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黑灰产

搜索文档
4起刑事立案!银行出手了
中国经营报· 2025-09-10 11:28
金融黑灰产现状与危害 - 信用卡反催收、代理维权、征信修复等黑灰产活动猖獗 形成虚假宣传、伪造证据、恶意投诉、敲诈勒索的非法产业链 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并侵害消费者权益 [3][4] - 行业调研显示近年信用卡恶意投诉中近70%疑似由黑灰产机构策划推动 团伙伪造律师函、困难证明、医疗证明等材料 并培训客户话术通过信访投诉施压银行 [4] - 黑灰产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部分机构催收率被拉低3到5个百分点 核销成本翻倍 且贷后管理难度剧增 逾期债务难以及时处理 [4][5] 监管与政策行动 - 2025年公安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6个月专项打击行动 明确严厉打击非法代理投诉和反催收等行为 [3][5] - 广东、陕西、湖南、新疆等多地金融监管局2025年初发布风险提示 提醒消费者警惕债务清零和代理维权骗局 并开展集群打击工作 [5] - 政策仍存在三方面缺口:明确代理维权非法经营罪构成要件 伪造病历和PPT教案纳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证据链 开放监管沙箱允许银行对灰产账户延迟止付 [8][9] 银行科技打击措施 - 商业银行构建黑灰产识别模型和投诉客群识别模型等大数据风控模型 例如建设银行推出黑产识别模型 招商银行采用声纹识别和关系图谱技术 [3][6] - 平安银行信用卡首创1+N黑产打击体系 以深圳总部为指挥中心联动全国分中心 结合大数据和声纹比对构建猎黑鹰眼智能风控系统 [7] - 银行上线声纹加自然语言双模型 30秒内识别代理投诉话术 强化共建黑灰产名单库实现跨机构实时共享 推动设立金融黑灰产专属检察官办公室 [8] 协同打击成果 - 平安银行信用卡2022年9月成立专项小组 累计推动刑事立案20起、行政处罚28起、训诫劝导617例 总计处置案件665起覆盖全国60多城市 [6] - 2025年7-8月平安银行协同上海、北京、重庆、烟台警方成功立案4起刑事案件 在上海协助抓获5名嫌疑人 在北京重庆揭穿伪造国家机关证明 [6][7] - 2023年6月协助厦门警方破获全国首例信用卡代理维权敲诈勒索案 被告人获刑一年三个月 2024年7月在银川取缔3家黑产公司 [7] 行业应对与教育 - 银行业通过科技赋能、警银协作、行业联动持续加大打击力度 未来将强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风险模型 深化警银协作并加强行业信息共享 [3][8] - 金融教育宣传重要性凸显 平安银行信用卡积极响应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 开展系列宣传提升公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9]
《2025证券行业恶意代理维权治理研究报告》重磅发布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9 11:49
2025年,对中国金融业而言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截至上半年,中央汇金公司旗下证券公司已扩展 至八家之多。而伴随着证券行业掀起并购浪潮,"证券航母"正在缓缓向我们驶来。然而,金融黑灰产这 一潜藏的暗流,正在肆意扰动着这艘金融巨轮的前行。 尽管金融市场监管已日趋严格,但证券行业依然面临着来自"恶意代理维权"团伙的严峻挑战。这些团伙 通过信息窃取、伪造证据、虚假投诉等一系列不法手段,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更对广大投 资者的合法权益造成了严重的侵害。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黑灰产团伙的行为还加剧了投资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危机。一些投资者在不当 操作遭受损失后,正处在情绪化当口,此时更容易被这些团伙利用,成为他们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 这不仅损害了投资者自身的合法权益,更破坏了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深度剖析黑灰产全链条 《研究报告》首次完整呈现恶意代理维权的"四代演进"路径,详细剖析了黑灰产从最初的电话骚扰,到 后来的网络水军,再到专业律所的包装,直至最新的AI+跨境混合形态的演变过程。 为了进一步打击和遏制此类违法行为,打击证券领域恶意维权联盟、上海利多星证券咨询有限公司联合 权威财经媒体每日经济新 ...
