿元同比增长20.94% 占营收比例11.26%较上年增加2.26个百分点 [2] - 中药管线乾清颗粒开展III期临床试验 ZY系列濒危动物药材替代品项目稳步推进 [2] - 小分子化药ZG-001开展Ⅱa期临床试验 ZG-002开展Ⅰ期临床试验 [2] 产品前景 - ZG-001在健康受试者I期临床显示安全性优异 未见超过1级不良反应 [2] - ZG-001有望成为新一代快速起效无成瘾口服抗抑郁药 [2] - 预计ZG-001在2032年达销售峰值35.6亿元 对应49.6万用药人群 [2] 业绩展望 - 预计2025/2026/2027年营业收入14.74/15.93/17.42亿元 同比增速4.30%/8.07%/9.39% [3] - 预计同期归母净利润1.41/1.70/1.90亿元 同比增速-14.01%/20.20%/11.83% [3] - 对应EPS分别为1.08/1.29/1.45元 对应当前股价PE分别为54.93/45.70/40.87倍 [3]
创新药9月还有机会吗?
新浪财经· 2025-09-10 09:36
来源:市场投研资讯 (来源:鑫元基金) 创新药今年一扫过去数年的颓势,在资本市场上大放异彩。截至2025年9月8日,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 以来大涨125.35%(数据来源:Wind)。8月创新药板块持续震荡调整,止步不前,相信很多投资者都 想知道,创新药还有机会吗?现在是布局的好时机吗? Q1 创新药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了? 8月创新药为何一直在调整?当前阶段适合布局创新药板块吗? 创新药板块自今年爆发以来一路强势上涨,由于前期涨幅较大、较快,出现交易性调整也不奇怪。与此 同时,8月科技板块成为上涨主线,虹吸了部分资金,对创新药板块造成一定影响。 站在9月的时点,创新药板块仍是值得配置的方向。从产业维度看,全球创新药物的研发曾长期由美国 和欧洲的制药巨头主导。然而,这一局面正在被迅速改写。中国目前在研药物的总数已稳居全球第二, 占据全球超过30%的研发管线,在临床试验上每年有大概3000个项目正在开展临床试验,竞争优势仍在 提升。展望未来,创新药产业可能是一个持续若干年的发展机遇,而从投资的角度,创新药板块的火热 不会就此收场,预计近2-3年仍是BD(商务拓展)落地的高峰期,也是投资的"蜜月期"。 中国的创新药 ...
IVD、医疗服务2025H1业绩分析:民营医疗及IVD承压,CXO持续向好
湘财证券· 2025-09-10 08:48
行业投资评级 - 维持IVD&医疗服务行业"买入"评级 [1][6] 核心观点 - 行业整体业绩改善明显 医药工业营收及利润降幅逐月收窄 [3][5][14] - 结构分化显著 民营医疗短期承压 CXO业绩持续向好 [4][5][6] - 核心矛盾转变 由"有效供给不足"转向"医保控费"新阶段 [5] - 消费医疗需求刚性支撑 头部企业市占率提升逻辑明确 [5] - 全球医疗投融资回暖拉动海外业务为主CXO公司增长 国内研发投资恢复仍需等待 [5][78] 行业整体业绩表现 - 2025年1-6月医药制造业累计收入1.23万亿元 同比下降1.20% 降幅逐月收窄 [5][14] - 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1766.9亿元 同比下降2.8% 降幅逐月收窄 [5][14] - 申万医药生物板块2025H1营收同比下降2.8%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8% 利润端降幅较2024年明显收窄 [15][23] - 医疗服务板块2025H1营收同比增长3.8%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3.0% [19][29] - 医疗服务板块毛利率提升0.8pct至38.2% 净利率提升4.0pct至16.1% [24][28] - 医疗服务板块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46.0% 明显好于行业整体 [28][30] 民营医疗板块表现 - 医院板块2025H1营收增长0.5% 归母净利润下降0.3% [39] - 2025Q2医院板块营收下降2.9% 归母净利润下降12.3% [39] - 眼科医疗服务2025H1营收增长6.8% 归母净利润增长0.4% 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12.0% [43] - 