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人工智能

搜索文档
连挖四名顶尖华人,Meta疯狂对OpenAI”挖墙角“
华尔街见闻· 2025-06-30 00:39
人才争夺战升级 - Meta展开强烈"挖角行动",过去一周从OpenAI挖走八名顶尖研究人员,其中包括四名华人核心研究员[1] - 被挖走的研究人员均为OpenAI核心项目负责人,涉及o3、GPT-4系列等关键模型[1] - Meta为部分研究人员提供高达1亿美元的签约奖金,但Meta高管对此数字在内部进行了反驳[1] OpenAI应对措施 - OpenAI首席研究官Mark Chen表示公司正在"重新校准薪酬",并承诺采取"创造性方式来认可和奖励顶尖人才"[1] - 领导层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采取行动,核心措施包括重新评估和调整薪酬体系,并设计更具创造性的激励方案[2] - OpenAI安排一周集体休假让员工"充电",但担心Meta可能利用这个机会施压并做出"荒谬的、有时间限制的爆炸性offer"[2] 人才流失影响 - 四位华人研究员均为OpenAI内部公认的技术骨干,涉及多个关键项目[3][5][7][9] - Jiahui Yu主导o3、o4-mini及GPT-4.1项目,担任GPT-4o图像生成研究顾问[3] - Hongyu Ren是o3-mini和o1-mini模型的创造者,负责后训练团队工作[5] - Shuchao Bi担任多模态模型后训练团队负责人,研究领域涵盖后训练新范式、多模态推理等[7] - Shengjia Zhao是GPT-4和o1项目的关键贡献者,专注于ChatGPT以及GPT-next项目开发[9] 行业竞争态势 - Meta大幅提升研究招募力度,特别关注来自OpenAI和Google的人才[1] - 扎克伯格采取特别积极的招募策略,甚至亲自联系潜在招募对象[1] - OpenAI员工面临每周80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压力,为竞争对手的招募创造了机会[2]
“AI考生”何以成为力学“学霸”
科技日报· 2025-06-29 22:25
人工智能在力学领域的突破 - 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力学求解系统"GT-Mech"在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达到特等奖水平,成绩位列前五名 [1] - 这是全球首次由大型语言模型驱动的AI系统以"参赛选手"身份参与国家级顶级力学赛事,与3万余名考生同场竞技 [1] - 该系统展示了AI解决复杂力学问题的潜力,为未来教育模式变革提供新思路 [1] AI解决力学问题的技术挑战 - 力学问题要求AI从自然语言描述中构建物理模型,涉及数学公式处理和物理概念抽象 [1] - 典型力学题目融合自然语言理解、物理建模、符号推演和数值计算等综合能力,是衡量通用AI发展的关键指标 [2] - 与围棋等规则明确的任务不同,力学问题根植于对物理世界的连续理解 [1] "GT-Mech"系统的技术创新 - 构建结构化力学知识图谱,将教材题库等知识编织成语义网络,实现专家级知识调用 [2] - 采用"逻辑推理—符号计算"双核引擎,结合AI规划能力与符号计算准确性,减少低级错误 [2] - 设计精密检查纠错机制,通过批判性思考模块对解题三大关键环节进行自我修正 [3] AI对力学教育的影响 - 系统在专业竞赛中的优势引发对AI时代力学教学、学习和考核方式的重新思考 [3] - AI将在辅助教学、培养创新思维和加速科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 - 未来力学教育可能转向学生与AI助教的互动式、探究式学习模式 [3]
硅谷大厂“杀疯了”!华人AI大牛被疯狂挖角,黄仁勋买完公司再收清华“天才少年”
钛媒体APP· 2025-06-29 12:52
硅谷科技巨头AI人才争夺战 - 英伟达CEO黄仁勋亲自招募两位华人AI大牛:华盛顿大学助理教授Banghua Zhu(朱邦华)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Jiantao Jiao(焦剑涛),两人曾联合创办AI公司Nexusflow并获106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2][11][12] - Meta从OpenAI挖走4名顶尖华人学者:多模态后训练研究负责人Shuchao Bi、感知技术研究负责人Jiahui Yu、研究科学家Hongyu Ren和Shengjia Zhao,其中3人此前从谷歌DeepMind跳槽至OpenAI [15][17] - 仅2024年6月Meta已挖角超过9名OpenAI核心研究人员,OpenAI CEO奥尔特曼称Meta提供1亿美元签约奖金但被Meta否认 [17][18] 华人AI科学家职业动向 - 朱邦华将加入英伟达Star Nemotron团队任首席研究科学家,其创办的Nexusflow产品Athene-V2-Chat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匹敌GPT-4o,安全场景准确率达95%(GPT-4仅64%)[11][14] - 焦剑涛以兼职身份加入谷歌DeepMind,强调将继续推动开源研究 [6][14] - Nexusflow CTO Jian Zhang(清华校友)成为英伟达应用研究总监,显示英伟达通过收购整合团队技术 [14] 科技巨头的收购与投资策略 - 英伟达2024年收购活动激增:包括Run:ai(以色列GPU运算公司)、Gretel(合成数据)、LeptonAI(贾扬清创立)、CentML(加拿大AI优化)等,涉及AI基础设施和企业存储领域 [19][20] - 2024年英伟达参与50项融资总额超10亿美元,半年内收购约26家公司,整合顶尖人才如MIT副教授韩松 [20][22] - Meta向Scale AI投资143亿美元获49%股份,创始人Alexandr Wang将领导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交易引发谷歌、OpenAI、xAI暂停与Scale AI合作 [18][19] 行业竞争格局与技术发展 - OpenAI领先地位受开源模型冲击(DeepSeek、Llama、Gemma),科技巨头投入上千亿美元加码AI [6][24] - 英伟达占据AI数据中心芯片市场80%-85%份额,Blackwell平台推动市值预期达5万亿美元 [23][24] - 黄仁勋称全球50%AI研究人员为华人,认可中国AI进展如DeepSeek和华为技术实力 [24] 美国AI政策与基础设施 - 特朗普政府拟推AI行动计划简化电网审批、提供数据中心用地,预计2024-2029年美国电力需求增长五倍 [24][25] - "星际之门"项目初始投资1000亿美元(计划增至5000亿),目标创造10万就业岗位 [25] - 政策转向优先本土AI生态建设,但面临供应链本土化与出口管制等实施挑战 [26][27]
深度|Sam Altman发文AI奇点时代加速到来:“智能便宜得像水电一样”这件事近在咫尺
Z Potentials· 2025-06-28 03:36
AI奇点临近与社会变革 - 核心观点:AI发展已越过"事件视界",超级智能的飞跃正在进行中,将带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3][7] - ChatGPT等系统已在多方面超越人类智能,每天有数亿人依赖其完成重要任务[4][10] - 2030年代将出现智能与能源极度丰富的局面,突破人类进步的核心限制[7] - AI创造的经济价值正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的复利式扩建[9] - 智能成本最终将趋近于电力成本,每次ChatGPT查询消耗约0.34瓦时能量[11] 技术发展里程碑 - 2025年将出现能完成真正认知工作的Agent[4] - 2026年可能出现提出新颖见解的系统[4] - 2027年或出现能在现实世界完成任务的机器人[4] - 2030年个人工作效率将远超2020年水平,实现跨越式进步[5] - 科学家工作效率已提升2-3倍,AI正加速自身研究进程[9] 行业变革特征 - "奇点"特征:惊艳→平常→标配的演进过程[8][10] - 递归式自我改进雏形已现,AI系统将实现自主更新代码[9] - 机器人制造机器人、数据中心"复制"数据中心的未来不再遥远[9] - 点子人的时代来临,执行力不再是最主要限制[14] - 编程、艺术创作等领域将发生根本性变革[4] 社会影响与治理 - 人类对关系的重视是相对于AI的根本优势[10][12] - 需要解决AI对齐问题,避免算法错位[13] - 确保超级智能廉价且广泛可用,避免过度集中[13] - 社会将快速适应技术变革,创造新的需求和职业[11] - 全球对话需尽早启动以确立共识边界[13] 未来展望 - 2030年代将呈现熟悉与剧变共存的图景[6][7] - 技术进步速度将以月而非十年计[10] - 可能实现高带宽脑机接口、太空殖民等突破[12] - 智能将变得像水电一样廉价易用[14] - 行业正在构建高度个性化、易用的"世界大脑"[14]
筹资290亿美元,Meta要联手PE巨头建AI数据中心
华尔街见闻· 2025-06-28 03:30