一场金融“维权”官司背后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6 13:06
案件背景与判决结果 - 银行信用卡客户李明长期逾期欠款并逃避还款协商 在电话沟通中主动将电话交由他人冒充接听以套取信息 后以"个人信息泄露"为由起诉银行索赔[2] - 法院判决驳回李明全部诉讼请求 认定银行操作在合同授权范围内且已尽合理身份核实义务 客户存在保管不善和故意规避的重大过错 不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3] 金融黑灰产规模与特征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在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 较2021年增长超10倍 从业人员在2024年估算超800万人 年复合增长率达87%[4] - 黑灰产形成职业化分工产业链 分布在技术开发 代理维权 数据倒卖等环节 常见手法包括设计话术诱导违规 伪造材料钻政策空子干扰催收流程[4] 黑灰产危害与影响 - 通过流媒体平台加速扩张 债务优化 征信修复 反催收等信息在社交媒体高频出现 扰乱市场秩序并侵害消费者权益[5] - 直接冲击金融机构运营 逃避还款责任动摇社会诚信体系 与敲诈勒索等非法活动关联导致消费者资金或信用受损[5] - 侵蚀社会公平 挤占金融机构资源并推高运维成本 影响真正需要解决燃眉之急的客户[5] 治理措施与行业行动 - 国家网信办会同管理部门依法处置黑灰产账号与网站 通过关键词排查有害信息 清理违规账号 多地组建多部门协作机制开展执法行动[8] - 广发信用卡协同有关部门开展打击行动 推出防范 倒查 处置等组合拳 深化警银协作 近年来成功协助打击十多起黑灰产案件[9] -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重点剖析黑灰产套路 以案例警示潜在风险和法律后果 引导持卡人通过正规渠道维权[9]
分期乐联合多地警方打击金融黑灰产,央视报道“反催收”团伙落网
新京报· 2025-08-15 15:13
反催收黑灰产现状 - 当前反催收黑灰产呈现规模化、产业化特征,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1] - 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金融黑灰产规模突破2800亿元,从业人员超800万人[2] - 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与债务优化、征信修复等相关的虚假信息多达15万条[3] 黑灰产运作模式 - 通过社交平台以停催、延期、征信修复等虚假承诺招揽客户并收取好处费[3] - 利用客户个人信息批量炮制虚假材料向金融机构投诉[3] -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等材料申请停催或调整逾期记录[2] 典型案例分析 - 浙江余姚姜先生案例中犯罪团伙通过伪造材料申请停催,主犯被判有期徒刑四年六个月[2] - 消费者支付1000元服务费后不仅未解决债务问题,还遭受经济损失[2] - 征信记录由金融机构上报央行,不可能通过非法途径更改[2] 监管与执法行动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和公安部联合开展为期6个月的打击金融黑灰产专项行动[4] - 国家网信办依法处置散布金融黑灰产信息的账号如"小北呦""三先生"等[4] - 分期乐协同多地警方侦破近百起案件,打掉25个犯罪团伙,处罚百余名违法人员[1][5] 企业应对措施 - 分期乐利用母公司乐信的大数据、AI大模型等技术优势加强打击力度[4] - 蚂蚁、分期乐等企业通过共建行业黑名单加强协同打击[5] - 成立"防范金融黑灰产联盟"实现会员间信息共享和黑名单互通[5] 行业协作机制 - 金融企业通过"线上监测+线下打击"双轨并进方式配合警方行动[4][5] - 举办黑灰产治理研讨会研究新动态和打击策略[5] - 头部企业保持打击高压态势,坚决切断非法利益链[5]
【深度】“债务优化”诱惑:金融“黑灰产”的根治难题
新浪财经· 2025-08-15 09:22
智通财经记者 | 安震 "现在想想都后怕,差点就陷入无底洞里了。"张宁对智通财经记者表示,三年前,张宁的生意出现资金 链问题,不得已转向网贷,在"拆东墙补西墙"地腾挪几年后,他的小店还是关张了,债务负担利滚利到 近30万,偶然间,他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了"债务优化",声称可以"停息挂账",他心动了。 "摆脱困境""减轻负担""逾期协商""征信修复"看到这样的广告,很多像张宁这样的负债人都会心动。但 实际上,很多人不像张宁这样幸运,最后依靠家人帮助还清了贷款。所谓"债务优化"往往利用借款人急 于削减债务的心理,让其背上更沉重的包袱。 根据《中国金融黑灰产治理研究报告2025》,2025年一季度,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已突破2800亿元,非 法代理维权等违法活动正借助流媒体平台传播加速扩张,已成为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重大 隐患。 "正经律所没有干这个的" 智通财经记者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债务优化",页面顶部提示"切勿轻信债务减免、征信修复等承诺,请 咨询专业金融机构。"不过,智通财经在平台首页推荐中仍能刷到带有"广告"字样的帖子或视频。 "我们会帮您全面梳理债务,一个月还几次,都在哪个平台,本金利息是多少,所以需 ...