五家眼科医疗公司中仅爱尔眼科2025Q2营收正增长2.5% [5][47] - 其他医疗服务2025H1营收下降6.9% 归母净利润下降44.7% 扣非归母净利润下降81.3% [54][55] CXO板块表现 - 医疗研发外包板块2025H1营收同比增长13.8%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63.8% [65] - 2025Q2营收同比增长15.2%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5.9% [65] - CRO板块2025H1营收同比增长14.6%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2.7% 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3.7% [71][72] - CRO板块毛利率提升2.7pct至40.1% 净利率提升9.9pct至29.7% [75] - 实验室CRO、分子砌块、多肽CDMO、ADC CDMO等公司业绩表现较好 [5][66] IVD与ICL板块表现 - 体外诊断板块2025H1营收同比下降15.2%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7.7% [67] - ICL板块受医保控费及竞争加剧影响 业绩下降趋势未缓解 [8] - 生化、化学发光类公司受集采影响普遍承压 [8] 重点公司表现 - 爱尔眼科2025H1营收增长9.1% 归母净利润增长0.1% [40][46] - 药明康德2025H1营收增长20.6% 归母净利润增长101.9% [68][76] - 鸿博医药2025H1营收增长32.7% [5][68] - 诺泰生物2025H1营收增长26.1% [5][68] - 皓元医药2025H1营收增长24.2% [5][68] 行业趋势与信号 - CXO行业人员优化放缓 2025上半年员工数趋于企稳 [5] - CXO行业在建工程较2024年底有所提升 显示企业对未来持乐观态度 [5] - 海外业务为主临床前CRO公司增速快于国内业务为主公司 [5][78]
研报掘金丨国海证券:首予亚宝药业“增持”评级,儿科领域巩固优势,同时布局创新药研发
格隆汇APP· 2025-09-10 08:19
核心产品表现 - 丁桂儿脐贴在地级市市场份额达19% 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持续领跑儿童止泻外用品类市场 [1] - 围绕外用治腹泻产品定位加强品牌宣传 实施重点43城进攻战巩固优势市场并拓展潜力市场 [1] 市场拓展与新品培育 - 通过丁桂金种子计划 丁桂系列儿科新品2024年累计覆盖终端超过1.2万家 覆盖中小型连锁890余家 [1] - 积极培育儿科新品 拓展产品线布局 [1] 研发进展与创新布局 - SY-005治疗脓毒症适应症处于Ⅱ期临床阶段 新适应症脑胶质瘤术后神经功能缺损于2025年8月获批临床试验 [1] - 多个创新药项目取得新进展 布局创新药与中药新药研发 [1] 增长前景 - 公司在儿科药领域具有品牌优势和产品储备 [1] - 创新药布局为公司带来潜在第二增长曲线 [1]
中信里昂:上调复星医药目标价至29.6港元 重申“跑赢大市”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9-10 06:37
目标价与评级调整 - 上调H股目标价至29.6港元 A股目标价上调至40.2元人民币 重申A股与H股跑赢大市评级 [1] - 目标市盈率从10.3倍上调至18倍 主要基于行业估值上调和子公司复宏汉霖强劲股价表现 [1] - 公司较行业平均水平仍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1] 创新药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品销售额突破43亿元人民币 占制药业务总收入比重提升至31% [1] - 肿瘤领域药品销售额同比增长6.5% 抗感染领域药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4.0% [1] - 近期完成两项自研药物海外授权合作 包括DPP-1抑制剂和小分子免疫系统调节剂 潜在里程碑金额合计超11亿美元 [1] 业绩增长预期 - 创新药销售收入目标设定为2025年93.6亿元 2026年112.3亿元 2027年134.8亿元人民币 [2] - 净利润目标设定为2025年33.2亿元 2026年39.6亿元 2027年47.7亿元人民币 [2] - 两项指标年均复合增长率均达20% 股权激励计划增强市场对公司中期增长信心 [2]