Meta融资布局AI数据中心 - 公司正寻求从PE巨头筹集高达290亿美元资金 包括30亿美元股权和260亿美元债务 用于大规模建设美国AI数据中心 [1] - 融资谈判已进入深入阶段 涉及阿波罗全球管理公司 KKR Brookfield Carlyle和Pimco等顶级PE机构 [1] - 该债务融资有望成为同类私人融资中规模最大的交易之一 [1] AI战略加速推进 - 公司大幅提升AI领域投入 以追赶竞争对手 此前大型语言模型Llama 4表现未达预期 旗舰模型Behemoth发布推迟 [2] - 近期动作包括向数据标注初创ScaleAI投资150亿美元 聘请其CEO加入"超级智能"团队 并从OpenAI挖来三位顶尖研究员 [2] - 将全年资本支出预测上调10%至640-720亿美元 主因AI数据中心投资和硬件成本增加 [2] - 签署20年核电站电力采购协议 并与Invenergy达成四项清洁能源合作 以支持AI计算需求 [2] 科技巨头与私人资本合作趋势 - 公司选择与PE机构合作旨在分担AI计算能力竞赛中的风险和成本 [3] - 行业普遍采用特殊目的载体或合资企业结构 资产管理公司获少数股权 科技公司贡献资产换取资本 避免影响资产负债表 [3] - 类似案例包括OpenAI与Blue Owl合作150亿美元数据中心项目 以及与软银甲骨文洽谈的5000亿美元合资计划 [3] - 阿波罗去年与英特尔达成110亿美元协议 为爱尔兰半导体工厂提供资金 换取业务部门股权 [3]
找准方向拓宽产业创新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6-25 22:28
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引擎,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舞台,两者存在紧密联系 [1] - 产业创新侧重价值实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应用,解决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问题 [1] - 产业创新通过核心技术创新、生产资源分配、产业模式革新,促进产业体系向集约化、智能化、生态化转型 [1] - 智能手机产业通过整合多种技术,创造全新移动智能终端生态系统,改变生活方式和社会运行模式 [1] 产业创新的驱动因素与模式转变 - 消费升级、竞争强度、资源约束构成三重倒逼力,促使技术升级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2] - 产业创新正在实现从创新供给驱动到产业需求牵引的模式转变 [2] - 产业创新形成"产业痛点—技术攻关—市场反馈"的动态循环 [2] 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 - 方向选择决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竞争壁垒构建高度和产业升级成功概率 [2] - 需瞄准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技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精准发力,抢占价值链制高点 [2] - 山东济南聚焦数字化、绿色化、生物医药三大方向,取得量子纠缠网络、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等突破性成果 [2] 产业创新的应用场景拓展 - 产业创新以场景为牵引,形成"需求导向—技术渗透—价值转化"的闭环 [3] - 应用场景与产业创新之间存在双向赋能、循环驱动的逻辑关系 [3] - 天津港开放自动驾驶场景后,主线科技的无人集卡在真实作业中持续优化算法,成为行业标杆企业 [3] 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实现科技创新的应用价值 [4] - 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支持企业参与破解产业共性技术问题 [4] - 通过产业创新反哺科技创新,推动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基础研究集聚 [4] 产业创新的生态与政策支持 - 深圳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比亚迪、华为、腾讯等链主企业发挥"头雁效应" [5] - 需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 [5][6] - 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本高、人才短缺等问题,可制定专项政策如数字化转型补贴、数字人才培育行动 [6]
2025年安徽省芜湖市新质生产力发展研判:构建“鸠兹科创湾”等创新载体,新质生产力规模持续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6-25 01:11