起底网贷“化债”猎捕场
北京商报· 2025-08-14 17:55
行业运作模式 - 债务托管公司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朋友圈等社交渠道进行广告引流 宣称可提供逾期协商、停息挂账、债务优化等服务 并承诺"1至3年不用还钱""到期只还本金"等诱人条件 [1][3][10] - 采用本地化服务策略 通过地图软件和互联网平台标注"公里级"距离 以"正规律所""执业超15年"等话术增强可信度 吸引消费者线下咨询 [6][7] - 业务流程高度流程化 包括客户信息收集、建立服务群、出具方案、签署合同等环节 并通过POS机行业渠道、潜在客户名单分配等方式获客 [10][11] 公司运营特征 - 办公场所通常设在写字楼内 采用密集工位布局 工作人员使用统一话术模板进行电话营销和线上沟通 关键词涉及"逾期""催收""征信"等 [4] - 服务费收取标准为债务金额的5%-10% 例如10余万元债务对应6000元费用 并承诺"办不成全额退款"以降低消费者戒备心理 [5][7] - 部分公司开出高达500元/时的薪资招聘债务规划岗位 不限经验年龄 且公开传授逾期协商话术 显示行业存在高利润空间 [10] 风险操作手段 - 要求消费者更换手机号并将新卡交由所谓"协商老师"保管 以代接催收电话方式切断借款人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渠道 [5][13] - 实际操作中涉嫌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行为 甚至冒用消费者身份信息申请新贷款"借新还旧" 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8][13] - 通过虚拟货币和多层账户转移资金 增加监管追踪难度 并有律师参与反催收等环节形成灰色产业链闭环 [11] 行业规模与影响 - 单家机构宣称年服务负债人超1万名 有公司声称累计处理案件超10万件 服务负债人超8万人 显示黑灰产已形成相当规模 [3][6] - 该产业被多方定性为金融黑灰产 存在公司化运营趋势 中等规模组织已具备完整人事、财务、法务架构 并通过技术部门提升隐蔽性 [12] 监管应对措施 - 网信办强调对以"债务重组"为名收取砍头息的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警示借新还旧陷阱 [16] - 网贷平台深化打击行动 加大线索排查和预警机制升级 并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 [16]
背债苦命人成了银行“炸弹”
凤凰网财经· 2025-08-14 14:14
职业背债产业链现状 - 金融黑灰产市场规模2025年一季度突破2800亿元,较2023年增长40%,从业人员超800万,年复合增长率87% [14] - 贷款欺诈攻击情报2024年捕获414万条,作恶黑产人员11.5万名,下半年较上半年增长51% [14] - 职业背债人典型案例:赵倩背负2000万债务到手500万,谢亮亮骗取贷款3900万到手600万被判刑2年 [3][10] 背债人群体特征 - 主要目标为征信"纯白/小白"人群(无任何贷款记录),其次为"小花"(少量信用记录),黑户通常被拒 [18][19] - 典型背债人画像:低收入、无稳定职业、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薄弱,多因债务压力选择背债 [21][22] - 中介招募要求包括年龄(45岁以下优先)、学历、会写字等,提供"三包"服务(包吃住行) [22][24] 中介操作模式 - 分四级信用等级操作:纯白户可获大额信用贷,大花户用于多卡套现,黑户用于洗钱等灰黑操作 [18][19] - 操作方伪造职业证明、收入流水等材料,勾结银行内部人员推动审批,典型案例为黄某礼通过高评高贷骗取48.2万元 [27][28][30] - 中介转包链条普遍,同一资产包经多层转手差价达百万,客户资源多次倒卖 [26] 银行风控漏洞 - 