医疗设备见底了么行业有哪些看点
2025-09-09 14:53
**医疗设备行业与公司分析** **行业概况与核心观点** * 医疗设备行业与药品耗材存在显著区别 医疗设备采购资金来源于医院自筹 地方财政或国家补贴 而非医保直接支付 因此全国性集采难以推行 未来更可能以省级或区域为单位对成熟产品进行集采[2][4] * 医疗设备采购周期长 通常需6个月至1年 决策权在卫健委领导或医院院长手中 而药品耗材更多由科室主任决定 这导致设备公司业绩与终端招采节奏不一致[1][5] * 国内医疗设备市场2025下半年有望恢复正增长 但迈瑞2025上半年国内市场下滑33% 因大监护设备需求下降 未来增长取决于十五规划医院建设[1][9] * 医疗器械集采政策尚无定论 目前全国集采比例仅约3% 集采价格降幅通常为40-50% 主要影响经销商利润 对厂家出厂价影响相对有限[16] * 行业面临较大财政压力 包括政府 医院及个人资金紧张 以及医保压力巨大 一些省份已出现医保资金不足问题[17] **头部公司业绩表现与分化** * 联影医疗2024年Q1实现正增长 但Q2至Q4连续三个季度营收负增长 2025年Q1恢复正增长 其大规模影像类设备渠道库存少 业绩更能直接反映终端需求 但表现滞后约半年[6] * 迈瑞医疗及澳华内镜从2024年Q4开始营收下滑 至2025年Q2才恢复正增长 主要受渠道库存调节影响[7] * 开立医疗业绩波动较大 2025上半年仍以海外市场为主导 受渠道库存影响[7] * 新产业(IVD化学发光领域)2025上半年国内业绩下滑13% 受终端试剂消耗影响 整个IVD行业面临政策压力 包括项目拆分 检验互认和技耗分离 以及DRG限制对检测人次的压力 但其市占率仍在提高[9] **海外市场与国际化发展** * 海外市场表现出更强劲增长潜力 迈瑞 澳华 开立等公司在海外毛利率提升明显 受益于产品结构升级和客户群体优化[3][10] * 迈瑞医疗海外业务收入与国内基本持平 海外毛利率与国内相当 表明其产品价格更合理 客户和产品结构优化 其IVD板块在海外占比较低 而IVD是毛利率最高细分领域之一 未来海外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11] * 2025年是关键节点 联影 迈瑞等公司海外营收占比可能超过国内 甚至海外毛利率也有望超过国内 但整体看 国内设备公司净利润水平仍较高(20-30%)海外很多仅为10%左右[19] * 国际化是设备公司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随着产品结构和客户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毛利率也在提升 国际板块盈利能力逐渐增强[13] **核心竞争力与市场前景** * 国内品牌在超声及内窥镜软镜领域市占率提升前景良好 即使市场波动 国产品牌仍具竞争力 预计随招投标恢复将保持增长势头[1][8] * 国内医疗设备核心竞争力在于成熟供应链 快速产品迭代和成本优势 通过进入三甲医院并获得医生反馈 可快速进行产品迭代升级 这些经过验证的产品能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3][14] * 国内医疗设备在三甲医院的市占率显著提升 三甲医院医生能提供充分反馈推动产品迭代升级 改进后设备可进入欧美市场及东南亚 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 市占率有望进一步提高[13] * 手术机器人领域从几年前与外资品牌存在差距 到如今大部分医生反馈差距不明显 2025上半年手术机器人在海外放量超预期 证明国内设备快速迭代满足了海外需求[14][15] **创新药与临床试验** * 仿制药集采一直在进行 2024年第十批集采过于极端 2025年进行了纠偏 优化报价方案和竞争规则[22] * 创新药大部分估值来源于欧美市场 国内医保政策对创新药定价支持力度较大 单个药品峰值从最早50亿提升到80亿 2025年还将推出商业保险目录 对定价较高产品提供覆盖 如果商业保险发展良好 将进一步改善创新药支付情况[22][35] * MNC公司每年研发投入约1700亿美元 其中一部分用于BD(业务开发) 历史上每年首付款金额约100亿美元 占比非常低 由于未来几年专利到期金额非常高 