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保护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共同守护“会飞的邻居”
新华社· 2025-07-04 12:37
鸟类保护的重要性 - 鸟类是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会飞的邻居"[1] - 保护鸟类对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绿水青山至关重要[2] 非法猎捕的打击措施 - 中国存在乱捕、滥猎、滥食野生鸟类的现象,威胁种群安全[1] - 需要加强执法力度,采用高科技手段,全环节打击非法猎捕、收购、运输、出售野生鸟类的犯罪行为[1] 栖息地和迁飞通道保护 - 中国是全球候鸟跨境迁徙的重要通道,鸟类资源丰富[1] - 城市扩张、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曾挤压鸟类生存空间[1] - 目前湿地、森林、灌丛保护改善,城市规划为鸟类留出更多空间[1] - 加强对候鸟迁徙通道、停歇地、繁殖地的巡护值守[1] 公众参与与生态意识 - 观鸟活动兴起,培养公众生态保护意识[2] - "不接触的互动"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溯源藤桥河上游——保亭响水河:一汪碧水奏响生态经济“协奏曲”
海南日报· 2025-07-04 01:38
河流与地名 - 藤桥河流经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因水流与石头撞击发出洪亮声响而得名“响水河”[4][6] - 官方河流名录中称其为“大本河”,但“响水河”名称在民间更广为人知[6][7] - 黎族方言称该河为“水流很大的河”,与“响水”名称含义相近[6] 河流资源与生态 - 响水河水质清澈,水流充沛,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支撑什龙村、响水村等多个村庄的生产生活[7] - 河流孕育独特鱼类如“石头鱼”(依附河石易捕捉)和石鲮鱼(用于煮汤、炙烤或制作鱼茶)[8] - 当地村民遵循可持续捕捞原则,避免过度捕捞以保护河流资源[9] 河流衍生产业 - 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依托响水河上游的湍急水流和自然声景,吸引游客体验“白噪声”与山泉[10][11] - 河流滋养的茶园产出高品质茶叶,河谷气候还盛产红毛丹、百香果等热带水果,成为农民增收支柱[11] - 响水河保障水稻、冬季瓜菜等传统作物的品质,形成核心竞争力[12] 文化与旅游 - 响水河的自然景观(如什龙桥的小桥流水)与黎族文化(如《捡螺歌》描绘的田螺捕捞场景)结合,形成诗意旅游画卷[6][8] - 享水谷将响水河水引入旅游设施,供游客直接饮用或烹制茶饮,强化自然体验[11]
湖北襄阳 统筹高颜值生态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7-03 22:08
生态环境治理 - 汉江在襄阳境内全长195公里 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 覆盖158.37万人口 沿线已建立28个污水处理厂 基本实现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2] - 襄南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5万吨 是重点民生项目 可改善水体环境 保护流域水质和生态平衡 [2] - 2024年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完成率达99.6% 实现全过程监督管理 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 [4] - 2024年襄阳优良天数达284天 PM_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4.5%至44.8微克/立方米 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为100% [4] 产业转型升级 - 重点建设汽车 纺织服装 现代化工 电子信息 医药等13条先进制造业产业链 [5] - 东风纳米新能源乘用车成功量产 实现新能源乘用车制造历史性突破 [5] - 玄武岩转化为高性能纤维材料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加速崛起 [5] - 精细磷化工产业大力发展高端磷化学品 对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补贴 [6] - 对7个重点行业300家企业开展驻厂帮扶 消除1720个环境痛点 [6] 绿色能源发展 - 中国能建葛洲坝宜城水泥公司厂房屋顶安装9000多块光伏板 年均提供464.42万千瓦时绿色电能 节约标准煤1310吨 绿色能源消费占比超40% [6] - 华电襄阳发电公司生物质发电机组每小时处理8吨农林废弃物 年发电5900万千瓦时 替代1.8万吨标煤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万吨 带动农民增收2000万元 [7] - 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610.86万千瓦 同比增长31.4% 绿色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55% [7] 生态旅游与茶产业 - 鱼梁洲中央生态公园投资近20亿元 建成环岛景观带和中央生态公园 [8] - 堰河村从贫困山区转型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8] - 襄阳高香茶已授权54家茶企 拥有42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和30多条国际领先生产线 产品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 茶园种植面积近50万亩 年产茶叶3万吨 茶产业综合产值近百亿元 带动近50万人增收 [9]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记录
