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气候变化
icon
搜索文档
外交部:雅下水电工程建设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券商中国· 2025-07-23 08:36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项目 - 雅下水电工程建设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旨在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改善当地民生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 - 中方在跨境河流开发上秉持高度负责任的态度 拥有丰富的水电工程开发经验 [2] - 工程规划 设计和建设严格按照中国行业最高标准 全方位开展工程建设生态环保 避让多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系统 [2] - 雅下水电工程建设有利于全流域防灾减灾 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2] - 中方同有关下游国家开展了水文报汛 防洪减灾等合作 并就雅下水电工程进行了必要沟通 将继续加强合作造福流域人民 [2] 国际关切与回应 - 印度和孟加拉国对雅下水电工程项目表达关切 担心生物多样性受损等问题 [2] - 外交部回应称中方在工程建设中已充分考虑生态环保因素 并强调工程对下游无不利影响 [2]
事关雅下水电工程,外交部回应
证券时报· 2025-07-23 08:17
雅下水电工程 - 雅下水电工程建设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 旨在加快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改善当地民生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2] - 工程严格按照中国行业最高标准 全方位开展工程建设 生态环保 避让多处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 最大限度保留原始生态系统 [2] - 工程建设有利于全流域防灾减灾 不会对下游地区产生不利影响 中方同下游国家开展了水文报汛 防洪减灾等合作 [2] 中美经贸关系 - 中方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 落实两国元首通话达成的重要共识 发挥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 在平等 尊重 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对话沟通增进共识 [3] - 82%美国企业在华实现盈利 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和关税是企业最担心的问题 但中国市场仍被视为至关重要 [4] -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设立外资企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美国参展商数量比上届增长15% 继续位列境外参展商之首 [4] 外商投资与对外开放 - 中国政府出台鼓励外商投资的新举措 体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诚意和决心 欢迎各国企业参与中国式现代化 [4] - 外资企业用行动为中国经济前景投下信任票 投资中国 共赢未来成为全球投资者普遍共识 [4] 中印人员往来 - 印度宣布自2025年7月24日起 中国公民可申请旅游签证到访印度 中方愿同印方保持沟通与协商 不断提升两国人员往来便利化水平 [5]
外媒称印度和孟加拉国对雅下水电工程表达关切,外交部回应
快讯· 2025-07-23 07:36
郭嘉昆表示,雅下水电工程建设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旨在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大力改善当地民生,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方在跨境河流开发上始终秉持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也有丰富的水电工程开发经 验。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彭博社记者提问,印度和孟加拉国都对中国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 电工程项目表达了关切,担心生物多样性受损等问题。外交部对这些关切作何回应?在建设该项目其对 下游影响方面,中方是否与邻国有过沟通? ...
澳大利亚南澳州海域有毒藻类滋长 400余种海洋生物受害
新华社· 2025-07-23 02:48
新华社北京7月23日电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海域近期米氏凯伦藻大规模滋长,超过400种海洋生 物受害。南澳州州长彼得·马利瑙斯卡斯22日宣布有害藻华为"自然灾害",南澳州和澳大利亚联邦政府 共计将投入2800万澳元(约合1824万美元)应对。 马利瑙斯卡斯22日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南澳州海域米氏凯伦藻大规模滋长应该被认定为自 然灾害。超过400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因这次藻华死亡。 据南澳州政府发布的信息,米氏凯伦藻的藻华最早在3月中旬被发现,目前已扩展为从库龙潟湖至 约克半岛约4500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首都直辖区面积的2倍。南澳州此前从未发生过如此 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有毒藻类滋生灾害。 这种藻类分泌的毒素会影响鱼类等的鳃功能,还会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氧,使其他海洋生物死亡。澳 大利亚媒体报道,米氏凯伦藻滋长已冲击旅游业,还迫使多家牡蛎和贻贝养殖场暂时关闭。 伊恩·米切尔在南澳州首府阿德莱德经营一处鱼市。米切尔告诉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这是他见 过最糟糕的情况,有的渔民4月以来没有任何渔获。"我每天和渔民交流,一些渔民在电话里哭了。"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21日宣布向南澳州提供1400万澳元(912万美元) ...
