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息差

搜索文档
Vatee外汇:欧洲银行股还能在“2025年下半场”继续狂飙吗?
搜狐财经· 2025-07-02 10:45
行业表现与估值 - 欧洲银行板块2025年上半年表现亮眼,斯托克600银行指数半年涨幅高达29%,多家龙头股价回到十年来高点 [1] - 德商行、联合信贷、桑坦德年初至今涨幅介于50%-80%,市净率从折价区间走到近十年均值上方 [3] - 估值修复空间已被提前透支,若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或信用成本出现拐点,当前估值缺乏安全垫 [3] 利差与盈利驱动因素 - 过去两年欧洲央行加息与贷款需求恢复形成"量价齐升",驱动净息差大幅走阔 [1] - 6月降息正式落地,市场已将年内二至三次降息计价进曲线,利率下行可能导致贷款收益率下滑速度快于负债成本 [1] - 银行利润提振依赖的息差缓冲被压缩,投资者将更关注成本控制和非息收入 [1] 并购与资本运作 - 上半年德国商业银行与意大利银行间的并购传闻推高股价,但交易落地后边际催化减弱 [3] - 潜在买家在高溢价与资本占用之间趋于谨慎,联合信贷首席执行官已公开表示"不再考虑"收购德商行 [3] 区域与个股分化机会 - 德意志银行押注财政刺激下的基建资本开支,桑坦德与BBVA借助拉美与西班牙零售网络维持费用收入增长 [3] - 下半年需挑选息差对冲能力强、非息和手续费占比较高、且资本充足率充裕的个股 [3] 未来挑战与关键考题 - 下半年欧洲银行股表现将由真实盈利质量、成本管控以及资产质量周期共同决定 [4] - 降息周期深入、经济数据反复与监管资本新规落地同步推进时,兼具稳健财务与灵活分红的银行将更具优势 [4] - 核心考题是哪些银行能够在退潮后仍然保持水面以上,这决定下半年板块走势 [4]
货币市场日报:7月1日
新华财经· 2025-07-01 14:01
货币政策操作 - 人民银行开展1310亿元7天逆回购操作 利率持平于1.40% 当日实现净回笼2755亿元[1] 银行间市场利率 - 隔夜Shibor下跌5.50BP至1.3670% 7天Shibor大幅下跌23.30BP至1.5300%[1] - 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市场R001利率暴跌84.6BP至1.4493% 成交量激增22268亿元[6] - DR007利率下行37.0BP至1.5457% 成交额增加165亿元[6] 资金面动态 - 早盘资金面偏紧后转宽松 尾盘隔夜利率最低成交1.30%[10] - 同业存单发行量13只 实际发行12.9亿元 1Y股份行交投活跃[10][11] 银行业数据 - 商业银行净息差一季度降至1.43% 创历史新低但降幅收窄[13] - 资产支持专项计划5月新增备案132只 规模达1206.19亿元[13] 征信服务调整 - 个人柜台查询信用报告第3次起收费5元 互联网查询维持免费[13]
中国银行研究院:净息差下降趋势收窄 商业银行利息业务下行趋势将缓解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7-01 11:56
商业银行净息差现状与趋势 - 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 43%,同比下降0 1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但较2024年同期下降趋势有所收窄 [1] -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已基本释放,LPR基准调降主要在一季度体现,对二季度后净息差影响较小 [1] - 新发放贷款价格企稳:2025年3月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 26%(同比降0 47pct,环比降0 08pct),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 13%(同比降0 56pct,环比升0 04pct) [1] 净息差压力来源 - LPR下调推动存量贷款(个人按揭、对公贷款)重定价 [2] - 隐性债务化解工作置换高成本存量债务 [2] - 需求疲软导致银行同业竞争加剧,信贷价格承压 [2] 缓解净息差压力的因素 - 2025年5月主要银行下调存款利率:五大行活期存款利率降5bp至0 05%,1/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降15bp/25bp至0 95%/1 3% [2]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和营业收入与2024年同期基本持平 [3]
洪偌馨: 招行难返2%,银行净息差「临界点」在哪儿?