中国新闻网· 2025-07-03 00:40
科考成果 - 科考团队在贡嘎山区域发现大量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珍稀濒危植物,并收获多项物种新记录 [1] - 发现软叶筒距兰和三裂碱毛茛等多个贡嘎山区域新记录种,其中软叶筒距兰此前仅在我国台湾和印度锡金被观测到 [3] - 发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独叶草的超大野生居群,初步估计逾万株 [3][5] 科考活动 - 科考历时10余天,覆盖贡嘎山区域的多种典型生态系统 [3] - 累计拍摄高清生态影像超1万张,同步采集部分物种凭证材料 [3] 科研价值 - 软叶筒距兰的发现刷新了该物种在大陆的分布版图,打破了学界对其地理扩散路径的固有认知 [3] - 独叶草超大野生居群的发现为制定针对性保护策略和探究生态适应机制提供了珍贵线索 [3][5] 保护区管理 - 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严格管控人类活动、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守护了生物多样性 [5] - 未来将以此次科考数据为依据,优化生态监测网络,推动建立更科学的保护体系 [5]
7月3日起,济南白泉生态保护项目对市民免费开放
齐鲁晚报· 2025-07-02 02:42
项目概况 - 白泉生态保护项目由济南轨道交通集团建设,于2024年9月开工,2024年7月3日起免费开放[1][4] - 项目位于济南东站片区,复活了濒临消失的千年名泉泉群,填补东部城区高品质生态休闲空间空白[1][3] 历史与文化价值 - 白泉泉群为济南十大名泉泉群之一,曾以"泉涌白沙"奇观闻名,承载1600年历史记忆[3] - 项目精准定位白泉、灰泉、漂泉等十处历史名泉,系统性修复泉群水系脉络[3][4] - 复原了南北朝檀道济"唱筹量沙"军事遗址及明代李攀龙"白泉精舍"诗意场景[3][9] 生态修复技术 - 采用"保水源、保路径、保古韵"三保策略,运用杉木桩勾勒泉池轮廓,景石垒砌生态驳岸[4] - 清运渣土、回填种植土,构建浅塘湿地及疏密林地,成功复原"泉涌白沙"地质奇观[4] - 保留全部原生树木,打造"十泉十景"沉浸式泉水体验区[4][6] 功能与特色 - 引入"稻田养泥鳅"生态循环农业,泥鳅除虫肥田,产出鳅田稻米形成自然课堂[6] - 配备儿童无动力乐园、滨水步道、亲水平台、康体广场等便民设施[6] - 每日7:00至21:00开放,提升东部市民生活品质与生态获得感[6] 城市战略意义 - 项目是济南践行"绿水青山"理念、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典型案例[9] - 为水鸟及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复活历史场景融合市民活动[9] - 作为济南东站片区生态文化标杆,将成为彰显泉城特色的城市名片[9]
从南到北、从西到东 镜头里的大美中国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央视网· 2025-07-01 09:00
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生态景观 - 达格图红海子呈现粉色湖水与金色沙地交织的视觉奇观 形成于盐湖生态平衡 湖水因卤虫繁衍积累虾青素呈现从浅粉到深红的渐变色 [1][3] - 当地通过安全隐患排查 常态化巡护巡查及环保知识普及等措施加强生态保护 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与参与度 [5] 安徽临泉鹭鸟洲湿地生态 - 鹭鸟洲湿地公园吸引成千上万只白鹭 夜鹭 牛背鹭等鹭鸟筑巢繁衍 6月至8月为繁殖季 [6][8] - 公园内湿地资源丰富 林地 农田 河流交错且鱼虾资源充足 为鹭鸟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10] 湖南张家界自然景观 - 天门山与七星山景区雨后出现磅礴云海 海拔1500多米的七星山云海淹没山脊或露出峰顶 与山色交融 [11][13] - 天门山云海抬升山体至云端 天门洞屹立云上 群峰沟壑间云海如千里山海 游客在天空栈道观赏 [15] 甘肃碌曲野生动物保护 - 尕海则岔保护区红外相机拍摄到雪豹带一岁幼崽活动画面 为研究当地雪豹种群提供实证资料 [16][18]
从“疍家渔乡”到“蓝色样板”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1 02:54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 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拥有1900平方千米海域和118千米海岸线,2018年被列为全国唯一少数民族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 - 陵水以探索海洋旅游业国际化高端化发展为核心任务,推动海洋渔业现代化升级,打造可复制的"陵水方案" [3] - 分界洲岛获评全国首批"和美海岛",2024年科技艺术嘉年华吸引八方游客,塑造"文化出海第一城"形象 [6] 海洋旅游产业升级 - 2023年建成海南省首家海上共享渔庄和国内首个疍家文化博物馆,疍家渔排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 [5] - 推出疍家文化体验、生态垂钓、深海观光三大休闲渔船线路,2024年非遗特色旅游线路入选全国名录 [5] - 环岛旅游公路通车串联资源,新增3家"三椰级"乡村旅游点,7个点位入选海南百大网红景点 [5] 深远海养殖转型 - 2020年划定1.2万亩深水网箱养殖区,实施转产渔民每户减免50亩海域使用金政策 [9] - 2024年布局3.4万亩"沿海深蓝渔业产业发展带",推进深水网箱、桁架养殖装备等项目建设 [9] - 黄鳍金枪鱼养殖技术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人工产卵重大突破 [9] 海洋生态保护 - 开展潟湖环境整治、"蓝色海湾"行动等系列生态修复工程 [11] - 新增红树林6300亩,培育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2000余株,修复海草床和珊瑚礁生态系统 [12] - 建立"湾长+河长+林长"联动机制,布设海上监测浮标实现常态化管理 [12]