部分银行存在"发展优先"导向,风控模型依赖社保、公积金等维度评分,但部分材料无法联网核查 [16][53] - 中介利用银行产品时间窗口,地方城商行因生存压力可能降低风控标准(如接受85分以下客户) [55][56] - 典型漏洞案例:某支行中介业务占比达90%,单中介操作超1亿贷款;房贷高估需勾结评估公司及银行内审人员 [47][54] 利益分配机制 - 背债人仅分得贷款金额10%-15%,如3900万贷款仅到手600万,小额贷款(车贷/装修贷)甚至分文不得 [34][35] - 主要利益被中介、操作方及银行"内鬼"瓜分,银行承担最终不良风险 [36] - 另类模式"直背":白户充当企业法人承接债务,如退休夫妻月入1.2万却背债1.2亿 [37][38] 行业技术对抗 - 银行加强流水验证(如二维码核验)、资金流向监控(拦截当日大额转账),但线上机器审核仍存造假空间 [58] - 城商行净息差降至1.4%,倒逼优化风控模型,但欺诈攻击仍具组织化、策略化特征 [56][59]
高薪扩张!精心设计的“债务规划”黑洞
北京商报· 2025-08-14 08:40
债务规划黑灰产现状 - 网贷债务规划业务通过公司化运作高薪扩张 多家公司以债务优化 信用管理 法律咨询等名义大量招聘 开出高达500元时薪招聘债务规划师 债务重组销售专员 [1] - 招聘岗位月薪普遍在5000元至3万元不等 部分公司公开传授逾期协商话术 如说服银行同意协商 债务优化方案设计技巧等 [2] - 业务流程包括客户咨询对接 收集负债信息 建立服务微信群 规划报价 签署合同等 获客路径涵盖社交圈层 新媒体平台 图文平台及POS机行业精准渠道 [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非法中介形成信息 引流 物料 资金和法务五大模块流程化运作 通过非法获取用户数据筛选目标客户 依托短视频平台 社交网络及线下渠道发布虚假广告 [2] - 部分机构提供伪造法律文书 虚假证明及标准化话术模板 为非法活动披上合法外衣 [3] - 资金流通过虚拟货币 多层账户等方式规避监管 增加追踪难度 部分律师参与反催收 投资维权 代理退保等环节协助规避法律风险 [4] 最新欺诈套路 - 黑灰产业呈现公司化运营趋势 中等规模以上组织具备完整公司架构 通过技术开发部门提升隐蔽性 [5] - 最新套路包括发布百分百解决债务 征信修复包胜诉等虚假广告 仿冒正规律所开设虚假网站 包装成法务人员骗取信任 承诺1-3年延期还款 减免全部息费等虚假承诺 [5] - 收取债务金额5%-10%的高额服务费 要求借款人邮寄手机卡或设置呼叫转移 切断与金融机构的正常沟通渠道 [5] 对借款人的危害 - 借款人支付高额服务费后可能面临黑灰产组织失联 既损失中介费又因错过协商时机面临更高违约金和不良征信记录 [6] - 借款人在服务过程中提供的身份证 银行卡 家庭住址等敏感信息或被倒卖 引发电信诈骗 冒名贷款等二次伤害 [6] - 部分平台设债务转移陷阱 以债务优化套取用户信息 冒用身份申请新贷借新还旧 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6] 监管与平台打击措施 - 多地警方提示风险 网信办强调对以债务重组 债务优化为名收取砍头息的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8] -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此类行为隐藏高额收费陷阱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可能诱骗消费者实施诈骗 [8] - 短视频平台严格限制定向准入 仅允许资质齐全的律师事务所推广 广告素材不得涉及反催收 恶意代理维权等内容 [9] - 多家网贷平台深化打击行动 加大线索排查 优化预警机制 升级维权服务 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解决债务问题 [10]
直击现场!揭秘律所的“债务托管”生意
北京商报· 2025-08-14 08:01