新浪财经· 2025-06-30 03:25
招行股东大会核心讨论 - 招行2024年股东大会参会者多为长期股东,提问犀利直击痛点,管理层回复真诚[1] - 招行净息差从2024年1.98%降至2025Q1的1.91%,行长坦言重返2%以上难度较大[2] - 招行作为"零售之王"在负债端有客户基础好、活期存款占比高、成本低等优势,资产端挖掘高收益资产能力更强[2] 招行净息差表现分析 - 2025Q1招行生息资产中贷款和垫款年化平均收益率3.53%,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4] - 客户存款年化平均成本率1.29%,同比下降0.34个百分点,处于行业最低水平但仍难抵息差收窄[5] - 2025Q1招行净利息收益率1.91%,较2024年同期2.02%下降0.11个百分点[4] 银行业整体息差状况 - 2025Q1银行业整体净息差1.43%,低于平均不良贷款率1.51%,出现倒挂[6] - 净息差低于不良率意味着可能难以覆盖信用成本、运营成本和资本成本三大成本[7] - 净息差下降10个基点可能导致万亿资产规模银行年利润减少10亿元以上[7] 行业监管标准与现状 - 监管对银行净息差"合意"标准为1.8%以上[9] - 2024年至少47家上市银行净息差低于1.8%警戒线,占比达80%[10] - 部分中小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以下,如山西银行2024年净息差仅0.57%[10] 银行可持续经营底线 - 天风证券报告指出2025年银行维持基本可持续经营的息差刚性底线为0.67%[11] - 部分银行净息差已接近或低于临界点[12] 高息差银行案例分析 - 截至2024年末民营银行净息差仍超4%,无锡锡商银行达5.85%[13] - 城商行中泰隆银行2024年净息差3.48%,常熟银行2.71%[16] - 高息差银行多依托特殊业务结构或区域优势,难以简单复制[16] 日本银行业经验借鉴 - 日本银行业息差2000年后持续下行,2021年降至0.6%历史低位[18] - 日本银行应对策略包括:主动出海、拉长资产久期、提升非息收入占比[19] - 日本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从1999年72%降至2022年58%,手续费收入占比从5%提升至22%[19]
香港金管局:一季度香港零售银行整体除税前经营溢利同比增加15.8% 净息差收窄至1.51%
智通财经网· 2025-06-27 11:22
银行业绩表现 - 香港零售银行整体除税前经营溢利同比增加15.8%,主要受外汇及衍生工具业务收入与收费及佣金收入增长推动,但部分被持有作交易的投资收入减少所抵销 [1] - 香港零售银行净息差收窄至1.51%,去年同期为1.53% [1] 贷款与存款情况 - 香港银行业贷款总额同比增加0.6%,其中在香港使用的贷款及在香港以外使用的贷款分别同比增加0.8%及1.1%,贸易融资同比下跌4.7% [1] - 中国内地相关贷款同比增加1.1% [1] - 存款总额同比增加3.5%,其中港元存款及美元存款分别同比增加5.1%及1.7% [1] - 整体贷存比率由2024年四季度末的57.0%下跌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55.5% [1] 资产质量 - 香港银行体系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由2024年四季度末的1.96%微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的1.98% [2] - 中国内地相关贷款的特定分类贷款比率由2024年四季度的2.37%下降至2025年第一季末的2.27% [2] - 信用卡贷款及住宅按揭贷款的拖欠比率维持在低位,分别为0.37%及0.13% [2] 流动性及资本充足率 - 第1类机构的平均流动性覆盖比率为182.5%,远高于100%的法定最低要求 [2] - 本地注册认可机构的总资本比率在2025年3月底为24.2%,远高于8%的国际最低要求 [2]
中长期大额存单为何纷纷退场
经济日报· 2025-06-26 22:04
行业动态 - 多家大中型银行及城商行近期撤下五年期大额存单产品,三年期大额存单也逐渐消失,目前在售产品最长期限普遍为两年 [1] - 大额存单利率普遍跌至"1字头",较此前明显下降 [1] - 大额存单曾凭借20万元起购门槛和较高利率成为银行揽储重要工具 [1] 银行经营状况 - 商业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2024年一季度降至1.43%,较2023年四季度下降9个基点 [1] -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多次下调导致银行资产端收益持续下降 [1] - 银行通过降低长期负债成本缓解经营压力,同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 银行策略调整 - 银行调整负债结构,加大短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及短期理财拓展力度,替代中长期大额存单 [2] - 通过规避高成本存款压降付息成本,降低整体经营成本并提升盈利能力 [2] - 部分银行将加快推动金融市场发展,推出新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2] 储户投资选择 - 风险偏好极低的储户可选择国债作为稳健投资 [2] - 流动性要求高的储户适合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或货币基金 [2] - 储户需结合自身投资经验、收益预期、风险偏好和流动性需求进行理性投资 [2]