如果产品数据表现良好 MNC公司一定会花钱购买以补充管线[23] * 在中国进行临床试验成本相对较低 但挑选病人标准严格且数据质量受质疑 MNC公司购买知识产权并非为了省钱 而是为了抢时间 例如通过购买现成数据可节省5-8年时间 快速占领市场[24][25] * 中国临床数据可信度有显著提升 MNC在中国市场投入大量资金购买临床产品 表明他们对数据信任 中国拥有大量未经治疗患者群体 使得某些药物在中国试验中效果可能优于其他国家 多中心研究增加了数据可靠性[26] * 临床试验成本因癌种和阶段不同 一个病人费用约3-4万美元 血液肿瘤患者每人费用约七八十万元人民币 自身免疫疾病相对便宜(小几十万元) 其他实体瘤需四五十万元左右[27] * 当前融资环境下 许多医药公司重新启动了之前暂停的项目 一期临床或独立一期临床通常需一两千万人民币 可产生有价值数据 增加BD机会 很多公司重新开始推进之前搁置的一些P3项目[29] **具体产品与市场情绪** * PD-1 VEGF联合疗法目前尚无法下定论能否颠覆现有疗法如Keytruda 2025年由于辉瑞 BMS等大型跨国企业进行高额首付款收购 使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充满信心 相比2024年 因有大型MNC背书 成功概率显著提高[30] * 资本市场目前对中国生物制药公司态度较为乐观 一些MNC开始关注并购买中国研发的新分子 市场情绪转好加上MNC大额投资 使企业更自信并愿投入更多资源研发 形成正循环机制[31] * 药品退货是概率事件 并不一定意味产品质量有问题 有时是由于MNC战略调整 如果多起退货都因中国数据可信度问题引发 将是严重问题 但发生概率极低[32] * 国内创新药市场前景广阔 例如康方生物2025上半年销售额达20多亿元(2024年全年为20亿元) 尽管一些双抗类药物如PDY和VGFR定价较高(每年约16万元) 但销售额也达十几亿元 尽管存在消费降级趋势 但医保对创新药支持力度在提升 未来可能会有商业保险覆盖[33][34] * 康方生物的数据一直备受关注 但目前尚无确定结论 Summit如果能迅速卖给MNC 将有助于加快临床试验进程 否则辉瑞等大公司可能会抢占先机 2025年整体以BD催化为主 大部分重大BD将在第四季度实现 因此八九月份可能出现空窗期 但第四季度仍有许多临床数据发布[36] * 美联储降息预期将直接提升CXO板块 因海外小型制药企业融资环境改善 会增加早期研发需求并外包给国内企业 对国内创新药行业也是利好消息 因海外newco数量增加将带来更多合作机会[37]
泰格医药20250908
2025-09-08 04:11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临床合同研究组织(CRO)行业,特别是中国的临床CRO市场[2][3][10] * 纪要涉及的公司为泰格医药,其被描述为国内临床CRO领域的龙头企业[2][4] 核心观点与论据 **行业趋势与宏观环境** * 中国新药研发进入源头创新阶段,本土创新数据获得全球认可,对外授权(BD)管线比例显著提高[2][7] * 国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从融资、研发、审批到支付各环节均有向好变化,为临床前及临床CRO阶段提供良好支持[2][7] * 生物医药行业融资来源多样化,产业基金和国资成为主要力量,例如上海和北京设立了百亿级别基金[8][9] * 2024年三季度以来(7月与8月),国内生物医药融资呈现明显环比与同比加速趋势[8] * BD的催化作用显著提升国内新药研发资金比例,biotech公司通过BD交易回笼数亿美金的首付款实现自我造血[9] **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临床CRO市场呈现相对分散的格局,供应商众多[10] * 泰格医药虽为龙头,但其市场份额仅为13%,预计2024年提升至15%,IQVIA、药明康德等公司的市占率也仅为几个百分点[10] * 中小型CRO仍在市场上积极参与竞标,若需求端没有明显提升,价格反弹相对困难[10] * 中国企业BD出海订单以及海外订单价格较高,为各家公司带来更多高利润业务弹性[10][11]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泰格医药业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聚焦临床试验领域提供配套服务;二是围绕临床方案推进布局其他相关业务,实现全链条服务能力[4] * 