芜湖市产业战略布局 - 以"一核三带多节点"为空间战略骨架,中心城区为创新策源引擎,联动沿江产业带、G60科创走廊产业带、合芜宣产业带形成跨区域协同网络 [1][18] - 十大开发区培育特色产业矩阵,聚焦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量子信息、通用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1][13] - 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步推进,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等领域本地配套率达60%以上 [22] 经济发展与产业表现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5120.5亿元(同比增长6.4%),2025年一季度GDP 1260.2亿元(增速7.1%领跑全省)[3] - 第二产业增加值552.9亿元(增速8.7%),规上工业营收突破8500亿元(增长15.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22% [3][5] - 研发投入强度4.28%全省第一,国家级创新平台超50个,有效专利1.5万件 [7][22] 核心产业集群与企业 - **汽车及零部件**:奇瑞汽车为龙头,伯特利(EPB制动系统)、三联锻造(发动机部件)、瑞鹄模具(汽车模具)形成完整产业链 [23] -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埃夫特(工业机器人)、酷哇科技(服务机器人)、行健智能(自动化产线)集群化发展 [23] - **新材料/电子**:海螺水泥(特种水泥)、长信科技(车载触控屏)、赛腾微(车规级MCU芯片)等企业覆盖全链条 [23] 科技创新体系 - "鸠兹科创湾"为核心载体,规划200万平米核心区,设立30亿元科创基金,目标2027年引育高新技术企业超2000家 [21][22] - 建成奇瑞开阳实验室、启智机器人实验室等国际级研发平台,联合飞机、酷哇机器人入选全球/中国独角兽榜单 [7][22] - 科技型中小企业达3360家,亿元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7]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出台《新质生产力率先突破行动方案(2024-2027)》等政策,目标2027年形成未来产业集群,2030年建成技术策源地 [9][11] - 数字化转型目标2025年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每年打造10个省级示范项目 [11] - 现代服务业规划2025年规上企业达1500家,网络零售额800亿元 [11] 未来产业方向 - **智能网联汽车**:加速L4级自动驾驶商业化,奇瑞为核心推动"汽车+AI+机器人"跨界融合 [26][27] - **低空经济/氢能**:布局航空航天产业链,培育氢能等新能源产业集群 [15][27] - **工业互联网**: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目标形成多个千亿级集群 [27][28]
张一鸣频繁往返京沪新,全力押注AI大模型战略
搜狐财经· 2025-06-21 20:38
公司动态 -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频繁往返北京与新加坡 加大对人工智能业务的投入力度 [1] - 张一鸣虽卸任CEO 但工作重心转向大模型和AI战略研究 定期参与Seed团队核心技术复盘与讨论 [1] - 张一鸣在内部多次强调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目标 并通过实际行动推动公司在AI领域的探索 [1][3] - 2021年5月张一鸣卸任CEO 同年11月梁汝波接任并宣布组织调整 成立六大业务板块 [1] 管理层变动 - 张一鸣退出多家关联公司法定代表人 被视为公司治理正常变动 [3] - 张一鸣不再参加公司内部双月会 但仍保持对AI业务的高度投入 [3] 战略方向 - Seed团队是字节跳动旗下专注于AI的团队 获得张一鸣的持续关注和深度参与 [1] - 张一鸣对通用人工智能的坚定信念为公司在AI领域发展指明方向 [3]
北大卢宗青:现阶段世界模型和 VLA 都不触及本质|具身先锋十人谈
雷峰网· 2025-06-20 11:54