减费让利转向花式增收,银行借中收业务求突围
第一财经· 2025-06-26 11:22
银行服务收费调整趋势 - 多家银行新增或调整服务收费项目,涵盖资信证明、银行卡年费、ATM跨行取现、跨境理财通等领域 [1][2] -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也加入调整行列,如中国银行调整信用卡结算相关服务费用,广发银行新增"跨境理财通业务"收费项目 [3] - 银行回应称调整收费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和覆盖运营成本 [3] 银行盈利模式转型 - 银行面临净息差持续收窄压力,2025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跌至1.43%,环比下降9个基点 [4] - 不良贷款率上升0.01个百分点至1.51%,传统利息业务收入受到挤压 [4] - 银行将增收重心转向中间业务,但一季度多家头部银行中收业务普遍下滑,如工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下降1.18% [4] 收费调整动因分析 - 新增和调整收费服务项目的主要原因是应对净息差持续承压,获取中间业务收入 [5][6] - 前期响应"减费让利"政策导致部分免费服务范围扩大,现在银行在合规范围内新增收费服务项目 [5] - 通过收费或限制免费使用次数引导客户合理使用服务,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6] 行业监管与客户影响 - 银行新增或调整收费项目需严格履行监管部门备案及至少提前3个月公示的程序 [7] - 费用已成为储户选择银行服务时的重要考量因素,消费者可能转向性价比更高的服务提供商 [7] - 银行需加强与客户沟通,解释收费依据与服务价值,平衡盈利与客户满意度的关系 [8] 长期发展方向 - 银行长期可持续之道在于深化综合金融服务与产品创新,构建多元化、更具韧性的盈利模式 [1] - 新增和调整收费项目促使银行优化资源配置,聚焦高附加值业务 [8]
招商银行王良谈错失ETF基金先机:加大布局多种基金产品
搜狐财经· 2025-06-26 06:25
金融投资 - 招商银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末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投资余额为6170.18亿元,占总资产比例16.65%,高于2023年的16.40%和2022年的15.19% [3] - 债券投资占比提升是主动配置与被动调整的结果,主因国债、地方债免税且资本占用少,叠加市场利率下行带来较好收益,同时经济转型导致信贷需求结构变化 [3] - 银行业债券投资占比提升或成长期现象,但需保持合理结构平衡贷款(高收益)与债券(低风险流动性)配置 [4] 净息差 - 2024年一季度中国银行业净息差降至1.43%,低于不良贷款率1.51%,形成信用成本覆盖压力,招商银行同期净息差1.91%仍领先同业 [6] - 净息差回升至2%以上难度大,因资产端企业要求降融资成本,负债端存款利率已处低位(定期利率普遍低于2%) [7] - 公司提出"四化"转型应对低利率:国际化、综合化、差异化、数智化,以多元化收入并降低成本 [7] 基金销售 - 招商银行承认错失ETF基金先机,因早期布局不足,现加强代销与托管联动,已代销6只ETF并完成托管 [8] - 2024年5月代销首批26只浮动费率基金中的4只,初期销售平稳,6月中旬规模追平国有大行 [9] - 强调不追求单只基金短期销量,注重长期客户价值与资产配置合理性 [9]
招行行长王良,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6-26 05:23