资源大省的蜕变重生之路 金融积极助力山西转型发展
金融时报· 2025-06-30 02:05
山西经济转型 - 山西经济长期依赖煤炭产业,煤炭产业增加值曾占全省工业增加值60%以上,导致产业结构单一,经济脆弱性高[1] - 2012-2016年全球煤炭市场低迷期间,山西经济增速一度接近全国末位[1] - 2017-2023年山西推动转型,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金融系统支持绿色低碳转型[1] 运城生态与文旅发展 - 运城盐湖具有250万年地理年龄和4600多年采盐史,2020年实施"退盐还湖"停止工业生产,转型生态保护[2] - 金融机构支持盐湖生态治理,农发行运城分行贷款支持环湖西路和东路建设[3] - 芮城县对4万亩黄河滩地确权后集中耕种,银行提供贷款支持提升粮食种植效率[3][4] - 2024年运城重点监测9家景区游客量同比增长43.8%,门票收入增长62.1%,"五一"假期盐湖周边单日入园及客房入住创历史新高[6] - 2024年一季度运城市第三产业占比超50%,金融业增加值占GDP5%[7] 能源企业绿色转型 - 阳光焦化集团形成煤矿-煤焦油加工-煤化工-氢气的全产业链,建行运城分行合作20多年[5] - 建行向安仑化工提供2亿元支持绿色改造,使其焦炉及延伸产业链环保达标,该企业炭黑国内市场占有率7%[6] - 2024年一季度运城辖内使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4.3亿元[6] 平遥古城文旅产业 - 平遥古城199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金融机构支持307家民宿获得2.4亿元资金[9][10] - 农行晋中分行向平遥古城景区管理公司投放2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 - 2024年游客体验升级实现"窗外古色古香,窗内酒店大床"[11] 非遗产业传承发展 - 平遥推光漆器2006年入选国家非遗,平遥煤化集团投资1.23亿元建设推光漆器创意园[12][13] - 平遥农商行提供4000万元"兴业贷"支持产业园建设,山西银行平遥支行投放9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13] - 平遥牛肉采用传统15天加工工艺,平遥晋融村镇银行支持喜味斋公司技术改造实现年加工3500吨[15][16] - 农行山西省分行创新"文化遗产贷"支持山西老陈醋、剪纸、织造等非遗技艺[17]
万物竞发绘新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30 02:03
农业与粮食生产 - 中央储备粮滁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天长库区6月23日起收购托市小麦,两天时间已收超360吨 [3] - 安徽麦收较往年提前3天完成,山东德州新型收割机将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河南8500多万亩小麦22天内完成收割 [3] - 全国夏粮收获过九成,冬小麦大面积收获基本结束 [3] 生态环境治理 - 重庆丰都县名山坝长江消落带通过人工干预与自然修复形成1200多亩湿地生态系统 [4] -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采用麦草方格、灌木种植等经典治沙模式在腾格里沙漠边缘筑生态屏障 [4] - 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调查期实现"双缩减" [4] 就业与劳动力市场 - 贵州六枝特区与广东中山建立劳务协作站,提供从招聘到维权的一站式服务网络 [5] - 湖北举办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能考核暨就业联动招聘对接会,广西高校举办就业双选会满足多样化需求 [5]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针对脱贫人口召开专题会议并印发通知兜牢重点群体就业底线 [5] 高温应对与生产保障 - 成渝中线高铁成都站改建工程施工现场配备防暑降温物资如遮阳棚、冰饮站 [6] - 天津宁河区中国民航大学新校区二期工地为塔吊司机室安装空调,南宁市总工会为建筑工人送防暑慰问品 [6] - 气象部门拉响高温预警,城市保障部门确保电、气、水供应稳定 [6]
多彩温宿的日子真红火(边城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9 22:47
戈壁新村林果产业发展 - 戈壁新村通过"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实现荒漠变绿洲,累计造林120.26万亩,栽植树木超1亿株 [5][6] - 经济林占柯柯牙绿化工程的86%,形成"以林养林"模式,林果品类包括西梅、苹果、核桃等,果农娄耀华100亩西梅园去年纯收入达30万元 [4][6] - 温宿县森林面积达232.25万亩,林果业面积128.1万亩,成为"林果大县" [6] 塔格拉克村旅游业发展 - 塔村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和景点开发,2024年接待游客约60万人次,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7][9][10] - 全村42家农家乐和民宿中30家由村民经营,80%村民通过旅游业直接受益,村民努尔曼古丽农家院去年收入154万元 [8][10] - 阿克苏文旅集团计划进一步升级旅游产业,推动民宿改造和村民参与 [10] 博孜墩村非遗文化传承 -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和刺绣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文艺表演团节目成为景区热门项目 [11][12][13] - 宝美特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订单"模式,将柯尔克孜族刺绣转化为经济收入,产品创新包括旅游纪念品开发 [12][13] - 非遗保护带动本地妇女就业增收,村民阿达来提表示销售渠道拓宽后收入显著提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