极端高温中小心你的眼睛,可能受到不可逆损伤
虎嗅· 2025-07-23 02:17
气候变化对眼健康的影响 - 2024年全球表面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49℃,较常年值偏高0.61℃,比2023年高出0.07℃ [1] - 气温每升高1°C,全球粮食产量每年下降5.5×10¹⁴kcal,相当于人均日粮食供应减少120千卡或4.4%的日常热量摄入 [2] - 气候变化预计到2030年将导致每年约25万人死亡,相关健康损害成本每年达20亿~40亿美元 [3] - 气候变化与哮喘、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癌症、肾脏疾病及精神心理疾病密切相关 [4] 气候变化对眼部疾病的具体影响 - 西班牙每年最高平均气温每升高1℃,每10万居民中增加371例白内障病例 [7] - 热浪和寒流较多的人群青光眼患病率显著更高,日平均气温超过28.7°C使结膜炎发生率高出约16% [8] - 气候变化与白内障、青光眼、退行性病变、屈光不正、眼周肿瘤、视网膜血管阻塞和眼部感染发病率上升相关 [8] - 高温导致视网膜脱离风险增加,低温诱发干眼症、结膜炎,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结膜炎、角膜炎、干眼症和翼状胬肉发病率上升 [8] 气候变化影响眼健康的机制 - 高温破坏眼防御系统,导致活性氧积聚,破坏晶体蛋白引发白内障 [11] - 紫外线辐射导致角膜和结膜细胞DNA损伤,诱发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长期暴露增加黄斑变性风险 [12] - 空气污染物影响泪膜质量、引发炎症和干眼症状,导致视力下降,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神经毒性 [14] - 干旱导致粮食短缺引发营养性视神经病变,不安全水源增加眼部感染风险 [15] 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脆弱人群 - 儿童因缺乏保护意识和生理特点更易受紫外线辐射、空气污染和极端天气伤害 [18] - 妊娠期女性因生理变化更易发生眼健康损伤 [19] - 老年人因身体机能衰退更易受气候变化不良影响 [20] - 有基础疾病人群病情可能因气候变化加重 [21] - 户外作业人群因高频率长时间户外活动更易受影响 [22] 防护措施 - 佩戴防紫外线太阳镜和宽边帽,太阳镜对紫外线防护效果最高接近50% [23] - 使用含有水凝胶的隐形眼镜和护目镜 [24] - 改善室内环境保持合适湿度和温度,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 [25]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均衡饮食摄入关键营养素 [26] - 多眨眼减少泪膜蒸发,定期眼科检查 [27][28] - 管理基础疾病,加强慢性病控制 [29]
年年“史上最热”,我们距离气候难民有多远?
虎嗅· 2025-07-22 04:03
6月以来,全球多地出现持续性高温天气,热浪肆虐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负面影响。西亚、中亚、北非等地日最高气温超过40℃的天数达到10—20 天;西班牙南部局地气温一度突破46℃,截至7月19日,该国已有1180人死于高温相关疾病[1]。 此外,今年1月,美国中部遭遇风暴袭击,官方对近6000万人发布了冬季警报[2];同年春季,英国又经历极端干旱,仅4个月内野火就达115起,2025年或 成为该国野火灾害最严重的年份[3]。 (洪水过后的利比亚德尔纳图源:联合国难民署) 这一系列极端天气,是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构成现实威胁的缩影。由气候变化引起的日益频繁的持续高温、干旱、降水等极端天气,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 升,不仅带来更多自然灾害,也令部分地区不再适宜人类居住,迫使人们迁移甚至流离失所,"气候难民"由此出现。 世界银行2021年发布的风潮(Groundswell)更新版报告指出,气候变化正成为全球人口迁移的重要推手。到2050年,全球六大地区或将有约2.16亿人被迫 迁移[4],他们的命运,正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时代命题。 严峻的现实,让"气候难民"问题不容忽视 过去一年,多个气候指标持续刷新纪录。 世界气 ...