行业现状 - 网贷债务托管行业存在大量以"律所"或"法务咨询"名义开展业务的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如"1至3年不用还钱""到期只还本金"等吸引负债人 [3][4] - 行业采用标准化运营模式,包括密集办公环境、统一话术模板、多平台广告引流等方式获客 [2][3][9] - 部分机构宣称已服务超1万负债人,本地化服务半径缩小至"数公里"范围以增强可信度 [3][9][11] 商业模式 - 核心盈利模式为收取服务费,单客户收费约6000元,承诺"先看方案再交钱,办不成全额退" [5][11] - 业务链条包含债务评估、代接催收电话、更换贷款预留号码等环节,声称能实现"停息挂账"和征信保护 [4][5] - 存在机构冒用律所名义或与实体办公场所不符的情况,某案例显示法务公司与律所办公地址重叠但法律关系不明 [10] 运营手段 - 通过互联网平台精准投放广告,搜索关键词如"网贷逾期"可触发本地律师咨询广告,广告宣称处理案件超10万件 [9] - 线下采用"面谈签约"方式增强信任感,要求查看负债人贷款App详情作为方案制定依据 [4][10] - 话术体系包含"拦截催收""减免利息违约金"等承诺,实际要求客户更换手机号由机构掌控通信渠道 [4][5] 法律风险 - 专业人士指出"代接催收电话"涉嫌妨碍债权债务沟通秩序,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废债行为 [7] -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逾期记录必须如实上报,所谓"不影响征信"的承诺违反法规 [7][8] - 网贷平台否认存在"3年停息挂账"政策,指出此类承诺缺乏法律约束力且可能涉及伪造材料 [8][12] 市场影响 - 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上万条相关投诉,主要涉及收取服务费后未解决问题、虚假承诺及退款难等问题 [8] - 头部网贷公司将此类业务定性为金融黑灰产,指出其通过伪造材料、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手段操作 [12] - 行业乱象导致消费者面临征信受损、法律诉讼等风险,监管部门需协同多方力量进行整治 [13]
起底网贷黑产(上)|直击现场!揭秘律所的“债务托管”生意
北京商报· 2025-08-14 07:59
行业运营模式 - 债务托管公司通过线下办公场所和电话营销开展业务 使用标准化话术模板吸引负债人[3] - 主要承诺包括1至3年免还款 到期只还本金 拦截催收电话 不影响征信等诱饵[3][5] - 服务费模式为"先看方案再交钱 办不成全额退" 单个客户收费约6000元[3][13] 业务操作细节 - 要求客户更换手机号码 由协商老师持有新号码并以客户名义与平台沟通[5] - 声称通过查看贷款App及资金方情况申请停息挂账时间[5] - 宣称已帮助超1万负债人 有公司声称处理案件超10万件 服务超8万人[1][12] 行业风险特征 - 代接催收电话行为涉嫌干扰债权债务沟通秩序 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废债[7] - 逾期记录仍会如实上报征信系统 无法通过"代接电话"或"更换号码"规避[8] - 所谓"3年不还款只还本金"方案缺乏法律约束力协议基础 可能涉及伪造材料[8] 行业生态变化 - 债务规划公司从线上转向线下本地化服务 实现"公里级"围猎[10] -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地图软件投放广告 宣称执业时间超15年吸引客户[12][13] - 多家网贷平台将其定性为金融黑灰产 涉及恶意投诉等违法违规行为[14] 行业监管态势 - 实际业务已超出律师执业规范 非合理法律服务范畴[14] - 尽管展示律所资质 但债务优化模式本身涉嫌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15] - 需要金融机构 平台方 监管部门及社会各方协同发力进行遏制[15]