公司2024年上半年收入同比下降3%,达32.5亿元;扣非净利润同比下降67%,约2亿余元[2][6] * 低价订单影响逐渐出清,预计下半年不会继续明显下降,从2025年开始公司收入和利润有望回升至双位数增长[2][6] * 2024年新签订单同比增长7%,达到84亿元,上半年新签订单继续加速恢复,实现双位数增长[2][22] * 临床试验相关服务板块(CTS)2024年上半年收入14.7亿元,同比下降10%,毛利率触底至23%左右[15] * 临床试验相关板块(含配套服务)2024年上半年收入近18亿元,同比增长3.5%,毛利率维持在36%[4][20] * 海外订单盈利能力普遍较高,新签及在手订单比例达到一半以上,对公司增长形成强驱动[12][14] **公司项目与全球布局** * 泰格医药在国内有400多个项目,在海外有200多个项目,其中单一地区项目接近200个,多中心项目40多个[12][13] * 公司主要在美国、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进行布局,在美国有200人团队进行40多个实验;在日本通过收购形成全流程临床服务能力;在韩国有400多人团队;在澳大利亚主要服务70多个早期阶段实验[12] * 公司通过收并购(如美国BDM、日本Cell Micron)及自建团队进行全球化拓展,加强本地化运营[21] **其他业务板块表现** * 与数据统计(书统)、SMO及实验室服务相关的配套服务表现良好,每年稳定增长,并拓展海外项目,全球团队约900人,每年完成大几百个书统项目,这些服务毛利率较高且竞争不激烈[15] * SMO业务增速显著,头部几家公司(药明康德、普瑞斯、泰格的子公司思默等)占据了约60%的市场份额,泰格保持了快速增长,但其毛利率较低[17][18] * 方达控股(关联公司)2024年上半年实现一亿多美元收入,同比略有下降,但毛利率稳定在28%左右,实验室分析测试收入已经回正,在手订单从2023年开始回升并呈现双位数增长态势[19] 其他重要内容 * 树童业务是公司利润率较高的板块,近年来保持稳健增长,对临床试验相关业务提供支撑[16] * 2024年上半年业绩承压部分原因包括老项目出清,如PD-1立项、新冠疫苗立项等过时管线被主动清理[13] * 未来业绩改善的关键在于二、三季度需求持续性的改善,以及海外融资回暖及降息预期提升[11][20]
科创生物医药ETF(588250)涨近1%,国内创新药研发加速
新浪财经· 2025-09-08 02:53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涨幅 - 截至2025年9月8日10:18 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上涨0.89% 成分股联影医疗上涨11.48% 华大智造上涨9.35% 威高骨科上涨7.00% 诺禾致源上涨6.16% 华熙生物上涨5.65% [1] - 科创生物医药ETF上涨0.97% 最新价报1.35元 [1] 行业政策与创新进展 - 2025年"全国药品安全宣传周"信息显示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良好 过去5年共批准创新药210个并保持加速增长态势 [1] - 中国在研创新药约占全球30% [1] 机构观点与行业趋势 - 医药板块估值经历长期调整后呈现结构性修复趋势 公募基金重仓持仓水平仍低于历史均值 [1] - 2025年支付端有望边际改善 创新药械有望获益 主要基于支持引导商保发展的政策背景 [1] - 持续看好医药创新领域 下半年创新药BD将持续 全球主要央行降息趋势有望推动估值提升 [1] - 医药投融资有望复苏 二级市场回暖驱动一级市场投融资回升 CXO及上游景气度持续向好 [1] - 医疗器械触底回升 招投标数据好转 以旧换新积压需求逐步释放 [1] 指数构成与产品信息 - 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指数选取科创板50只市值较大的生物医药相关领域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样本 [2] - 截至2025年8月29日 前十大权重股包括联影医疗 百济神州 博瑞医药等 合计占比50.27% [2] - 科创生物医药ETF设有多只场外联接基金 包括鹏华上证科创板生物医药ETF发起式联接A类024732 C类024733和I类02473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