澳智库《东南亚援助地图》扯中国,专家:这是一种二元对立思维,是对中国的误读
环球时报· 2025-07-21 22:54
全球援助格局变化 - 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价值600亿美元的援助资金,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等东南亚最贫困国家将遭受严重影响 [1] - 美国政府裁撤了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该机构此前承担全球超40%的人道主义援助资金 [1] - 德国、法国、荷兰、瑞典等欧洲主要援助国及欧盟也削减了约250亿美元的援助预算 [1] - 美国作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最大出资方,其削减援助的行动将产生重大的连锁反应,许多合作项目被迫中止 [1] 东南亚地区援助与气候变化 - 尽管东南亚地区自然灾害人道主义援助支出有所增加,但长期的气候改善资金仍严重不足 [2] - 东南亚历史碳排放量较低,却承受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2] - 西方国家未能兑现帮助中低收入国家能源转型的资金承诺,存在政治失信风险 [2] 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 中国将继续作为该地区的基础设施主要提供者,发挥重要作用 [2] - 基础设施是中国使用的一种软实力工具,不仅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在太平洋地区、南亚乃至全世界都是如此 [2] - 报告提到了中国在印尼建设的雅万高铁 [2] - 中国的援助基于双方平等互利的合作态度,旨在实现互利共赢和区域共同繁荣 [2] - 中国的援助更多体现的是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的价值属性,与美国的战略性援助有本质区别 [2]
极端天气传导 全球食品价格飙升
北京商报· 2025-07-21 16:26
气候变化对全球食品价格的影响 - 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导致全球食品价格短期大幅飙升 这种价格冲击通常在极端天气事件几个月后出现 且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将更加普遍 [1] - 研究证实数十起气候极端事件与食品价格急剧上涨直接相关 例如西班牙干旱导致欧洲橄榄油价格暴涨50% 印度热浪后洋葱价格飙升89% [1] - 食品价格冲击通过全球贸易网络从单一地区扩散至世界各地 如加纳和科特迪瓦干旱导致英国可可价格上涨3倍 [2] 具体国家案例 - 韩国遭遇极端热浪和暴雨 西瓜价格周涨幅22.5% 同比上涨36.5% 大白菜价格周涨幅27.4% [1] - 日本热浪后大米价格上涨48% 美国加州干旱后蔬菜价格跳涨80% 这些涨幅远超历史常规波动范围 [2] - 韩国出现"热通胀"现象 鸡蛋(30枚装)零售价突破7000韩元 创近年高点 [2] 农业产量与气候变化关系 - 未来十年气温升高和极端天气频发可能导致大米 大豆 玉米和土豆等主食产量大幅下降 [2] - 农作物在20-30摄氏度范围内产量稳定 超出此范围产量将大幅下降 [2] - 美国中西部干旱不仅降低玉米产量 还影响加工和出口业务的供水 [3] 对经济指标的影响 - 日本核心CPI连续7个月保持在3%以上高位 英国6月通胀率升至18个月高点3.6% 部分归因于食品价格上涨 [4][5] - 极端高温直接影响整体通胀率 主要驱动因素是食品价格上涨 [5]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革命前上升幅度首次超过1.5摄氏度 [3]
看不到=没有 掩耳盗铃式应对气候变化 美政府为何“倒行逆施”?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21 12:16
气候行动与政策 - 特朗普政府宣布不再为加州高铁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称其为"灾难性、严重超支的'通往虚无的高铁'"[1] - 加州高铁被视为美国最具雄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约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1] - 高速铁路被视为气候责任投资的代表,而非短期财政收益项目[3] 能源政策与开采 - 美国内政部宣布重新开放阿拉斯加2300万英亩国家石油储备区,允许采油、开矿[11] - 特朗普政府计划使阿拉斯加输油管道流量翻倍,并建造新管道[13] - 新法案大幅削减联邦土地油气开采特许权使用费,增加联邦煤炭开采用地,推迟对泄漏甲烷的油气公司征收高额罚款[13] - 数百万英亩阿拉斯加荒野将失去联邦保护[13] 气候变化态度 - 特朗普对气候责任与行动持否定态度,更关注财政收益与资本利益[3] - 特朗普政府关闭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网站,删除全球变暖影响信息[7] - 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批评政府试图通过停止观测和讨论来否认气候变化[9] 行业影响 - 特朗普政府政策倾向于充分利用美国化石能源优势重振经济[9] - 阿拉斯加荒野联盟批评政府将公共土地出售给石油行业亿万富翁[15] - 阿拉斯加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意义,但政府政策转向加强开采化石能源[15]
新研究警示海洋热浪严重威胁海洋生态
新华社· 2025-07-21 07:39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2014至2016年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经历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海洋热浪,海水温度高出历史平均水平2至6摄氏度[1] - 海洋热浪导致北美西海岸数千公里地区遭受前所未有的生态干扰,240种不同物种出现在传统地理分布范围以外的区域[1] - 部分物种如北露脊海豚的分布范围比以往更靠北,甚至出现在典型栖息地以北1000多公里的位置[1] 海洋热浪的生态级联效应 - 海藻和海草大面积减少,海星、海鸟等物种死亡规模空前,海洋哺乳动物出现异常死亡事件[1] - 小型鱼类数量减少和营养质量下降导致高阶捕食者陷入生存困境[1] - 渔业因海洋热浪蒙受严重经济损失[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气候变化导致海洋热浪愈发频繁和强烈,预示未来海洋的可能样貌[2] - 人类亟需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的主动型海洋保护策略,同时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