核心观点 -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与投资者交流,涉及"四化"转型、资产配置、财富管理、国际化等话题 [2][3] - 公司欢迎长线资金投资,保险资金三度举牌H股但仅进行财务投资,不谋求董事席位 [4][5] - 公司提出"四化"转型战略以应对低利率环境,包括国际化、综合化、差异化、数智化 [6][7][8][9] - 银行业加大债券投资是长期现象,但需保持合理资产配置结构 [11][12][13] - 公司净息差降至1.91%但仍领先同业,目标是保持行业领先水平 [14][15][16] - 财富管理注重资产配置为客户创造价值,加强基金代销与托管业务 [17][18][19] - 国际化布局以香港为桥头堡,推动在港机构数智化转型 [20][21] "四化"转型 - 加快国际化发展,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需求,避免依赖单一中国市场 [7] - 加快综合化发展,使收入来源更加多元 [8] - 加快差异化发展,打造特色化优势避免同质竞争 [9] - 加快数智化转型,利用AI等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服务 [9] 资产配置与金融投资 - 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不断提高,主动加大债券类资产配置 [12] - 国债和地方债有免税效果且风险小,取得良好投资收益 [12] - 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银行业加大债券投资是长期现象 [13] - 需保持合理资产配置结构,不能简单依靠债券投资 [13] 净息差 - 一季度净息差降至1.91%,高于同业平均水平1.43% [15] - 目标是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覆盖各项成本 [15] - 净息差再回到2%以上困难较大 [16] 财富管理 - 公募基金销售能力强大,代销26只浮动费率基金中的4只 [18] - 不追求单只基金销售快慢,注重资产配置为客户创造价值 [18] - 加强和头部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代销与托管业务联动 [18] - 公募基金托管呈现快速向好态势 [19] 国际化 - 香港是国际化布局桥头堡,有永隆银行、招银国际和香港分行三家机构 [21] - 推动在港机构数智化转型,提升科技水平 [21] - 去年四季度以来香港资本市场反弹,在港机构业务快速发展 [21] 保险资金举牌 - 平安人寿三度举牌H股,持股达H股总股本15%,占总股本2.75% [5] - 长线资金投资有利于股票估值稳定 [5] - 保险资金表示仅进行财务投资,不谋求董事席位 [5]
银行“断舍离”!低波固收类产品或补位中长期大额存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6 05:03
银行大额存单市场变化 - 大额存单利率优势消失且供应量减少,全国性银行停售中长期大额存单 [1] - 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负债端结构以应对净息差压力,反映成本控制与流动性管理策略变化 [1] 存款利率下降趋势 - 2025年5月整存整取存款各期限平均利率全面下降,3个月期降至1.004%,3年期降至1.711%,5年期降至1.573% [2] - 大额存单利率全面跌破2%,3个月期平均利率1.239%,3年期2.069%,5年期1.700% [2] - 大额存单利率降幅显著,5年期平均利率下降28.33BP,为各期限最大降幅 [3] 大额存单供应收缩 - 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等停售五年期大额存单,三年期产品也大幅减少 [3] - 多数银行仅保留两年期以内大额存单,三年期产品额度有限且设购买限制 [3] - 行业自2023年起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中长期大额存单逐步停售 [3] 银行负债结构优化 - 银行通过停售长期限大额存单降低高负债成本,优化负债结构以稳定息差 [4] - 部分区域中小银行逆势增加大额存单以获客,反映不同银行负债结构与竞争策略差异 [4] - 下架中长期大额存单可缩小利率风险敞口,避免利率下行周期锁定高成本负债 [4] 存款利率调整与政策环境 - 2025年5月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中长期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 [5] - 中小银行跟进调整,存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以降低融资成本并维持银行净息差 [5] - 央行或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存款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 [5] 替代投资方向 - 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可配置半年至3年期的低波固收类理财产品及保本结构性产品 [5] - 1-3年期债券受超长期国债发行影响较小,投资安全性较高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