核心观点 - 互联网视频数据是唯一可以规模化(scalable)的具身智能发展路径,通过标注人类动作数据训练模型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关键[1][6][25] - 当前多模态模型缺乏与世界物理交互的能力,需通过海量人类运动视频数据建立动作与世界的关联[2][19][29] - 公司技术路线与主流VLA/世界模型方案存在本质差异,坚持从人类行为数据预训练构建统一解决方案[5][55][56] 技术路线 - **数据采集**:已标注1500万条互联网视频中人类关节动作数据,聚焦全身运动控制与第一人称手部操作[6][28][34] - **模型架构**:基于语言模型backbone加入多模态信息,未来可能探索纯视频预训练模型[42][55] - **训练方法**:通过人类动作先验知识缩小状态-动作空间搜索范围,避免强化学习的无效遍历[29][30] - **硬件适配**:专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形态,可向下兼容夹爪/轮式机器人[31][33] 行业竞争分析 - **主流方案缺陷**: - 遥操作/真机数据采集成本高且难以复用[33] - 自动驾驶系世界模型仅适用于建图导航,无法预测物理交互结果[45][48] - VLA方案在gripper形态有效但未触及人形机器人本质问题[53][57] - **差异化优势**: - 数据规模领先(1500万vs竞品数百条)[28] - 动作级标注精度(20+关节自由度vs物体轨迹分析)[25] - 预训练范式创新(action数据前置学习vs VLM+action head)[55] 公司发展 - **融资情况**:获联想之星/星连资本数千万人民币天使轮[9] - **团队规模**:5名全职+20名实习生,核心成员具备多年模型研究经验[76][78] - **产品规划**: - 第一代模型Being-M0定位验证性产品[73] - 运动控制模型将率先scale up至1.0版本[74] - 第二代模型Beyond系列代表全球领先水平[70] - **商业化节奏**: - 2-3年实现技术规模化[81] - 短期无商业化压力,保持非营利研究属性[64][65] - 长期目标2C通用机器人[83] 行业趋势判断 - 具身智能发展受限于视频数据贫乏,需突破语言模型依赖文字富矿的路径依赖[9][35] - 当前投资环境存在"非共识投资"与"确定性偏好"的矛盾,但机器人硬件进步带来信心[66] - 全球竞争格局下,技术路线终局思维比短期商业化更重要[67]
这里,已成为“人工智能第一城”
金融时报· 2025-06-20 11:00
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突破2400家 占全国一半 [2] - 核心产业规模近3500亿元 占全国一半 [2] - 北京市已成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城市 在技术创新 应用示范 产业要素 创新生态等方面形成系统布局 [2] 创新资源集聚优势 - 拥有2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集聚全国超40%顶尖人才 [5] - 首批建设23家人工智能领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聚焦大模型 具身智能 人工智能安全等方向 [5] - 设立4家新型研发机构 包括智源院 通研院 科学智能院 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 [5] - 产出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大模型Emu等国际领先原创成果 [5]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 - 出台具身智能三年行动计划 科技赋能文化专项行动 人工智能+新材料等产业政策 [5] - 聚焦光计算 晶圆级芯片等方向 产出全球首款光训练芯片 [5] - 建设北京市人工智能算力互连技术创新中心 布局全国首款64卡超节点算力服务器 [5] - 重点企业发布豆包 GLM 可灵 Vidu MiniCPM等国内领先通用基础大模型 [5] - 备案上线大模型132款 数量全国第一 [5] 基础设施与数据资源 - 2024年新增算力8620P 累计智能算力规模超3 3万P [6] - 建设国内首个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 发布中文互联网语料CCI4 0 [6] - 上线北京人工智能数据运营平台 汇聚180余个通用及行业数据集 总量超2000TB [6] 未来发展规划 - 前瞻布局具身智能 AI+生命健康 AI for Science等前沿交叉领域 [6] - 加快培育光计算芯片 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 [6] - 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推进大模型产品落地应用 [6] - 持续打造全球"开源之都" 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体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